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外侧前额叶论文-李巍,赵洪朋

背外侧前额叶论文-李巍,赵洪朋

导读:本文包含了背外侧前额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选择性注意,背外侧前额叶,经颅磁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论文文献综述

李巍,赵洪朋[1](2019)在《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动水平对拳击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选择性注意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视觉的选择性注意。已有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比普通人有着更为有效的视觉搜索能力,而且工作记忆在其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分为两个任务,分别探讨有无工作记忆参与的选择性注意。任务一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暂时改变运动员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水平,来探究对DLPFC施加rTMS之后对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任务二为进一步探讨工作记忆更新能力对视觉搜索的影响,在任务一的基础上探讨rTMS刺激DLPFC后对工作记忆更新的视觉搜索的影响。研究假设:对运动员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施加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明显改善其选择性注意能力。研究方法:研究选取30名省级拳击运动员,运动等级全部为二级及以上,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磁刺激,一组接受假刺激。经颅磁刺激方案采用离线刺激模式。在参与者正式接受刺激前,进行静息阈值(RMT)的测量,运用自带的MEP模块,将线圈两圆相交处的中心位置正对能诱发右手拇指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位置(即国际标准脑电10-20记录系统的Cz点),将能引起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最小磁刺激强度,作为RMT。磁刺激使用经颅磁刺激器在参与者背外侧前额叶(DLPFC)施加刺激,刺激参数的设置为5Hz,80%RMT,20分钟rTMS(持续20s,间隔40s)。线圈平面与颅骨表面相切,线圈两圆相交处的中心位置正对国际标准脑电10—20记录系统F3位置。假刺激的方法与磁刺激相同,操作时将输出强度降低到20%RMT,使之远远低于大脑皮层产生生理反应的强度。将假刺激作为对照组以避免安慰剂效应。实验数据采用行为与事件相关电位同步记录技术,通过比较接受不同刺激方式的拳击运动员对视觉搜索任务的反应时、准确率及所诱发的ERP的差异,考察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不同活动水平的拳击运动员视觉搜索过程的行为特征及其脑神经活动特点。研究结果:对行为结果中的反应时进行2(刺激条件:假刺激、磁刺激)×2(任务类型:任务一、任务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刺激条件主效应显着(P<0.05),任务类型主效应不显着(P>0.05)。刺激条件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着(P<0.05)。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磁刺激组的任务类型差异显着(P<0.05),假刺激组的任务类型差异不显着(P>0.05)。磁刺激组对有工作记忆参与的视觉搜索任务的反应时显着短于假刺激组(P<0.05)。而对于无工作记忆参与视觉搜素任务则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刺激类型的拳击运动员进行是否有工作记忆参与的视觉搜索任务时的准确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Fz、Cz、Pz和Oz等四个主要脑区所诱发的ERP成分分别进行2(刺激条件:假刺激、磁刺激)×2(任务类型:任务一、任务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Fz、Cz、Pz和Oz点上P1潜伏期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在Pz点上P1波幅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进一步检验发现,假刺激组的P1潜伏期和波幅大于磁刺激组。在Pz和Cz点上P2潜伏期的任务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在Pz和Oz点上P2潜伏期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着(P<0.01);在Pz和Cz点上P2波幅的任务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进一步检验发现,磁刺激组P2的潜伏期短于假刺激组、波幅小于假刺激组。在Pz和Cz点上N2潜伏期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在Pz、Oz和Cz点上N2潜伏期的任务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在Oz和Cz点上N2波幅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在Pz和Cz点上N2波幅的任务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进一步检验发现,磁刺激组N2的潜伏期短于假刺激组、波幅大于假刺激组。在Fz、Pz和Cz点上P3潜伏期刺激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任务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交互作用显着(P<0.05);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磁刺激组对有工作记忆参与的视觉搜索任务的P3潜伏期着短于假刺激组(P<0.05);在Fz、Pz和Cz点上P3波幅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着(P<0.05);磁刺激组的波幅小于假刺激组。研究结论:1.背外侧前额叶的活动水平影响视觉搜索效率及脑神经活动,表现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提高视觉搜索的反应速度,但对准确率没有显着影响。此外,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大脑皮层激活时程缩短,减少对心理能量的消耗。2.视觉搜索时大脑皮层诱发的ERP成分有P1、P2、N2和P3。大脑皮层枕叶、额叶和顶叶先后参与了视觉搜索的认知加工过程中。3.背外侧前额叶在视觉搜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有无工作记忆参与的视觉搜索的认知加工过程起到调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赵艳华[2](2019)在《不同侧的背外侧前额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侧的背外侧前额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与B组各55例。两组均采用背外侧前额叶rTMS治疗,其中A组从右侧进行刺激,B组从左侧进行刺激,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6周、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分别在治疗前、治疗期满后入院复查时采血检测两组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分析治疗前后600ms、3s时距复制误差,并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4、6、8周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A组治疗后血清NSE低于B组,血清BDN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600ms、3s时距复制误差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头痛、耳鸣、口干、头皮不适、乏力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右背外侧前额叶rTMS治疗均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病情,但与左侧相比,右侧刺激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清NSE、BDNF水平以及时间知觉。(本文来源于《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周秘,陈婉婷,白栩嘉,陈旭[3](2019)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激活对威胁刺激记忆表征的影响——依恋回避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在加工依恋相关负性信息(威胁信息)时左背外侧前额叶(L-DLPFC)脑区激活程度的不同,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不同基线水平的L-DLPFC后在记忆表征改善上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L-DLPFC激活程度较弱与依恋高回避个体对威胁信息记忆表征过快的因果性关系,同时对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L-DLPFC增强个体热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进行补充延伸。实验一结合IST范式,探究L-DLPFC激活对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威胁信息记忆表征内部控制能力的影响,采用2(依恋回避:高回避组vs.低回避组)×2(HD-tDCS类型:阳极刺激vs.伪刺激)×2(记忆线索:情绪vs.非情绪)叁因素混合设计。实验二要求被试完成情绪IST与"记得/知道"任务,探究L-DLPFC激活后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在威胁记忆表征强度和丰富度上的获益程度。采用2(依恋回避:高回避组vs.低回避组)×2(HD-tDCS类型:阳极刺激vs.伪刺激)×4(判断类型:记得、知道、猜测、新的)叁因素混合设计。在结果部分,实验一发现,与依恋低回避个体相比,依恋高回避个体在伪刺激条件下的对威胁信息表征反应时以及转换代价较低;但在阳极刺激条件下,相较于伪刺激,依恋高回避个体对威胁信息表征反应时显着升高,转换代价显着增加。实验二发现,伪刺激条件下,依恋高回避个体在知道判断上的辨别力显着低于依恋低回避个体。与伪刺激条件相比,依恋低回避个体接受阳极刺激后在记得判断上的辨别力显着提高。而依恋高回避个体接受阳极刺激后,在知道判断上的辨别力相较于伪刺激条件显着提高。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支持L-DLPFC脑区激活较弱是导致依恋高回避个体对威胁信息记忆表征速度过快的重要原因。L-DLPFC激活增强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对威胁信息内部表征的认知控制能力。特别地L-DLPFC激活能增强依恋低回避个体对威胁信息记忆表征丰富度,以及依恋高回避个体对威胁信息记忆表征的强度。(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邓家丰,张静娜,肖府庭,肖明月,汪洁[4](2019)在《左背外侧前额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左背外侧前额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治疗4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第1周及第2周每日增加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训练。在经颅直流电刺激介入前及第1周、第2周、第4周后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定患者心理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1周、2周后的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在刺激结束2周后的随访对比中明显要优于对照组。结论: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对脑卒中后抑郁症可减轻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或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曹娜[5](2019)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到初级运动皮层连接性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作为额叶的重要脑功能区,背外侧前额叶(DLPFC)在决策、认知控制、连接认知和动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内部皮层间的连接并到达初级运动皮层(M1)的投射对最终的运动输出传输了重要的信息。以往对额叶和运动皮层的临床和脑成像研究显示,DLPFC参与运动中的抑制控制,且DLPFC和M1之间存在功能性的连接。虽然DLPFC在运动学习控制中的角色和作用被广泛地讨论,但是从DLPFC到M1的生理投射通路仍然是未知课题,并且对DLPFC在不同运动学习任务中的作用以及与M1的连接性缺乏因果性的证据。本研究采用连续反应时间任务与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相结合,探究左侧DLPFC到M1的连接性在随机及序列顺序两种不同的程序性运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是否有差异。方法: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是可以改变脑区兴奋性的电生理方法,其中θ矩阵脉冲刺激法是rTMS的范式之一,具有抑制性(cTBS)和兴奋性(iTBS)两种干预程序。研究一中,被试接受DLPFC的iTBS/cTBS干预,观察M1的兴奋性及抑制环路的变化,并同时采用假刺激进行对照组实验。研究二中,被试第一步先接受两连发经颅磁刺激(TMS)对DLPFC到M1的连接性的基线检测,得出最佳的投射时间点;第二步被试分为序列学习组和随机学习组进行运动学习行为任务,并根据第一步实验得出的最佳投射点,用单发TMS和两重位置两连发TMS在被试学习前后分别测试DLPFC-M1的连接性的输入输出曲线的变化以及M1皮层兴奋性的变化。结果:(1)研究一表明iTBS干预DLPFC后,M1兴奋性下降,cTBS干预DLPFC后M1的兴奋性上升,且上升峰值与下降峰值显着相关;对照组的数据未得到统计学上的显着关系。(2)研究二结果显示,DLPFC到M1的投射时间间隔中,在10ms存在显着抑制,在25ms存在显着兴奋现象;(3)序列学习组的学习效果更好,随着学习的进行,反应时显着下降。单发TMS产生的MEP在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两种学习条件下均未发生改变,而两连发的MEP显示,在最合适的110%RMT输入强度下,DLPFC-M1连接性在序列条件下发生改变,而在随机条件下未发生改变。结论:(1)DLPFC和M1存在双向的兴奋-抑制通路并存在系统稳态平衡关系;(2)在更精确的时间投射进程下,在投射时间差异为10ms及25ms时,分别存在的两个显着抑制或易化通路是DLPFC到M1的最佳投射时间间隔;(3)序列学习产生了更好的可塑性变化,且DLPFC-M1连接性的变化对序列顺序运动学习组而不是随机序列学习组起作用,表明DLPFC对序列学习的更好地介入导致更好的行为提升效果。本研究的结果通过电生理学的指标与行为学指标相结合,为DLPFC在序列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5-14)

曾雅琴,张利,梁丰,程瑞动,田亮[6](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tDCS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例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同步行tDCS真刺激,对照组行tDCS假刺激,治疗时间为4周。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统一进行认知神经量表评估(包括MoCA、MMSE及LOTCA量表),比较两组之间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MoCA、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患者的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MoCA、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tDCS阳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Q.Tan,H.Sun,W.Wang,X.Wu,N.Hao[7](2019)在《定量MR波谱显示颞叶癫病人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代谢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探讨颞叶癫(TLE)病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的代谢变化。方法对24例TLE病人和2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定量~1H-MRS检查。使用线性组合模型(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张丹丹,刘珍莉,陈钰,买晓琴[8](2019)在《右腹外侧前额叶对高抑郁水平成年人社会情绪调节的作用:一项tDC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 DCS)研究证明,右腹外侧前额叶(right ventrolateralprefrontalcortex,RVLPFC)是社会情绪调节的重要脑区,激活RVLPFC可显着降低人们对社会性负性情绪体验的强度。社会功能受损是抑郁症患者或抑郁倾向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该群体对社会排斥的敏感性高,且对负性社会情绪体验的情绪调节能力降低。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外显的情绪调节任务,研究了高、低抑郁水平的两组成年人被试在RVLPFC接受阳性t DCS后其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虽然采用t DCS激活RVLPFC可帮助被试通过情绪调节(认知重评)减弱负性情绪体验,但高抑郁水平被试的负性情绪强度下降程度明显小于低抑郁水平被试。另外本文还发现,与源于个人的负性情绪相比,tDCS效应对源于社会的负性情绪(即社会排斥)更强。本研究是采用电或磁刺激提高抑郁人群社会情绪调节能力的首次尝试。实验结果表明,高抑郁水平成年人的RVLPFC仅通过单次、短时间(34min)的t DCS激活,其情绪调节能力并未得到显着提升。这提示对抑郁倾向群体或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或治疗需要多次施加t DCS。(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强,田水,汤浩,阎锐,史家波[9](2018)在《膝下前扣带回与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提示抗抑郁早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膝下前扣带回(sgACC)与背外侧前额叶(DLPFC)的功能连接以及与抗抑郁药治疗早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采集38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28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基线时脑磁源性静息态数据,并对患者在基线和抗抑郁治疗2周后实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计算sgACC与双侧DLPFC的beta波功能连接;将2周后HAMD-17中核心6项(HAMD-6)总分减分率≥50%作为有效组,<50%作为无效组,将功能连接与疗效进行相关性及ROC曲线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sgACC与左侧DLPFC(r=-0. 48,P=0. 0064)、右侧DLPFC(r=-0. 54,P=0. 0015)功能连接与HAMD-6减分率负相关; sgACC与双侧DLPFC的功能连接(AUC=0. 868,P=0. 0001,敏感度70. 6%,特异度90. 5%)有助于早期区分治疗是否有效。结论:sgACC与双侧DLPFC基线时beta频段功能连接可提示抗抑郁药治疗的早期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张忠楠,王美美,江楠,孙睿琦,王邦安[10](2018)在《夹尾刺激对大鼠背外侧前额叶和杏仁核神经网络振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同步记录大鼠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杏仁核(amygdala)细胞外电活动和外周生理指标,分析神经网络振荡和探究伤害性刺激的影响。方法:取成年SD大鼠12只,同步记录DLPFC亚区岛叶无颗粒皮质背部(AID)和杏仁核亚核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的细胞外电活动、心电和呼吸肌肌电,分析神经网络振荡并观察夹尾刺激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①夹尾刺激时AID和BLA的放电频率可逆性升高(P<0.05);②夹尾刺激时AID和BLA的低频振荡(delta,theta)能量减弱(P<0.05),高频振荡(gamma,fast)能量仅有增强趋势(P> 0.05),且都在刺激后恢复;③夹尾刺激后两核团间delta、theta、fast振荡的相位锁值都比刺激前降低(P<0.05);④夹尾刺激加快了心率(P<0.05)、呼吸频率(P<0.01),刺激后呼吸频率逐渐恢复。结论:夹尾刺激能使AID和BLA的兴奋性增强,但使两核团间的相位同步程度减弱,这可能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负性情绪有关。(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背外侧前额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侧的背外侧前额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与B组各55例。两组均采用背外侧前额叶rTMS治疗,其中A组从右侧进行刺激,B组从左侧进行刺激,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6周、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分别在治疗前、治疗期满后入院复查时采血检测两组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分析治疗前后600ms、3s时距复制误差,并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4、6、8周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A组治疗后血清NSE低于B组,血清BDN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600ms、3s时距复制误差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头痛、耳鸣、口干、头皮不适、乏力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右背外侧前额叶rTMS治疗均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病情,但与左侧相比,右侧刺激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清NSE、BDNF水平以及时间知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背外侧前额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巍,赵洪朋.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动水平对拳击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赵艳华.不同侧的背外侧前额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对时间知觉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

[3].周秘,陈婉婷,白栩嘉,陈旭.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激活对威胁刺激记忆表征的影响——依恋回避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邓家丰,张静娜,肖府庭,肖明月,汪洁.左背外侧前额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5].曹娜.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到初级运动皮层连接性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作用[D].上海体育学院.2019

[6].曾雅琴,张利,梁丰,程瑞动,田亮.经颅直流电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7].Q.Tan,H.Sun,W.Wang,X.Wu,N.Hao.定量MR波谱显示颞叶癫病人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代谢变化[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8].张丹丹,刘珍莉,陈钰,买晓琴.右腹外侧前额叶对高抑郁水平成年人社会情绪调节的作用:一项tDCS研究[J].心理学报.2019

[9].王强,田水,汤浩,阎锐,史家波.膝下前扣带回与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提示抗抑郁早期疗效[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8

[10].张忠楠,王美美,江楠,孙睿琦,王邦安.夹尾刺激对大鼠背外侧前额叶和杏仁核神经网络振荡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背外侧前额叶论文-李巍,赵洪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