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225400
【摘要】目的观察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均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组X片检查见骨折线间隙<2mm时去掉远端锁钉,对照组持续静力化直至完全愈合。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膝关节疼痛评分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随访2、3、6个月骨折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膝关节VAS评分和疼痛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踝关节VAS评分和疼痛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髓内钉内固定后适时动力化治疗,能有效提高骨愈合率,降低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
【关键词】髓内钉;胫骨骨折;动力化;静力化
胫骨中下1/3骨折常愈合不良,导致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是创伤骨科的研究热点之一。自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交锁髓内钉技术以来,髓内钉成为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及骨不连的良好选择[1-3]。胫骨中下1/3由于部位特殊,钢板内固定常失败,因此多采用髓内钉治疗。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术后分别给予静力化和动力化处理,比较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胫骨中下段1/3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2~68岁,平均(54.0±2.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自行跌伤2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生效后,患者去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无菌布扎。于膝关节前内侧,自髌骨内缘中点至胫骨结节作纵行切口,长约3cm,于髌韧带内侧切开髌下脂肪垫,暴露胫骨平台前缘及其下方斜坡,屈膝90°,于斜坡处沿髓腔方向用尖锥开孔,插入导针,逐级扩髓,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缓慢打入髓内钉,在定位器导航下依次锁入远近端锁钉。术中助手须稳定维持患肢体位并对抗锤击力。C臂机透视满意后,逐层缝合,加压包扎。
1.3术后处理与随访所有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于术后2、3、6个月定期门诊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观察组在X片检查见骨折线间隙<2mm时去掉远端锁钉,对照组持续静力化直至完全愈合。同时对患者膝关节、踝关节疼痛及功能进行评分。
1.4观察指标:①骨折愈合标准:完全负重时患肢无明显疼痛,纵叩痛阴性,X线片显示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间隙消失。②膝关节、踝关节疼痛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③膝关节功能和踝关节功能分别按HSS评分法和AOFAS评分法进行评估。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2、3、6个月骨折愈合率比较观察组随访2、3、6个月骨折愈合率分别为50%、90%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60%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关节VAS评分和疼痛率比较术后6个月对照组膝关节VAS评分为(2.5±0.5)分,观察组为(2.3±0.7)分,疼痛率分别为10%和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踝关节VAS评分和疼痛率比较对照组踝关节VAS评分为(5.5±1.5)分,观察组为(2.5±0.5)分,疼痛率分别为15%和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比较术后6个月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根据相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胫骨中下1/3的解剖比较特殊,其中段横切面为三棱形,而下1/3呈四方形,中、下1/3交界处是应力集中部位,极易发生骨折;胫骨干的血运主要来自滋养动脉,其次是骨膜,胫骨滋养动脉自胫后动脉发出后,于胫骨干上中1/3交接处后侧的滋养孔进入骨皮质,在中下1/3处发生骨折时,滋养动脉容易发生断裂,导致骨折部位血供下降;胫骨下1/3处无肌肉附着,因此骨膜血供也较差,极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4]。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适用于长骨峡部骨折,其创伤小,髓内固定可获得牢固的力学效果。很多文献报道,目前对于胫骨中下段骨折髓内钉治疗动力化和静力化的效果仍有争论。有文献指出骨折间隙>3mm即可能导致延迟愈合,当骨折间隙>2mm时应考虑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但关于骨折间隙<2.0mm时髓内钉动力化是否也具有优势的文献报道尚较少。本组研究结果,观察组随访2、3、6个月骨折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膝关节VAS评分和疼痛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踝关节VAS评分和疼痛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采取动力化治疗后骨折愈合率有所提高,与之相对应,膝、踝关节的疼痛有所下降。另外,两组膝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异,而踝关节评分两组有差异,但对两个关节的功能并无明显影响。笔者认为膝关节疼痛的原因有如下几点:①髓内钉尾部露出偏长,膝关节屈曲时尾部与髌韧带发生摩擦;②入钉点开口处骨痂过度增生,从而与髌韧带发生摩擦;③入钉时损伤隐神经髌下支导致感觉异常或形成神经瘤[5]。踝关节疼痛主要与髓内钉固定后存在胫骨干成角畸形有关。可能是由于原先闭合复位未完全解剖复位,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成角所致,而动力化后随着骨细胞的爬行替代和塑形,使这一角度有所下降之故。
综上所述,胫骨中下段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适时动力化治疗可以有效提高骨愈合率,降低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而不影响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卡内尔·贝蒂著,王岩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50.
[2]刘泉涌,张正茂.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并发症分析及防治[J].临床医学,2008,28(2):71-72.
[3]樊建新,吐尔洪·拉扎克,王东学.微创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8):61-63.
[4]张自林.带锁胫骨远端髓内钉治疗胫骨下1/3骨折24例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27(4):317-318.
[5]杨俊波.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联合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40例[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43-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