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践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情,行政实践,情理法,行政交往
实践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升平[1](2019)在《人情的行政实践效应:一个中观层面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的行政实践中,人情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其对中国行政实践与价值选择的影响,主要基于互惠逻辑、面子逻辑和伦理逻辑而得以展开。中国式的人情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行政体系内部形成的、以行政体系内部不同主体间的交往为基础的业缘型人情;另一类是由行政体系与行政体系外部的社会性主体基于业务往来等而形成的互动型人情。人情对本土行政实践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正面的主体激励,也可以表现为负面的腐败催化。根据情理法的不同优先性排序及情理法作为叁种要素在"利""义"设定中的功能之不同,可将行政交往关系分为"情感型交往""工具型交往"与"理法型交往"叁种类型。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而言,构建理法型行政交往模式,都应是努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陈涛,李华胤[2](2019)在《“箱式治理”: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边界与实践效应——以湖北省京山市乡村振兴探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乡村善治需要构建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自治包含自律与他律两条原则,是法律与道德规则双重约束下的弹性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互构为一个"叁治"结合的"箱式治理"结构。在这其中,法律边界与道德边界规定了有效治理的空间,突破两者的边界为"违法"或"违德"的无效治理。自治在法治与德治所约束的范围内上下位移,形成不同的治理类型。在偏向德治的一方为"德主法辅型自治",偏向法治的一方为"法主德辅型自治",居中为典型的"德法均衡型自治",是最优型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追求有效治理,应区分失效治理、低效治理与高效治理,赋予乡村善治一定的弹性空间,既要以法治与德治方式促进自治,又要在自治活动中培育深化人们的法治精神与德治观念。(本文来源于《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李长中[3](2019)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本土化、中国经验与实践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推动其现代转型与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同时,在批评实践效应方面尚有深化之处。近年来,本土化问题因与民族身份、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等问题相关而渐成颇为活跃的价值论概念,并成为中国故事讲述能力与中国价值再诠释的隐喻,西方话语焦虑又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本土化问题探讨的情绪化倾向,导致对西方话语的批判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最为显豁的叙事症候。如何构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需要对西方话语的理性审视,更需要在民族文学创作基础上展开对本土批评实践的客观辨析。(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范诗彤,李立勋,符天蓝[4](2019)在《流动摊贩疏导区的实践效应和挑战——以广州市荔湾区源溪社区疏导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疏导区政策出台的社会背景,梳理政策的详细内容,并以广州市荔湾区源溪社区流动摊贩疏导区为例,分析了疏导区的实践效应及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疏导区政策是政府根据历史经验、兼顾多方利益主体出台的治理流动摊贩的手段,为摊贩提供了进入门槛低的合法经营空间,重新塑造了流动摊贩的空间分布和社区商业体系,提升了摊贩的认同感,便于城管规范管理,满足了更大范围的消费需求,存在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因噪音污染、管理不善等问题,疏导区的设立阻碍了社区环境的提升。由于用地临时性的弊端和所在社区定位升级的发展需求,源溪疏导区被要求撤销。案例显示:由于疏导区占用公共空间和所涉不同群体的利益无法协调等问题,疏导区政策并未帮助摊贩实现从非正规经济到正规经济的转变。因此,城市管理者可通过建立第叁方组织,为疏导区利益相关群体建立沟通机制,合理地进行疏导区的选址和管理。(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9年01期)
李杨[5](2018)在《习近平周边外交理念及其实践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在坚持"亲、诚、惠、容"理念的基础之上,倡导新型"义利观",积极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发展带动周边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新的周边外交理念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上增强互信,经济上深化合作,同时拓展人文交流,加强安全合作,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战略机遇期。(本文来源于《老区建设》期刊2018年24期)
杨明洪[6](2018)在《“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对口援藏机制创新及其实践效应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在回顾医疗人才援藏历史的基础上,从对口援藏机制创新的角度分析了"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的统筹协调机制和运作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同时,也调查了"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的实践效应。文章认为,"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取得相当大的成效源自于对口援藏机制的创新。(本文来源于《中国藏学》期刊2018年04期)
叶红玲,黄薇[7](2018)在《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福建厦门“多规合一”实践效应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面貌日益更新,城市综合实力成就斐然。城市的发展及其带动效应,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摊大饼式的扩张、空间资源的浪费、碎片化管理导致的公共服务效能低下等……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创新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已经成为各个(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期刊2018年08期)
韩玉胜[8](2018)在《阳明后学乡约教化的特色与实践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定、推行和参与乡约是贯穿阳明后学地方社会活动的一条主线。共同的学术传承和移风易俗的社会追求使得阳明弟子在乡约事业上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相互借鉴,以《南赣乡约》为蓝本在明代基层社会掀起一场以乡约为载体的乡村教化运动。阳明后学乡约活动的最大特色是它所展现出的鲜明的阳明心学色彩,他们将举乡约视为一项拯救乡村社会世道人心的"治心"举措,要求约众以戒慎恐惧、省察克制之心时刻警惕自身的细微恶念,特别重视"良知"在践约实效中的关键作用和特殊意义。阳明后学将阳明思想那种专注行为主体内心的严格细致的修养功夫作为推行乡约的精神要义,在民间社会开辟了一条面向一般民众、可具操作的成德路径,推动了阳明学说尤其良知之教在民间社会的传播、落实与认可。这种以心学为精神内核的乡约道德教化又与当时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作为意识形态的官方圣谕、根深蒂固且信众广泛的民间宗教、民众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紧密相连,诸要素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不断推动着晚明民间社会教化活动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费艳阳[9](2018)在《毛泽东劳动教育观的文化渊源、历史演进及实践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手机等各类新媒体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的盛行,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实践出现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育界,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人们过分重视成绩,加之“劳动者没出息”“劳动卑微论”等观念的盛行,导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啃老族”的现象,当代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教育问题更是令人堪忧。于是,劳动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理论界对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视和深入,如何借鉴传统教育的精华,解决当代社会的劳动教育问题,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毛泽东的劳动教育观不仅继承与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效,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毛泽东时代。因此,研究毛泽东的劳动教育观,不仅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同时在实践上可以对解决当代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的主体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论述了毛泽东的劳动教育观: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毛泽东劳动教育观的文化渊源。分别从农家文化、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叁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中,农家文化是毛泽东劳动教育观产生的基石;民族文化为毛泽东劳动教育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时代文化是毛泽东劳动教育观生成的现实土壤。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毛泽东劳动教育观的历史演进。把毛泽东的劳动教育观分为萌芽、产生、形成、发展、成熟、完善、补充等七个不同的阶段,分别论述了这7个阶段毛泽东劳动教育观在实践上的不同表现,从最初的“新村”建设计划一直到最后文革时期的五七干校。第叁部分主要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阐述了毛泽东劳动教育观在当时取得的实践效应。在个人层面,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劳动人民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劳动化;在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涌现出的大批劳动模范,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毛泽东时代。最后为本研究的结论部分。通过对毛泽东劳动教育观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进以及所取得的实践效应的梳理,研究毛泽东的劳动教育观留给当今理论界和教育界怎样的思考,进而从中得出启示:如何以史鉴今,即借鉴毛泽东的劳动教育观,解决当代劳动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4)
何海燕[10](2018)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性批判理论及其实践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思和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整体压抑,寻求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现实出路,是法兰克福学派总体性批判理论的根本意旨所在。总体性批判集中批判了后工业社会对人的绝对控制,并提出了新的斗争策略;但其理论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基于抽象人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和精神解放,不过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左翼知识分子的理论抗争和头脑风暴。从其所产生的实践效应来看,"五月风暴"作为一块试金石,既显示了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也充分暴露了这一理论的致命缺陷和历史局限。(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8年07期)
实践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现乡村善治需要构建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自治包含自律与他律两条原则,是法律与道德规则双重约束下的弹性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互构为一个"叁治"结合的"箱式治理"结构。在这其中,法律边界与道德边界规定了有效治理的空间,突破两者的边界为"违法"或"违德"的无效治理。自治在法治与德治所约束的范围内上下位移,形成不同的治理类型。在偏向德治的一方为"德主法辅型自治",偏向法治的一方为"法主德辅型自治",居中为典型的"德法均衡型自治",是最优型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追求有效治理,应区分失效治理、低效治理与高效治理,赋予乡村善治一定的弹性空间,既要以法治与德治方式促进自治,又要在自治活动中培育深化人们的法治精神与德治观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践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升平.人情的行政实践效应:一个中观层面的考察[J].中州学刊.2019
[2].陈涛,李华胤.“箱式治理”: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边界与实践效应——以湖北省京山市乡村振兴探索为例[J].探索.2019
[3].李长中.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本土化、中国经验与实践效应[J].青海社会科学.2019
[4].范诗彤,李立勋,符天蓝.流动摊贩疏导区的实践效应和挑战——以广州市荔湾区源溪社区疏导区为例[J].热带地理.2019
[5].李杨.习近平周边外交理念及其实践效应[J].老区建设.2018
[6].杨明洪.“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对口援藏机制创新及其实践效应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藏学.2018
[7].叶红玲,黄薇.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福建厦门“多规合一”实践效应探析[J].中国土地.2018
[8].韩玉胜.阳明后学乡约教化的特色与实践效应[J].伦理学研究.2018
[9].费艳阳.毛泽东劳动教育观的文化渊源、历史演进及实践效应[D].山西师范大学.2018
[10].何海燕.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性批判理论及其实践效应[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