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苦马豆素抗血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花棘豆,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家兔
苦马豆素抗血清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陈根元,张玲,胡建军,马春晖[1](2013)在《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家兔小花棘豆中毒》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检测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抗血清治疗小花棘豆中毒家兔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变化,评价SW抗血清对家兔小花棘豆中毒的治疗效果。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攻毒组(6只)和攻毒治疗组(6只),攻毒试验兔按干重拌料饲喂10g/(kg·d)小花棘豆草粉,攻毒组试验兔出现死亡时(第70天)停止攻毒。攻毒第21天,攻毒治疗组试验兔注射SW抗血清,每只兔每天0.5mL,连续注射4d。以攻毒试验开始进行首次采血,试验开始后每7d采血1次,进行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攻毒第7天时攻毒家兔血清AKP活性和SW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家兔(P<0.05);第14天时攻毒家兔血清AST和LDH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家兔(P<0.05),血清AMA活性和E-玫瑰花环率均显着低于对照家兔(P<0.05);第21天时攻毒家兔血清BUN、CRE和GLU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家兔(P<0.05)。攻毒治疗组家兔注射SW抗血清后血清AKP、LDH、AST、ALT活性及BUN、CRE、GLU、SW含量较攻毒家兔显着下降,AMA活性和E-玫瑰花环率显着上升。结果表明,SW抗血清可有效治疗家兔小花棘豆中毒。(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杨合生,童德文,赵红妮,徐登攀,乔济洪[2](2008)在《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山羊甘肃棘豆中毒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检测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山羊甘肃棘豆中毒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评价苦马豆素抗血清对山羊疯草中毒的治疗效果。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6只)、攻毒治疗组(B组,6只)和攻毒组(C组,6只),其中B、C组山羊于第1天拌精料饲喂甘肃棘豆草粉,开始攻毒剂量为10 g/(kg.d);C组山羊(第55天)出现死亡时停止攻毒。攻毒后第21天,B组山羊颈部肌肉注射苦马豆素抗血清,每只山羊每次0.25 mL/(kg.d),连续注射4 d。各组山羊于攻毒前进行第1次采血,以后每隔7 d采血1次,共采血8次。结果显示,攻毒后第7天,B、C组山羊AKP活性和AMA活性分别上升和下降,且均与A组差异极显着(P<0.01);第14天,B、C组山羊血清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P<0.05);第21天,B、C组山羊的E-玫瑰花环率明显低于A组(P<0.05)。对B组山羊注射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后(第28天)首次检测结果显示,B组山羊AKP、AMA和BUN活性较C组均表现为差异极显着(P<0.01);第35天(第2次检测),B组山羊血清中苦马豆素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而E-玫瑰花环率明显高于C组(P<0.05);第42天,B组山羊LDH活性显着低于C组山羊(P<0.05)。研究证实,苦马豆素抗血清能够有效治疗甘肃棘豆对山羊肝脏、心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造成的损伤,可用于治疗山羊疯草中毒。(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杨合生[3](2008)在《苦马豆素抗血清的制备及其治疗山羊疯草中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疯草已经成为危害我国草原畜牧业最严重的有毒植物之一,每年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控制家畜的疯草中毒,目前采取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挖除和化学防除等方法对疯草进行控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家畜疯草中毒特效治疗方法。本研究首先用合成的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免疫原接种家兔,获得高效价的SW抗血清,复制山羊疯草中毒模型,用SW抗血清治疗疯草中毒的山羊,最后通过检测SW抗血清治疗山羊疯草中毒后的各项指标,评价探SW抗血清治疗山羊疯草中毒的效果。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攻毒开始后,毒素在7 d左右引起山羊部分血清酶发生改变,14 d后开始出现轻微的中毒症状,21 d时开始出现典型中毒症状,动物中毒模型复制成功。2.第35 d开始检测到阳性血清,第42 d,抗体效价达到最高,其中个体最高可达到213,第49 d,抗体水平与第42 d时基本无变化,第49 d采血检测后,试验组家兔颈动脉放血,分离血清,得到效价在210以上的SW抗血清135 mL。3.试验各组山羊白细胞数量并无显着性的变化,第28d,攻毒治疗组(B组)山羊红细胞数就显着高于与攻毒对照组(C组)山羊红细胞数,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率,B组与C组也呈现出显着的差异,这可能提示SW抗血清对SW毒素造成的贫血有着抑制作用,对疯草中毒山羊血液系统有着一定保护作用。4.血清酶检测结果显示,第42 d, C组山羊LDH活性极显着高于B组山羊,B组山羊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A组)山羊。第28 d,A组、B组、C组山羊AKP活性存在极显着的差异,第35 d时,B组山羊AKP活性仍然极显着低于C组山羊,显着高于A组,第42 d到试验结束,A组、B组和C组山羊之间AKP活性均又存在极显着的差异。第28 d,B组山羊AMA活性显着高于C组山羊,B组和C组山羊AMA活性极显着低于A组山羊,第35 d, A组、B组和C组各组山羊的AMA活性存在极显着的差异,从第42 d到试验结束,B组山羊的AMA活性仍然显着高于C组山羊。第35 d,A组、B组和C组山羊的BUN活性存在显着的差异,第42 d到试验结束,B组和A组山羊的BUN活性无显着差异。血清学结果说明SW抗血清可以中和SW并对酶的病理性改变起到推迟或矫正作用。5. SW抗血清可以减缓E-玫瑰花环率的降低速度,阻止了毒素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6.第35 d,B组山羊血清中苦马豆素含量极显着低于C组山羊血清中苦马豆素含量,这提示SW抗血清对血液中的SW有着一定的中和能力。7.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B组山羊组织细胞空泡变性和颗粒变性程度小于C组山羊。(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苦马豆素抗血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检测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山羊甘肃棘豆中毒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评价苦马豆素抗血清对山羊疯草中毒的治疗效果。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6只)、攻毒治疗组(B组,6只)和攻毒组(C组,6只),其中B、C组山羊于第1天拌精料饲喂甘肃棘豆草粉,开始攻毒剂量为10 g/(kg.d);C组山羊(第55天)出现死亡时停止攻毒。攻毒后第21天,B组山羊颈部肌肉注射苦马豆素抗血清,每只山羊每次0.25 mL/(kg.d),连续注射4 d。各组山羊于攻毒前进行第1次采血,以后每隔7 d采血1次,共采血8次。结果显示,攻毒后第7天,B、C组山羊AKP活性和AMA活性分别上升和下降,且均与A组差异极显着(P<0.01);第14天,B、C组山羊血清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P<0.05);第21天,B、C组山羊的E-玫瑰花环率明显低于A组(P<0.05)。对B组山羊注射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后(第28天)首次检测结果显示,B组山羊AKP、AMA和BUN活性较C组均表现为差异极显着(P<0.01);第35天(第2次检测),B组山羊血清中苦马豆素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而E-玫瑰花环率明显高于C组(P<0.05);第42天,B组山羊LDH活性显着低于C组山羊(P<0.05)。研究证实,苦马豆素抗血清能够有效治疗甘肃棘豆对山羊肝脏、心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造成的损伤,可用于治疗山羊疯草中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苦马豆素抗血清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帅,陈根元,张玲,胡建军,马春晖.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家兔小花棘豆中毒[J].中国兽医学报.2013
[2].杨合生,童德文,赵红妮,徐登攀,乔济洪.苦马豆素抗血清治疗山羊甘肃棘豆中毒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评价[J].西北农业学报.2008
[3].杨合生.苦马豆素抗血清的制备及其治疗山羊疯草中毒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