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合框架,抗倒塌性能,动力分析,内力响应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赵凯,王军杰[1](2019)在《平面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倒塌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NSYS/LS-DYNA显示动力分析程序,建立了一个双层四跨的平面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对框架主要受力构件的内力响应进行分析,明确了中柱失效后剩余结构的传力特征和主要影响区域,研究成果可为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抗倒塌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6期)
于敬海,张雪涛,郑达辉,李路川,闫翔宇[2](2019)在《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一榀1∶2的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SCFST柱)框架-钢板剪力墙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并与SCFST柱框架-支撑结构拟静力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SCFST柱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试件表现出钢板剪力墙先屈曲,钢梁后产生塑性铰的屈服机制;试件滞回曲线包围面积大,有明显捏缩现象,骨架曲线呈S形;试件承载能力和刚度较高,延性较好,耗能能力随加载进程增大,强度退化不明显,破坏阶段仍保持较高承载力和耗能能力;试件与SCFST柱框架-支撑结构相比,抗震性能较优.有限元模型破坏特征与试验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S2期)
姚兵,朱张峰,刘德源,杜咏[3](2019)在《模块化预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块化预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工业化程度高、可回收率高,并且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装配式结构形式,将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模块化施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分析了目前已成功实施的模块化建筑工程实例,并提出一种适用模块化施工的节点优化技术方案,即节点构造方式既采用圆钢管连接件的连接,又同时采用预应力筋后张连接的混合连接形式,虽然该节点构造相对复杂,施工环节相应增加,但能保证实现等同现浇的强节点性能要求。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在工厂内预制模块化构件及模块单元体组装的技术方案、预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节点构造关键技术及模块竖向连接技术方案,旨在为我国模块化施工技术及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S1期)
李永梅,王浩,李玉占,王成[4](2018)在《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建立考虑楼板空间作用的梁-分层壳混合有限元模型和空框架模型.通过对两模型分别进行静力推覆分析和动力增量分析,揭示组合楼板对钢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组合楼板对梁产生增强作用,在地震作用下使结构抗侧刚度和抗侧承载力增大、结构周期和位移反应减小,但是考虑楼板组合作用的框架延性、滞回性能和耗能能力会降低,甚至可能改变结构预期的"强柱弱梁"的破坏模式,使结构偏于不安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8年11期)
卞奕[5](2018)在《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大悬挑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跨度和大悬挑结构设计中,为确保舒适度,需要进行舒适度验算。通过对江阴新国联大厦大悬挑钢-混凝土组合楼盖采用有限元时程分析,对2~5层和标准层楼盖分别建模,在平面不同位置,分别输入1人、3人、4人、8人同时跳跃荷载,分析位移响应峰值、速度响应峰值和加速度响应峰值。(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8年20期)
张权[6](2018)在《关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关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中,钢和混凝土有机的进行连接,使得钢和混凝土共同发挥作用,具备较强的受力。关于其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中,多是从部分进行分析,即以构件进行分析,涉及整个结构的分析较少,因此我们以此为基点,从整体对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受力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15期)
赵根田,王丽娜,狄昊[7](2018)在《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钢梁端板连接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端板厚度和柱翼缘厚度对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PEC柱)-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对3榀PEC柱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出各框架试件的滞回曲线、极限承载力、转角延性系数以及初始刚度等抗震性能数据。试验表明:端板厚度由12mm增加到20mm,试件承载力增加2%,试件初始刚度提高22.44%,转角延性系数提高10%,耗能能力增加12.87%。柱翼缘厚度由12mm增加到16mm,试件最大承载力提高13.00%,初始刚度提高50.77%,耗能能力增加9.80%,但转角延性系数降低3.4%。增加柱翼缘厚度可以明显提高框架的极限承载力。端板和柱翼缘厚度越大,框架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越大。增加端板厚度可以明显改善框架节点的转角延性,增加柱翼缘厚度会降低框架的转角延性。为探究上述规律的一般适用性,以试验为基础,进行有限元模拟拓展分析,得到与试验类似结论。(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06期)
夏云周[8](2018)在《平面不规则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管混凝土具有承载能力高、耐火能力强、便于施工以及节约成本等优越的性能特点,所以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实际的建筑工程中,我国因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而且是地震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所以要推广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那么就需要对其抗震性能有深入的了解,但是当前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研究它的整体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一座24层的L形平面不规则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作为工程背景,该工程案例来源于西安市某一商务中心大楼的工程实例,建立了该结构基于有限元软件SAP2000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同时对此方钢管混凝土柱一型钢梁组合框架结构按等效刚度原则建立了对应的圆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对这两种结构进抗震性能的分析来考察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则在以后的工程中选用截面形式能够对空间的利用更加合理,且对平面不规则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产生一点借鉴价值。本文创新在于在学习以前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工程背景进行弹塑性分析;二是以实际项目中的工程为案例,通过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中分别创建了两种钢管截面形式的简化模型,然后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且本文的模型为L形不规则平面,补充了对钢管混凝土抗震性能研究的框架形式。本文中首先概述了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在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的现状、成果以及应用;然后,介绍了钢管混凝土中钢材及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接下来即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简历两种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模型,先对两种模型结构进行模态分析,获得其周期及振型;接着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考察两种结构多遇地震下的位移和剪力,并对两种结构进行对比且与模态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再通过弹性时程分析考察两种结构的多遇地震下的位移和剪力,并做了对比分析;在结束以上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之后,分别对在罕遇地震下的两种结构做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了它们在大震情况下的抗震性能。通过本文对两种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截面形式的模型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响应差别不大,相比钢筋混凝土抗侧刚度要好很多且比其更省材料,本文的两种结构抗震性能都比较好。(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03-01)
刘景涛[9](2017)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石油化工大型设备框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抗震及防火性能好、结构局部和整体稳定性好等优点,已经在我国的工程项目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民用建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飞速发展,千万吨级炼厂越来越多。炼厂内的生产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其核心生产设备的尺寸、自重及设备内生产介质的重量等成倍增长,给支撑核心设备的框架结构设计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梁、柱截面尺寸的加大直接导致使用空间大大降低,制约了工艺设备、管道的布置。大型设备框架通常为设备高悬心、竖向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平面尺寸突变等不规则特种结构,为抗震设计带来很多困难。目前,石油化工炼厂内的大型设备框架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本文通过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替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对梁、柱截面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本文通过对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石化行业的大型设备框架结构体系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和研究,对石化行业具有代表性设备框架—焦化装置的焦炭塔框架,采用钢筋混凝土、型钢混凝土两种结构体系,用STAAD PRO、盈建科、SAP2000叁种软件建模计算、对比分析,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综述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材料选用、基本设计规定;总结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件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了比较: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中考虑了型钢的贡献,其正截面受弯、受压及斜截面抗承载力得到大幅提高;在挠度、裂缝计算值大幅减小;同等条件下截面的型钢含钢率是承载力、抗变形和抗裂能力等提高幅度的关键因素。2、对钢筋混凝土、型钢混凝土两种结构体系的焦炭塔框架建模、计算,得出的结论包括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抗侧移刚度大、轴压比小和承载力高等优点,相同荷载、构件截面尺寸的焦炭塔框架,SRC组合结构构件含钢率3%~10%时可以降低自振周期、结构水平位移、层间位移角、受弯构件挠度等20%左右,同时基底剪力增加30%等;相同荷载下SRC组合结构焦炭塔框架,构件含钢率10%左右时,截面可优化25%左右,层间位移加大,但是地震剪力降低;SRC框架柱因其较高承载力和较低轴压比仍满足规范。含钢率合理的SRC组合结构能提高抗侧移刚度、大幅降低结构的水平位移和轴压比,提高结构的延性和承载力,是一种很好的截面优化途径。3、通过弹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对振型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调整;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焦炭塔框架的基底剪力、楼层最大响应、构件损伤等指标,找出薄弱层,得出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更好的抗震性能、过度提高混凝土部分框架整体刚度会增大地震剪力和加大上部钢结构塔架部分的鞭梢效应的结论。4、通过STAAD PRO、盈建科和SAP2000叁种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风荷载工况时,因风荷载输入方式不同水平位移STAAD计算的最大、SAP2000的最小、盈建科的居中;地震作用工况时,因设备的模拟方式不同差异,水平位移SAP2000计算的最大,盈建科的最小,STAAD的居中,得出实际工程中宜采用两种及以上的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并对计算结果差异进行分析,选用合理的计算结果进行工程设计。(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曹家豪[10](2017)在《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框架结构体系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结构体系作为结构体系的新成员,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但国内外针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体系弹塑性分析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成果少,因而本文重点研究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框架体系的弹塑性分析及抗连续倒塌分析。本文主要利用PERFORM-3D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对组合柱框架、带有A形偏心支撑的和带有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进行分析。先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剪力进行分析,再用静力推覆分析(Pushover),得到结构在性能点处的层间位移角、材料的非线性变形,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然后再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选取El-Centro波、兰州波、Taft波,得到其作用下的位移、位移角、顶点位移、剪力等。结果表明由框架-A形支撑到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结构,随着结构的刚度增大,层位移、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减小,基底剪力增大,结构的部分梁发生屈服,但柱子未屈服;同时耗能图中可以看出,梁的耗能大于柱子的耗能,说结构满足“强柱弱梁”的规范要求。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结构框架、框架支撑及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结构进行连续倒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框架结构,只失效组合柱中的任意一根柱子,结构不会发生连续倒塌;失效一个组合柱,梁端的塑性转角大于规范值,即结构会发生连续倒塌。加了支撑、防屈曲钢板剪力墙后,梁端的塑性转角小于规范值,不会发生倒塌。(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一榀1∶2的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SCFST柱)框架-钢板剪力墙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并与SCFST柱框架-支撑结构拟静力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SCFST柱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试件表现出钢板剪力墙先屈曲,钢梁后产生塑性铰的屈服机制;试件滞回曲线包围面积大,有明显捏缩现象,骨架曲线呈S形;试件承载能力和刚度较高,延性较好,耗能能力随加载进程增大,强度退化不明显,破坏阶段仍保持较高承载力和耗能能力;试件与SCFST柱框架-支撑结构相比,抗震性能较优.有限元模型破坏特征与试验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赵凯,王军杰.平面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倒塌动力响应分析[J].山西建筑.2019
[2].于敬海,张雪涛,郑达辉,李路川,闫翔宇.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9
[3].姚兵,朱张峰,刘德源,杜咏.模块化预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研究[J].建筑结构.2019
[4].李永梅,王浩,李玉占,王成.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8
[5].卞奕.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大悬挑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振动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
[6].张权.关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分析[J].居舍.2018
[7].赵根田,王丽娜,狄昊.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钢梁端板连接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8
[8].夏云周.平面不规则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8
[9].刘景涛.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石油化工大型设备框架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10].曹家豪.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框架结构体系弹塑性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