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绵羊李斯特菌病的病理学研究

新疆绵羊李斯特菌病的病理学研究

一、新疆绵羊李氏杆菌病病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静静[1](2020)在《单增李斯特菌ΔinlABJ缺失株构建及炎性因子对小鼠血脑屏障损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临床分离的致绵羊脑炎单增李斯特菌(Lm90)为材料,在inlA、inlB缺失基础上缺失inlJ构建三基因缺失株(Lm90-ΔinlABJ),分析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对小鼠和绵羊的致病作用;应用Lm90感染小鼠,分析小鼠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变化及发生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并构建体外BBB模型进一步验证炎性因子对小鼠BBB损伤的影响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的致病机理及防控李斯特菌病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开展其它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方法:(1)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引物,PCR扩增inlJ基因上、下游同源臂,采用重叠延伸PCR获得缺失inlJ的融合片段ΔinlJ;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KSV7-ΔinlJ,经电转化至Lm90-ΔinlAB感受态细胞,在温度及氯霉素双重压力下实现同源重组;筛选重组Lm90-ΔinlABJ,并检测其遗传稳定性。(2)采用细菌学方法对比分析Lm90-ΔinlABJ、Lm90-ΔinlAB及Lm90的生长特性、培养特性,并就细菌对细胞的侵袭能力和动物致病力等差异进行分析。(3)以致绵羊脑炎单增李斯特菌(Lm90)感染小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回收等试验对小鼠感染模型进行评估,应用伊文思蓝法(Evan’s blue,EB)、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及免疫组化法分析小鼠感染后BBB通透性变化及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s,TJ)表达变化,并测定炎性因子水平,以探寻小鼠BBB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4)原代分离培养新生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ouse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MBMEC)及星型胶质细胞(Astrocyte cells,AC),并经形态学及免疫荧光鉴定;后应用共培养技术建立小鼠体外BBB模型,通过液面试漏实验、跨内皮细胞电阻(Trans-endothelial electronic resistance,TEER)、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permeability,HRP)测定以及WB检测TJ表达变化对BBB模型进行评价。后利用感染Lm90的RAW264.7细胞产物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模拟L.monocytogenes感染导致的体内炎性环境作用于体外BBB模型,应用TEER和HRP通透率测定试验验证炎性因子对体外BBB模型通透性的影响,通过qRT-PCR、WB及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炎性因子对BMECs间紧密连接的影响,并与小鼠体内感染试验相互验证。结果:(1)成功构建了重组穿梭质粒pKSV7-ΔinlJ,结合电转化及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可稳定遗传的inlJ基因缺失株Lm90-ΔinlABJ。(2)inlJ基因缺失不影响L.monocytogenes的生长速度,Lm90-ΔinlABJ体外培养与Lm90-ΔinlAB及Lm90均无差异;细胞感染试验表明Lm90-ΔinlABJ对MBMEC的黏附率和侵袭率分别为2.54%、0.22%,与Lm9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m90-ΔinlAB相比,黏附率与侵袭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小鼠感染试验显示Lm90-ΔinlABJ的LD50较Lm90-ΔinlAB升高了0.3个对数数量级,较Lm90升高了1.6个对数数量级;载菌量测定试验表明感染72 h后Lm90-ΔinlABJ在肝和脾中的载菌量较Lm90-ΔinlAB分别下降0.57、0.26个对数数量级,相比Lm90则分别下降1.02、0.96个对数数量级,表明缺失株毒力下降。绵羊感染试验表明Lm90-ΔinlABJ依然具有致病力,可引起绵羊脑炎。(3)Lm90在小鼠脑中定殖具有时间依赖性,感染后EB法测定结果提示感染初期小鼠BBB通透性未发生明显变化,当小鼠严重发病、濒临死亡时通透性显着增加;WB和免疫组化显示Lm90感染可下调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来增加BBB通透性;ELISA测定结果表明小鼠感染后,脑匀浆及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表达上调,结合小鼠BBB通透性的变化,推测小鼠感染后BBB表现损伤,通透性增加,可能是炎性因子上调表达导致了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5下调表达。(4)成功分离得到了小鼠原代BMECs及AC,形态学观察BMECs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AC有细长突触,胞质较浅,且二者经免疫荧光鉴定均正确。BMECs与AC共培养后,液面试漏实验为阳性;TEER值在72 h趋于稳定且在96 h达到403Ω·cm-2;HRP通透性测定结果与TEER结果具有一致性;WB检测显示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高表达;Lm90感染可诱导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上调,且感染Lm90的RAW264.7产物及IL-1β均可下调BMECs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而使BBB的通透性增加,体外试验结果与体内相符。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三基因缺失株Lm90-ΔinlABJ且遗传稳定性良好,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inlA、inlB、inlJ缺失对其生长无显着影响作用,缺失株对细胞的侵袭力及小鼠致病性明显下降,但仍有致病力,依然可导致绵羊脑炎;Lm90感染小鼠后,BBB通透性在感染初期无明显变化,在小鼠感染后期及濒临死亡时增加明显,且BBB表现出损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上调表达,引起了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udin-5)下调表达,且体外试验结果进一步予以了证实。

穆凯代斯·塔伊尔,热合曼·牙生[2](2019)在《羊李氏杆菌病诊治》文中研究表明李氏杆菌是一种可以危害多种动物的条件致病菌。羊李氏杆菌病是严重危害羊群健康发展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临床上由于李氏杆菌广泛存在于青贮饲料、粪便、土壤中,羊群很容易通过放牧、采食饲料接触致病菌,一旦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导致致病菌在羊机体内繁殖生长引起败血症、神经症状,严重的导致妊娠母羊流产。该文主要结合一起实际发病病例,分析了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以进一步提高该种疾病的防控效果。

黄佐兴[3](2016)在《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现状调查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养羊业是新疆北屯垦区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羊肉价格逐年攀升,北屯垦区育肥羊场不断增加,由于新疆北屯垦区处于高寒地区,养殖方式落后、养殖技术缺乏、养殖密度大等多种原因,育肥羊各种疾病也不可避免的增多,给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产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查明新疆北屯辖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的种类、特点、发病区域、发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针对发病原因制定出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并在北屯垦区进行示范和推广,降低育肥羊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育肥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北屯垦区周边181团、183团、187团、188团主要育肥羊养殖区域100余户育肥羊场3万余只育肥羊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包括养殖规模、发病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人员、市场等因素;发病羊只的易感日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药物防治情况;不同团场羊群的免疫防控现状;不同的饲养方式、饲喂程序、饲喂方法。同时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对育肥羊场中多发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与诊断。结果:1.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现状: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品种为阿勒泰大尾羊、大尾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公羔羊;育肥量每年在40万-70万之间,羔羊采用长期育肥方式、成羊采用短期育肥方式,主要集中在181团、183团、187团、188团,其中主要以全舍饲、舍饲+放牧饲养方式为主,放牧育肥为辅;育肥时间季节不分明,育肥饲料大部分就地取材。育肥方式主要采取异地集中育肥与自繁自育两种方式进行育肥。2.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高发疾病与特点:危害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的主要疾病是梭菌病、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和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传染病,寄生虫病主要是羊螨病,内科病主要以酸中毒为主,其中内科病对育肥羊的生产影响最小。3.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发病原因与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不良气候及环境因素刺激、疫苗接种不合理、羊只流动频繁而检疫不严、饲草料单一、管理粗放、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市场价格波动是导致育肥羊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4.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与推广应用:根据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了针对北屯垦区育肥羊常见传染病的综合防控施。包括适时免疫、定期驱虫、合理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人员素质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并在北屯4个主要育肥羊饲养团场进行推广和应用,应用效果明显,育肥羊主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着。

皮志媛[4](2015)在《伊犁地区绵羊单增李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氏杆菌病(Listeriosis)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食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简称单增李氏杆菌是导致其引发疾病的主要病原菌。现已证实该菌可感染40多种动物,主要可引起人和动物出现败血症、流产、脑膜炎等症状。近几十年,随着李氏杆菌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暴发,已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对各地区的绵羊进行单增李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建立单增李氏杆菌病的快速检测技术,对单增李氏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标准(GB4789.30-2010)对伊犁部分地区(昭苏县、尼勒克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羊场的绵羊、青贮饲料进行随机采样,通过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利用伊犁地区绵羊体内分离鉴定的单增李氏杆菌作为平板凝集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建立平板凝集检测方法,并通过特异性试验和符合性试验进行验证。结果从绵羊体内及青贮饲料中分离出14株单增李氏杆菌,表明抽查地区羊场的绵羊体内和青贮饲料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或污染。平板凝集试验确定平板凝集抗原最佳工作浓度为7×109CFU/m L,通过特异性试验证验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符合性试验的总符合率为93.4%。研究结果表明伊犁地区的绵羊有发生单增李氏杆菌病的潜在威胁,建立的平板凝集方法可较为快速、准确的检测单增李氏杆菌病。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伊犁地区绵羊的单增李氏杆菌病预防和监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刘良波[5](2014)在《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病因及致病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放牧绵羊面部湿疹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特定草场放牧绵羊的一种群发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面部炎性水肿、皮肤渗出与坏死为特征。本病在位于天山北坡低山区蒿属荒漠草场——新疆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放牧绵羊中已发生多年,每年5~8月份为高发季节,造成大批绵羊发病死亡,给当地牧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其发病草场区域一直被定为“禁牧”或“高危”草场,但其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发病机理一直不明。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发病草场的地理位置、牧草种类与分布、绵羊品种及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与气候因素、临床与解剖特征等相关流行病学因素的系统调查,初步探明影响发病的因素及相关性;通过对采集草场的可疑有毒植物、感光牧草、土壤样品及发病羊口腔、胃肠内容物感染真菌及其毒素的检测,确定真菌与本病发生的相关性;通过检测自然发病绵羊和真菌毒素感染绵羊血清肝功能酶,肝脏病理组织学分析与观察,并结合真菌毒素感染小鼠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初步探明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机理。其研究结果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发病地区位于天山北坡中段的山前低山带,地理位置为N44.016~44.022,E85.792~85.800,海拔925~1039m,是山前倾斜洪积扇平原,属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180~220mm,年均气温为8.5℃,是当地重要的春秋草场,绵羊发病只在潮阴、低洼、避风的特定草场区域发生,此区域有利于病原真菌的生长与定居。多发生在5~8月份,雨水多、地表温度和湿度适宜,有利于真菌的生长;以6月龄内细毛羊多发,羔羊发病率在20~50%之间,以面部(耳,眼睑)及颌下炎性水肿为特征。揭示本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及羊群易感性,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2.病理学研究表明,发病绵羊以面部湿疹为特征,病羊肝脏表面呈黄白色斑状坏死灶,切面有结节性硬变及纤维化,肝组织学显示肝淤血、肝细胞和胆管严重坏死、脂肪变性。发病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为94.93~260.78U/L,明显高于健康羊的16.47~61.59U/L,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也明显高于健康绵羊(P<0.01),而发病羊和健康羊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揭示发病羊属于肝源性面部湿疹,肝病理学、肝功酶活性与发病密切相关。3.从发病区域牧草、土壤及发病绵羊消化道都检出真菌,其中,纸皮思霉、链格孢菌、镰刀菌和曲霉4种真菌的分离率较其它真菌高,纸皮思霉分离率为最高。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研究也表明,在发病区域链格孢菌属、纸皮思霉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属的图谱丰度和饱和度较高,而以纸皮思霉属真菌丰度和饱和度最高,与分离培养结果相一致。表明发病区生态中的优势真菌与绵羊面部湿疹发生具有相关性。4.分离株真菌毒素的动物感染模型试验表明,真菌毒素毒力LD50曲霉>纸皮思霉>镰刀菌>链格孢菌,试验组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和TNF-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绵羊血清中的GGT活性为60.73~190.19U/L,明显高于对照组26.17~60.29U/L,ALT、TBI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绵羊(P<0.01),而试验组和对照组的AST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灌服各类真菌毒素的绵羊未表现典型的面部湿疹,采集试验组绵羊血清辅酶活性较高的试验羊进行病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发现有肝肿大、表面有斑状坏死灶,切面纤维化硬变,肝组织学显示肝淤血,肝细胞和胆管严重坏死,脂肪变性,与自然发病基本相同。表明分离株真菌毒素是造成发病羊肝损伤的主要原因,肝细胞损伤及GGT活性升高是引起绵羊肝源性面部湿疹的主要机制。本研究结果探明了天山北坡低山区蒿属荒漠草场群发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发病机理,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高磊[6](2010)在《致绵羊脑炎李氏杆菌在模型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及actA、inlB毒力基因的序列测定》文中提出李氏杆菌病(Listeriosi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主要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引起。本菌对人、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均有侵袭力,可引起人及各种动物的脑炎、败血症及流产,在公共卫生方面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近年来,有关LM对人及动物的致病机理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LM标-2株和绵羊-90株LD50的测定,建立人工感染小鼠模型,采取感染后不同时间小鼠的脏器,采用PCR方法、分离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方法对感染模型小鼠体内的李氏杆菌动态分布及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以并对致绵羊脑炎李氏杆菌分离株的actA和inlB毒力基因进行了克隆及序列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Karber法计算得知:LM标-2株的LD50为:4.180×108CFU/ml; S-90的LD50为:2.85×108CFU/ml。表明S90株的毒力强于标-2株。2、S-90株感染后2h,脾、肝、肾、心血组织中均可检测到李氏杆菌DNA,同时从上述脏器也可分离到李氏杆菌;感染后6h大脑中可检测到李氏杆菌DNA,并在感染后72h可分离到该细菌;感染4-6h后脾、肾、心血、肝脑即开始出现病理变化和组织学变化。标-2株则是在感染后2h,均可以从脾、肝、肾、心血、大脑中检测到李氏杆菌,同时从脾、肝、肾、心血中可分离到该菌,感染后8h大脑中可检测到李氏杆菌DNA,而大脑需要在72h后分离到该菌。感染6h后脾、’肾、心血、肝脑即开始出现病理变化和组织学变化。说明S-90株更容易侵袭各个脏器和突破血脑屏障。3、采用PCR分别扩增致绵羊脑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和食源型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actA结构基因和inlB结构基因的部分片段,结果含有actA基因为标-2、S-90;含有inlB基因为标-2、S-90;并将含有actA结构基因和inlB结构基因的PCR产物克隆至PMD19-T载体上,通过PCR和双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测序后的序列与GenBank上相应的序列作比较,结果显示,含有actA结构基因的标-2株、S-90株与原序列的同源性为99.10%、92.71%,含有inlB结构基因的标-2、S-90与对应的原序列的同源性为:99.68%、92.54%。表明不同来源的李氏杆菌在多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人及家畜的李氏杆菌致病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试验数据,为今后研究LM致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杨霞,王静梅,陈宏伟,张淑琴,王耀峰[7](2004)在《绵羊和青贮料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国标方法(GB4789.30 94)对健康绵羊和青贮料进行LM的分离,用常规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进行互映鉴定。从155只绵羊的鼻腔中分离到7株LM,阳性率为4.5%;从47份青贮料中共分离到5株LM,阳性率为10.64%,且从2份霉变青贮料中检出1株LM,霉变青贮料中LM阳性率高达50%。

田晶华,剡根强,马勋[8](2001)在《新疆绵羊李氏杆菌病病理学研究》文中认为对新疆部分农牧垦区绵羊发生以神经症状为特征的患羊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培养、病源鉴定观察 ,结果表明 ,在新疆某些地区存在有由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引起的绵羊散发性李氏杆菌病。

剡根强,马勋,杨永军,刘振国[9](2001)在《羔羊爆发李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认为石河子某羊场 2~ 3月龄羔羊爆发一种以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死亡羔羊 70余只 ,经病原学与病理学诊断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感染 ,经采取相应措施 ,及时控制了病情。

剡根强,马勋,屈勇刚,田晶华,王晓兰,蒋建军,沈文[10](2001)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人工感染绵羊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将从病羊脑分离纯化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经静脉接种于健康美利奴绵羊 3只 ,结果被感染绵羊均表现出与自然感染绵羊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并从脑、心血、淋巴结中回收到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 ,从而证明了该分离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二、新疆绵羊李氏杆菌病病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绵羊李氏杆菌病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单增李斯特菌ΔinlABJ缺失株构建及炎性因子对小鼠血脑屏障损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单增李斯特菌概述
        2.2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
        2.3 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力
        2.4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致病机理
        2.5 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因子及调控因子
        2.6 单增李斯特菌侵染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单增李斯特菌ΔinlABJ缺失株的构建
        前言
        1 材料
        1.1 菌株及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引物设计
        2 方法
        2.1 inlJ上、下游同源臂的扩增及融合
        2.2 inlJ缺失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2.3 重组穿梭质粒pKSV7-ΔinlJ的构建
        2.4 Lm90-ΔinlAB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5 电转化及Lm90-ΔinlABJ缺失株的筛选与鉴定
        3 结果
        3.1 inlJ基因上下游臂的扩增及SOE-PCR结果
        3.2 重组质粒pKSV7-ΔinlJ的双酶切鉴定
        3.3 电转后阳性转化子筛选与鉴定
        3.4 同源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3.5 缺失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二 单增李斯特菌Δinl ABJ缺失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
        1.1 菌株、细胞及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缺失株培养特性及生长曲线测定
        2.2 缺失株溶血特性测定
        2.3 细胞黏附、侵袭及胞内增殖能力测定
        2.4 小鼠存活试验
        2.5 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2.6 小鼠组织载菌量测定
        2.7 绵羊感染试验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培养特性
        3.2 生长曲线测定
        3.3 溶血测定
        3.4 细胞侵袭及胞内增殖
        3.5 缺失株对小鼠的毒力试验
        3.6 小鼠LD50测定
        3.7 小鼠组织载菌量测定
        3.8 绵羊感染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三 单增李斯特菌对小鼠血脑屏障损伤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
        1.1 菌株及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器材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小鼠感染试验
        2.2 感染小鼠BBB通透性测定
        2.3 脑组织取材、固定及切片制作
        2.4 HE染色及免疫组化
        2.5 组织样品RNA、蛋白提取
        2.6 cDNA模板制备
        2.7 SYBR Green法荧光定量PCR
        2.8 蛋白质免疫印迹
        2.9 细胞因子测定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感染剂量小鼠存活率
        3.2 感染小鼠眼观症状
        3.3 小鼠脑组织细菌回收及鉴定
        3.4 小鼠脑病理组织学观察
        3.5 小鼠脑组织载菌量测定
        3.6 感染小鼠BBB通透性变化
        3.7 ZO-1、Occludin、Claudin-5 表达变化
        3.8 ZO-1、Occludin、Claudin-5 免疫组化测定
        3.9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促进TNF-α、IL-6、IL-1β蛋白水平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四 炎性因子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损伤的影响作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
        1.1 菌株及细胞
        1.2 主要试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星型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
        2.2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星型胶质细胞的免疫荧光鉴定
        2.3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构建
        2.4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评估
        2.5 WB检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2.6 小鼠巨噬细胞复苏及培养
        2.7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RAW264.7 细胞
        2.8 qRT-PCR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
        2.9 ELISA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
        2.10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RAW264.7 细胞后上清制备
        2.11 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RAW264.7 细胞产物对BBB通透性的影响
        2.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星型胶质细胞形态学观察
        3.2 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星型胶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3.3 跨内皮细胞间电阻(TEER)测定
        3.4 液面试漏试验
        3.5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性测定
        3.6 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 的表达
        3.7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可诱导RAW264.7 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
        3.8 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RAW264.7 细胞产物可影响BBB的通透性
        3.9 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RAW264.7 细胞产物可调节BMECs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羊李氏杆菌病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病经过
2 临床症状
3 病理学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5 防治
6 结束语

(3)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现状调查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发展育肥羊的意义
    2 国外育肥羊发展现状
    3 国内育肥羊发展现状
    4 新疆育肥羊发展现状
    5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发展现状
        5.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品种介绍
        5.2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发展现状
    6.育肥羊主要疾病
        6.1 羊魏氏梭菌病
        6.2 羊链球菌病
        6.3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6.4 李氏杆菌病
        6.5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7.育肥羊主要疾病与防控模式
        7.1 国外育肥羊主要疾病及防控
        7.2 国内育肥羊主要疾病及防控
        7.3 新疆育肥羊主要疾病及防控
        7.4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及防控
第二章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 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时间
        1.3 调查地点
        1.4 现有资料
    2 方法
        2.1 现场调查
        2.2 临床诊断、剖检
        2.3 实验室检测
    3 调查结果
        3.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养殖现状
        3.2 育肥羊主要疾病种类、总体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测情况以及防治措施
        3.2.1 羊肠毒血症
        3.2.1.1 总体发病情况
        3.2.1.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3.2.1.3 发病规律和特点
        3.2.1.4 实验室诊断情况
        3.2.1.5 综合诊断情况
        3.2.1.6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3.2.2 链球菌病
        3.2.2.1 总体发病情况
        3.2.2.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3.2.2.3 发病规律和特点
        3.2.2.4 实验室检测情况
        3.2.2.5 综合诊断情况
        3.2.2.6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3.2.3 巴氏杆菌病
        3.2.3.1 总体发病情况
        3.2.3.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3.2.3.3 发病规律和特点
        3.2.3.4 实验室诊断情况
        3.2.3.5 综合诊断情况
        3.2.3.6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3.2.4 李氏杆菌病
        3.2.4.1 总体发病情况
        3.2.4.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3.2.4.3 发病规律和特点
        3.2.4.4 实验室诊断情况
        3.2.4.5 综合诊断情况
        3.2.4.6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3.2.5 疑似传染性胸膜肺炎
        3.2.5.1 总体发病情况
        3.2.5.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3.2.5.3 发病规律和特点
        3.2.5.4 诊断情况
        3.2.5.5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4 分析与讨论
        4.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饲喂方式的关系
        4.2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时间、季节的关系
        4.3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地点的关系
        4.4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疫苗免疫的关系
        4.5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饲养管理的关系
        4.6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关系
        4.7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市场因素的关系
第三章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的制定与推广应用
    1 方法
        1.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制定原则
        1.2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
    2 结果
        2.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
        2.1.1 加强饲养管理
        2.1.2 适时免疫
        2.1.3 定期驱虫
        2.1.4 合理消毒
        2.1.5 加强人员素质教育与培养
        2.2 综合防控措施的应用与推广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伊犁地区绵羊单增李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李氏杆菌生物学特性
    1.2 李氏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伊犁部分地区绵羊的单增李氏杆菌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单增李氏杆菌平板凝集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病因及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绵羊面部湿疹的研究进展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毒素产生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1 真菌毒素形成的本质
        2.2 真菌生长并产生毒素的因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病理
        5 治疗与防控
        5.1 饮用水中加硫酸锌
        5.2 氧化锌浆料浸透
        5.3 氧化锌瘤胃内药丸
        5.4 牧场喷洒杀菌剂
        6 抗性育种
    第二章 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进展
        1 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
        1.1 形态学方法
        1.2 生理生化鉴定
        1.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 PCR-DGGE 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2 真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2.1 常见免疫介质
        2.2 其他免疫因子
        3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3.1 薄层色谱法(TLC)
        3.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3.3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
        3.4 免疫生物传感器技术
        3.5 蛋白芯片技术
        3.6 分子印迹技术
        4 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4.1 曲霉病的动物模型
        4.2 球孢子菌病的动物模型
        4.3 孢子丝菌病的动物模型
        4.4 镰刀菌病的动物模型
        4.5 丝孢酵母病的动物模型
        4.6 分支菌病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
第二部分 论文试验
    第三章 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流行度量与易感羊群特征调查
        1.2 发病区地理与环境因素调查
        1.3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季节及影响因素调查
        1.4 绵羊面部湿疹临床特征及防治情况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流行度量与易感羊群特征调查
        2.2 发病区地理与环境因素调查
        2.3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季节及影响因素调查
        2.4 绵羊面部湿疹临床特征及防治情况调查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病理学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样本情况
        1.2 试验材料和试剂
        1.3 血液肝功能辅酶指标检测
        1.4 真菌分离培养及真菌孢子检查
        1.5 动物临床观察
        1.6 动物剖检观察
        1.7 病料组织学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清肝功酶测定结果
        2.2 真菌分离培养及统计分析
        2.3 病理解剖学观察
        2.4 病理组织学镜检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病原真菌分离及 PCR-DGGE 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牧草与土壤样品的采集
        1.3 真菌分离与培养
        1.4 分离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1.5 样品真菌总 DNA 的提取和测定
        1.6 真菌 18S rDNA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1.7 DNA 片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1.8 DNA 片段回收测序及相似性比对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样点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
        2.2 该地区放牧状况
        2.3 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2.4 分离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2.5 样品总 DNA 的提取
        2.6 18S rDNA 的 PCR 扩增
        2.7 PCR-DGGE 图谱及分析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分离株真菌毒素的动物感染试验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溶液配制
        1.3 真菌培养
        1.4 真菌毒素的提取
        1.5 真菌毒素的纯化
        1.6 真菌毒素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1.7 真菌混合毒素对绵羊的毒力试验
        1.8 血清肝功能酶检测
        1.9 临床及病理学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真菌毒素提取及检测
        2.2 真菌毒素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2.3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临床观察结果
        2.4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病理解剖
        2.5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血清肝功能酶测定结果
        2.6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病理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2
附录 1 DGGE 回收产物测序序列
作者简介及发表的主要论文、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导师评阅表

(6)致绵羊脑炎李氏杆菌在模型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及actA、inlB毒力基因的序列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李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1、生物学特性
    2、传播途径
    3、致病机理
    4、动物模型
        小鼠模型
        其他动物模型
    5、LM的毒力因子
        LLO蛋白
        actA蛋白
        inlB蛋白
        其他毒力因子
    6、LM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传统分离鉴定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
        核酸检测方法
        PCR检测方法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方法
        Lm分子生物学分型的研究与应用
        核糖体分型
        随机引物DNA多态性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试验一 致绵羊脑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LD_(50)的测定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的培养
        2.2 细菌的浓缩与稀释
        2.3 细菌计数
        2.5 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2.6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计数结果
        3.2 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3.3 实验动物死亡后病理剖解的肉眼观察
        3.4 不同来源的LM的致病力比较
        4 讨论
    实验二 致绵羊脑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在模型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及病理变化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试验动物
        1.3 培养基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试剂的配置
        (1) 伊红染液的配制
        (2) 苏木素染液的配制
        (3) 蛋白甘油的配制
        (4) 1%盐酸酒精
        1.6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LM的培养
        2.2 LM在人工感染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测定
        2.2.1 细菌的分离鉴定
        2.2.2 PCR方法程序
        2.3 组织病理学观察
        2.3.1 取材和固定
        2.3.2 水洗
        2.3.3 脱水
        2.3.4 透明
        2.3.5 浸蜡
        2.3.6 包埋
        2.3.7 H-E染色
        3 结果
        3.1 不同源的LM在人工感染小鼠体内的分布规律
        3.1.1 细菌学检查
        3.1.2 细菌PCR检测结果
        3.2 病理变化
        3.2.1 病理解剖变化
        3.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4 讨论
        4.1 小鼠模型的建立
        4.2 关于LM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的研究
        4.3 关于LM感染小鼠后引起各组织的病理性变化
    实验三 致绵羊脑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actA和inl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材料
        1.1 菌种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方法
        2.1 不同源LM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体系
        2.2.1 actA引物设计
        2.2.2 actA基因的PCR反应体系(50uL)
        2.2.3 inlB引物设计
        2.2.4 inlB基因的PCR反应体系(50uL)
        2.3 PCR产物提纯
        2.4 DNA的连接
        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6 重组DNA的转化
        2.7 克隆结果的鉴定
        2.7.1 白斑菌落PCR鉴定
        2.7.2 质粒的小剂量制备
        2.7.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8 重组目的基因的核营酸序列测定
        3、结果
        3.1 actA蛋白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inlB蛋白基因PCR扩增结果
        3.3 actA基因PCR产物的克隆
        3.4 inlB基因PCR产物的克隆
        3.5 质粒的酶切鉴定
        3.6 actA和inlB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及其分析
        3.7 讨论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图5
附图6
师评阅表

(7)绵羊和青贮料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2 李氏杆菌的分离
1.2.2 青贮料
1.3 鉴定
1.3.1生化鉴定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绵羊与青贮料中LM的分离结果
3 讨论

(8)新疆绵羊李氏杆菌病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流行病学调查
        1.1.1 调查对象
    1.2 病理学观察
    1.3 细菌学培养及病原菌观察
2 结 果
    2.1 发病年龄、发病季节、饲养管理
    2.2 临床症状
    2.3 病原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
    2.4 病理剖检
    2.5 病理组织学观察
3 分析与讨论

四、新疆绵羊李氏杆菌病病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增李斯特菌ΔinlABJ缺失株构建及炎性因子对小鼠血脑屏障损伤作用研究[D]. 任静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羊李氏杆菌病诊治[J]. 穆凯代斯·塔伊尔,热合曼·牙生.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08)
  • [3]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现状调查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D]. 黄佐兴.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4]伊犁地区绵羊单增李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D]. 皮志媛.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3)
  • [5]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病因及致病机理研究[D]. 刘良波.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6]致绵羊脑炎李氏杆菌在模型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及actA、inlB毒力基因的序列测定[D]. 高磊. 石河子大学, 2010(03)
  • [7]绵羊和青贮料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分离鉴定[J]. 杨霞,王静梅,陈宏伟,张淑琴,王耀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8]新疆绵羊李氏杆菌病病理学研究[J]. 田晶华,剡根强,马勋. 新疆农业科学, 2001(S1)
  • [9]羔羊爆发李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 剡根强,马勋,杨永军,刘振国. 新疆农业科学, 2001(S1)
  • [10]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人工感染绵羊试验[J]. 剡根强,马勋,屈勇刚,田晶华,王晓兰,蒋建军,沈文. 新疆农业科学, 2001(S1)

标签:;  ;  

新疆绵羊李斯特菌病的病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