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险扩散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险投资,城市扩散,行业扩散
风险扩散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段了了,孙伟增,郑思齐[1](2019)在《中国风险投资活动的城市与行业扩散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风险资本在城市间和行业间的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不利于落后地区和行业的发展。该文利用中国风险投资事件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投资决策模型,分析风险资本投资初创企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者的行业经验与城市经验、初创企业的发展成熟度、联合投资者的行业经验与城市经验都能够显着提高投资概率;同时,风险投资者经验和被投资企业的成熟度有助于推动风险资本进入新城市和新行业,而联合投资者的经验未能发挥预期作用。(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李贺楼,胡冲[2](2018)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扩散机制——基于69个政策文本的探索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于地方创新并在中央层面被制度化后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推行,至今已经历十余年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可被视作包括横向和纵向扩散的政策扩散过程,对其中扩散机制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该决策机制实施状况与效果。基于对69份地方政策文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扩散过程中可能出现政策学习、强制和模仿叁种扩散机制;其中,横向扩散更多地表现为政策学习和模仿的产物,而纵向扩散则在更多地表现强制机制的作用的同时亦存在学习和模仿的可能。要改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效果,需在正视强制机制作用的同时减少模仿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应更好地促成政策学习。(本文来源于《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王杰朋,陈庭强,王冀宁[3](2018)在《信用衍生品创新扩散下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用衍生品的创新扩散,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传染效应。本文在信用衍生品创新扩散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标准信用衍生品的同质创新扩散与异质创新扩散的扩散路径,并对合成信用衍生品的交互扩散模式进行剖析。基于上述研究,从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交易对手行为属性四个角度深入挖掘和剖析了信用衍生品创新扩散下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机制。本文研究对我国信用衍生品发展及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控制对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罗潇[4](2018)在《地方财政风险的金融化扩散:机制梳理、传导路径和改革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一项财政学、政治学和金融学的交叉研究,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地方财政风险的存在形态以及与金融市场的关联,包括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机制和传导路径,并探索这一视角下地方财政风险金融化对财政治理、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机构经营的多层次影响,并基于财政治理的“叁级框架”提出实现财政“善治”的改革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地方财政风险反应了政府角色在现有政府绩效管理与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迁移,即超越了传统公共管理的范畴,以自身的信用介入了高度市场化的信用融资市场,造成财政风险金融化扩散。其传统的传导路径是以金融机构作为中间体,而本文的重点则进一步具体分析以金融产品介入的路径、方式等扩散机制、由此引起的影响及后果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并提出应将金融化了的财政风险也纳入财政风险管理的框架。在财政风险管理的框架搭建上,本文引入了“民主治理”、“支出管理”、“受益原则”概念,以此作为财政风险治理“叁级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于“民主治理”的内涵进一步探讨,确立其五个基础“法定授权”、“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以及“参与度”;文章将“支出管理”细分为“总量风险”、“配置风险”和“运营风险”;对于“受益原则”,本文提出地方政府融资的成本承受者和受益者存在代际错配问题。若追溯大背景,地方政府在现有的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其财政活动的范围已经超越了公共预算的界限。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开展了大量具有预算含义的融资活动,包括平台融资、融资性担保等。这些政府意志的融资行为招致和加剧了地方财政活动的潜在信用风险。由于地方政府融资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迫于监管机构的严控与清查地方债的压力,地方政府开始借助复杂的金融工具与通道,将地方财政风险扩散转移到金融市场,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带来了不同层次的影响。财政风险的金融化扩散也引起了政策与监管层面的日益关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下称“43号文”)及2015年《新预算法》,均对融资平台债务进行了“新老划断”,但是地方政府仍存在受益原则之外的资金需求,还是会通过各种途径从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举债。简而言之,在地方财政管理实践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隐身于金融市场中,既未置于预算程序与报告的约束之下,也未充分披露在特定财政报告中,并且缺失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财政风险金融化扩散显着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本文致力于理清地方财政风险金融化扩散的机制,便于更准确的解释地方财政风险的影响范围,以及预测其金融化后的经济后果,并在此基础上从财政“善治”的角度,提出改革建议。由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和选题意义,并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及总结。在理论基础部分,确立了财政风险治理“叁级框架”(民主治理、支出管理、受益原则)的分析框架。文献综述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是关于地方财政风险的研究、关于地方政府的融资模式研究、关于地方政府非标准化债务研究、关于地方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联动性研究以及关于地方财政风险预警及其化解研究,并对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第二章讨论地方财政收入下滑的现状。地方财政收入下滑是财政风险的起因之一,尤其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在研究现状时,由于受限于数据不足,本章选取风险现状的若干个侧面进行研究,求证地方财政融资背后是财政状态恶化,包括2017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滑,2016年起房地产严控下的土地财政困境等。第叁章主要研究地方财政风险金融化扩散的背景与机制。主要基于地方政府与金融市场的特殊关系出发,深入分析了地方财政风险向金融市场转移的主要原因,从经济体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标准债权资产”传递路径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传递路径进行探讨,总结了财政风险金融化扩散的特征。第四章主要提出地方政府融资和财政风险金融违背了财政治理的基本框架和财政“善治”的基础,并从“民主治理”、“受益原则”和“支出管理”框架予以分析;本章还提出地方政府融资金融化对货币政策的负面作用,以及加剧产能过剩行业及“挤出”新兴产业融资;同时在微观层面分析了财政风险金融化对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影响。第五章是模型实证研究,在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GARCH-CoVaR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及影子银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对证券公司及信托公司的溢出效应相对较高,其次是商业银行风险,同时在“新常态”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民间资本的风险溢出效应日益明显。第六章是提出了实现财政“善治”的改革建议。首先指出目前我国财政风险管理框架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地方财政活动概念范围的重新界定,地方财政融资机制的进一步规范,保护财政风险扩散路径中最终风险受体机制的建立,财政风险统计制度的完善以及财政风险的金融扩散部分纳入财政风险管理框架(预算、财务报告、信息披露、问责机制)。其次提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相应对策,主要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预见性以及地方政府建设官员的参与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总结来说,由于财政风险借助隐密的金融渠道得以扩散,探究在传统的“财政控制框架”无法观察到财政风险全貌。因此本文先立足于财政治理的“叁级框架”,再将财政风险的研究视野拓展到金融市场,并结合大量的金融实践,总结财政风险扩散的机制和规律,以判断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扩散过程是否破坏了总额财政纪律(Schick,1998),以及是否反映了民主意思表达、财政受益原则以及财政支出管理等财政治理目标。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本文最终提出了走向财政“善治”的改革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期刊2018-05-02)
马阳娇[5](2018)在《非回应型采纳:基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扩散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策创新扩散(The Diffusion of Policy Innovation)主要指的是政策创新在政府或者组织间通过某种渠道传播的动态过程。政策创新扩散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俨然已经成为国内关注度较大的学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政策创新的扩散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政策创新扩散更具有紧迫性。从目前的国内研究来看,我国起步较晚,研究数量、案例数量、研究主题等都还有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研究的发展。本文选择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为案例,运用事件史方法进行分析,探究我国政策创新扩散的规律。本文首先构建我国政策创新扩散的分析框架。文章首先分析总结了分析西方国家政策创新扩散几种模型,然后结合我国政策创新扩散实际情况,构建了我国政策创新扩散分析框架。分析框架认为,公众需求、社会影响力组织、资源障碍因素和外部压力综合影响了政策创新扩散。其次对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一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早于2006年在四川遂宁采纳,然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本文选取2006-2016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通过网络查询,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共有283个地级市采纳。二是在时间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扩散呈现出“S”型特征,在空间上传播路径由西向东传播,再向西北地区传播,表现出区域传播特征。再者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行事件史分析。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对稳评机制2006年到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选取了公众需求因素、社会影响力组织、资源障碍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众需求因素中人口密度、刑事案件侦破率、社会安全满意度、基尼系数、失业率,社会影响力组织因素中的新闻报道量和学术论文量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采纳无显着影响。地级市经济水平、财政资源能力、邻近地级市、市委书记专业对稳评机制政策采纳呈显着影响。市委书记年龄、学历、上级压力对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创新扩散无显着影响。最后分析我国政策创新扩散过程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从公众和社会两个层面对政策采纳的影响:其一,政策采纳过程中存在公众需求层面的“非回应型”采纳现象。其二,政策采纳过程中存在社会影响力组织层面的“非回应型”采纳现象。其叁,政策决策群体在政策决策中存在非理性决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是政府应有效推动公众参与决策;二是政府应引入更多主体参与决策;叁是建立决策公众、组织和政府的联动交流机制;四是政府应当引入科学的决策程序;五是采取“激励式”创新提高决策有效性;六是加强政策采纳的“试点”推广工作。(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3-01)
方佳敏[6](2015)在《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转型已初步完成,市场上涌现了大量民营企业,并迅速成为了我国经济主体。在当前世界各国经济体系中民营企业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不仅推动着国家经济发展,更提供了大量劳动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建设。但近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在当前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需要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但其自身风险抵抗能力较差。民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必须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本文将针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展开分析和讨论。(本文来源于《新经济》期刊2015年35期)
郑和明[7](2014)在《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信贷危机外部冲击下,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民营企业,尤其是外向型民营中小企业遭遇严重冲击,陷入严重经营困难和财务风险。高负债民营企业在信贷供给冲击下更加脆弱,资金链紧绷,财务风险凸显。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破产很普遍,世通、安然、环球电信、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雷曼兄弟、新疆德隆、江龙控股、无锡尚德。总之,企业持续经营危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经济、贸易联系更加频繁,从而形成紧密的财务联系。例如供应链企业商业信用,银企信贷,银行间贷款,企业互保、联保,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战略联盟、联合投资等。本质上,联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联系能够使企业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风险和缓解融资约束。另一方面,联系也可能产生负外部性。尤其在遭遇严重未预期的不利外部冲击时,这些财务联系内在是脆弱的,初始小的冲击可能发生扩散、放大,引发企业违约集聚、连锁破产,甚至区域系统性财务危机。本研究遵循“信贷关系网络-风险分担-违约相关性-财务风险系统性扩散”逻辑分析框架,识别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机制和扩散机理,以期建立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长效机制。首先,运用动态logit模型,实证检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现金流、负债及负债构成、债务期限、资产有形性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显着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现金流对企业财务危机具有长期预测能力,而短期负债具有短期预测能力。其次,识别基于关联方风险的财务风险扩散机制。本研究深入剖析浙江省民营企业担保圈危机,刻画民营企业担保风险扩散机制。最后,银行通过学习其他银行的类型可能产生协调失败。运用动态博弈分析框架研究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扩散机制,银行策略互补、自实施信念更新是企业财务风险扩散的主要机制。本研究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测与扩散研究主要有叁方面可能创新。一、运用动态logit模型实证检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现金流、负债结构(负债构成和期限结构)等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显着解释能力。在较长预测区间内,持续预测变量例如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更加重要。本研究丰富有关公司投资、融资决策、资本结构选择与现金持有政策相关研究。二、识别基于关联方风险的财务风险扩散机制。基于浙江省民营企业担保链的分析,着重对联保贷款机制、模式、特征和风险进行分析,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担保链,深入刻画民营企业互保、担保风险的扩散机制。研究发现,银行抽贷是担保圈危机的主要推手。进一步提出民营企业互保、联保博弈分析框架,以期更深刻理解联保贷款机制,防范风险。叁、识别基于银行预期的财务风险扩散机制。通过债权人学习过程,即对其他债权人的类型和行动的信念更新,债权人协调失败使企业遭挤兑,这样,通过共同债权人学习过程,一企业遭遇财务危机增加另一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概括地,这是基于信息的财务风险扩散。(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6-01)
黄深钢[8](2012)在《温州“授信解困会商机制”防止金融风险扩散》一文中研究指出去年以来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引发区域金融风险,为有效帮扶企业摆脱困境,防止信贷风险扩散和传导,温州银监分局在2012年初指导温州市银行业协会探索建立了“多头授信解困会商机制”,帮扶企业应急解困,保障银企资金安全,取得初步成效。 “过去银行与(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报》期刊2012-07-11)
隋岩,李燕[9](2012)在《从谣言、流言的扩散机制看传播的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谣言、流言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谣言、流言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其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谣言、流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2年01期)
隋岩,李燕[10](2011)在《传播风险的扩散机制——人际传播为滋生于群体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上了“户口”》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风险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对风险的推波助澜。在虚假信息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风险信息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风险信息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期刊2011-12-29)
风险扩散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于地方创新并在中央层面被制度化后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推行,至今已经历十余年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可被视作包括横向和纵向扩散的政策扩散过程,对其中扩散机制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该决策机制实施状况与效果。基于对69份地方政策文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扩散过程中可能出现政策学习、强制和模仿叁种扩散机制;其中,横向扩散更多地表现为政策学习和模仿的产物,而纵向扩散则在更多地表现强制机制的作用的同时亦存在学习和模仿的可能。要改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效果,需在正视强制机制作用的同时减少模仿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应更好地促成政策学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险扩散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段了了,孙伟增,郑思齐.中国风险投资活动的城市与行业扩散机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贺楼,胡冲.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扩散机制——基于69个政策文本的探索性分析[J].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8
[3].王杰朋,陈庭强,王冀宁.信用衍生品创新扩散下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机制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8
[4].罗潇.地方财政风险的金融化扩散:机制梳理、传导路径和改革建议[D].中央财经大学.2018
[5].马阳娇.非回应型采纳:基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扩散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D].重庆大学.2018
[6].方佳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J].新经济.2015
[7].郑和明.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
[8].黄深钢.温州“授信解困会商机制”防止金融风险扩散[N].中国信息报.2012
[9].隋岩,李燕.从谣言、流言的扩散机制看传播的风险[J].新闻大学.2012
[10].隋岩,李燕.传播风险的扩散机制——人际传播为滋生于群体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上了“户口”[C].“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