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津顺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志贺直哉,《大津顺吉》,自我意识,人道主义
大津顺吉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敏[1](2018)在《论志贺直哉《大津顺吉》中的自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白桦派枭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被奉为"心境小说"的泰斗,享有"日本的小说之神"之美誉。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人性内涵与自我意识,洋溢着浓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本文对志贺的初期代表作、青春小说《大津顺吉》中的主人公顺吉的自我意识内涵试做探究。(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建华,王晶[2](2015)在《试论青年志贺直哉个人主义觉醒中的“四个解放”——以《大津顺吉》中的“战斗之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志贺直哉是日本近现代文坛不断进行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作家之一,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探寻伦理化个人主义的自我解放。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志贺直哉中晚年的调和思想和人道主义,但是对于志贺直哉青年时代的个人主义觉醒却关注不多。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大津顺吉》中的"战斗之人"进行解读,初步探究青年志贺直哉个人主义觉醒中的"四个解放"。从文学伦理观建构和嬗变的视域研究志贺直哉的个人主义的觉醒,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王建华[3](2014)在《论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志贺直哉(1883-1971)是日本近现代文坛信仰和追求个人主义的作家之一,其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贯穿于他毕生的文学创作,这对日本和中国的近现代文坛乃至两国的思想文化界影响深远。这里所谓的文学伦理观,简单说来,就是志贺直哉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基于其个人主义的立场对于作品人物的态度和行为进行构思和判断的文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在本论文中,所论及的个人主义是指志贺直哉对于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日本近代化途程中的个人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改造自我的思考和实践,体现的是日本的近代化个人在伦理定位和价值追求方面的基本要求。文学的主题是人学,文学的灵魂是伦理。在志贺直哉的文学世界中,其前期(1917年以前)作品多是表现伴随日本的近代化不断觉醒的志贺直哉个人的自我与群体、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以及灵魂和肉体等二元对立的矛盾与冲突,其创作的主体内容大多是自我至上和社会陈规之间的对立;其后期(1917年以后)作品则主要表现他从强烈的自我至上意识中逐渐超脱出来,在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中自然地融进“调和”后的恬静且散淡逍遥的心境。志贺直哉通过文学创作实践,积极对个人主义之“自我”进行探索和改造,在不断扬弃中先后确立了“极端自我”和“调和自我”,最终实现了他所能企及的最高程度的“自他统一”,展示了他高度的人生智慧。在此过程中,志贺直哉完成了其个人主义文学伦理观的两次飞跃,形成和发展了其独具特色的个人主义文学伦理观,为近代个人主义的日本化做出了他自己的贡献。这堪称近代日本在文学领域所进行的批判封建、超越传统、与时俱进的伦理重建。因此,可以说,对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进行研究是从文学领域管窥日本近代化神髓的关键。通过研究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日本近代文学领域里追求个人觉醒、自我解放与人性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明确日本在反封建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从中总结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启示。志贺直哉作为深受近代个人主义精神启发的时代先行者,其个人主义范畴内的自我个性与外界要求之间的矛盾和纠葛,既是文学世界经常表现的伦理关系,同时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此,研究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不但可以从文学上廓清日本近代化的发展轨迹,而且也是对人类精神发展演变的科学考察。志贺直哉作为“第二代明治人”的杰出代表,堪称日本的“第二代改革开放人”,其个人主义范畴内的“自我改造”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80后”、“90后”青年在不断完善自我、确立自我以及改造自我,努力与外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当下,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对于引领当今中国广大青年发挥个人的“正能量”、共筑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一个长存常新的课题。本论文就是基于如此考虑进行选题并完成论证的。本论文的内容及构成主要包括序论、本论和结论等叁个部分。在序论部分,叙述先行研究和问题提起、研究特色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和预期目标等。在本论部分,侧重论述志贺直哉个人主义文学伦理观的形成、志贺直哉文学叁部作中个人主义的飞跃以及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的表现和特色。首先,结合志贺直哉的家庭背景、人生体验、主要阅历及社会交往等影响志贺直哉个人主义形成的各要素,细致论述志贺直哉人生生涯中在成长中活跃自我的少年时代、在觉醒中爆发自我的青年时代、在对立中扩充自我的中年时代以及在坚守中调和自我的老年时代,从志贺直哉人生成长的纵向视角全面把握其个人主义文学伦理观的动态形成。其次,结合《大津顺吉》、《和解》、《暗夜行路》等志贺直哉的叁部代表作,按照其文学创作过程中“对立—和解—调和”的发展轨迹,分阶段总体分析志贺直哉在自我改造途程中“极端自我”和“调和自我”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提出志贺直哉个人主义文学伦理观的“两次飞跃”,并且阐明这“两次飞跃”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归纳总结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的表现和特色,得出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自我意志和人类意识的统一,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是正直人格与诚实文格的统一。在结论部分,综上论述内容归纳得出结论,并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相关课题。首先,总结了本论文对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的发展进行探究的过程。进而,提出了志贺直哉文学伦理观中所彰显的成长特质。此外,指出了本论文没有言及的地方以及未作深入论说的地方。(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4-05-01)
马艳波[4](2009)在《志贺文学中夫妻伦理关系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志贺直哉(1883·明16——1971·昭4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横跨明治、大正、昭和叁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也是大正文学代表流派——白桦派的主要干将之一。志贺直哉一生共留作品一百二十余篇,以短篇小说见长。简洁、准确的描写是其写作手法的主要特点,在大正文学史上无人能出其右,被誉为“小说之神”。其代表作《大津顺吉》和《暗夜行路》含有非常多的自传性的要素,两者共同构筑了志贺直哉内心的发展史。志贺直哉自明治43年登上文坛以来,就一直倍受瞩目。志贺文学中所表现出的志贺式的气质、志贺式的人性观,一直是研究者们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着眼于某一创作时期或者某一具体作品进行论证,而本论文将沿着志贺文学的各个创作阶段,以志贺文学中的夫妻伦理关系为着眼点,以《大津顺吉》和《暗夜行路》为中心,明确其夫妻伦理意识的变化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浅析志贺直哉创作风格的变迁。小论将以菊田茂男先生对志贺文学的划分方法为基础,以志贺直哉的真实生活为依据,通过作品解读,对志贺直哉各个创作时期的夫妻伦理关系进行考察。小论由五部分构成。引言:主要阐述本论文的动机、意义以及先行研究。一、爱的败北、肉欲的满足:大津顺吉是个半吊子的基督教徒,渴望爱情却又受到基督教禁欲思想的束缚。他遵守着“不为妻者不恋爱”的婚姻道德。但随着本身肉体欲望的变强,最后跨越道德的屏障,与女佣千代结为事实的夫妻。纯洁的爱情最终败给了肉体的欲望。尊重自身的本能欲望,强调自我意识,这也是初期志贺文学的特征。二、和睦之爱的探索:时任谦作是壮年期的大津顺吉。他得到了“男主外、女主内”式的幸福家庭。但好景不长,在他去往朝鲜期间,其妻直子和其表兄阿要犯了性过失,令谦作陷入由性引起的婚姻悲剧中。但谦作(志贺)一改初期文学中坚持自我的常态,追求和睦之爱,为了重生以往的家庭幸福,踏上了大山之旅。这种调和思想是其中期文学的主要基调。笔者认为,静谧的东方艺术、梅特林克的人生哲学构建了其调和思想的基底。叁、到达超越生死之爱的境界:《暗夜行路》搁置九年,作者于昭和12年终于将其完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谦作(志贺)在思想上终于达到了物我一致、超越生死之爱的境界。思想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九年的搁笔凸显出了重要的意义。结语:至此,志贺文学中的夫妻伦理关系经历了无爱的肉欲满足、和睦之爱的探索、到达超越生死之爱的境界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志贺文学亦从自我的、对立的文学走向了宽容的、和谐的文学之路。(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黄来顺[5](1990)在《可怜的爱情 巧妙的构思——评志贺直哉的中篇小说《大津顺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津顺吉》这篇约两万字的小说是志贺直哉于1921年夏天应《中央公论》杂志之约写成的自传小说,发表在同年9月号的《中央公论》上。这也是他发表在《中央公论》上的第一篇小说。1921年,志贺直哉29岁,正处在与父亲不和的时代。他从1901年18岁起直到1917年35岁为止,连续17年与父亲不和。造成他们父子不和的原因,按产生的时间顺序可列出:①1901年他18岁时,在(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1990年05期)
大津顺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现代文坛不断进行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作家之一,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探寻伦理化个人主义的自我解放。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志贺直哉中晚年的调和思想和人道主义,但是对于志贺直哉青年时代的个人主义觉醒却关注不多。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大津顺吉》中的"战斗之人"进行解读,初步探究青年志贺直哉个人主义觉醒中的"四个解放"。从文学伦理观建构和嬗变的视域研究志贺直哉的个人主义的觉醒,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津顺吉论文参考文献
[1].陈秀敏.论志贺直哉《大津顺吉》中的自我意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2].王建华,王晶.试论青年志贺直哉个人主义觉醒中的“四个解放”——以《大津顺吉》中的“战斗之人”为中心[J].中国外语研究.2015
[3].王建华.论志贺直哉个人主义的文学伦理观[D].辽宁大学.2014
[4].马艳波.志贺文学中夫妻伦理关系之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9
[5].黄来顺.可怜的爱情巧妙的构思——评志贺直哉的中篇小说《大津顺吉》[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