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管理培训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1](2020)在《W公司跨境并购后跨文化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和频繁,出现了多种形式、深化合作的新格局。得益于我国兑现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承诺,外国资本开始摒弃早年通过合资经营在华进行生产的模式,转而采取并购的方式直接收购我国各行业的领头企业。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些企业被外资并购后的重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出现的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并购之后,如何加强并购重组后企业的文化冲突管理,对提高重组后企业的合作效率,推动其发展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本文将W公司作为实例,通过跨文化管理理论体系分析W公司在华跨境并购后产生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并运用范徵老师提出的“冰河模型”把并购后公司存在的跨文化管理的问题归纳为三个层次,找到针对不同层次问题所应采用的优化方案;根据公司的组织结构、现有管理体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了公司在跨文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归纳并建立一套从实际出发,简单可行、经济高效的跨文化管理方案。该跨文化管理方案将有效地帮助W公司在华并购后的新公司解决日常跨文化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它将减少日常工作中的摩擦与误会,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帮助W公司中国公司稳定发展,同时为相同类型行业并购后的跨文化管理提供实际参考,并检验跨文化管理理论体系的应用普遍性和实际意义。
李洋[2](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何勇亭[3](2019)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2001年中国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幅降低了贸易保护的程度,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步提高,中国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同时也逐渐融入了世界贸易体系。经济潜能因此得到极大的释放,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一跃成为世界对外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入世至今已有近二十年,制造业不仅对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优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极大发展,使制造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优化了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入世近二十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其最重要的成果是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推进,那么中国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如何,是否存在重大关联,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中国政府反对保护主义、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背景下,深入探讨该问题,理论意义明确,现实意义也十分重大。由此,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大背景,本文旨在在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指导下,尝试全面、系统地对中国的制造业绩效(资源配置、边际利润率和技术进步)变化过程中贸易自由化的作用进行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贸易自由度持续提高,对中国制造业在各方面绩效表现上形成的多种影响,是否改善了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边际利润率以及制造业技术进步。出口导向型战略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及制造业发展的观点,已有诸多文献研究证明。所以中国进口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将作为本文重点研究的方向。国际贸易、制造业绩效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经典领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绩效的综合评价主要从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结构效率及技术进步等方面展开。在新贸易理论中,国际贸易是制造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也就是说,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提高自由化程度推动制造业绩效的改善。然而以往的研究忽视了以制造业利润率为核心;技术进步的研究也未能考虑到贸易自由化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2018年中国政府确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扩大进口的背景下,从新的角度综合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理论和现实都表现出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全面梳理相关的理论,诸如制造业绩效、国际贸易理论、贸易自由化研究成果及技术进步理论的经典文献,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贸易自由化对企业进入退出形成的资源配置变化、制造业边际利润率、技术进步三个维度的影响。本文采用高度细化的产品层面进口量测算了贸易自由化指标,如中国制造业不同层面的进口渗透率、综合关税水平以及贸易倾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更能表达现实的BEC分类方法,利用此分类方法对贸易自由化指标,如进口渗透率等进行计算。制造业绩效方面测算了代表性的重要指标,企业进入退出率、边际利润率、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等。总结中国贸易自由化和制造业绩效演变的特征及规律,推演了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对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绩效的演变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研究集中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贸易自由化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如何?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边际利润率是否具有促进作用?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有何影响?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绩效?本文由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概要性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篇章结构,以及本研究的难点有哪些、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等。并在选题背景中简要总结了中国对外贸易及制造业绩效变化的趋势。第二部分主要是提出问题。首先归纳和梳理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和相关的文献。具体包括产业经济学及产业绩效评价、国际贸易、以及贸易自由化等相关理论,进一步回顾了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绩效(资源配置、利润率以及技术进步等三方面)相关关系的有关文献。其次主要以进口为代表总结中国四十年来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例如相应的政策变化及经济表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进口贸易变化的特点作出简要总结。同时回顾了中国制造业绩效的演变,分析总结制造业绩效多个方面变化的趋势及特点,最后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基本分析。通过前面的总结和分析,中国制造业绩效的演变得益于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所以接下来从理论上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制造业资源再配置效率;贸易自由化怎样决定制造业利润水平;以及贸易自由化决定制造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机理等。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对前一部分的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研究了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资源再配置的影响,通过影响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改变了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产生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假设,建立计量模型,以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经处理的数据,做计量分析。实证分析结果主要体现在中国贸易自由化的几个不同方面的影响,即不同的进口活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退出的具体影响,并对实证结果作出分析解释,发现贸易自由化改善了中国制造业的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是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边际利润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发现短期内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边际利润率具有抑制作用,但长期来看有利于改善制造业边际利润率,本章还分析了其他诸如研发等因素的影响。其三是中国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影响的实证研究。首先基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推导了Hicks偏向性技术进步,通过Kmenta近似估计法估计了替代弹性和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和行业的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运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进口和出口两方面自由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都产生正向影响,且出口贸易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显着大于进口贸易。最后是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概括了最终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方面的相应建议,以及对今后可行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发现有:第一,中国贸易自由化改善了制造业资源配置。长期以来,中国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中国的贸易结构和效率得到改善,中国制造业也因此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进入,各类型进口的促进进入作用均显着,如中间品和最终品等;另外也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低效率企业退出。但是,中间品进口的作用和最终品进口的作用又有所不同,中间品进口由于技术溢出等,表现出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存活的影响;而最终品进口的影响单纯表现在促进企业退出方面。第二,长期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针对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企业边际利润率的影响,发现进口加权关税因素有正向作用,表明最终产品的进口关税越高,越能保护国内制造企业免于来自国外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从而获得较高的边际利润率;进口渗透率短期表现为负面影响,原因为短期使得市场竞争加剧,制造企业加成能力降低,从而验证了贸易自由化后,边际利润率(贸易利得)降低。长期自由化的情况下,进口竞争并没有负面影响,还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改善盈利能力。第三,中国贸易自由化总体上促进制造业偏向性技术进步。通过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在样本期内的技术进步呈现出偏向性技术进步特征,偏向性技术进步在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而且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于资本;由于不同行业资源禀赋和技术类型的差异,偏向性技术进步类型也不同;总体上贸易自由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产生有利影响,但影响程度取决于进口和出口的影响大小;企业和行业类型不同,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效果也不同。本文研究主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探索性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三个方面绩效的影响。采用了更为科学的BEC等分类方法对自由化因素进行分类,更详实清晰地证实了其对中国制造业绩效的影响,其具体影响体现在资源配置效率和制造业利润率得到改善,促进了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绩效的研究有所丰富。第二,创新性地把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边际利润率(产业绩效重要衡量指标)联系起来,系统地研究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盈利能力的关系,不仅与当前研究使用成本加成率指标有所区别,更是深入地界定了二者的影响不同之处,为今后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第三,系统地提出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并且对其进行了实证。实证发现其显着影响体现在:贸易自由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产生正向影响,是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的有益补充。
杨超[4](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文中提出外商直接投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加强了东道国与全球的经济联系。本文以外资进入、入境后的模式选择,以及外资企业再投资为视角,在微观层面为东道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融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资本累积效应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本文首先分析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对目标企业的进出口行为、进出口产品种类、海外市场选择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其次本文分析外资进入模式不同引起的所有权结构差异如何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率,特别是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对国内企业是否产生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最后,本文对在华外资企业的再投资行为进行了识别,并分析资本追加和资本撤离如何影响外资在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而为资本追加促进东道国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以及外资技术溢出的可持续性问题提供新的微观证据。本文的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外资并购后,目标企业与海外市场联系更为紧密,进口和出口的可能性显着增加,进出口产品种类、进口来源市场和出口目的地的数目增多,海外市场的地理距离显着扩张,企业的生产率、销售额、出口额等经营绩效显着改善;第二,跨国公司在华分支企业的模式选择和所有权结构是影响技术溢出大小的重要因素,中外合资对中国企业表现为正的技术溢出,而外商独资表现为负向的竞争效应,工具变量回归显示外商投资与国内企业经营绩效构成因果关系;第三,跨国母公司资本追加行为促进了在华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受资本追加的分支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销售收入和创新能力,另外,分支企业的无形资产规模、研发支出、培训支出和财务流动性均显着增加,构成资本追加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机制;第四,外资撤离后,分支企业的生产率、销售收入以及出口额显着恶化,不仅在当年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后续年份。本文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经验证据。跨国公司至少在两个国家进行生产和销售,东道国企业在多大程度受益于跨国母公司主导的价值链,文献关注较少,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企业的合并数据,以跨国并购为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第二,文献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证据并不明确,本文认为这类文献忽视了外资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将此因素考虑后发现,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具有不同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向技术溢出和负向竞争效应均存在;第三,东道国政府往往鼓励跨国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构成东道国吸引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再投资如何促进东道国形成资本累积效应提供证据;第四,本文从外资撤离的视角探讨外资技术溢出的持续性问题,发现外资分支企业相对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依赖于跨国公司的股权持有。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外商直接投资如何促进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跨国母公司不同的投资行为如何提高或降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以及不同所有权结构的外资如何促进(或阻碍)国内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构建有效的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王仁荣[5](2012)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主题是跨困公司跨境并购及其法律问题。跨国公司虽不是传统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但跨国公司以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呈现并从事民商事活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五彩缤纷,涌现诸多新现象,带来很多法律问题,亟需从法律层面予以分析,进而实行有效监管。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速。我国需要培育走向世界的跨国公司,完善境外投资法律,建立风险风范体系,为扮演好国际投资大国的新角色做好准备。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集中论述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主要法律问题。跨国公司通常不为公司法研究所关注,多数学者认为跨国公司不是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但是跨国公司作为拥有特殊组织结构的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民商事活动,并且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各自独立的分支机构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法主体也部分地得到了承认。因此对跨国公司进行法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跨国公司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市场扩张和国际分工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跨国公司已经从多国公司发展到全球公司,甚至无国籍公司。跨国公司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进步。从19世纪中期单一工厂为主体,到19世界末期大量企业联合体涌现,关于公司的理念实现了从崇尚竞争到追求合作,从排斥垄断、拒绝联合,到允许公司合并、允许股票发行、允许控股公司设立的巨大转变,这些转变都离不开法律的调整与适应。正因为此1889年美国新泽西州公司法变革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变革之一。然而,跨国公司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贫富悬殊、腐败、技术壁垒等一系列新问题。跨国公司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法律挑战,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跨国公司的发展也给公司与股东相区别的法律人格(legal personality)和股东有限责任(limited liability)等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跨国公司不是公司法上的法律实体为定论而忽视跨国公司法律研究已不合时宜。因此,本文研究了各国有关跨国公司的立法,构成跨国公司整体性的特殊法律结构,跨国公司与各利益攸关方的法律关系,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益冲突,以及跨国公司如何承担其法律责任等重要的法律问题,并建议与时俱进,在公司法修订时考虑增加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相关条文。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跨境并购。一般而言,公司的经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和外延扩张增长(external growth)来实现。兼并和收购是外延增长的主要途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使得跨境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手段。由于税务原因和各国公司法的不统一,跨境收购成为跨境并购的绝对主体,而跨境兼并则少有发生。跨国公司往往根据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水平和外资政策等因素,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方式和手段包括绿地投资(Green-field)、跨境并购、非实体制造(NEM)、内部贸易、战略投资和战略联盟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会带来不同的法律问题和监管难度。跨境并购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因为科技进步、信息化、金融创新、投资自由化、监管宽松化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旦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与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不相契合,跨国公司的投资就可能给东道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及其他投资手段加强法律监管是非常必要的。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经历了六次发展浪潮,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适用、管辖权冲突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法律问题,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有效实施跨境并购,同时减少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负面影响。本文第二部分着重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最新动向,并针对其产生的法律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跨境并购的主动力、跨境并购规则的制定者和跨境并购新理念的践行者。跨国公司在跨境并购实践中,在投行、并购律师的出谋划策下,不断尝试新的模式、方法、工具和手段,游走在法律制度和政府监管的边缘,既推动了投资贸易的全球化,又带来了极大的监管难题。这些新的发展动向包括特殊目的公司(SPV)的使用、国有跨国公司(SOE)大举进军跨境并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参与、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跨境并购的制约和企业社会责任(CSR)在跨境并购中的作用等。特殊目的公司(SPV)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密不可分。跨国公司设立SPV是为了分散投资风险、方便后续资产重组、避税、规避监管、规避市场准入限制等。因此,SPV对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灵活机动地开展并购活动并规避风险至关重要,但是,SPV也会带来逃避监管、逃避跨国公司法律责任、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利益等极大风险。考虑到SPV的离岸性质,有必要建立起国际社会、跨国公司母国、跨国公司投资东道国、跨国公司上市地国和离岸公司管辖地国等协同作用的监管网络,从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等多角度实施监管。SPV在中国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境内资本绕道海外红筹上市即境外上市,以及国际资本通过可变利益实体(VIE)进入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往往监管严格,对外资进入设置准入限制。红筹上市涉及外汇、税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VIE则是法律的灰色地带。VIE能够给国内的新兴产业和创业企业带来亟需的资金和管理技能,但也可能带来市场准入、产业安全、监管不力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SPV和VIE的法律研究力度,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监管法规,在确保利用好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减少其逃避监管的风险。国有跨国公司(SOE)的跨境并购是近几年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有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并购受到西方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东道国的质疑和抵触。国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带来的法律和监管问题,包括公司治理、公平竞争、国家安全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国有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面临的政治和社会风险也不容小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在跨境并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PE不仅参与很多全球性大规模并购,PE自身也独立进行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跨境并购。PE在全球跨境并购市场中发挥着参与并购以及为并购融资的双重作用。PE作为战略投资者和金融投资者而非产业投资者,决定了PE发起并购和参与并购的真正目的是投资套利。这种短期套利行为可能会对被并购企业和东道国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需要分析其利弊,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PE的监管。中国PE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相关法律制度仍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影响是并购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FCPA将反腐败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延伸到目标公司并购前的运作,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并购公司的法律风险。因此,跨国公司不仅要在尽职调查中进行专门的FCPA调查,还要在并购完成的同时,将合规制度和系统植入并购目标公司,并经常性地进行审计和评估。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也应该将合规和反腐败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良好的合规系统,防止自身以及公司的关联方陷入腐败泥潭,遭致不必要的处罚。近年来,跨国公司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CSR)。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出现在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使命中,也贯穿于跨国公司的管理、运作、品牌推广以及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非强制性的“软法”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着,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国际及各国投资政策越来越多地体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和各国的投资贸易法律、国际惯例等“硬法”的相互作用,共同规范着跨国投资和跨境并购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进行跨境并购已经无法回避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扶贫脱困、减少人道主义灾难、减少腐败、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等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格要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中国企业必须树立责任投资的意识,改变自身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负面形象,不仅为国家的发展寻求资源、技术和市场,也要为东道国创造价值,赢得东道国的民心。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法律规制。本文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了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体系以及政府实施跨境并购监管的主要法律制度。由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跨国性,其法律规制需要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领域同时进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已经初步形成从东道国到国际社会的规制体系,但这离真正的全球规制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一初步体系主要由全球性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多边机构)、双边组织、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等国际法主体所组成,即所谓多边机制、双边机制和单边机制。多边机制包括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国家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TPP等)建立的监管法律制度。双边机制是由两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DTT)所建立的规制体系。单边机制主要是由各国基于其国家主权,按照其竞争法规、国家安全法规、市场准入法规以及贸易或金融等政策法规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进行的法律规制。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也是跨境并购规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总体仍不尽人意。近年来,国际及各国的外国投资政策出现了很多新发展,总体呈现投资自由化以及投资保护和限制此消彼长的现象,即发展中国家总体更为开放和自由,局部出现限制和保护,而发达国家则出现保守和限制的趋势。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对外投资趋缓,反之,发达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发展中国家公司的并购目标,导致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鉴于中国既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的大国,也是对外直接投资(ODI)的大国,中国的外商投资政策和境外投资政策备受关注。中国应该在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方面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中国也应该加强投资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依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对外资并购和海外投资进行有效监管。市场准入限制和审查是跨国公司跨境并购面临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主权国家经济主权的彰显。全球市场准入政策法规的走向,体现为东道国在总体宽松的大背景下,对关键产业诸如资源、能源、农业、金融、运输等行业以及东道国冠军产业保护加强的趋势。市场准入限制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和隐蔽,例如控股权要求、外销比例要求、技术转让要求、额外税负、税赋减免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前的市场准入风险是投资保护和投资壁垒,而在并购完成后则是国有化的风险。国有化对跨境并购的影响不容小觑,而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实施的“国有化”则是临时性干预措施,具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市场准入政策主要体现在每过若干年修订一次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新版《投资目录》开放了更多的投资领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需要在改进市场准入制度方面注重投资便利化,提高透明度,尽可能多地体现国民待遇原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即经营者集中审查,是各国竞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权国家维护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法律武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由于其交易的跨国性,可能同时面临多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虽然反垄断执法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全球范围统一反垄断法的努力仍在继续,一个标准化的、统一的国际反垄断法仍遥不可及。各国反垄断法的差异,给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更是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带来巨大挑战。而反垄断审查正在论为一些主权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国企业竞争的保护工具,这就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染上了政治色彩。中国实施反垄断审查的历史很短暂,但中国已经成为跨境并购反垄断审查的主角,一些着名案例如可乐—汇源收购案、英博—百威收购案等举世瞩目。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垄断审查的细则,统一执法标准,并积极开展反垄断审查的国际合作。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国家越来越多,就连对外国投资一向非常宽松的美国,也时常祭起国家安全审查的大旗,力图维持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的霸主地位。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由于规模大、影响深远,更容易触发东道国国家安全审查。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客观标准,国家安全审查很可能演变为投资保护主义的工具。鉴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常进入东道国敏感性行业,如资源、电信、基础设施、金融等,在进行投资决策前,我国企业更应对东道国政府的安全审查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防范。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由于实施细则、审查程序等的不清晰,外资对我国国家安全审查普遍存有疑虑。本文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如何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防范海外并购的风险,建立健全中国海外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上新台阶。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的目的,在于总结跨国公司这一典型跨境并购主体的并购实践,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同时,研究各国跨境并购法律规制的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此本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剖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扶持我国跨国公司包括国有跨国公司和民营跨国公司的海外并购,建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制度提出建议。“十二五”《规划刚要》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对外开放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发展迅速,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海外并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风险也随之而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并购主体多为国有企业;并购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并购执行不符合国际标准;并购整合成功率不高等。加之投资保护主义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死灰复燃,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虽然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的制度建设,鼓励我国跨国公司,包括国有和民营公司拓展海外市场,保障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利益。我国的跨国公司与全球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很大,当务之急是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引入国际通行的财务规则,保持透明度,遵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肩负国际义务和责任。我国跨国公司要研究跨境并购的系统性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我国跨国公司要努力成为创新型、品牌化、合规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舞台上扮演负责任的投资者角色:帮助东道国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帮助我国攀登全球价值链(GVC)的高峰。
徐鲁航,崔连瑞,陈瑞强[6](2006)在《加入WTO后区县政府应对的措施——对汕头金平区政府与企业间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加入WTO,对我国政府必然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区县政府是直接面对企业实行经济管理的基层政府,探讨入世后我国区县政府应对WTO的措施,无疑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是以加入WTO后汕头市金平区政府与企业间互动关系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调研,了解双方在互动中的经验、问题和教训,并为进一步优化行政资源,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提出建议。
李蔚,刘小群,赖益凝[7](2005)在《加入WTO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务管理是贯穿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始终的一条生命线。加入WTO,使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财务工作者面临着新的问题。面对新的理财环境,企业要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层次,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张庆滨[8](2004)在《论入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文中指出加入WTO后,对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从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阐述企业文化的构成、特点,较为全面的剖析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文章全面分析了入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及要求,并提出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文化重构的思考,并深入剖析了国内知名大企业在入世后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典型案例。最后,笔者认为,面对入世,中国企业必须采取六大应对措施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全方位全过程地输入文化活动,中国企业才能在重塑企业文化战略的指导下,迎战WTO。
王习农[9](2004)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顾卫平[10](2004)在《管理跨国并购——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模式》文中提出管理无疑是跨国并购的核心。然而管理为何是跨国并购的核心?理论界对此却是莫衷一是。本论文认为,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缺乏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并购中至关重要的管理理论和整合问题的研究则更为匮乏,跨国并购的经济和管理理论与跨国并购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本论文建立了一套基于契约和资源的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理论框架,将跨国并购视为两国投入要素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实现有效结合的一种模式,相关契约和资源整合的实际效果将会决定跨国并购的实际效果或成功率。根据契约观的观点:首先,跨国并购和新建投资等其他海外扩张模式都可以还原成为实现两国投入要素有效结合的不同契约安排,对不同契约安排的交易费用的比较是选择不同投资模式的关键之一;其次,企业是一种契约协调机制,本身是无所谓所有权的。因此,跨国并购交易行为本身是虚幻的,跨国并购实质上是契约协调机制之间的替代。根据资源观的观点,企业是一种资源集合体系,跨国并购可以更大程度地维护东道国企业组织资本的完整性,从而可以获取速度经济和战略资源,并通过与母国投入要素的有效结合形成新的组织资源。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或是新建投资等其他方式对外扩张的选择,依赖于何种方式可以更低成本或更为有利可图地达到两国投入要素有效结合的目的,而对跨国并购的管理和整合是企业是否选择跨国并购以及跨国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跨国并购的战略在于通过不同国家企业的契约协调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之间的比较、替代和提高,来获取改善全球资源配置的静态和动态的战略利益。跨国并购的管理整合则是跨国并购的战略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管理整合贯穿于跨国并购的交易和整合的全部过程,对跨国并购的战略、组织、资产、人员、文化和环境等都需要加以全面考虑。它们共同构成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的核心要素,并使跨国并购成为企业跨国成长过程中可以选择和重复的管理过程。跨国并购交易行为本身决不意味着所需要的东道国投入要素就能主动的投怀送抱,惟有通过有效地管理和整合才能实现两国投入要素的有效结合。由此,当人们惊讶于跨国并购浪潮的巨大规模以及跨国公司的资本实力之时,我们却惊讶于跨国公司驾驭全球业务的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的高超。我们始终认为,跨国并购的背后实际上是一整套的全球战略、管理思路和整合方式的运作。本论文为跨国并购的管理和整合问题构筑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从而使我们对于近期席卷全球的第一次跨国并购浪潮有着更为深入地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企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对于跨国并购的管理和监管工作。
二、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管理培训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管理培训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W公司跨境并购后跨文化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跨文化冲突和整合相关概念及界定 |
2.1.1 跨国并购后整合概念 |
2.1.2 跨文化的概念以及内涵 |
2.1.3 跨文化冲突的概念 |
2.2 跨文化冲突和整合相关理论 |
2.2.1 六大价值取向理论 |
2.2.2 文化维度理论 |
2.2.3 基于冰河模型的跨文化管理模式的新框架 |
第3章 W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W公司外部环境分析Porter五力模型 |
3.1.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1.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1.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1.4 替代品的威胁 |
3.1.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2 W公司内部环境SWOT分析 |
3.2.1 W公司的优势 |
3.2.2 W公司的劣势 |
3.2.3 W公司的机会 |
3.2.4 W公司的挑战 |
第4章 W公司跨境并购后跨文化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W公司跨境并购后公司文化现状分析 |
4.1.1 问卷调查与数据采集 |
4.1.2 母公司全球标准化策略及原有跨文化管理策略 |
4.1.3 并购公司F公司的地方本地化策略及企业文化 |
4.1.4 并购公司P公司的地方本地化策略及企业文化 |
4.2 W公司在华跨境并购后跨文化管理的问题分析 |
4.2.1 全球标准化与地方本土化的不兼容 |
4.2.2 W公司跨境并购后“积雪层”即显性层面问题其原因 |
4.2.3 W公司跨境并购后“冰冻层”即若隐性层面问题及原因 |
4.2.4 W公司跨境并购后“河水层”即隐性层面问题及原因 |
第5章 W公司跨境并购后跨文化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5.1 W公司协调并购后全球标准化与地方本土化差异策略 |
5.1.1 全球地方化策略的确定 |
5.1.2 文化规避策略 |
5.1.3 尊重互信策略 |
5.1.4 母公司权力适度策略 |
5.2 W公司跨文化管理机制的常规化 |
5.2.1 全球本土化下文化整合团队的设立 |
5.2.2 文化整合模式探索和完善 |
5.2.3 跨文化整合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
5.3 W公司新组织架构搭建策略 |
5.3.1 管理构架标准化 |
5.3.2 管理方式本土化 |
5.3.3 人力资源标准化和本地化相结合 |
5.3.4 市场营销标准化和本地化相结合 |
第6章 W公司跨境并购后跨文化管理方案优化实施 |
6.1 跨文化管理优化方案实施总体思路、原则与方法 |
6.1.1 优化方案实施总体思路 |
6.1.2 优化方案实施原则 |
6.1.3 优化方案实施方法 |
6.2 公司规章制度方面的保障 |
6.2.1 明确员工跨文化管理的职责 |
6.2.2 落实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政策 |
6.2.3 监督和反馈跨文化管理的制度 |
6.3 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 |
6.3.1 人员结构优化 |
6.3.2 物质保障 |
6.3.3 激励机制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索引 |
(2)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
一、委托-代理问题 |
二、搭便车问题 |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
一、政策机遇 |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
一、党的领导 |
二、法人治理结构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基础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产业绩效 |
二、贸易自由化 |
三、边际利润率 |
四、技术进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回顾 |
一、产业组织与绩效理论 |
二、国际贸易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制造业绩效研究 |
二、贸易自由化与资源配置研究 |
三、贸易自由化与利润率研究 |
四、贸易自由化与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 |
第四节 文献简评 |
第二章 中国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绩效演进历程 |
第一节 中国进口贸易总体分析 |
一、中国历年货物进出口特征 |
二、中国历年进口商品结构特征 |
三、中国历年区域外企相对进口额 |
四、中国历年进口贸易主体结构 |
五、中国历年进口地区 |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及绩效演进 |
一、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
二、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引擎 |
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
四、工业技术进步扎实推进 |
五、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增强 |
六、利用外资及对外投资 |
七、制造业利润率变动趋势 |
第三节 中国贸易自由化和制造业绩效的关系浅析 |
一、变化趋势相同 |
二、极强的相关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的资源再配置机制 |
一、模型的基本设定 |
二、均衡的决定 |
三、贸易自由化的行业内资源再配置 |
四、模型的扩展 |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对利润率的影响机制 |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 |
一、技术进步偏向性界定 |
二、模型的设定 |
三、贸易开放的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贸易自由化影响资源再配置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指标的选择与测算 |
一、贸易自由化指标的选择和测算 |
二、数据说明 |
第二节 模型设定 |
一、贸易自由化和企业进入模型设定 |
二、贸易自由化和企业退出模型设定 |
三、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测度方法 |
第三节 资源再配置机制的实证分析 |
一、贸易自由化与企业进入分析 |
二、贸易自由化与企业退出行为回归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贸易自由化影响制造业利润率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的定义及说明 |
第二节 边际利润率测算方法 |
一、会计方法估算框架 |
二、Embond、Midrigan和Xu(2015)方法 |
三、De Loecker和Warzynski(2012)方法 |
第三节 企业边际利润率的估计结果 |
一、全样本下企业边际利润率估算结果 |
二、三种方法的结果比较 |
第四节 贸易自由化对边际利润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基准计量结果分析 |
二、稳健性检验:内生性 |
三、进一步分析:分样本回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贸易自由化影响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测算及特征 |
一、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测算方法 |
二、识别技术进步的偏向性 |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
四、企业层面指数T_i |
五、行业层面指数T_i |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处理及说明 |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企业层面 |
二、行业层面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一、本文主要结论 |
二、政策含义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和政策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与逻辑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企业贸易行为 |
2.2 外资并购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绩效 |
2.3 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 |
2.3.1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 |
2.3.2 外国资本撤离与东道国经济 |
2.4 外资进入、模式选择与技术溢出 |
2.5 匹配的理论基础和CEM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
2.5.1 社会科学中经常使用的试验方法 |
2.5.2 CEM与PSM的对比 |
2.5.3 CEM在文献中的应用 |
第3章 外资进入、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与海外市场选择 |
3.1 问题背景 |
3.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变量定义 |
3.2.3 实证策略 |
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3.3.1 外资进入对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的影响 |
3.3.2 外资进入与目标企业海外市场调整 |
3.3.3 稳健性分析:对并购前没有贸易行为的分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
3.3.4 拓展分析:并购方来源地与目标企业市场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资并购与目标企业经营绩效 |
4.1 问题背景 |
4.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
4.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4.3.1 外资并购对目标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4.3.2 稳健性检验:外资并购对其他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3 外资来源地是否会影响并购的生产率效应 |
4.3.4 并购后外资控股情况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的生产率效应 |
5.1 问题背景 |
5.2 研究假设 |
5.3 数据、变量和实证策略 |
5.3.1 数据与变量描述 |
5.3.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稳健性检验 |
5.5 影响机制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资撤离会降低企业经营绩效吗 |
6.1 问题背景 |
6.2 数据来源、典型事实和实证策略 |
6.2.1 数据来源和事实描述 |
6.2.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匹配与双重差分实证结果分析 |
6.3.2 稳健性检验 |
6.3.3 外资撤离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技术扩散与中国企业生产率 |
7.1 引言 |
7.2 政策背景 |
7.3 实证方法、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7.3.1 计量方法 |
7.3.2 变量度量 |
7.3.3 数据来源与典型事实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基准回归结果 |
7.4.2 稳健性检验 |
7.4.3 拓展分析:中外合资促进技术溢出的条件 |
7.4.4 内生性 |
7.4.5 影响机制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二、境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章 跨国公司及其法律问题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影响 |
一、跨国公司的界定 |
二、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
三、跨国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二节 跨国公司理论 |
一、跨国公司主要理论流派 |
二、跨国公司理论的法律因素 |
第三节 跨国公司立法 |
一、跨国公司(集团公司)对传统法律的挑战 |
二、境外跨国公司立法 |
三、中国关于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相关立法 |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主要法律问题 |
一、跨国公司的法律地位 |
二、跨国公司的法律结构和法律关系 |
三、跨国公司的公司治理 |
四、跨国公司的法律管辖冲突 |
五、跨国公司的法律责任 |
六、跨国公司的其他法律问题 |
第二章 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 |
第一节 并购与并购整合 |
一、并购的界定 |
二、并购的基本类型 |
三、并购整合 |
第二节 并购理论 |
一、西方主要并购理论 |
二、关于三种并购类型的理论 |
三、并购是否创造价值 |
第三节 跨境并购特点与驱动力 |
一、跨境并购的界定 |
二、跨境并购的特点 |
三、跨境并购的驱动力 |
第四节 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 |
一、跨境并购与国际直接投资 |
二、跨境并购与绿地投资 |
三、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非实体制造(NEMs) |
四、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
第三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跨境并购的历史回顾 |
一、并购的六次浪潮 |
二、跨境并购的发展轨迹 |
第二节 跨境并购的现状、特点和趋势 |
一、跨境并购的现状 |
二、当代跨境并购的主要特点 |
三、跨境并购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的主体 |
一、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的产物 |
二、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的主角 |
三、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
第四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管辖冲突及争端解决 |
一、关于兼并与收购法 |
二、跨境并购的准据法之选定 |
三、跨境并购的管辖权冲突 |
四、跨境并购的争端解决机制 |
第二部分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新动向及其法律分析 |
第四章 特殊目的公司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特殊目的公司(SPV)界定与地位 |
一、SPV的界定 |
二、SPV的法律地位 |
第二节 特殊目的公司(SPV)跨境并购的意义 |
一、SPV的经济意义 |
二、SPV的法律意义 |
第三节 可变利益实体(VIE模式)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一、VIE模式的由来 |
二、VIE模式进入中国 |
三、VIE模式的结构 |
四、VIE模式的法律问题及风险防范 |
第四节 离岸公司的监管 |
一、离岸公司跨境并购的国际监管 |
二、欧盟和美国对离岸公司的监管 |
三、离岸公司注册地的监管 |
四、中国对离岸公司的监管 |
第五章 国有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 |
第一节 国有跨国公司解析 |
一、国有跨国公司界定 |
二、早期国有跨国公司与当代国有跨国公司的比较 |
三、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体 |
第二节 国有跨国公司重上历史舞台 |
一、国有跨国公司势头强劲 |
二、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异军突起 |
三、国有跨国公司业务多元化 |
四、国有跨国公司成为争议焦点 |
第三节 国有跨国公司的法律问题 |
一、公司治理问题 |
二、市场准入和国家安全问题 |
三、公平竞争和反垄断问题 |
四、反海外腐败法适用问题 |
第六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与并购融资 |
一、PE的界定 |
二、PE的特点 |
三、PE与VC的区别 |
四、PE的退出模式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发展和影响 |
一、PE的由来和发展 |
二、PE在中国的高速发展 |
三、PE在并购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
四、PE的消极影响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助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一、PE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联系 |
二、发展中经济体PE在跨境并购中的表现 |
三、PE参与的跨境并购的规模和分布 |
四、PE在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中扮演重要角色 |
第四节 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法律规制 |
一、PE的组织结构 |
二、PE的常用法律条款 |
三、对PE的监管 |
四、进一步发展PE的建议 |
第七章 反海外腐败法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解析 |
一、FCPA引人关注的背景 |
二、FCPA的主要禁止性规定 |
三、FCPA的约束对象 |
四、腐败的动机和有价物的定义 |
五、违反FCPA的后果 |
六、FCPA执法的趋势和积极的抗辩 |
第二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并购交易的影响 |
一、FCPA带来的并购风险 |
二、FCPA凸显尽职调查的重要性 |
三、交割后合规整合的重要性 |
第三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尽职调查 |
一、FCPA尽职调查的重点领域 |
二、FCPA尽职调查的过程 |
三、FCPA尽职调查的程度 |
四、发现问题后的对策 |
第四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与基金并购和资产分拆 |
一、私募基金问题 |
二、资产分拆问题 |
第五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风险防范 |
一、跨国公司的反腐败责任 |
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中的反腐败风险防范 |
三、反腐败与中国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 |
第八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全球化 |
一、CSR备受关注的背景 |
二、CSR的解读 |
三、中国企业的CSR |
四、CSR的全球认同 |
第二节 跨境并购中的企业社会责任(CSR) |
一、履行CSR促进跨境并购 |
二、漠视CSR对跨境并购的影响 |
三、跨国“责任投资”方兴未艾 |
第三节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分析 |
一、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范围和监督 |
二、CSR标准与国际投资政策 |
三、推进CSR标准发展的政策取向 |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
一、制定社会责任法规强化责任意识 |
二、引进国际标准倡导责任投资 |
三、借助专业公关公司改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 |
第三部分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
第九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体系 |
第一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的必要性 |
一、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监管的特点 |
第二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国际监管体系 |
一、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
二、区域性国家组织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
三、双边合作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
第三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体系的新发展 |
一、国外关于外国投资的立法和监管的发展概况 |
二、国际投资保护协议领域的新发展 |
三、国际投资政策法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
第四节 中国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监管体系 |
一、中国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的法制建设 |
二、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 |
第十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市场准入审查 |
第一节 产业政策和国际投资政策的互动 |
一、产业政策影响跨境并购 |
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资政策的互动 |
三、国际投资协议中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互动 |
四、产业和投资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市场准入限制的主要形式 |
一、市场准入限制是普遍现象 |
二、市场准入限制的不同方式 |
第三节 市场准入限制对跨境并购的影响 |
一、跨境并购前后市场准入的影响 |
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国有化 |
三、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的“国有化” |
第四节 完善中国的外资市场准入制度 |
一、中国外资并购市场准入制度概述 |
二、2011版产业指导目录的进步和不足 |
三、我国外资市场准入制度改进路径 |
第十一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反垄断审查 |
第一节 反垄断审查立法 |
一、反垄断审查的渊源 |
二、国外反垄断审查立法 |
三、中国反垄断法之经营者集中审查 |
第二节 跨境并购反垄断审查的实施 |
一、反垄断审查执法机关和执法模式 |
二、反垄断审查标准 |
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反垄断审查 |
第三节 反垄断审查域外效力和国际合作 |
一、反垄断审查的域外效力 |
二、反垄断审查的国际合作 |
三、反垄断审查作为投资保护主义的工具 |
第十二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和国家安全审查 |
第一节 国家安全审查辨析 |
一、国家安全审查的由来 |
二、国家安全审查对象、范围和标准 |
三、国家安全审查的机关 |
四、国家安全审查的程序 |
五、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新发展 |
第二节 国家安全审查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影响 |
一、国家安全审查的必要性和影响 |
二、国家安全审查与市场准入 |
三、国家安全审查与反垄断审查 |
第三节 完善中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
一、增加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可预见性 |
二、确保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统一性 |
三、协调安全审查和产业发展战略 |
四、减少海外并购安全审查的风险 |
第四部分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和制度建设 |
第十三章 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战略 |
第一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沿革 |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法律环境 |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和挑战 |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和特征 |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挑战 |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思考 |
第三节 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并购 |
一、培育精于海外并购的中国跨国公司 |
二、中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其他方式 |
第四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 |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类型 |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机制 |
三、减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几点建议 |
第五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规范 |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法律制度构建的指导原则 |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制度建设 |
三、加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调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加入WTO后区县政府应对的措施——对汕头金平区政府与企业间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WTO对各成员国政府的要求 |
二、汕头金平区政府在民营科技园发展中的作用 |
(一) 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创建工业园区 |
(二) 建立并完善为企业服务的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 |
1. 加强金平区企业投资管理服务中心的“一条龙”服务。 |
2. 健全金平民营科技园的管理机构。 |
3. 完善有关各项制度。 |
(三) 区政府对企业管理从“管治型”向“引导和服务型”转变 |
三、金平民营科技园相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一) 金平民营科技园的相对优势 |
1. 科技的优势。 |
2. 规模优势。 |
3. 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并将不断得到增强。 |
4. 民营既是园区的特色, 也是园区的优势。 |
(二) 金平民营科技园存在的问题 |
1. 园区的产业布局仍显分散, 集聚效应难以进一步加强。 |
2. 土地资源有限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 严重制约园区的发展。 |
3. 园区基础建设资金缺乏,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
4. 相当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5. 缺乏高效率的园区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 |
四、企业对政府的需求 |
(一) 入世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典型——金刚玻璃企业对政府的需求 |
1. 加大对企业的技术引导、技术鉴定和技术产业化的支持。 |
2. 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扶持, 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
3. 建立专利和产权保护基金, 推动企业在国外申请专利, 保护自己先进技术。 |
4. 积极与外国进行专利标准谈判, 制定先进标准, 用标准保护自己。 |
(二) 从应对美国虾产品的反倾销案例看外销企业对政府的需求 |
1. 积极动员企业应对, 积累应诉经验。 |
2.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桥梁。 |
3. 推动企业建立现代管理体制, 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财务制度。 |
4. 强化区县政府的服务功能。 |
(三) 内销企业典型——印刷企业在应对WTO中对政府的需求 |
1. 地方政府应帮助协调企业与金融的关系, 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扶持。 |
2. 健全行业协会, 规范行业竞争。 |
3. 改变拖沓低效的官僚作风, 使企业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
4. 推动企业建立现代管理体制, 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财务制度。 |
5. 引导和利用行会等组织加强对市场监管, 规范行业竞争以及免遭地方保护主义排挤。 |
6. 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扶持, 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
五、入世后区县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
(7)加入WTO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
(二)财务管理理论、手段及目的发生变化 |
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 |
(一)加强预算和财务分析,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二)加强财务人员培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组织,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层次 |
四、结束语 |
(8)论入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介绍 |
1.2.1 企业文化内涵与特点 |
1.2.2 入世后对中国企业提出的挑战 |
1.3 入世后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要求 |
1.4 本课题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1.5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企业文化概述 |
2.1 中国企业文化的构成 |
2.2 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
2.3 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入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
3.1 入世后中国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
3.1.1 新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
3.1.2 入世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3.2 加入WTO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及要求 |
3.3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文化重构的若干思考 |
3.4 入世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趋势 |
3.4.1 管理方式理念化 |
3.4.2 管理手段信息化 |
3.4.3 人才争夺本土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经典案例分析 |
4.1 海尔的文化战略与理念营造 |
4.1.1 管理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
4.1.2 管理的变革: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
4.2 雅格尔的理念——装点人生 |
4.2.1 企业理念的提出 |
4.2.2 理念的展开和推出 |
4.2.3 遵循的原则 |
4.2.4 成功理念 |
4.3 中国人寿“双成”企业文化理念 |
4.4 杉杉集团的“四名”战略 |
4.5 中国文化名酒的企业文化战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对入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
5.1 中国企业文化弊端产生的因素分析 |
5.1.1 社会文化因素 |
5.1.2 制度因素 |
5.2 入世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
5.2.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5.2.2 避开若干建设误区 |
5.2.3 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5.2.4 培养优秀企业家队伍 |
5.2.5 突出个性与特色 |
5.2.6 重视人性化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
二、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三、论文的实践意义 |
四、论文的主体结构与框架构思 |
五、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六、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全球跨国并购发展实践及理论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 |
一、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二、 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
三、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及趋势 |
四、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与跨国并购 |
第二节 跨国并购的概念 |
一、 企业并购 |
二、 跨国并购 |
三、 跨国并购类型、方式、模式与方法 |
第三节 跨国并购实质分析 |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二、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
三、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
四、 从企业控制权转换和企业产权角度分析跨国并购实质 |
五、 跨国并购实质概括 |
第四节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
一、 跨国并购微观动因理论概括 |
二、 跨国并购宏观动因理论概括 |
三、 跨国并购微观、宏观动因理论简评 |
第五节 以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比较分析跨国并购效应 |
一、跨国并购正效应分析 |
二、跨国并购负效应分析 |
三、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间的选择 |
第二章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竞争优势 |
一、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
二、 企业存在竞争优势的客观必然性 |
第二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函数及作用机理 |
一、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及函数 |
二、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构成分析 |
三、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企业竞争优势双向转移 |
第三节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选择 |
一、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概念 |
二、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选择 |
三、 由知识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
第四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评价 |
一、以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跨国并购理论和实践简释 |
二、评论 |
三、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第五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
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 |
二、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三、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战略 |
第三章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 |
第一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动因分析 |
一、 外部因素 |
二、 国内因素 |
三、 中国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
四、 对中国企业存在的竞争优势排序的统计考证 |
第二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 |
一、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
二、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或类型 |
三、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 |
第三节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制度、机制创新 |
一、 外资并购中的“表象并购”问题探析 |
二、 外资并购下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
三、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创新 |
四、 规范经营,提高效益 |
第四节 外资并购与中国企业规模经济形成 |
一、 西方国家内部企业间并购的作用及其经验借鉴 |
二、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
三、 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理论界定与途径选择 |
四、 我国形成企业规模经济的政策取向 |
第五节 知识并购与企业战略调整 |
一、 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并购 |
二、 知识并购的含义 |
三、 外资对我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并购 |
四、 调整企业战略,尤其经营战略,构建以知识优势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
第六节 外资并购与产业结构优化 |
一、 外资并购中国产业状况 |
二、 调整我国外资并购政策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
三、 未来外资并购我国产业趋势预测 |
四、 在外资并购中逐步形成我国主导产业并相应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
第一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分析 |
一、 推动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主导动因 |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有利环境 |
三、 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利益驱动机制 |
四、 外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现状 |
一、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趋势分析 |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目标公司的寻找及跨国并购操作 |
一、 目标公司所在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目标企业的审查 |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行业选择 |
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地区选择或区位选择 |
五、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程序 |
第四节 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 |
一、 发达国家企业跨国成长轨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二、 企业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
三、 政府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
四、 保持清醒头脑,稳步跨国并购 |
第五章 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 |
第一节 跨国并购与政府管理 |
一、 国外政府对跨国并购的规制与管理 |
二、 我国对跨国并购的政策现状及问题 |
三、 调整我国宏观规制管理政策应对跨国并购 |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法律环境 |
一、 发达国家法律与跨国并购 |
二、 我国跨国并购法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 构建和完善我国法律环境应对跨国并购 |
第三节 跨国并购与金融环境 |
一、 跨国并购中金融的作用 |
二、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并购的优势及投资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 |
三、 构建与跨国并购相适应的金融环境 |
四、 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
五、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
第四节 跨国并购与市场环境 |
一、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 |
二、 推进外资并购的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
三、 培育和完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
第六章 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
第一节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与防范 |
一、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
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
四、 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措施 |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保护民族经济 |
一、 跨国并购下“民族经济”概念重新界定 |
二、 跨国并购中我国民族经济面临的风险 |
三、 “外资有限并购论”或“外资适度并购论” |
第三节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 |
一、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概念 |
二、 企业跨国反并购原因 |
三、 企业跨国反并购技术 |
第四节 企业风险国际化与风险控制及管理 |
一、 企业风险国际化 |
二、 学习风险控制与管理技术 |
三、 按照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 |
四、 跨国并购国际化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其他操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管理跨国并购——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言 |
0.1 背景介绍 |
0.2 问题的提出 |
0.3 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研究方法 |
0.4 管理跨国并购 |
0.5 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
0.6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一章 、跨国并购的定义与分类 |
1.1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
1.1.1 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 |
1.1.2 跨国公司的定义 |
1.2 跨国并购的传统定义与分类 |
1.2.1 分类一: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 |
1.2.2 分类二:横向、纵向和混合跨国并购 |
1.2.3 分类三:跨国并购的其他分类 |
1.3 本论文对跨国并购的定义与分类 |
1.3.1 跨国资产收购和跨国并购的差异 |
1.3.2 跨国并购和新建投资的差异 |
1.3.3 跨国合资和跨国并购、新建投资的差异 |
1.3.4 本文对跨国并购的定义与分类 |
第二章 、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战略 |
2.1 跨国并购的现状与特征 |
2.1.1 第一次跨国并购浪潮 |
2.1.2 跨国并购浪潮的特征 |
2.2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演变 |
2.2.1 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 |
2.2.2 经济全球化推动跨国并购行为 |
2.2.3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演变 |
2.3 作为战略选择的跨国并购 |
2.3.1 速度经济和战略资产 |
2.3.2 跨国并购的交易和整合过程 |
2.3.3 作为战略选择的跨国并购 |
第三章 、跨国并购的传统理论述评 |
3.1 企业并购理论 |
3.1.1 企业理论:对企业如何到达其边界的解释不够全面 |
3.1.2 产权理论:未能解释并购的管理现象 |
3.1.3 并购动机理论:难以区分并购动机和扩张动机 |
3.1.4 企业并购理论在跨国场合的思考 |
3.2 产业组织理论 |
3.2.1 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并购 |
3.2.2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际场合的思考 |
3.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3.3.1 凯夫斯的观点 |
3.3.2 内部化理论的观点 |
3.4 其他跨国并购理论 |
3.4.1 战略资产理论 |
3.4.2 管理重组理论 |
3.4.3 组织能力和组织学习理论 |
第四章 、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跨国并购理论 |
4.1 企业契约论 |
4.1.1 契约的含义 |
4.1.2 契约与现代企业理论 |
4.1.3 契约理论与企业并购 |
4.1.4 跨国并购的契约观 |
4.2 企业资源论 |
4.2.1 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 |
4.2.2 资源基础理论与跨国公司的扩张 |
4.2.3 跨国并购的资源观 |
4.3 跨国并购的管理整合 |
4.3.1 什么是管理 |
4.3.2 管理整合在跨国并购中的重要性 |
4.3.3 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的定义 |
4.4 基于契约和资源的跨国并购管理整合模式 |
4.4.1 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的基本观点 |
4.4.2 跨国并购管理整合的基本框架 |
第五章 、跨国并购的战略和组织整合 |
5.1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
5.1.1 契约观 |
5.1.2 资源观 |
5.1.3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的定义和经济意义 |
5.2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 |
5.2.1 跨国并购和战略协同 |
5.2.2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的类型 |
5.2.3 跨国并购战略整合的内容 |
5.3 组织整合 |
5.3.1 组织跟随战略 |
5.3.2 子公司定位 |
5.3.3 组织流程再造 |
5.3.4 全球学习型组织 |
5.3.5 管理制度整合 |
5.3.6 集权和分权 |
5.3.7 与组织相关的其他整合 |
5.4 制定交易和整合计划 |
5.4.1 交易和整合计划的内容 |
5.4.2 跨国并购的交易框架设计 |
5.4.3 交易和整合计划的沟通 |
5.5 案例分析:比亚迪的并购战略之辩 |
第六章 、跨国并购的物质资源整合 |
6.1 物质资源整合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
6.1.1 物质资源的契约性质 |
6.1.2 相对显性的物质资源 |
6.1.3 跨国并购物质资源整合的定义 |
6.2 物质资本契约关系整合 |
6.2.1 跨国并购对股东价值的影响 |
6.2.2 跨国并购对债务价值的影响 |
6.3 物质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 |
6.3.1 产业整合 |
6.3.2 产品整合 |
6.3.3 品牌管理 |
6.3.4 技术整合与创新 |
6.4 跨国并购的财务整合 |
6.4.1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调查 |
6.4.2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控制 |
6.5 案例分析:伊莱克斯对扎努西公司的并购和整合 |
第七章 、跨国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 |
7.1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
7.2 人力资本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
7.2.1 人力资本的契约观 |
7.2.2 人力资本的资源观 |
7.2.3 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的定义 |
7.3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整合的影响 |
7.3.1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整合的心理影响 |
7.3.2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整合的价值影响 |
7.3.3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整合的就业影响 |
7.3.4 跨国并购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影响 |
7.4 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
7.4.1 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的五大原则 |
7.4.2 跨国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相关程序 |
7.5 案例分析:迪沃制药和拜海斯跨国兼并后的人力资源整合 |
第八章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
8.1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 |
8.1.1 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 |
8.1.2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 |
8.2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
8.2.1 作为心理契约的企业文化 |
8.2.2 文化差异的资源观 |
8.2.3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定义 |
8.3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内容和特征 |
8.3.1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特征和要求 |
8.3.2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内容 |
8.4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策略 |
8.4.1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六大原则 |
8.4.2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模式 |
8.4.3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管理 |
8.5 案例分析:美国普强和瑞典法玛西亚兼并后的文化冲突 |
第九章 、跨国并购的外部关系整合 |
9.1 企业的外部关系 |
9.1.1 企业边界、外部关系和跨国并购 |
9.1.2 企业的外部关系研究框架 |
9.2 企业外部关系的契约观和资源观 |
9.2.1 外部关系的契约性质 |
9.2.2 外部关系的资源价值 |
9.2.3 跨国并购外部关系整合的定义 |
9.3 跨国并购外部关系整合 |
9.3.1 消费者关系的整合 |
9.3.2 供应商关系的整合 |
9.3.3 其他公众关系的整合 |
9.4 跨国并购中的政府干预问题 |
9.4.1 政府干预的一般理论 |
9.4.2 跨国并购的政府干预措施 |
9.5 案例分析:固特异反收购获公众支持 |
第十章 、跨国并购在中国的实证分析和管理启示 |
10.1 中国吸引跨国并购投资的重要意义 |
10.1.1 吸引跨国并购,解决制造业重复建设问题 |
10.1.2 吸引跨国并购,解决服务业供应瓶颈问题 |
10.1.3 利用跨国并购,参与国有企业改组 |
10.1.4 吸引外资的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 |
10.1.5 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积累经验 |
10.2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与趋势 |
10.2.1 外资并购的背景介绍 |
10.2.2 外资并购的实证分析 |
10.2.3 外资并购的主要模式 |
10.2.4 跨国并购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
10.3 跨国并购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 |
10.3.1 跨国并购是我国赶超经济强国的重要手段 |
10.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
10.3.3 展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
10.4 跨国并购的政策思考 |
10.4.1 完善并购法律体系建设,利用并购方式吸引外资 |
10.4.2 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
10.4.3 人员整合与社会保障 |
10.4.4 加强对外资并购过程的监管 |
10.4.5 培育核心能力,发展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
10.5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箱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管理培训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W公司跨境并购后跨文化管理优化研究[D]. 李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3)
- [2]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何勇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D]. 杨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王仁荣. 复旦大学, 2012(02)
- [6]加入WTO后区县政府应对的措施——对汕头金平区政府与企业间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J]. 徐鲁航,崔连瑞,陈瑞强. 太平洋学报, 2006(07)
- [7]加入WTO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 李蔚,刘小群,赖益凝. 商业研究, 2005(18)
- [8]论入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D]. 张庆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9]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10]管理跨国并购——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模式[D]. 顾卫平. 复旦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