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风格论文-田来

成人依恋风格论文-田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人依恋风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人依恋,工作场所,依恋风格,工作绩效

成人依恋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田来[1](2019)在《工作场所的成人依恋风格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依恋的研究由婴儿发展到成人,国内外学者对依恋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依恋风格作为工作场所的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依恋风格和领导能力、满意度、绩效等相关研究,主要以国外研究为主,论述了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11期)

李梅子[2](2019)在《大学生成人依恋风格与宿舍人际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风格与其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的相关关系,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体验量表(ECR)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对2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扰他行为(P=0.015)和个性特征(P=0.020)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宿舍成员人数在群体认知(P=0.049)、扰他行为(P=0.017)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成人依恋的依恋回避因子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群体认知因子(P=0.039)、扰他行为因子(P=0.032)呈负相关,即依恋回避的得分越高对宿舍的群体认知(归属感、认同感)越差,出现的扰他行为更少;依恋焦虑因子与扰他行为因子(P=0.011)呈负相关,依恋焦虑得分越高出现的扰他行为越少。(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9年01期)

李冬菊,陈旭[3](2018)在《成人依恋风格调节情绪和非情绪任务转换中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任务转换已经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任务转换中的个体差异来源仍不清楚,特别是在存在情绪刺激分心物的时候。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索任务转换中个体差异的来源,本研究要求被试首先完成一个成人依恋测量问卷,随后在接受磁共振扫描的同时完成一个情绪-性别任务转换任务,最后通过回归分析考察依恋风格中的个体差异与个体在情绪和非情绪任务集转换中的神经活动的关系。本研究收集了57名正常被试在完成行为任务时的功能磁共振数据。行为研究结果与情感任务优势假说一致,被试从非情绪任务转换到情绪任务上的速度更慢,被试从情绪任务转向非情绪任务时的干扰最大,且这种不对称的任务转换代价在行为上与依恋风格中的个体差异无关。神经影像结果发现与依恋相关的回避程度越高的个体,其负责感觉注意转换(内侧前额叶),任务重构(额上回)以及抑制控制(额中回)的前额皮质区域表现出更大的神经活动。此外,高依恋回避得分与前扣带回,顶下小叶和顶上小叶的更大神经激活有关。另外,研究发现,在从情绪任务转换到性别任务相对于从性别任务转换到情绪任务的条件下,依恋焦虑得分与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的神经激活强度呈正相关。这些相关脑区的激活表明不安全依恋个体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情绪信息的干扰,在情绪和非情绪任务转换过程中他们需要更多的认知控制来处理与任务相关的,非情绪的信息。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依恋相关经历对发展适应的神经机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李媛媛[4](2018)在《成人依恋风格与信息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赠意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中国背景下,首先以147名大学生为被试,对捐赠中求助者信息可识别效应进行了考察,然后从成人依恋风格这一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交互的视角,对捐赠意愿进行了综合研究。分别以142名、165名大学生为被试从成人依恋风格(问卷测量)与启动成人依恋(操纵成人依恋)两个层面探究其与捐赠情境因素(求助者信息可识别、不可识别)对捐赠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1)求助者信息可识别性主效应显着,被试在可识别情境下,捐赠意愿高于不可识别捐赠情境。(2)成人依恋风格层面,依恋焦虑主效应不显着,高、低依恋焦虑组被试差异不显着。依恋焦虑与可识别性交互作用显着,高依恋焦虑组被试在可识别情境下的捐赠意愿显着高于不可识别情境下的捐赠意愿,低依恋焦虑组被试在两种不同的捐赠情境下的捐赠意愿不存在显着差异。依恋回避主效应显着,低依恋回避组被试的捐赠意愿显着高于高依恋回避组被试。依恋回避与可识别性交互作用不显着。(3)启动成人依恋层面,成人依恋主效应显着,依恋安全启动组被试的捐赠意愿显着高于依恋焦虑启动组和依恋回避启动组的捐赠意愿,依恋焦虑启动组与依恋回避启动组不存在差异。成人依恋与可识别性的交互效应显着,依恋焦虑启动组被试在可识别情境下的捐赠意愿显着高于不识别情境下,依恋安全启动组和依恋回避启动组被试在两种不同捐赠情境下的捐赠意愿不存在差异。研究结论:(1)个体在求助者信息可识别情境下的捐赠意愿高于不可识别的捐赠情境。(2)依恋安全个体的捐赠意愿高于依恋焦虑个体和依恋回避个体的捐赠意愿。(3)依恋焦虑个体在求助者信息可识别的情境下的捐赠意愿高于不可识别的情境;依恋回避个体在可识别性不同的两种情境下的捐赠意愿都比较低且不存在差异;依恋安全个体在可识别性不同的两种情境下的捐赠意愿都比较高且不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8)

杜江红,李永鑫[5](2017)在《成人依恋风格的结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成人依恋风格的潜在结构,采用成人依恋问卷对203名大一新生进行测量,通过因子分析、潜在剖面分析以及潜类别因子分析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因子模型优于单因子模型,4类别模型优于其他类别模型,3类别2因子模型优于其他潜类别因子模型;以上3个最优模型中,2因子模型优于4类别模型,4类别模型优于3类别2因子模型。因此成人依恋的潜在结构是连续的。(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7年06期)

张兴,陈旭[6](2017)在《成人依恋风格的脑结构基础:基于VBM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恋是一种形成于婴幼儿期的、以亲子互动经历为基础的情感联结。通过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幼儿逐渐将形成表征亲密关系中自我价值及自己如何被其他亲密对象对待的"内部工作模型",这种内部工作模型构成了个体依恋风格的基础。依恋被认为是贯穿生命全程的情感联结,依恋风格也被视为保持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依恋理论为理解个体的行为、情绪调节及依恋相关信息被如何感知、解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来自动物和人类的研究都表明形成于早期经历的依恋风格影响大脑发育,对神经结构的永久变化产生影响。然而,还没有研究探讨依恋风格的个体差异是否与人类大脑的个体差异有关。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出发,招募106名健康成人被试,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技术(Voxel-BasedMorphometry,VBM)探讨依恋风格与大脑灰质体积之间的关系。其中,依恋风格通过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评估。结果发现,依恋回避与左颞上回及右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呈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右内侧额回、前扣带回的灰质体积呈负相关。同时,通过分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交互作用,我们发现,与低依恋焦虑者相比,依恋焦虑水平与右前扣带回的灰质体积的负相关在高依恋焦虑者更加显着。这些结论表明,依恋风格的差异与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神经结构差异密切相关。早期依恋经历可能导致成年期依恋相关脑结构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黄雅洁,张伟[7](2017)在《90后成人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当代90后成人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对189名90后成年人进行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测试.结果显示,当代90后总体幸福感高于全国常模;依恋焦虑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着负相关;安全型依恋者的主观幸福感最高,恐惧型最低.上述结果说明,90后群体的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9期)

张传利[8](2017)在《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幽默风格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焦虑是人际情景中产生的尴尬、紧张、恐惧、担忧的情绪以及回避的行为反应。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业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特征对其社交焦虑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研究还指出了成人依恋通过一些人格特质或内部变量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但较少研究考虑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特征在成人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幽默风格是指幽默使用的个体差异,本研究选取幽默风格这个具有人际交往内涵的变量来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在复旦大学、云南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分层抽取359名在校大学生,对其施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幽默风格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目的:1.研究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社交焦虑的总体特征;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幽默风格和社交焦虑在性别与专业类别等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2.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交焦虑和幽默风格叁者的相关关系;3.研究幽默风格在成人依恋对社交焦虑影响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总体分布情况是:安全型(14.5%)、恐惧型(46.8%)、迷恋型(21.7%)和冷漠型(17.0%);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较高(M=52.53,SD=9.35)。2.不同性别学生在幽默风格的叁个维度上差异显着,男生较女生更多使用嘲讽型、自贬型幽默,更少使用自强型幽默;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较多使用自强型幽默,较少使用嘲讽型幽默;女生社交焦虑水平显着高于男生;文科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着高于理工科学生。3.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呈现显着的负相关;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贬型幽默、嘲讽型幽默以及社交焦虑显着正相关;自贬型幽默和社交焦虑之间显着正相关;亲和型、自强型幽默风格与社交焦虑显着负相关。4.亲和型幽默和自强型幽默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还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以及对学校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治疗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6)

于小芳[9](2017)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宽恕的关系:自尊和幽默风格的多重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宽恕是指受害者放弃对冒犯者的愤怒和报复,而对其报以宽容仁慈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长期以来,宽恕同公正、正义一样被认为是人之美德,为文学、宗教所关注,属伦理学、教育学的范畴,更是品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宽恕研究越来越被学界所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宽恕不仅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还利于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说明在宽恕的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上人们已经达成共识。而在“宽恕的影响因素”方面人们正在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现有研究发现个体形成于早期并伴随其终生的依恋风格会对其宽恕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自尊影响个体的宽恕水平;幽默风格也会对宽恕产生一定的影响。依恋伴随终生,成人亦存依恋,成人依恋以及上述自尊及幽默风格对个体宽恕行为的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将自尊和幽默风格作为中介变量纳入,考察成人依恋对宽恕的影响,使用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自尊量表(Self Esteem Scale,SES)、幽默风格问卷(Humor Style Questionnaire,HSQ)和Heartland宽恕量表(Heartland Forgiveness Scales,HFS)对徐州地区叁所高校的55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论如下:1.大学生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自尊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2.大学生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亲和型幽默和自强型幽默存在显着正相关,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贬型幽默和嘲讽型幽默存在显着负相关;3.大学生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人际宽恕、自我宽恕均呈显着负相关;4.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宽恕、自我宽恕均成显着正相关;5.大学生自强型和亲和型幽默与宽恕存在显着正相关,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与宽恕存在显着负相关;6.大学生适应型幽默与自尊呈显着正相关,非适应性幽默与自尊呈显着负相关;7.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宽恕之间存在中介作用;8.幽默风格在依恋回避和宽恕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和嘲讽型幽默在依恋焦虑和宽恕中起中介作用;9.自尊和适应型幽默在依恋焦虑和宽恕之间存在多重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杜江红,尚雪松,孟慧,聂光辉,李永鑫[10](2016)在《成人依恋风格是维度的、类型的还是维度和类型的混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恋存在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毕生发展中,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会影响到人格特质的形成、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应对方式、压力反应、心理幸福感和发病率等,因而成为身心健康的焦点。早期的研究认为成人依恋风格是类型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究者开始从维度的角度来理解成人依恋,成人依恋风格究竟是连续的还是类型的长期以来颇受争议。区分成人依恋的维度或类别属性对评估、分类、诊断、研究设计、统计分析和理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本土化的成人依恋问卷AAQ对203名大一新生进行测量,采用以变量为中心的因子分析、以个体为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以及两者的混合——潜类别因子分析(Latent Class Factor Analysis,LCFA)来探索成人依恋的潜在结构。结果表明:因子分析中2因子模型优于单因子模型,2因子分别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潜在剖面分析中4类别模型优于其他类别模型,4类别分别为安全型、先占型、回避型和恐惧型;潜类别因子分析(LCFA)中3类别2因子模型优于其他潜类别因子模型,3类别分别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对以上3个最优模型进行对比后,2因子模型拟合结果最好,其次是4类别模型,3类别2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最差。因此成人依恋的潜在结构是连续的,而非类别的或者混合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成人依恋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风格与其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的相关关系,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体验量表(ECR)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对2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扰他行为(P=0.015)和个性特征(P=0.020)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宿舍成员人数在群体认知(P=0.049)、扰他行为(P=0.017)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成人依恋的依恋回避因子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群体认知因子(P=0.039)、扰他行为因子(P=0.032)呈负相关,即依恋回避的得分越高对宿舍的群体认知(归属感、认同感)越差,出现的扰他行为更少;依恋焦虑因子与扰他行为因子(P=0.011)呈负相关,依恋焦虑得分越高出现的扰他行为越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人依恋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1].田来.工作场所的成人依恋风格的研究综述[J].心理月刊.2019

[2].李梅子.大学生成人依恋风格与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9

[3].李冬菊,陈旭.成人依恋风格调节情绪和非情绪任务转换中的神经机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李媛媛.成人依恋风格与信息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赠意愿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杜江红,李永鑫.成人依恋风格的结构探索[J].心理学探新.2017

[6].张兴,陈旭.成人依恋风格的脑结构基础:基于VBM的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7].黄雅洁,张伟.90后成人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张传利.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幽默风格的中介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7

[9].于小芳.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宽恕的关系:自尊和幽默风格的多重中介作用[D].江苏师范大学.2017

[10].杜江红,尚雪松,孟慧,聂光辉,李永鑫.成人依恋风格是维度的、类型的还是维度和类型的混合?[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标签:;  ;  ;  ;  

成人依恋风格论文-田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