导读:本文包含了机载激光通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态混沌粒子群算法,自抗扰控制,机载空间激光通信,视轴稳定
机载激光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黎洪展,曹阳,彭小峰,张洪波,陈果[1](2019)在《基于双态混沌PSO的机载激光通信视轴稳定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载空间激光通信视轴稳定是激光通信链路建立的前提。在视轴稳定平台中应用自抗扰控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但自抗扰控制需调整参数众多且缺乏规范的调整手段。针对自抗扰控制调参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双态混沌粒子群算法优化自抗扰控制参数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与PSO-PID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9年07期)
张绍英[2](2019)在《小型机载激光通信系统设计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空空宽带高速通信的需求,设计了小型化机载激光通信系统。仿真分析了300 km、2.5 Gb/s无线激光链路性能,并通过运动仿真台模拟机动环境测试了系统的跟踪与通信性能,其中粗跟踪误差为533.2μrad(1σ),精跟踪误差为3.6μrad(1σ),测试数据传输240 s,通信误码率为2.82×10~(-9)。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用于远距离空空无线激光通信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讯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赵志鹏[3](2019)在《机载激光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激光通信做了介绍,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研究机载激光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在文章中说明其研究的可行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载激光通信会成为信息化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通讯方式。随着自然空间激光技术的出现,诸多国家意识到其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受到很多国家关注。对其进行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不断对该技术进行研究。作为激光通信发展的重要方向,机载激光通信也受到同样的关注。诸多国家对该项技术研究日益深入,也充分证明该技术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白杨杨,张立中,孟立新[4](2018)在《机载激光通信二自由度运动模拟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机载激光通信光端机外场实验需要轻小型化姿态运动模拟器。通过对飞机位置姿态变化对激光通信APT(捕获、瞄准、跟踪)系统影响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方位和俯仰功能的新型平行2自由度平台,并利用闭环矢量法建立了运动学模型。通过对Matlab数学模型和ADAMS仿真结果的比较,验证建模方法准确定,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8年22期)
张洪波,曹阳,彭小峰,黎洪展,毛昉[5](2018)在《机载激光通信的GA优化模糊PID视轴稳定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载激光通信的视轴稳定是建立通信链路的首要前提。传统控制方法已经无法达到现代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对粗跟踪视轴稳定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设计了一种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控制方法。该方法针对隶属函数和模糊规则难以建立的问题,利用遗传算法对其优化,提高控制性能和精度,从而实现PID参数的自适应整定。仿真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与PID控制方法进行比较,该方法具有更小的超调量和更快的收敛速度,并有效克服载体受到外界扰动或环境变化时对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保证了粗跟踪视轴的稳定控制。(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徐林,申永,安建欣,李宽,罗龙[6](2018)在《一种无人机机载激光通信设备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抗干扰、大容量无线中继通信需求,设计了一种无人机机载激光通信设备用于激光中继通信,并对其实现和试验情况进行详细介绍。该设备采用了小口径接收、发射光路发散角自适应调节、信号光收发同轴和全向自动扫描捕获跟踪等技术。通过大量试验对无人机机载激光通信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扫描捕获跟踪效率高、通信链路建立时间短和传输稳定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黎洪展,曹阳,彭小峰,毛昉,张洪波[7](2018)在《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机载空间激光通信终端的自抗扰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机载激光通信稳定平台易受到诸多扰动因素影响致使视轴抖动,无法建立稳定的激光通信链路。针对机载激光通信系统受到的扰动问题,设计了一种小脑模型神经网络与自抗扰技术结合的复合控制,并针对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跟踪精度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自抗扰控制技术相比,该复合控制系统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的跟踪精度和更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祁锋[8](2018)在《机载激光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何谓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然后阐述了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最后分析了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8年01期)
毛晨盛[9](2017)在《用于机载激光通信的小型激光扫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通信点对点的工作方式提高了保密性,但也增加了远距离通信的对准难度。针对机载激光通信的高动态性特点,利用旋转双光楔的扫描与跟踪功能,提出了一种收发一体的小型化解决方案。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方案设计对系统的发射模块、接收模块与双光楔扫描模块进行了功能分配,分别设计描述了系统联合运行与独立运行时的具体工作流程,实现对40° ×40°空间范围内的扫描捕获与跟踪通信功能。2、发射模块设计基于理想均匀光斑在其径向上的照度积分与半径呈线性关系的原理,实现了对整形透镜面型的约束优化;发射组件长度为10.5 mm,可对波长1064 nm的激光束实现发散角为6.9°的远场均匀投射,光斑均匀度大于81%,能量利用率高于 85.3%。3、接收模块设计利用光阑内置的结构,设计优化了四象限接收镜头,线性视场±3°,入瞳直径9 mm,工作距离5 km;对圆孔与狭缝下的包围能量曲线,分别进行抛物线与直线拟合比较,验证了各视场的光斑大小一致性与均匀性。4、共光路设计与扫描分析利用斜方棱镜完成了接收与发射光路的合并,并分析了其对四象限接收光斑的影响;利用单应性矩阵结合光路计算完成了双光楔的畸变校正,使光斑质心误差比未校正前下降了 75%;对不同转向与转速比下扫描路径的疏密分布进行了比较。5、机械设计与装调测试根据机载设备对空间体积的小型化要求,采用了直流无刷伺服电机与磁栅编码器组合式的双光楔驱动结构,并对发射模块和接收组件的机械进行了相应的设计;通过合理分配系统内部空间,使整体尺寸减小至117 mm×119 mm×151 mm;阐述了发射匀光、四象限以及光楔组件的装调测试,系统初步指向精度达到了±0.15°。(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1-01)
刘世涛[10](2017)在《机载激光通信的视轴指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载激光通信链路建立的前提是通信双方快速捕获、实现视轴对准,但是由于机载平台机动性强、速度快、运动轨迹难以预测,所以机载激光通信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捕获、对准、跟踪(APT)的基础之上。而视轴初始指向作为捕获中的第一步,是能否成功捕获、捕获概率大小以及捕获时间长短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为了实现粗跟踪系统高精度的视轴指向,必须在保证视轴稳定的基础之上实现通信双方位置、姿态信息的实时精确解析,从而为捕获、对准和跟踪提供保障。首先,本文介绍了机载激光通信APT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同时分析了机载激光通信的视轴指向误差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的视轴初始指向算法,通过解算GPS/INS组合导航系统实时更新的数据得出指向角度,进而控制二维转台转动实现通信双方的视轴指向。并详细介绍了机载激光通信的视轴指向系统模型。然后,针对机载平台的非线性振动以及通信终端的相对运动造成视轴稳态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法以消除机载平台振动带来的视轴稳定误差,并详细分析了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方法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可以消除平台振动带来的视轴稳定误差,并且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强的鲁棒性。并通过建立模拟实验系统,对基于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初始指向技术在机载激光通信的视轴指向过程中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从指向精度方面对视轴指向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视轴指向技术满足机载激光通信的视轴指向精度要求,可以实现机载激光通信链路的稳定建立,验证了该视轴指向技术的正确性与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7-03-24)
机载激光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空空宽带高速通信的需求,设计了小型化机载激光通信系统。仿真分析了300 km、2.5 Gb/s无线激光链路性能,并通过运动仿真台模拟机动环境测试了系统的跟踪与通信性能,其中粗跟踪误差为533.2μrad(1σ),精跟踪误差为3.6μrad(1σ),测试数据传输240 s,通信误码率为2.82×10~(-9)。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用于远距离空空无线激光通信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机载激光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黎洪展,曹阳,彭小峰,张洪波,陈果.基于双态混沌PSO的机载激光通信视轴稳定控制[J].激光与红外.2019
[2].张绍英.小型机载激光通信系统设计与验证[J].电讯技术.2019
[3].赵志鹏.机载激光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电子世界.2019
[4].白杨杨,张立中,孟立新.机载激光通信二自由度运动模拟台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
[5].张洪波,曹阳,彭小峰,黎洪展,毛昉.机载激光通信的GA优化模糊PID视轴稳定控制[J].激光杂志.2018
[6].徐林,申永,安建欣,李宽,罗龙.一种无人机机载激光通信设备的研制[J].光通信技术.2018
[7].黎洪展,曹阳,彭小峰,毛昉,张洪波.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机载空间激光通信终端的自抗扰控制技术[J].激光杂志.2018
[8].祁锋.机载激光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J].数字通信世界.2018
[9].毛晨盛.用于机载激光通信的小型激光扫描系统[D].天津大学.2017
[10].刘世涛.机载激光通信的视轴指向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