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原位肝移植论文-杨强,孔丽丽

经典原位肝移植论文-杨强,孔丽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典原位肝移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移植,重症监护,并发症防治

经典原位肝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杨强,孔丽丽[1](2018)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重症监护与并发症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的重症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7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术毕即转入ICU,对生命体征及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症状、体征进行监测。结果:移植术后并发症有肺不张、急性排斥反应、高血压及一过性高血糖等17例;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15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易并发全身各重要脏器及系统的并发症;重症监护与并发症防治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16期)

刘惠,韦桂玲,邵丽[2](2015)在《2种保温方法对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循环及电解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种保温方法对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循环和电解质变化的影响。方法 34例晚期重症肝病患者(ASAⅢ~Ⅳ级),随机分为H组(肢体保温+大范围恒量毯组)和Q组(肢体保温+气热被组),两组患者均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与后、无肝期前、无肝期后5min、无肝期后30min、再灌注期5min、再灌注期30min、术毕即刻8个时点抽取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钠、钾、钙离子浓度,监测温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无肝期时间、总入量及总出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无肝期后30min、再灌注期5min、再灌注期30 min时心率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间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无肝期后30min、再灌注期5min、再灌注期30min时的体温和pH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8个时点的K+、Na+、Ca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温得以很好保护的基础上,运用气垫被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小,机体代谢正常,不会出现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肢体保温+气热被保温更有利于围术期病人生命体征的稳定,更有利于手术成功和术后恢复。(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李斯润[3](2015)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逆行灌注改良法的临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应用肝移植技术治疗重症肝炎、肝衰、肝癌、先天性代谢性肝脏疾病、中晚期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治疗急性重症肝衰竭的有效及最终手段。然而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肝移植术中是难以避免的,并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和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目前肝移植研究课题的热点。2003年Kniepeiss等研究发现,在背驮式肝移植术中采用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法可改善早期移植肝功能,并降低供肝再灌注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有关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的改良方法报道尚少。本研究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采用逆行灌注改良法能有效地尽早尽快排放术中因供肝冷缺血及逆行灌注复温引起的代谢有害物质,减轻移植肝的复温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从而能早期改善肝移植术中的供肝功能及减少受体内环境紊乱。并与传统逆行灌注法手术患者资料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予以匹配,均衡组间各协变量影响,并对匹配后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逆行灌注改良法对移植肝术后的功能影响。第一部分经典原位肝移植逆行灌注改良法减轻移植肝术中损伤的研究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逆行灌注改良法术中对移植肝损伤的影响。方法21例肝病患者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逆行灌注改良法,观察时间点设计为:移植肝开放下腔静脉前即刻(T1)、下腔静脉开放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10ml即刻(T2)、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50ml即刻(T3)、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200ml即刻(T4)。T1抽取受体下腔静脉血和T2、T3、T4抽取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逆行灌注血,进行血标本生化检查和血气分析,供肝比较不同时点静脉血p H值、Pa CO2、Pa O2、BEecf、HCO3-、T-CO2、Sa O2、丙氨酸转氨酶(alanini transpeptidase,AL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K+、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peptidase,AST)变化,以此观察术中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后的变化。结果21例病人抽取的静脉血血气分析pH值、PaCO2、PaO2、BEecf、HCO3-、T-CO2、Sa O2于T2、T3时点波动大,与T1、T4时点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于T4时点恢复趋向T1水平。其中T4时点HCO3-、T-CO2恢复至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 H值、Pa O2、BEecf、Sa O2高于T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 CO2低于T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取的静脉血生化检查T1-T4时点中ALT、AST、AKP、K+都于T2时点升至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于T4时点下降至最低点,仍高于T1时点,T1、T2、T3、T4时点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于T2、T3时点升高,于T4时点回降,低于T1时点,T2、T3时点分别与T1、T4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可迅速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稳定内环境。第二部分改进的逆行灌注技术在肝移植应用中的研究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改进的逆行灌注技术(逆行灌注改良法)对移植肝术后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108例肝病患者肝移植手术资料。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法手术治疗63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改良法手术治疗45例。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PSM)均衡组间协变量,获得匹配患者并对其进行术后肝功能恢复疗效分析。结果经PSM匹配后得到27对患者。匹配后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改良法组和逆行灌注法组两组间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肝功能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改良法可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加快肝功能恢复,从而更有效提高肝移植的整体疗效。(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祁晓英,罗燕,李加伍[4](2015)在《超声诊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致布-加综合征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44岁。因"肝移植术后3+年,反复双下肢水肿"就诊,无发热、腹痛、颜面水肿、巩膜黄染等。查体:双下肢轻度水肿。生化检查:TBIL 38.6μmol/L,DBIL 11.1μmol/L,IBIL 27.5μmol/L,TP49.5g/L,ALB 29.9g/L。HBsAg及肿瘤标志物AFP均阴性。超声表现:移植肝右肝最大斜径15.0cm,尾状叶长大,实质回声欠均匀;左肝静脉(left hepatic(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李仕总[5](2013)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我中心自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由同一手术组行经典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术病例。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总结早期诊断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由同一手术组行经典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术88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患有胆道并发症分为胆道并发症组及对照组,根据国内外文献及本中心实际临床实践筛选出可能高危因素首先进行当单因素分析,后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的因素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经典肝移植病例8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44例,单纯肝硬化34例,肝豆状核病变3例,多囊肝2例,布加综合征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供受体血型不相容3例,二次肝移植患者1例(第一次肝移植不在本中心)。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21例,发生率23.9%。其中胆漏8例次,胆管狭窄15例次(其中吻合口胆管狭窄3例,非吻合口狭窄12例),胆管结石3例次,胆管出血3例次,胆管感染2例次,胆漏合并胆管狭窄2例次,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1例次,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1例次,胆管狭窄合并胆管出血1例次,胆管出血合并胆管感染1例次,胆漏合并胆管出血合并胆管感染1例次,胆漏合并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1例次,胆管并发症发生中位时间20天(5~240天),发生胆管并发症患者死亡率为19.0%,共3例。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5.7%,共5例,其中肝动脉栓塞2例,肝动脉狭窄3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4.8%,共13例;慢性排斥反应11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3.4%,共3例;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5.7%,共5例,其中门静脉栓塞1例,门静脉狭窄4例。统计学分析急、慢性排斥反应,肝动脉并发症为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病原因复杂,本中心病例分析显示急、慢性排斥反应,肝动脉并发症为胆道危险因素。胆道并发症各类型早期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依靠胆管造影作为诊断金标准,目前介入及内镜治疗是胆道并发症最佳治疗手段。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且是影响病人术后长期生存率重要因素,因而在术前、术中、术后应注意对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12)

盛恒炜,冯子铭,屠伟峰[6](2013)在《经典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血管通透性和内皮素-1浓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典原位肝移植(OLT)围术期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和内皮素-1(ET-1)的变化规律。方法 26例终末期肝病拟行OLT患者,围术期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经右颈内静脉和右股动脉放置PiCCO导管,通过PiCCO监护仪测定基础值(T1)、无肝期30min(T2)、新肝期30min(T3)、新肝期90min(T4)及关腹前10min(T5)的EVLWI和PVPI,同时在上述对应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液,通过放免法检测血清中ET-1浓度。结果与基础值比较,EVLWI、PVPI及ET-1在T3、T4及T5时点明显升高(P<0.05);与T2比较,PVPI在T3时点及ET-1在T3和T4时点明显增加(P<0.05);与T3比较,ET-1在T5时点明显降低(P<0.05)。结论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新肝期EVLWI、PVPI和EI-1明显增高,提示存在肺损伤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刘学民,王博,于良,刘昌,向俊西[7](2013)在《心脏死亡供体经典原位肝移植的单中心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体供肝获取及应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Maastricht标准或中国标准,共获取18例DCD供肝,于该院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14例,送往其他移植中心3例,放弃1例。对18例供体与在该院完成肝移植的14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供肝情况、受体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18例供体中符合Maastricht标准Ⅲ类5例、Ⅴ类2例,符合中国标准Ⅲ类(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plus cardiac death,DBCD)11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11~18min,平均为14.5min;冷缺血时间为90~600min,平均为350min。14例受体均顺利完成移植手术。其中12例受体预后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血栓形成、排斥反应,但2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平均7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3d,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受体术后2d死于肝衰竭,其供体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给予大量多巴胺维持其血压;另1例于术后当日死于腹腔内大出血,其供体为重症哮喘、心肺复苏后死亡。12例受体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总体存活率为85%,肿瘤患者尚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 DCD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实施可控型DCD捐献,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评估、缩短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是保障供肝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器官移植》期刊2013年01期)

张敏[8](2012)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手术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经典式肝移植的手术配合,为更好的配合肝移植手术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11年我在北京武警总医院进修学习,并配合成功实施了经典式原位肝移植30例。结果:30例肝移植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结论:手术护士了解病情、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严格无菌观念,有利于手术的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2年14期)

吴鲜锋[9](2012)在《经典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护理及细节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脏移植是当代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难度大、环节多的手术,因此,对术中护理配合人员要求极高,为确保肝移植手术的成功,一个组织严密、准备充分、技术熟练、配合默契的手术团队十分重要。我院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进行34例肝移植手术,下面将笔者参与的34例肝脏移植手术配合的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期刊2012-04-01)

冯菲菲,许晨耘,陈茹妹,韩得玉,李霞[10](2011)在《一例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移植已成为挽救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治疗手段。2010年11月我院实施了一例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手术,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58岁。因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10年前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近两年反复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及腹胀,黄疸逐渐加重。腹隆起移动性浊音阳性。诊断:①肝炎后期肝硬化失代偿期;②门(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1年11期)

经典原位肝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2种保温方法对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循环和电解质变化的影响。方法 34例晚期重症肝病患者(ASAⅢ~Ⅳ级),随机分为H组(肢体保温+大范围恒量毯组)和Q组(肢体保温+气热被组),两组患者均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前与后、无肝期前、无肝期后5min、无肝期后30min、再灌注期5min、再灌注期30min、术毕即刻8个时点抽取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钠、钾、钙离子浓度,监测温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无肝期时间、总入量及总出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无肝期后30min、再灌注期5min、再灌注期30 min时心率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间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无肝期后30min、再灌注期5min、再灌注期30min时的体温和pH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8个时点的K+、Na+、Ca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温得以很好保护的基础上,运用气垫被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小,机体代谢正常,不会出现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肢体保温+气热被保温更有利于围术期病人生命体征的稳定,更有利于手术成功和术后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典原位肝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1].杨强,孔丽丽.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重症监护与并发症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2018

[2].刘惠,韦桂玲,邵丽.2种保温方法对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循环及电解质变化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

[3].李斯润.经典原位肝移植术逆行灌注改良法的临床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

[4].祁晓英,罗燕,李加伍.超声诊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致布-加综合征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

[5].李仕总.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3

[6].盛恒炜,冯子铭,屠伟峰.经典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血管通透性和内皮素-1浓度的变化[J].热带医学杂志.2013

[7].刘学民,王博,于良,刘昌,向俊西.心脏死亡供体经典原位肝移植的单中心临床研究[J].器官移植.2013

[8].张敏.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手术配合[J].中国美容医学.2012

[9].吴鲜锋.经典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护理及细节管理[C].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2012

[10].冯菲菲,许晨耘,陈茹妹,韩得玉,李霞.一例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护理配合[J].海南医学.2011

标签:;  ;  ;  

经典原位肝移植论文-杨强,孔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