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固定观察点论文-袁方,史清华

农村固定观察点论文-袁方,史清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固定观察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业,贫困,返贫,精准扶贫

农村固定观察点论文文献综述

袁方,史清华[1](2019)在《创业能减少农村返贫吗?——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本文从返贫的视角研究了创业与农户贫困的关系。鉴于被解释变量农村返贫率是典型的受限数据,将使用面板Tobit模型和两部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研究发现:近年来返贫人口占贫困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由2004年的18.18%大幅增加到2013年的52.25%。农村创业率和创业收入均能显着降低返贫的概率,具体而言,创业率每增加10个百分点,农村返贫率减少0.76%。创业收入每增加10%,返贫率减少0.10%。此外,村集体固定资产、以及初中和高中学历劳动力均对农村返贫存在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因此,鼓励农户家庭创业,特别是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增加创业收入,对打赢脱贫攻坚战、阻断返贫发生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高晶晶,彭超,史清华[2](2019)在《中国化肥高用量与小农户的施肥行为研究——基于1995~201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存在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化肥施用量,充分认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对于更好地应对解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中国化肥的施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主要发现:(1)整体来看,中国农户——特别是主粮种植农户的化肥用量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早期经验性固定行为习惯特征;(2)由国情现实决定的户均土地规模较小且细碎化程度较大等因素也是导致中国农户化肥施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而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相对很小,且在主粮作物和经济作物中的影响方向不同;(3)对于经验性投入行为特征更明显的主粮作物农户来说,近年来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对于调整这一习惯、从而降低施肥强度具有显着作用,在经济作物农户中则无此显着影响,而其他个体特征(如身份、教育状况、年龄等)和土地类型等变量的作用则整体上均不太显着。(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杨久栋,马彪,彭超[3](2019)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融合型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7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专项调查的截面数据,通过构建似不相关回归模型,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经营状况、技术创新水平、标准化生产情况等方面,分别考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融合型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融合型产业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属性差异,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融合型产业的影响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农村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作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不同的激励政策,尽可能地做到"精准施策、因主体制宜"。(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丁迎思,李军[4](2019)在《农户消费行为变化趋势研究——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调查数据汇编》2010~2015年的数据,农户消费行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户生活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思维、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其中旅游消费和文化服务增速较快;核心家庭的生活水平更好了,农户过着奔小康到富裕的生活,这得益于互联网的接入、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农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但是,农户生活消费支出明显低于城镇,仍保持着重视饮食的消费特点。(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罗庆,杨慧敏,李小建,高更和[5](2019)在《欠发达农区多维贫困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河南农村多维贫困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多维贫困缓解程度和削减模式因时间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多维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随着绝对收入贫困的逐渐消除,多维贫困将成为未来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和难点;除住房外,其他多维贫困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教育、燃料和卫生设施3个指标对总体多维贫困贡献最大;多维贫困状况不仅与户主特征、家庭社会资本和人均收入有关,还与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9年04期)

张云华,彭超,张琛[6](2019)在《氮元素施用与农户粮食生产效率: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2003~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大样本数据,构建相关随机效应模型(Correlated Random Effect)尽可能降低传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一步法的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氮元素施用对农户家庭层面"加总"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清理数据的过程中,本文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可能存在的面板数据衔接偏误问题进行纠正,进一步检验了计量分析结论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户粮食生产过程中氮元素施用过量,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氮元素施用对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存在着异质性,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影响效果是显着的,但对不同区域农户的影响效果并不显着。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适当降低氮元素施用量的政策建议,即为农户施肥提供技术指导,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化和有机肥替代行动,健全化肥相关管理条例与科学施用的指导办法。(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9年04期)

张琛,彭超,孔祥智[7](2019)在《中国农户收入极化的趋势与分解——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认同—疏离"分析框架,本文采用2009-2015年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四省农户的面板数据,在纠正了以往研究中关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使用偏误的基础上,构建多级分化DER指数反映农户收入极化的动态特征,采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按照收入来源对农户收入极化指标进行分解。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当前中国农户存在着收入极化的现象,且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第二,农户收入极化存在着区域异质性,"认同—疏离"分解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户收入极化出现的原因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西部地区农户收入极化是收入分布向少数群体集中的结果;第叁,Shapley值分解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是加剧农户收入极化的最重要原因,转移性收入对于缓解农户收入极化具有稳健的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在不同敏感性指标的情景下仍然成立。按区域类型划分,外出务工对于农户收入极化的影响程度显着高于本地非农就业。因此,继续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重大战略、加强农户非农就业培训是缓解中国农户收入极化的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劳动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莉琴,徐娜[8](2019)在《农业补贴政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9省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运用Logit和Tobit模型分析了农业补贴对农户流转土地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补贴仅对非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转入行为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并不显着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户的流转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中,补贴政策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和缓解流动性约束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非粮食主产区中,补贴政策的收入效应起主要作用。另外,户主的外出就业时间也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户主外出就业时间越长,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越低,转出土地的概率越高。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卢成[9](2019)在《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再研究——基于2009~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9~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以叁大主粮品种为例,分析了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普惠制的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均有负向影响,长期看已不利于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仍有重要意义,未来可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其他涉农财政投入虽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没有显着影响,但有助于显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现阶段可在粮食主产区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02期)

袁航,刘景景[10](2019)在《农户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的有效性检验——基于2004~201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农户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是否有效存在一定争议。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农户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的作用机理,同时利用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至2012年微观大样本数据和最小二乘估计实证检验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是否能够有效抵御农户所面对的风险。研究结论如下:农户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无法有效抵御风险,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负向变动将引起家庭人均消费的负向变动,进而对农户福利产生不利影响;越贫困的农户风险应对能力越薄弱,家庭人均消费变动受家庭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越大;据此,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农村固定观察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中国存在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化肥施用量,充分认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对于更好地应对解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中国化肥的施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主要发现:(1)整体来看,中国农户——特别是主粮种植农户的化肥用量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早期经验性固定行为习惯特征;(2)由国情现实决定的户均土地规模较小且细碎化程度较大等因素也是导致中国农户化肥施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而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相对很小,且在主粮作物和经济作物中的影响方向不同;(3)对于经验性投入行为特征更明显的主粮作物农户来说,近年来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对于调整这一习惯、从而降低施肥强度具有显着作用,在经济作物农户中则无此显着影响,而其他个体特征(如身份、教育状况、年龄等)和土地类型等变量的作用则整体上均不太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固定观察点论文参考文献

[1].袁方,史清华.创业能减少农村返贫吗?——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实证[J].农村经济.2019

[2].高晶晶,彭超,史清华.中国化肥高用量与小农户的施肥行为研究——基于1995~201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发现[J].管理世界.2019

[3].杨久栋,马彪,彭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融合型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9

[4].丁迎思,李军.农户消费行为变化趋势研究——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5].罗庆,杨慧敏,李小建,高更和.欠发达农区多维贫困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9

[6].张云华,彭超,张琛.氮元素施用与农户粮食生产效率: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9

[7].张琛,彭超,孔祥智.中国农户收入极化的趋势与分解——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证据[J].劳动经济研究.2019

[8].张莉琴,徐娜.农业补贴政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9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卢成.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再研究——基于2009~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农村经济.2019

[10].袁航,刘景景.农户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的有效性检验——基于2004~201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  ;  ;  ;  

农村固定观察点论文-袁方,史清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