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论文-阎静,杜伟,程敬亮,耿杰峰,郭翠萍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论文-阎静,杜伟,程敬亮,耿杰峰,郭翠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弓状束,扩散张量成像,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纤维束示踪成像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阎静,杜伟,程敬亮,耿杰峰,郭翠萍[1](2019)在《正常人群弓状束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与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成像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纤维束示踪技术(UKFT)与传统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ST)重建正常人群弓状束(AF)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20例正常受试者行DTI成像,分别应用单张量ST和双张量UKFT技术重建左侧AF,包括直接通路"颞-额"段(深支),间接通路"额-顶"段(前支)和"颞-顶"段(后支),采用解剖形态比对和纤维束定量的方法研究两种技术AF显像的差异。结果:应用单张量ST技术重建左侧AF时,12例深支、2例前支和1例后支显像不完整或失败;而应用双张量UKFT技术重建时,叁个分支在所有受试者中均成功完整显像,且终端分支纤维显示更完整,分布面积更广,纤维体积更大,条数更多(P<0.001)。结论:与传统单张量ST相比,双张量UKFT技术在正常人群中可以重建出更加完整的AF。(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天光[2](2019)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脑梗死诊治过程中采取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联合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期间在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集128例脑梗死患者参与,分别为本组患者行常规颅脑磁共振(MRI)检查,以及DTI与DTT联合检查,对比MRI、DTI联合DTT对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结果:DTI联合DTT对脑梗死诊出率显着高于MRI,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行DTI联合DTT诊断效果显着,与金标准诊断率无显着差异,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许铖龙,于静红[3](2016)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腰骶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在MR-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能无创检测活体组织的微观结构及其变化。DTI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较多,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研究也正迅速发展,现综述DTI及DTT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腰骶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崔璨[4](2016)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评价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盆腔扩散张量成像(DTI)不同扩散编码梯度方向数目(NDGD)对盆底肌肉影像质量的影响,以期得到既能缩短扫描时间,又能保证影像质量的最佳盆底肌肉DTI成像参数。并研究扩散张量成像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及盆底功能障碍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收集30例未孕未产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受试者行盆底横断面FSE-T2WI序列及3个不同NDGD(6、15、32)DTI序列MRI扫描。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不同NDGD序列肛提肌各分支(耻骨内脏肌、髂骨尾骨肌)及闭孔内肌的叁维肌肉纤维束图像,对纤维束示踪的成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测量和计算各肌肉FA值、ADC值及DTI图像的表观信噪比(SNR)和表观对比噪声比(CNR)。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2观察者间纤维束示踪成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2观察者间其他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3个NDGD序列间纤维束示踪成像质量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NDGD序列间FA、ADC及图像SNR、CNR的差异。第二部分:收集经阴道自然分娩后6周初产妇60名,无症状未孕未产志愿者30名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受试者行盆底横断面、冠状面FSE-T2WI MRI及DTI检查。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肛提肌各分支(耻骨内脏肌、髂骨尾骨肌)的叁维肌肉纤维束图像,对纤维束示踪的成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测量其FA、ADC值。将纤维束示踪成像质量评分为良好或好者测量得到的FA、ADC值纳入本研究。于FSE-T2WI MRI影像采用肛提肌MRI损伤评分系统评价产妇肛提肌损伤情况,并将其分为产妇耻骨内脏肌正常组、产妇耻骨内脏肌损伤组及产妇髂骨尾骨肌正常组、产妇髂骨尾骨肌损伤组。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2观察者间其他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产妇肛提肌正常组及产妇肛提肌损伤组间FA、ADC值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2名观察者间所有肌肉示踪成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总体的一致性为(Kappa值=0.904)。2名观察者间所有相关测量指标总体的一致性为(ICC=0.828)。3个不同NDGD间(6、15、32)肛提肌各分支(耻骨内脏肌、髂骨尾骨肌)及闭孔内肌的纤维束示踪成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NDGD的增加,纤维束示踪的成像质量随之增加。耻骨内脏肌3个NDGD序列FA值分别为0.38±0.06、0.31±0.05、0.27±0.05;髂骨尾骨肌分别为0.54±0.11、0.45±0.09、0.39±0.11;闭孔内肌分别为0.45±0.05、0.35±0.05、0.30±0.04。不同NDGD序列两两间各肌肉的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NDGD的增加,FA值减小,而15NDGD和32NDGD之间的FA值减小程度低于6NDGD和15NDGD之间的FA值减小程度。而3个NDGD序列间各肌肉的ADC、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耻骨内脏肌F值分别为2.836、0.497、0.779;髂骨尾骨肌F值分别为2.144、0.163、0.731;闭孔内肌F值分别为0.716、1.428、0.140;P值均>0.05)。第二部分:2名观察者间所有相关测量指标总体的一致性为(ICC0.765~0.976)。所有耻骨内脏肌叁维肌肉纤维束示踪成像质量评分均为良好以上(即评分≥2分),产妇组髂骨尾骨肌叁维肌肉纤维束示踪成像质量评分良好以上者为77.5%(93/120),对照组为75.0%(45/60)。24例(40.0%,24/60)产妇存在33侧耻骨内脏肌损伤,其中16侧表现为耻骨内脏肌水肿,5侧表现为耻骨内脏肌部分或几乎完全撕裂伴水肿,12侧表现为耻骨内脏肌单纯的部分或几乎完全撕裂。4例(6.7%,4/60)产妇存在髂骨尾骨肌损伤,均表现为单侧部分缺损。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肛提肌损伤。对照组、产妇耻骨内脏肌正常组、产妇耻骨内脏肌损伤组的FA值分别为0.30±0.06、0.29±0.07、0.26±0.05,ADC值分别为(1.35±0.22)×10-3mm2/s、(1.30±0.27)×10-3mm2/s、(1.47±0.17)×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34,P=0.032;F=8.408,P<0.001)。产妇耻骨内脏肌损伤组FA值低于产妇耻骨内脏肌正常组及对照组,ADC值高于产妇耻骨内脏肌正常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产妇髂骨尾骨肌正常组的FA值分别为0.37±0.10、0.35±0.08,ADC值分别为(1.18±0.33)×10-3mm2/s、(1.14±0.33)×10-3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885,P=0.062;F=-0.781,P=0.436)。结论盆底肌肉体积较小且结构复杂,需要选择较高的NDGD(32)来实现较好的纤维束示踪的成像质量及相关定量分析参数测量的准确性。DTI和纤维束示踪技术为肛提肌损伤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DTI能够实现肛提肌解剖结构的叁维可视化,并可定量化诊断肛提肌损伤情况。(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胡万朝[5](2015)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DTT)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性血栓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其后进行DTI检查,测量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A)及梗死病灶对侧FA值,并采用DTT技术显示病灶区神经纤维素特征。结果 116例脑梗死患者中,常规MRI仅检出93例(80.17%),DTI联合DTT检出112例(96.55%),检出率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的FA值存在差异,且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显着相关。结论 DTI联合DTT可提高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确诊率,实现对脑梗死区域的准确定位及病情的准确分级,通过显示病灶区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位置及累及关系,可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5年08期)

徐叔任,苏宗高,王满宁,李文生[6](2015)在《Excelim-04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示踪(FT)技术,结合传统神经导航,提高对肿瘤周边传导束的定位精度,引导医生在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传导束的损伤。方法:将DTI及FT功能整合在excelim-04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上,对DTI影像进行处理,并与解剖学影像融合,再利用纤维束示踪技术,重建叁维传导束,最后按照导航指示的肿瘤与传导束的边界进行手术,并根据术中判断与术后随访结果验证效果。结果:导航手术对肿瘤及周围传导束的边界定位效果良好,在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降低了对传导束的损伤,术后随访患者生活正常,无严重并发症。结论:excelim-04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的DTI和FT技术提高了涉及脑功能区和白质肿瘤手术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5年07期)

王雅慧,李静,苏振丽,任伟,吴红葵[7](2014)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对脑卒中预后的判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早期评价脑卒中的损伤程度和准确预测患者预后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常规头颅CT和磁共振(MRI)很难准确显示病灶与神经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白质束受损的范围,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DTT)的出现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治疗时机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1],是唯一可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技术,可直观地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本文来源于《心脑血管病防治》期刊2014年04期)

方志豪[8](2014)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示踪技术(DT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伤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例DAI患者根据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例,预后不良组4例(其中死亡患者2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价昏迷程度,所有患者伤后第3天行常规磁共振、DTI检查。并在DTI基础上利用DTT技术显示种子点走行的纤维束,了解神经轴索纤维束的破坏情况。测量感兴趣区即种子点(ROI)各向异性(FA)值,本研究选取的感兴趣区为脑干部位(中脑、脑桥、延髓)。结果符合标准的6例DAI患者经积极规范化综合治疗2例患者预后恢复好,4例患者预后较差。其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恢复情况与本研究中所测ROI区FA值的大小存在对应关系。趋向于FA值越小,患者的临床表现就越重且预后相对就越差。行纤维束示踪技术见轴索纤维束越错综复杂、扭曲越严重、越稀疏甚至中断的患者临床表现也就相对越是严重,预后就越差。结论DTI和DTT可以直观反映轴索损伤情况,对DAI患者伤情判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4-03-01)

季鹏,袁晓毅,朱瑞[9](2013)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的状况,分析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患者需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共21例。重建FA图及叁维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图,测定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的各项异性FA值、DCavg值,同时测量双侧大脑脚的FA、DCavg值。运用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急性脑梗死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18±0.08)、(0.36±0.14),DCavg值分别为(4.95±1.14)×10-3mm2/s、(8.41±1.21)×10-3mm2/s,急性期锥体束受累患者双侧大脑脚水平锥体束FA值、DCav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移位、变形和中断,DT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受累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症状相关。结论 FA值与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可无创显示脑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有助于判断运动功能受损情况及预测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29期)

李昉晔[10](2013)在《术中磁共振和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邻近弓形束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在邻近弓形束病变手术中提高切除程度、全切率和保护患者语言功能的作用、弥散张量成像弓形束示踪技术对语言功能预后的判断及语言功能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前瞻性收集65例病变累及优势半球皮层下语言传导束即弓形束的患者。评价术中磁共振和弓形束功能神经导航对手术策略、病变切除程度和全切率的影响。第二部分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重建优势半球弓形束,ROC曲线评价弓形束体积变化对患者语言功能变化预后的判断价值,分析弓形束保护的影响因素。第叁部分健康状况问卷对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评价语言功能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65例患者在术中磁共振和弓形束功能神经导航下行病变切除术,与第一次iMRI结果比较,术者对12例患者切除程度判断不准确,误判率为18.5%。非胶质瘤病变首次iMRI确认全切除。54例胶质瘤中,第一次iMRI证实,21例全切除,33例有肿瘤残留。其中有8例因为残留肿瘤与弓形束距离太近,为避免术后出现失语或原有症状加重,未进一步切除残留病变。其余25例根据术中影像更新手术计划后切除残余肿瘤,最终17例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iMRI使胶质瘤的全切率从38.9%提高到70.4%。25例首次扫描继续切除胶质瘤的平均切除程度从87.3%提高到97.4%,所有胶质瘤患者的平均切除程度从92.1%提高到96.8%。术后2周有15例(23.1%)原有症状加重或新发失语。6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3.2%)存在长期语言功能障碍。第二部分非胶质瘤患者术后无新发语言功能障碍或原有症状加重。54例胶质瘤患者中,病变到弓形束的平均最短距离4.6mm。术后2周,33例距离≤5mm的患者中,14例出现新发失语或原有症状加重。16例5mm<距离≤10mm的患者中,1例加重。距离和病变类型是弓形束保护的影响因素。弓形束体积变化比值和语言功能变化比值成正相关,p<0.001。语言功能变化比值评分为5时视为真阳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3。语言功能变化比值评分为1时视为真阴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0。第叁部分和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6个月时9例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精神健康总评7例好转,1例下降不超过5分,1例下降明显。躯体健康总评8例好转,1例下降。结论:术中磁共振和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有助于在最大化切除病变的同时,最小程度损伤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患者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弓形束示踪技术能够准确判断语言功能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3-05-23)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脑梗死诊治过程中采取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联合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期间在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集128例脑梗死患者参与,分别为本组患者行常规颅脑磁共振(MRI)检查,以及DTI与DTT联合检查,对比MRI、DTI联合DTT对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结果:DTI联合DTT对脑梗死诊出率显着高于MRI,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行DTI联合DTT诊断效果显着,与金标准诊断率无显着差异,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阎静,杜伟,程敬亮,耿杰峰,郭翠萍.正常人群弓状束双张量无损卡尔曼滤波与单张量线性纤维束示踪技术成像效果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李天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许铖龙,于静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腰骶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6

[4].崔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评价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D].天津医科大学.2016

[5].胡万朝.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5

[6].徐叔任,苏宗高,王满宁,李文生.Excelim-04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

[7].王雅慧,李静,苏振丽,任伟,吴红葵.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对脑卒中预后的判断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

[8].方志豪.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D].宁夏医科大学.2014

[9].季鹏,袁晓毅,朱瑞.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

[10].李昉晔.术中磁共振和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邻近弓形束病变手术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

标签:;  ;  ;  ;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论文-阎静,杜伟,程敬亮,耿杰峰,郭翠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