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赋比兴理论,叙事理论,中国叙事学
叙事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罗坚[1](2019)在《论赋比兴的叙事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赋比兴是中国诗学原生态命题,具有重要的文学表现功能。学界一般从赋比兴的抒情功能对其展开讨论。本文另择新路,从西方叙事学角度进行观照,探讨赋比兴理论的叙事学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赋比兴理论的历史演进,详悉其在古代诗、赋、文、小说等不同文体叙事理论中的继承、发展,同时阐发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叙事性功能,或可有助于进行中国叙事学的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黄秦安[2](2019)在《数学证明:“元叙事”之解构与其诠释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证明是一种其意义和性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辩证的和多元的具有数学共同体约定色彩的特殊科学叙事。在数学证明中并不存在置于一切数学知识之上的"元叙事"模式。数学证明并不是从严格前提到严格结论的纯粹逻辑链构成的坚如磐石的完美文本。作为数学知识合法性、存在性与真理性的一种验核方式,数学证明是一种包含直觉与经验因素在内的"拟逻辑结构"。数学证明具有在逻辑性和形式化语言之外极为丰富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和文本修辞学与诠释学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叙事,数学证明还显现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真理的相对客观性、方法的自足性与局部性等异于普通叙事的独特学科特征。(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佳希[3](2019)在《论电视剧《红高粱》人物设置的叙事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剧改编需要有尊重并忠实原着的意识,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融入时代的新要求、新观念。人物的性格与行动是小说文本以及电视剧剧情最关键的支撑要素,小说改编电视剧在寻求尊重原着和与时俱进时,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重塑与改写,对人物形象进行适应当下审美需求以及思想潮流的改编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9年07期)
吴小锋[4](2019)在《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日常口头叙事和读者认知,揭示读者和文本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互动。从语境的角度出发,大大补充了经典叙事学的缺陷。(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0期)
贾新宇[5](2019)在《《西游记》的诙谐变形及叙事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游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年来,关于《西游记》诙谐色彩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关于《西游记》诙谐变形情节的研究却鲜少有人涉足。实际上,《西游记》中的诙谐变形情节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密不可分,这些具有诙谐色彩的变形,不仅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作品喜剧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在更深层意义上,这些诙谐变形一方面是对传统宗教的颠覆,对宗教的严肃性提出大胆的挑战;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市民阶级的崛起与发展,与市民文化息息相关,是当时小农经济瓦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现象背后文化心理的反映。(本文来源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何诗海[6](2018)在《“文章莫难于叙事”说及其文章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中,"诗难于文"说源远流长,信受者众。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文难于诗"说,体现了文学观念的嬗变。在"文难于诗"说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清人反复强调、多方阐述的"文章莫难于叙事"说。此说既反映了唐宋以后叙事文由附庸蔚为大国的发展趋势,也是文论家为进一步提高叙事文地位而采取的尊体策略。古文运动的胜利及其深远影响对此说的产生和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说在探讨叙事之难时,对叙事文的体性、功用、审美特征、表现方式等都有深入考量,丰富、发展了古代文章学叙事理论,同时打破了以诗学为中心的抒情传统占据主流地位的古代文学批评格局,具有重要的文章学意义,但也因袭了传统叙事理论难以突破的局限。(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8年01期)
杜庆英[7](2016)在《唐宋词的场景叙事及其文体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叙事来抒情,是唐宋词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其中场景叙事是唐宋词运用最为普遍的叙事手段。唐宋词在追求情景交融审美理想的同时,注重写"眼前真景"并擅于刻画具体的生活情景,显示出对"事"的依赖。唐五代词树立了词体场景叙事的典范,两宋慢词继续深化、拓展,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叙事特征。场景叙事是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在表达上形成其内在韵律的主要因素之一,显示出诗与词在表达上的微妙差异,也是词与曲在艺术传达上的近似之处,体现出唐宋词处于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之间的过渡性文体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李忠[8](2015)在《日常·立体·真实的多重变奏——刘震云《我叫刘跃进》话语的叙事学意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叙事学作为立论的基点,从人物关系出发,把不同的话语资源进行整合。在绕口令和复沓的艺术手法方面,对于日常话语进行改造,以"拧巴式"的哲学对于生活的现象进行批判;在日常伦理方面,作者突出了常识经验和平民智慧对于丑恶现象的讽刺;在知识分子话语层面,从隐含作者的叙述视角对于作品中人物以及事件进行评说,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承担意识。(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11期)
余杰[9](2015)在《叙事作品中副文本存在的诗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副文本是指包括书皮、广告词或介绍词、书名页或扉页、献辞、题记、目录页、前言、插图、注释、尾声、附录、后记等内容的叙事作品的外在形态结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诗学意义。无论对于生产传播、理论研究,还是文本解读、批评阐释,副文本都是名副其实的一道门槛。它对于叙事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和阐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刘珊珊[10](2015)在《传说弥漫的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无疑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小说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发表成名作《红高粱》以来,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与专家学者的关注。莫言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独具特色的小说叙事艺术。莫言的小说很好的融合了小说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问题,本文就将既具有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叙事手法——传说,与莫言的小说相结合进行研究,尝试阐述传说这种叙事手法如何结构莫言的小说、如何对莫言的小说产生叙事影响。本文主要采用细部文本分析与综合问题特征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传说的叙事手法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传说的理论研究与莫言某些小说创作相结合,论述莫言小说中传说的概念以及这些传说所具有的“真实性”、认同感等特点;第二部分根据传说的分类,尝试将莫言的小说分为六类,以便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传说的叙事特点;第叁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即从复调式、寓言化、历史叙事、虚实叙事等方面来阐述传说与莫言小说叙事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部分从五个方面,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论述传说的叙事手法对于莫言小说创作的意义。本文以传说这一叙事手法贯穿始终,循序渐进,将传说的概念、类型、运用及其意义逐渐呈现出来,并辅以丰富的作品分析加以论证。(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5-06-06)
叙事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数学证明是一种其意义和性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辩证的和多元的具有数学共同体约定色彩的特殊科学叙事。在数学证明中并不存在置于一切数学知识之上的"元叙事"模式。数学证明并不是从严格前提到严格结论的纯粹逻辑链构成的坚如磐石的完美文本。作为数学知识合法性、存在性与真理性的一种验核方式,数学证明是一种包含直觉与经验因素在内的"拟逻辑结构"。数学证明具有在逻辑性和形式化语言之外极为丰富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和文本修辞学与诠释学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叙事,数学证明还显现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真理的相对客观性、方法的自足性与局部性等异于普通叙事的独特学科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1].罗坚.论赋比兴的叙事学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2019
[2].黄秦安.数学证明:“元叙事”之解构与其诠释学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李佳希.论电视剧《红高粱》人物设置的叙事学意义[J].当代电视.2019
[4].吴小锋.弗卢德尼克和赫尔曼认知叙事学意义[J].戏剧之家.2019
[5].贾新宇.《西游记》的诙谐变形及叙事学意义[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9
[6].何诗海.“文章莫难于叙事”说及其文章学意义[J].文学遗产.2018
[7].杜庆英.唐宋词的场景叙事及其文体学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2016
[8].李忠.日常·立体·真实的多重变奏——刘震云《我叫刘跃进》话语的叙事学意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9].余杰.叙事作品中副文本存在的诗学意义[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5
[10].刘珊珊.传说弥漫的叙事[D].青岛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