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身份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爵士乐》,美国非裔,文化置位,身份建构
文化身份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烺烺[1](2019)在《爵士乐声中美国非裔文化置位与身份建构——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移动性为突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中产生多种形态的"文化位移",给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身份认同带来新的影响;如何进行策略性的"文化置位",有效协商社会空间,成为构建可行身份的重要话题。托妮·莫里森以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为背景的小说《爵士乐》,描写了在都市化进程中遭受地理与文化位移的美国黑人移民寻找新身份的历程。小说文本中处处体现的具有即兴创作特点、挪用特征和混杂化性质的爵士乐话语和爵士乐美学,成为美国黑人在新的放逐地进行策略性"文化置位"的喻写。(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琳[2](2019)在《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殖民主义时期,文化身份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作家的一种表述策略。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既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致力于女性话语的建构和文化身份的建构,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将自我织进民族话语中,女性文化身份建构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同步交叉强化。(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金永兵[3](2019)在《文艺的文化担当:建构新的社会共识和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化、城市化的深刻影响,当代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人员流动、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自我认知与身份定位都与过往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在卷入“被称为‘现代化’的急切的、强迫性的、不可阻挡的变迁,并被迫接受与之俱来的一切事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11-15)
周凤梅[4](2019)在《低欲望社会症候下佛系亚文化群像的认同危机与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日本管理学宗师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入中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激烈的讨论。~([1])媒介把失去上进心、不消费、不结婚、不生育的日本年轻人称为"对利率没有反应"的一代,即使政府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改变不了年轻人丧失物欲不买房不消费的现状。大前研一对日本社会的高度概括和精准描述引发了广泛的学术关切,笔者试图从低欲望社会症候和佛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9年11期)
徐希景[5](2019)在《风筝不断线 吴中行与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摄影的文化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筝不断线"这是着名画家吴冠中表达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与中华文化母体关系的艺术主张。他借鉴西方的视觉经验和表现手法来表达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象,为中国画的创新与转型、中西艺术融合以及民族化探索做出了卓着的贡献。我认为借用这句话来形容20世(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期刊2019年11期)
赵清蘅[6](2019)在《新媒体语境下“粉丝”文化对青少年身份的建构——以Oner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媒体环境中的"粉丝"为研究对象,以Oner为例,从参与式文化、应援文化、社交平台在传播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粉丝文化如何影响青少年身份建构等问题。(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聂宝玉[7](2019)在《图像文化语境下詹妮弗·伊根作品叙事与身份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当代作家詹妮弗·伊根的作品揭示了她在图像文化背景下对小说创作模式和现代人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发表于1995年的《隐形的马戏团》开启了伊根的小说创作生涯。该书采用"内聚焦"的叙事模式,探讨了18岁女孩菲比在已故姐姐及其所代表的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小说《风雨红颜》采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和第叁人称交替转换的非自然叙事手法,讲述了两位同名主人公夏洛蒂追寻自我的过程。借助独特的叙事策略,伊根关注图像文化,探讨亦真亦幻的图像媒体时代人们的迷茫与困惑,剖析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中人类心理认知的变化。(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缅,范红[8](2019)在《国家身份建构:文化外交的基本理论命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如何定义以及实现文化外交,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从"国家身份"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阐明建构清晰的国家身份是使文化能够承载外交功能,使文化外交成为可能的关键所在。国家身份的建构来自于时间维度上历史与未来的相互观照,以及空间维度中自我与世界、文化与空间的互动交流。在实践领域,国家身份建构理论能够解释为何文化外交需要具备长期性、互动性与创造性,文化外交实践中应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对于国家身份的建构作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9期)
张素玫[9](2019)在《印刷出版与奥斯丁的双重文化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作家创作的原初意义生成后,又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再生成新意义,实现意义的增值扩张。不同传播媒介因其特性各异,形成特定的文化空间,也由此再生产出各具特色的新意义。奥斯丁小说在印刷出版后,进入印刷媒介文化空间,置身于一个以出版销售市场为中心,以出版商、插画家、期刊评论者、学术编辑和阅读公众为新的意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再生产场域,随着印刷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文化的变迁,在先后经历的大众出版与学术出版过程中,再生产出奥斯丁作为民族情感认同的大众文化偶像和作为文学经典的精英文化代表的双重文化身份,造就了她既流行又崇高的双重价值,奥斯丁也由最初的一位家庭娱乐物的生产者最终获得了英国文化的中心地位。(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段超[10](2019)在《《49》中的文化危机与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典仪戏剧的主打剧之一,《49》的出版及上演使汉纳·吉奥加玛成功实现了印第安祖先独特文化传播的殷切希望。剧中,作者设置了过去与现在时空中俩代文化身份迷失的印第安年轻人,在选择同化或回归本土文化时,他们迷失了方向,成了无根之人。当这群印第安人陷入文化危机时,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帮助者形象,指引他们重构本族文化身份。该文拟从"行动元"这一关键词出发,借助经典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吉奥加玛如何通过书写部族群体淡薄的文化意识,反思印第安人面临的文化危机。面对即将遭受劫难的部族,吉奥加玛通过一系列帮助者形象再现印第安群体的文化记忆,以此帮助他们找到了回归精神家园之路。(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5期)
文化身份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后殖民主义时期,文化身份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作家的一种表述策略。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既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致力于女性话语的建构和文化身份的建构,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将自我织进民族话语中,女性文化身份建构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同步交叉强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身份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烺烺.爵士乐声中美国非裔文化置位与身份建构——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琳.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金永兵.文艺的文化担当:建构新的社会共识和身份认同[N].中国艺术报.2019
[4].周凤梅.低欲望社会症候下佛系亚文化群像的认同危机与身份建构[J].中国图书评论.2019
[5].徐希景.风筝不断线吴中行与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摄影的文化身份建构[J].中国摄影.2019
[6].赵清蘅.新媒体语境下“粉丝”文化对青少年身份的建构——以Oner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
[7].聂宝玉.图像文化语境下詹妮弗·伊根作品叙事与身份建构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8].王缅,范红.国家身份建构:文化外交的基本理论命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9
[9].张素玫.印刷出版与奥斯丁的双重文化身份建构[J].国外文学.2019
[10].段超.《49》中的文化危机与身份建构[J].海外英语.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