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槽谷论文-李汇文,王世杰,白晓永,操玥,田义超

喀斯特槽谷论文-李汇文,王世杰,白晓永,操玥,田义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喀斯特槽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恢复,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相对贡献率

喀斯特槽谷论文文献综述

李汇文,王世杰,白晓永,操玥,田义超[1](2019)在《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的影响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估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S)的复合影响机制是当前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基于碳酸盐岩热力学溶蚀模型估算了1992—2017年中国西南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CSF),利用Lindeman-Merenda-Gold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及生态恢复因子对槽谷CSF的相对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槽谷整体年均温及年降雨量均处于持续升高的趋势,增速分别为0.06℃/a及12 mm/a,进入21世纪之后,增速均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年蒸散发在21世纪以前为增加的状态,2000年以后整体表现为减少的趋势;(2)槽谷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为0.004/a,其增加区域的面积占比达到了95.07%,槽谷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显着;(3)槽谷的年均CSF约为9.42 t C km~(-2) a~(-1),研究期间处于增加的状态,其年均增长速率约为0.2 t C km~(-2) a~(-1),CSF增加区域的面积占比约为89.28%;(4)槽谷CSF受到气候因素(降雨、蒸散发、温度)及生态恢复2方面的影响,其中降雨、温度及生态恢复反馈因子FVC与CSF呈正相关关系,ET与CSF呈负相关关系,降雨对于研究区CSF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70.36%;(5)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岩石风化过程的复合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张远瞩,蒋勇军,李勇,王正雄,段世辉[2](2019)在《隧道工程对喀斯特槽谷区坡面产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工程导致地下水系统被破坏,但由此可能带来的土壤侵蚀却很少被涉猎。在重庆观音峡背斜隧道密集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的两个相邻小流域建立径流小区,基于高分辨率水文数据结合δD-H_2O、δ~(18)O-H_2O同位素,对比两径流小区坡面、壤中产流规律和地表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年内隧道影响区坡面产流对降雨响应更快,地表径流系数0.027,侵蚀模数16.68 t km~(-2) a~(-1);非隧道影响区地表径流系数0.013,侵蚀模数7.73 t km~(-2) a~(-1)。相反,隧道影响区产生的壤中流产流系数仅为非隧道影响区的31%。对一场强降雨监测发现,两径流小区坡面流中δD-H_2O、δ~(18)O-H_2O相似,但壤中流中却差异较大。用氢氧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得出隧道影响区坡面流、壤中流中降雨贡献率均大于非隧道影响区,侵蚀能力更强。这与土壤含水率减小和土壤结构的差异有关:隧道影响区土壤中粘粒的含量高于非隧道影响区,且出现上粘下松的异常土壤结构,使土壤下渗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增加。较小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粒径也有利于土壤搬运。研究为隧道工程导致的喀斯特区水土流失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喀斯特区水土流失防治和石漠化治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操玥,王世杰,白晓永,李汇文,陈飞[3](2019)在《喀斯特槽谷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及未来情景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槽谷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算法,定量分析了槽谷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土壤侵蚀状况的未来情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喀斯特槽谷区2000—2015年土壤侵蚀总量由61.86×10~7 t/a减少至2.97×10~7 t/a,区域年平均侵蚀模数由21.61 t hm~(-2) a~(-1)降低至1.04 t hm~(-2) a~(-1),轻度及轻度以下侵蚀等级的面积增加了76.13×10~5 hm~2,重度及重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了46.90×10~5 hm~2,侵蚀状况明显减轻;(2)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土壤侵蚀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地区侵蚀模数最小,盆地地区侵蚀模数最大,达到平原地区侵蚀模数的近4倍;(3) 2000—2015年间,槽谷区轻度及轻度以上侵蚀等级都逐渐向微度侵蚀等级转移,土壤侵蚀等级由高等级向低等级转移率达到了98%以上,总体呈现出好转的趋势;(4)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槽谷区2020年土壤侵蚀等级的未来演变趋势,其总体Kappa系数达到了0.9788,一致性最佳;(5)到2020年,槽谷区土壤侵蚀等级基本为微度和轻度侵蚀,土壤侵蚀状况将进一步改善。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当前土壤侵蚀治理成效的评价以及未来的防治提供理论和数据方面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蒋勇军[4](2019)在《喀斯特槽谷区生态退化与修复专题导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槽谷区土地石漠化过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2016YFC0502300)"的支持下,经过项目组全体成员叁年的共同努力,在喀斯特槽谷区生态退化与修复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主要有:(1)2000—2015年槽谷区土壤侵蚀总量逐年减少,年平均侵蚀模数逐年降低,槽谷区植被覆盖明显提高;(2)拉巴豆地埂篱根土复合体不仅能有效提高喀斯特土壤的粒径大小和增强土体的抗剪/冲性能,并且能够利用大气N_2合成植物生长所需的氮肥,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可望实现石漠化治理中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3)喀斯特槽谷区隧道建设改变了地下水流场并降低了地下水位,进而降低了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而增加了适应干旱的微生物种群,并导致土壤质量的降低;隧道建设加速了坡面产流和土壤流失,加剧了土地石漠化,从而导致生态退化;(4)随着槽谷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曾江敏,何丙辉,李天阳,陈展鹏,吴耀鹏[5](2019)在《喀斯特槽谷区不同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林草恢复模式对喀斯特槽谷区坡面的水土保持效应,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林草模式(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顺、逆向坡面下林地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好,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是花椒地和灌草地;顺向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逆向坡(P<0.05),但其他理化指标间差异不显着(P>0.05)。(2)顺、逆向坡面下花椒地入渗曲线较陡峭,而林地、灌草地相对较缓;灌草地入渗率最先趋于稳定(20min左右),而花椒地和林地入渗率在30min左右开始缓慢下降,直到75min以后渐渐趋于稳定;各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能力均为林地>花椒地>灌草地(P<0.05)。(3)入渗模型中,Horton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0.712),模拟稳定入渗率与实测值间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高达0.978 9。(4)研究区土壤稳定入渗率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及pH均呈正相关,而与有机质呈负相关,其中总孔隙度对土壤入渗性能影响最大,有机质影响最小;利用上述指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精确预测土壤稳定入渗率。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植被恢复选择及土壤入渗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曾江敏,何丙辉,苏锋,李少华,冯梦蝶[6](2019)在《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植被(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团特征。结果表明:1)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分形维数D在2.62~2.64之间;逆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0.05~0.01 mm,分形维数D在2.64~2.66之间。顺向坡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着大于逆向坡,其余粒径含量均小于逆向坡(P <0.05),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比逆向坡好。2)顺向坡林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花椒地和灌草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逆向坡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为灌草地>林地>花椒地;逆向坡为花椒地>灌草地>林地。3)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0.001 mm粒径拟合度最好(R2=0.974),与0.05~0.01 mm粒径拟合最差,且与<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 <0.01),与0.005~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着正相关(P <0.05),并随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土壤全钾、有机质、粉粒含量的增加而显着减小,随MWWSA的增大而显着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植被恢复选择及土壤抗蚀性评价和肥力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权,李阳兵,黄娟,胡先培,钟盛楠[7](2019)在《喀斯特槽谷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揭示当前多因素驱动下喀斯特槽谷区典型地貌单元土地利用转型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年、2010年、2014年、2017年高清影像为数据源并结合实地调研对解译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借鉴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了修订,通过对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计算。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草地、灌木林地、山地旱地、有林地、农村居民用地、城镇用地变化显着,山地旱地转为草地、城镇、农村居民用地,草地转为有林地、灌木林地。(2) 2005—2010年土地利用转型山坡较槽坝显着。2010—2014年土地利用转型主要集中于槽坝,山地旱地转为农村居民用地、城镇用地,水田转为农村居民用地,草地转为山地旱地。2014—2017年土地利用在山坡—槽坝同时发生转型。(3)喀斯特槽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05年、2010年、2014年、2017年分别为129 825.44万元、134 744.99万元、102 592.28万元、102 816.77万元。2005—2010年喀斯特槽谷区(ESV)由129 825.43万元变为134 744.98万元,增幅为1.85%;2010—2014年ESV由134 744.99万元变为102 592.28万元,下降了13.55%;2014—2017年ESV由102 592.28万元变为102 816.77万元,下降了0.11%;2005—2017年喀斯特槽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29 825.43万元变为102 816.77万元,总体下降了11.61%。(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游贤慧[8](2019)在《重庆市酉阳县龙潭喀斯特槽谷石漠化区土壤CO_2浓度变化及岩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CO_2浓度与土壤呼吸密切相关,地表CO_2排放强烈依赖于土壤CO_2浓度积累和分布。喀斯特(Karst,岩溶)土壤被认为是喀斯特空气和喀斯特洞穴中CO_2的主要来源;在喀斯特区,土壤层是比较关键和特殊的环节,该区土壤库中CO_2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表层岩溶带岩溶作用的发生,土壤CO_2溶于水易形成碳酸,与碳酸盐岩等基岩反应消耗土壤中的CO_2,是大气CO_2的一个重要碳汇。喀斯特槽谷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地质作用和生物作用很好的结合点,掌握喀斯特槽谷石漠化区碳循环的运行规律和机制可为我国喀斯特槽谷区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实现喀斯特地区CO_2的和谐循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龙潭喀斯特槽谷石漠化区为研究区,2017年6月-2018年12月运用高精度仪器对龙潭喀斯特槽谷两侧顺、逆层坡(顺层坡石漠化程度较重、逆层坡石漠化程度较轻)开展高分辨率气温、降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CO_2浓度动态监测,定月测试分析土壤水化学和岩溶泉水化学(包括HCO_3~-、Ca~(2+)水化学指标和电导率、pH地球化学指标),探讨土壤CO_2浓度在日尺度、季节尺度和不同日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就岩溶泉水化学和土壤水化学对土壤CO_2浓度的响应及岩溶作用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发现:(1)日尺度上,土壤CO_2浓度与土温和气温的昼夜变化基本一致,随气温和土温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白天土壤CO_2浓度大于夜晚;每日土温峰谷值出现的时间均滞后于每日土壤CO_2浓度峰谷值出现的时间,存在迟滞效应。土壤CO_2浓度比土温提前1~4h达到峰值,提前1~2h达到谷值;一天中,顺层坡土壤CO_2浓度在7:00~9:00左右达到谷值,逆层坡土壤CO_2浓度在9:00~12:00左右达到谷值;但顺、逆层坡土壤CO_2浓度均在下午16:00左右达到峰值。这可能与太阳光照的朝升夕落有关,土壤CO_2浓度主要来自于植物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对光照和气温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使土壤CO_2浓度对光照和气温的变化具有迅速的响应。季节尺度上,土壤温湿度和土壤CO_2浓度都具有夏秋高、冬春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土壤CO_2浓度波动幅度最大,冬春季节土壤CO_2浓度波动幅度较小。夏秋季节土壤CO_2浓度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冬春季节,土壤CO_2浓度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CO_2浓度与土壤温湿度的的关联度大小与本区的气候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2)降雨事件下,土壤温湿度、土壤CO_2浓度对不同强度降雨事件有不同的响应。土壤温湿度、土壤CO_2浓度对小雨事件无明显响应,土壤CO_2浓度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温湿度和土壤CO_2浓度对中雨事件响应明显,土壤CO_2浓度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影响;暴雨事件下,除暴雨初期,土壤CO_2浓度随土壤湿度的升高而降低外,暴雨事件整体上促进了土壤CO_2浓度的上升。(3)不同地貌部位下,逆层坡土壤CO_2浓度及其变化幅度大于顺层坡。在短时降温升温期,顺层坡土壤CO_2浓度与土温的相关性(R~2=0.76)比逆层坡土壤CO_2浓度与土温的相关性(R~2=0.46)强。顺层坡对外界变化(气温、降水)的响应速度比逆层坡快,尤其是在暴雨天气的影响下,顺层坡土壤温湿度易出现极端变化,这主要与顺层坡岩层倾向和山坡坡向一致,坡面土壤易流失,裸岩出露率大有关。这表明,石漠化程度越严重,土壤温湿度和土壤CO_2浓度对外界环境反应越敏感。(4)岩溶泉水、土壤水中的Ca~(2+)、HCO_3~-、电导率均在高温多雨的季节达到峰值,在低温少雨季节达到谷值,这与土壤CO_2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逆层坡土壤CO_2、土壤水化学浓度总体上大于顺层坡,这表明气温和降水量一致的条件下,石漠化程度越轻,土壤CO_2浓度越大,岩溶作用越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4)

游贤慧,杨琰,徐刚,邹晓岗,曾朱周[9](2019)在《龙潭喀斯特槽谷倾坡土壤水分变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水保土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掌握石漠化区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对石漠化治理有重要的作用。2017年6月—2018年11月在重庆酉阳县龙潭槽谷两侧顺、逆倾坡(典型石漠化治理区)选择4个土壤剖面分15 cm、30 cm土层深度埋设探头,开展高分辨率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上,土壤水分与降雨量的关系较大,与土温的关系较小;顺倾坡土壤水分高于逆倾坡,且多雨季节比少雨季节明显;多雨季节,裸岩出露影响降雨的再分配:顺倾坡得到双重补给,即降雨补给、裸岩地表径流补给。(2)降雨间歇期,顺倾坡失水量较逆倾坡少,这主要与坡面坡度和土壤质地的差异有关。(3)降雨期间,降雨强度较小时,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降雨强度较大时,顺倾坡土壤监测点出现表层土壤水分大于底层土壤水分的现象,这主要与强降雨引起坡面的超渗产流有关。(4)受龙潭槽谷顺、逆倾坡空间差异的影响,槽谷两侧裸岩出露率、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等自然要素差别明显,进而对该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保水保土措施。(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甘凤玲,何丙辉,覃自阳[10](2019)在《喀斯特槽谷区的顺/逆层坡面对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槽谷区不仅存在地上/地下双层空间结构,还存在典型顺/逆层坡两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因此研究喀斯特槽谷区两翼坡面水流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在喀斯特槽谷区临界坡度25°条件下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采用顺/逆层坡岩层倾角(30°、60°和90°)和3种雨强(30、60和90 mm·h~(-1))作为变量因子,并以裸坡作为对照因子,研究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面水动力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主要以薄层浅流为主,顺层坡的岩层倾角越大则坡面流速越小,逆层坡则以岩层倾角60°为临界点,裸坡的流速均大于顺/逆层坡。对于喀斯特槽谷区顺层坡而言,其雷诺数Re和佛汝德数Fr均大于逆层坡而小于裸坡,阻力系数f均小于逆层坡而大于裸坡。雷诺数Re和阻力系数f两个参数呈显着的幂函数正相关关系。地表累积径流量分配比例大小排序为裸坡>顺层坡>逆层坡,地下累积径流量分配比例为逆层坡>裸坡>顺层坡。本研究可为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的坡面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喀斯特槽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隧道工程导致地下水系统被破坏,但由此可能带来的土壤侵蚀却很少被涉猎。在重庆观音峡背斜隧道密集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的两个相邻小流域建立径流小区,基于高分辨率水文数据结合δD-H_2O、δ~(18)O-H_2O同位素,对比两径流小区坡面、壤中产流规律和地表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年内隧道影响区坡面产流对降雨响应更快,地表径流系数0.027,侵蚀模数16.68 t km~(-2) a~(-1);非隧道影响区地表径流系数0.013,侵蚀模数7.73 t km~(-2) a~(-1)。相反,隧道影响区产生的壤中流产流系数仅为非隧道影响区的31%。对一场强降雨监测发现,两径流小区坡面流中δD-H_2O、δ~(18)O-H_2O相似,但壤中流中却差异较大。用氢氧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得出隧道影响区坡面流、壤中流中降雨贡献率均大于非隧道影响区,侵蚀能力更强。这与土壤含水率减小和土壤结构的差异有关:隧道影响区土壤中粘粒的含量高于非隧道影响区,且出现上粘下松的异常土壤结构,使土壤下渗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增加。较小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粒径也有利于土壤搬运。研究为隧道工程导致的喀斯特区水土流失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喀斯特区水土流失防治和石漠化治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喀斯特槽谷论文参考文献

[1].李汇文,王世杰,白晓永,操玥,田义超.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的影响评估[J].生态学报.2019

[2].张远瞩,蒋勇军,李勇,王正雄,段世辉.隧道工程对喀斯特槽谷区坡面产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3].操玥,王世杰,白晓永,李汇文,陈飞.喀斯特槽谷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及未来情景模拟[J].生态学报.2019

[4].蒋勇军.喀斯特槽谷区生态退化与修复专题导读[J].生态学报.2019

[5].曾江敏,何丙辉,李天阳,陈展鹏,吴耀鹏.喀斯特槽谷区不同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曾江敏,何丙辉,苏锋,李少华,冯梦蝶.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7].王权,李阳兵,黄娟,胡先培,钟盛楠.喀斯特槽谷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8].游贤慧.重庆市酉阳县龙潭喀斯特槽谷石漠化区土壤CO_2浓度变化及岩溶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9

[9].游贤慧,杨琰,徐刚,邹晓岗,曾朱周.龙潭喀斯特槽谷倾坡土壤水分变异性研究[J].山地学报.2019

[10].甘凤玲,何丙辉,覃自阳.喀斯特槽谷区的顺/逆层坡面对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9

标签:;  ;  ;  ;  

喀斯特槽谷论文-李汇文,王世杰,白晓永,操玥,田义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