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学影像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学特征
光学影像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水平,许丽疆[1](2019)在《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RVO患者150例(162只眼),均予以OCTA检查,分析患眼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OCTA检查发现,162只眼中,114只眼(70.37%)存在黄斑区拱环改变,53只眼(32.72%)存在黄斑水肿,59只眼(36.42%)存在视盘水肿,65只眼(40.12%)无灌注区。结论 RVO患者开展OCTA检查,能详细、明确地展现患眼病变情况,利于后续临床明确诊断。(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20期)
闫原野,王小中,丁婕,杨南,王一赛[2](2019)在《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多模式光学影像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光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描述该类疾病特征性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诊断为AZOOR的6例患者的眼科专科检查报告,并测量4例患者黄斑区域3个点的脉络膜厚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视野检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缺损,所有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均表现为椭圆体区反光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5例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结果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高荧光区域,所有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的晚期均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低荧光区域。在黄斑中心凹鼻侧500μm处,对侧眼脉络膜厚度与患侧眼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r=0.970,P<0.05)。结论:AZOOR的主要影像学特点是视野不同程度的缺损,OCT检查中病灶处椭圆体反光带的异常,FAF检查中的高荧光区域以及ICGA检查晚期的低荧光区域,但这些特征可能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晓峰[3](2018)在《光学分子影像学在肿瘤外科应用的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和靶向光学分子显影剂的不断成熟,以靶向分子显影剂标记,术中光学分子影像引导的外科手术必将成为继开放手术、微创外科手术之后第叁代外科手术新理论和新技术。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们的前期研究,对荧光染料与荧光诊断;荧光成像和光学分子影像;光学分子影像和光学分子影像诊疗设备初步进行了概念性讨论。提出了光学分子影像外科学的学科方向,明确指出光学分子影像外科学将是精准外科的前沿理论和先进诊疗技术,光学分子影像外科学主要由靶向光学分子显影剂、光学分子成像设备及其临床诊疗技术构成。(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周欠欠,王小慧,詹林盛[4](2015)在《细胞治疗的光学分子影像学临床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由于技术限制,目前有关肿瘤细胞治疗研究更多关注于疗效的观察,而对于外源输注的细胞是否有效归巢于病灶或目标脏器和淋巴器官,以及是否可实现与其所调控下游细胞共定位,这其中又有哪些趋化因子或细胞因子参与了过继性输注细胞的迁移和归巢过程等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特别是对于过继性输注细胞和被调控细胞亚群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动态变化还缺乏深入了解。目的:过继性细胞的诸多生物学特性只有在体内环境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了解治疗性细胞在活体内的迁徙和分布规律对于全面认识过继性输注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控制或影响病程发生机制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结合化学荧光和生物发光等多种分子影像学技术,分别对肿瘤细胞和过继性输注的免疫细胞进行荧光探针或报告基因标记,在临床前小动物水平,开展了肿瘤体内增殖转移及过继性细胞体内迁移示踪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体外纳米材料等修饰或预处理的免疫细胞(DC、T、MSC等)其体内的迁移分布规律发生明显的变化,其机制主要通过调控免疫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水平和细胞骨架的组织结构等,促进其向特定组织迁移和归巢能力,进而影响其抗肿瘤或抗感染的作用效果。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平台,成像反应灵敏、操作简单、数据精确,可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多个领域,包括观测活体动物体内免疫信号活化、免疫细胞迁移聚集等生命过程,特别是通过对输注细胞的在体叁维立体成像动态示踪观察,我们就可以在了解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的运用分子生物学或某些化学药物对过继性输注细胞的迁移模式进行定向诱导和干涉,进而使其发挥功能最大化。(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5-15)
刘旭杰,邢扬帆,李发琪[5](2014)在《低强度脉冲超声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光学分子影像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是一种使用剂量较低、采用脉冲式、传递给组织的能量低于3 W/cm~2的超声波。目前,已有研究证实LIPUS作用于肿瘤具有增加细胞膜通透性、诱导凋亡等功能。然而,就LIPUS对肿瘤血管的作用效果的研究却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从抗血管生成的理论机制出发,研究LlPUS在皮下荷瘤动物模型中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并建立以光学分子影像检测在LIPUS作用下肿瘤VEGF表达水平变化的实验方法以期在体、无创地评价LIPUS的抗血管生成效果。方法以工作参数为:0.3 W/cm2、300 kHz、10 min/d的LIPUS作用于MKN45人胃癌细胞皮下移植瘤。以ELISA及IHC法检测肿瘤VEGF及CD3 1的表达以评价LIPUS的抗血管生成效果。通过偶联近红外荧光染料分子Dylight 680 NHS-Ester(Ex/Em:682/715 nm)及商品化抗人源型VEGF-A的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制备靶向VEGF的荧光分子探针:Dylight 680-Bevacizumab,并将此分子探针应用于小动物活体荧光显像在体、无创地检测LIPUS治疗后肿瘤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LIPUS连续治疗3 d后,ELISA及IHC的检测结果均表明UPUS具有显着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相对于对照组肿瘤,LIPUS治疗组肿瘤的VEGF及CD31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光学分子显像结果表明:以Dylight 680-Bevacizumab荧光分子探针进行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能够准确无误地观测到LIPUS治疗组肿瘤VEGF表达量显着降低的趋势,进一步证实了UPUS的抗血管生作用效果。结论本研究首先通过ELISA及IHC的检测证实了LIPUS具有显着下调肿瘤VEGF、CD31的表达产生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功能。其次,通过制备靶向VEGF的光学分子探针Dylight 680-Bevacizumab进行在体、无创的小动物活体荧光显像进一步证实了LIPUS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此分子探针应用于活体显像监测LIPUS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可行性。我们期待未来能够将此极具潜力的分子影像手段应用于LIPUS的临床肿瘤治疗中,以无创、实时地监测LIPUS抗血管生成的疗效。(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暨第二届国际超声分子影像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04-25)
李娟娟,张文佳,盛智超,胡竹林[6](2011)在《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各病变阶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8眼)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患者的OCT图像特征,并与眼底特征、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卵黄样病变期患者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卵圆形隆起病灶,OCT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光感受器层之间有一中等密度反射区域,随病变进展,沉积物厚度增高。萎缩期患者黄斑区见萎缩灶,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复合体弥漫性增厚,神经感觉层变薄,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时可见高反射的新生血管膜。结论详细的病史资料、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OCT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更科学的分析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和病理改变。(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1年01期)
刘弘光[7](2010)在《放射性核素光学成像及黑色素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影像学、分子材料学(包括纳米材料)、分子生物学(包括信号传导通路、受体、抗体、配体等)、基因研究等。目前已有多种影像学技术应用于分子影像学研究,如放射性核素成像(nuclear imaging),光学成像(optical imaging,OI),超声成像(ultrosonic imaging)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放射性核素成像手段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放射性核素成像首先将放射性药物引入患者体内,在体外检测放射性药物发射出的高能量高穿透性的伽玛射线,从而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通过与高分辨率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相结合,PET或SPECT可以在显示深部组织的分子影像学特征的同时,高分辨率地显示组织的解剖结构,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光学成像主要包括生物发光成像(bioluminescent imaging)、荧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等,应用于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和活体(in vivo)表面成像。由于目前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straton, FDA)认证的光学探针只有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光学成像在临床应用较少。多数活体光学成像只初步用于小动物的实验成像。光学成像相比放射性核素成像价格较低廉,且允许具有不同光谱特征的探针进行多通道成像。本文在国际上率先综合了核医学示踪剂和光学成像系统。使用光学系统的高敏感CCD相机检测放射性探针以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 radiation)或契伦科夫辐射(Cerenkov radiation)产生的低能量光子,证明了核医学探针应用于光学成像的可行性,拓展了光学成像在临床的应用前景,并为直接监测钇-90 (yttrium-90,90Y)等目前难以监测的放射性治疗用核素提供了有效手段。一般而言,多聚肽比单体拥有更好的受体亲和力和活性。本研究以多聚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a-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简称a-MSH)类似肽和黑色素瘤为模型,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简称PET),对多聚肽的受体亲和力和体内肿瘤靶向能力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用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了MSH类似肽单体(MSH1),二聚体(MSH2)和四聚体(MSH4),并分别与金属螯合剂DOTA联接(DOTA-MSH1, DOTA-MSH2, DOTA-MSH4)。通过B16/F10鼠黑色素瘤细胞测定叁种多肽及联接DOTA后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评价其受体亲和力。标记64Cu后,进行PET扫描成像,观察其体内分布和肿瘤显像效果。并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取血、肿瘤及各主要器官,测量其每克组织注射百分剂量率(%ID/g)。多肽的各步反应均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进行纯化并利用电喷雾质谱(ESI-MS)进行鉴定。DOTA-MSH4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最高的受体亲和力[IC50=1.00nM(95%可信区间0.83-1.21nM)],但在体内实验中肿瘤摄取量最低(1小时=0.6l±0.02%ID/g;2小时=1.82±0.85%ID/g;4小时=2.98±0.24%ID/g),且在肾脏大量蓄积(1小时=12.91±1.86%ID/g;2小时=20.89±3.98%ID/g;4小时=24.98±2.17%ID/g)。相比之下,DOTA-MSH2有着中等的受体亲和力[IC50=2.06nM(95%可信区间1.48-2.88nM)],却有更高的肿瘤摄取量(1小时=5.65±1.13%ID/g;2小时=5.23±0.5%ID/g 0;4小时=5.39±0.84%ID/g),且在肾脏中的蓄积少于DOTA-MSH4(1小时=18.23±2.50%ID/g;2小时=16.84±3.57%ID/g;4小时=16.44±1.66%ID/g). DOTA-MSH1受体亲和力最低[IC50=3.10nM(95%可信区间2.34-4.10nM)],有着中等的肿瘤摄取量(1小时=2.81+1.49%ID/g;2小时=3.74±1.57%ID/g;4小时=4.20±0.69%ID/g)和较低的肾脏蓄积(1小时=11.79±4.54%ID/g;2小时=11.24±3.95%ID/g;4小时=9.90±1.25%ID/g)。最后,对DOTA-MSH2进行的体内竞争抑制实验显示其具有良好的肿瘤特异性。高受体亲和力的DOTA-MSH4却有着较差的显像效果。在本实验测试的叁种多肽探针中,DOTA-MSH2被证明是最佳的黑色素瘤PET显像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10-04-01)
周才喜,张胜娟,苑志峰,杨荣,李瑞峰[8](2010)在《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影像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09-06在我科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共同确诊的17例18眼老年C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CSC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相同的FFA,ICGA及OCT改变;也具有一些其独自的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1)FFA检查发现CSC病变所表现的典型RPE渗漏形式,如"炊烟"状或"墨渍"样少见,仅占39%;其他11眼(61%)均表现为扩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2)ICGA检查发现其黄斑部还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多灶性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等;(3)FD-OCT检查发现其黄斑部也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玻璃膜疣引起的RPE结节状隆起,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IS/OS层的局部缺失等。结论:老年CSC患者的光学影像学表现复杂,容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相混淆,同步FFA及ICGA检查联合OCT检查有助于确诊。(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石立兴,张继武[9](2008)在《光学分子影像学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分子影像学是一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影像技术,它可以利用生物自发光或荧光蛋白或荧光染料,在分子和细胞层面上对在体的特定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光学分子影像学同磁共振、核素成像等技术相比,具有无创性、高敏感性、成像价格低、近红外荧光穿透力强等优点。光学对比剂,特别纳米颗粒、纳米壳和量子点发展迅速。近红外(NIR)荧光染料标记的探针在转化到人类临床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当前光学分子影像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08年12期)
Zuluaga,A.F.,Follen,M.,Boiko,I.,朱国栋[10](2005)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一项新型非侵入性宫颈组织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is a novel noninvasive technique that can map subsurface tissue structure with a resolution of 10 to 20 μ m.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OCT imaging system could be used clinically in vivo to image and distinguish features of normal and abnormal cervical tissue. Study design: Cervical OCT images and biopsy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consenting volunteers. Images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for intensity of backscattered light from the epithelia and for rates of signal decay of signal over the depth of epithelia (slope). Patients were stratified by menopausal status, and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in normal and abnormal cervical samples, as diagnosed by routine histopathologic techniques. Results: Average epithelial intens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in the abnormal tissue than in the normal tissue of premenopausal women (P < .0024), but were stronger in the normal tissue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P < .06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ignal decay rate were detected. Conclusion: OCT images, which contain information about epithelial and stromal structure, can be clinically obtained. Image features of normal and ab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 differ significantly.(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期刊2005年11期)
光学影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光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描述该类疾病特征性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诊断为AZOOR的6例患者的眼科专科检查报告,并测量4例患者黄斑区域3个点的脉络膜厚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视野检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缺损,所有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均表现为椭圆体区反光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5例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结果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高荧光区域,所有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的晚期均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低荧光区域。在黄斑中心凹鼻侧500μm处,对侧眼脉络膜厚度与患侧眼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r=0.970,P<0.05)。结论:AZOOR的主要影像学特点是视野不同程度的缺损,OCT检查中病灶处椭圆体反光带的异常,FAF检查中的高荧光区域以及ICGA检查晚期的低荧光区域,但这些特征可能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行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学影像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水平,许丽疆.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学特征[J].医疗装备.2019
[2].闫原野,王小中,丁婕,杨南,王一赛.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多模式光学影像学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
[3].杨晓峰.光学分子影像学在肿瘤外科应用的前景[J].肿瘤防治研究.2018
[4].周欠欠,王小慧,詹林盛.细胞治疗的光学分子影像学临床前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论文集.2015
[5].刘旭杰,邢扬帆,李发琪.低强度脉冲超声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光学分子影像学评价[C].第一届全国暨第二届国际超声分子影像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6].李娟娟,张文佳,盛智超,胡竹林.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J].眼科新进展.2011
[7].刘弘光.放射性核素光学成像及黑色素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
[8].周才喜,张胜娟,苑志峰,杨荣,李瑞峰.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影像学表现[J].国际眼科杂志.2010
[9].石立兴,张继武.光学分子影像学及其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
[10].Zuluaga,A.F.,Follen,M.,Boiko,I.,朱国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一项新型非侵入性宫颈组织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初步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
标签:视网膜静脉阻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影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