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血传播论文-刘泽民,陈少彬,陈庆恺,王庆,何子毅

经血传播论文-刘泽民,陈少彬,陈庆恺,王庆,何子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血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残余风险,ELISA,HIV

经血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刘泽民,陈少彬,陈庆恺,王庆,何子毅[1](2018)在《3种ELISA试剂在血液检测后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3种不同ELISA试剂及其组合进行血液检测后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本站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使用3种ELISA HIV Ag/Ab试剂及其组合[试剂A、试剂B、试剂C、组合(A+C)、组合(B+C)]对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HIV Ag/Ab呈反应性的结果以及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回报的HIV确证结果(结果为"不确定"的剔除),计算不同试剂的假阳性率并采用输血残余风险数学模型进行风险估算。结果 经(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期刊2018-11-01)

谢小琴[2](2018)在《化学发光在经血传播疾病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势,在医院的临床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化学发光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应用于血液筛查,我国《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血清学检测技术中也增加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实验方法。近期卫生部组织了多家血站机构对发光技术的应用进行评估和研究,预示着我国化学发光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即将成为现实。本(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期刊2018-11-01)

何子毅,陈庆恺,陈少彬,王庆,邹姣丽[3](2018)在《四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对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东莞市10年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2遍酶联免疫法、2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1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2遍酶联免疫和1遍质量升级版核酸检测)后经血传播病毒HBV、HCV、HI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7年1月12日期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后的试验原始数据,采用残余风险数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下HBV标志物的反应率在初次献血者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除2遍酶联免疫法检测模式外,其余3种血液筛查模式下初次献血者反应率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采取2遍酶联免疫法的检测模式时HBV和HC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5 429和1/15 599,均高于其他3种筛查模式;HIV残余风险在2遍酶联免疫检测模式时最低(1/546 448);最新的筛查模式2遍ELISA+1遍NAT(v2.0)检测模式下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7 405、1/346 020和1/473 934。结论 HBV的残余风险较大,是影响血液安全的主要因素,开展核酸检测可以降低残余风险,选择2遍ELISA+1遍NAT(v2.0)是较好的筛查模式,选择低危献血人群更有利于血液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李新芳,张晓飞,陈燕明,顾华芳[4](2017)在《从我国HCV感染暴发事件探讨HCV经血传播感染的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国一般人群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风险。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1996—2016年国内发生的HCV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因血液透析发生HCV感染暴发事件10起,涉及血液透析患者689例,其中258例感染HCV,感染风险为37.45%;不安全注射导致HCV感染暴发事件3起,涉及人群基数不祥,其中447例感染HCV;输血或单采血浆导致HCV感染暴发事件4起,共涉及191例,其中156例感染HCV,感染风险为81.68%。结论我国一般人群通过血液传播感染HCV的风险极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黄丹[5](2017)在《献血者血液样本核酸检测降低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核酸检测技术(NAT)筛查对降低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本站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43402例为研究材料,所有样本均应用两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对检测结果为无反应性及灰区样本进行NAT检测。结果在43402例献血者中903例献血者血清学ALT、HBs 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不合格;42499例血清学检测合格的献血者NAT检出HBV-DNA 18例,HCV-RNA 2例;ELISA法检测HBs Ag、抗-HCV和抗-HIV双试剂灰区样本HBV-DNA、HCV-RNA和HIV-RNA阳性率均高于单试剂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血液样本采用核酸检测可降低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提高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来祝檩,韩惠云,薛秀荣[6](2017)在《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降低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献血者血液采用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降低经血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站2015年4月~2016年12月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72110例作为研究材料,所有样本均应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进行ALT、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平行检测,同时对献血者样本进行NAT检测。结果在72 110例献血者中603例(0.84%)血清学HBs 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71507例血清学检测合格献血者中检出HBV-DNA阳性49例(0.07%),未检出HCV-RNA和HIV-RNA阳性样本;在152例ELISA法HBs Ag 0.7≤S/CO<1.0样本和1.0≤S/CO≤3.0样本中检出13例HBV-DNA阳性,HBs Ag 1.0≤S/CO≤3.0样本NAT阳性检出率高于0.7≤S/CO<1.0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血液样本采用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可降低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提高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本文来源于《河南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霍宝锋,张天弼,刘智敏,温芳丹[7](2017)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行核酸检测对降低经血传播HIV的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行核酸检测对降低经血传播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24317份,所有献血者献血前均接受完整健康征询及全面健康体检,所有血液标本均经血液快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与核酸检测。分析ELISA检测与核酸检测结果。结果 24317份血液标本经血清学两次检测,24107份合格,210份不合格,不合格标本中12份ELISA叁项检测均不合格;24107份ELISA检测合格标本经核酸检测出1份HIV-RNA呈阳性,并经生物公司实验证实;ELISA检测不合格标本中,核酸检测57份呈阴性。结论核酸检测有助于提高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质量,减低经血传播HIV等病毒的风险,保障临床安全用血;同时,临床应加强两种检测方式的联合应用,最大限度的避免病毒感染漏检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刘炜民[8](2017)在《潍坊地区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潍坊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的感染及合并感染情况,为献血人群的选择和招募安全血源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两套检验体系(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NAT(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的结果差别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现行实验条件下献血者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方案。方法对潍坊市2011年1月-2015年12月共423412位志愿献血者(18~55周岁)进行HBs Ag(HBV DNA)、抗-HCV(HCV RNA)、HIV Ag/Ab(HIV RNA)、抗-TP等感染标志物的检验(每个项目两种酶免试剂同步检测),结合无偿献血者的个人资料,对无偿献血者按不同献血年份、性别、年龄区间、职业、学历等组别进行划分,得出几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指标的感染和合并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对2015年3月-9月间(2015年起ELISA检测不合格样本进行HBV DNA、HCV RNA、HIV RNA混样模式检测)献血者HBs Ag、抗-HCV、HIV Ag/Ab实验不合格样本(80例、110例、90例)分别进行HBV DNA、HCV RNA、HIV RNA单人份重复测试,并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探讨实验室血液检测策略。结果(1)潍坊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HBs Ag(HBV DNA)、抗-HCV(HCV RNA)、HIV Ag/Ab(HIV RNA)、抗-TP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36%、0.31%、0.19%、0.55%。(2)不同年份组间、不同年龄区间组间、不同职业组间、不同学历组间HBs Ag(HBV DNA)、抗-HCV(HCV RNA)、HIV Ag/Ab(HIV RNA)、抗-TP检验结果不合格率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HBs Ag(HBV DNA)、抗-HCV(HCV RNA)、HIV Ag/Ab(HIV RNA)检测不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TP不合格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感染中,HBV+HCV、HBV+HIV、HBV+TP、HCV+HIV、HCV+TP、HIV+TP合并阳性分别为19例、11例、21例、5例、16例、37例,HBV+HIV+TP合并阳性1例,以TP合并其他感染性指标人数最多(75/110),又以TP与HIV合并感染最多(37/75);合并感染者的年龄区间、性别、学历、职业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4577份献血者HBs Ag、抗-HCV、HIV Ag/Ab检测阴性标本中,检出HBV DNA 16例,HCV RNA 0例、HIV RNA 3例;HBs Ag、抗-HCV、HIV Ag/Ab酶免检测结果阳性标本中,HBV DNA、HCV RNA、HIV RNA单人份复测阳性率分别为40%(32/80)、20.9%(23/110)、22.2%(20/90),且NAT不合格标本以ELISA两种试剂均阳性为主(73/75)。结论(1)潍坊市无偿献血者感染性指标中,HBV感染率近年呈下降趋势,HCV、HIV、TP感染率呈升高趋势,且不同性别、年龄区间、职业、学历间感染率有差别。(2)献血者有合并感染状况,以TP合并HIV感染为主。(3)初筛可降低感染性指标的不合格率,可增加梅毒快速初筛项目。(4)核酸检测可缩短病毒感染检测的“窗口期”,与ELISA检测方法互为补充。(5)可考虑应用一种酶免疫方法检测加核酸混样检测模式。(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5)

刘炜民,王小飞[9](2017)在《潍坊地区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潍坊地区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的感染情况和分布特征。方法对潍坊地区2011年1月—2015年12月共453 412名献血员进行HBs Ag、抗-HCV、HIV Ag/Ab、抗-TP等感染标志物的检测,统计检测结果,分析其感染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 2011—2015年潍坊地区献血人群HBs Ag、抗-HCV、HIV Ag/Ab、抗-TP的不合格率分别为0.36%、0.31%、0.19%、0.55%,HBs Ag不合格率近几年呈逐渐下降趋势,HIV Ag/Ab、抗-TP不合格率有增长趋势,男性献血者传染性指标不合格率(1.52%)高于女性(1.26%),献血者18~34岁年龄段传染性指标不合格率(2.97%)高于35~55岁年龄段(2.48%)。4种传染性指标年份、性别、年龄间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无偿献血宣传,鼓励低危无偿献血者献血,做好献血前筛查,确保血液安全。(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7年07期)

[10](2016)在《我国将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血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项目责任专家组组长吴尊友研究员处获悉,"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在艾滋病防治实践中,为我国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血传播、减少经性传播、减少艾滋病死亡奠定了科技支撑。吴尊友研究员同时担任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由于他在中国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杰出贡献,2005年被授予国际诺莱斯敦(Rolleston)大奖,并荣(本文来源于《家庭医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12期)

经血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势,在医院的临床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化学发光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应用于血液筛查,我国《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血清学检测技术中也增加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实验方法。近期卫生部组织了多家血站机构对发光技术的应用进行评估和研究,预示着我国化学发光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即将成为现实。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血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刘泽民,陈少彬,陈庆恺,王庆,何子毅.3种ELISA试剂在血液检测后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分析[C].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2018

[2].谢小琴.化学发光在经血传播疾病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C].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2018

[3].何子毅,陈庆恺,陈少彬,王庆,邹姣丽.四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对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的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8

[4].李新芳,张晓飞,陈燕明,顾华芳.从我国HCV感染暴发事件探讨HCV经血传播感染的风险[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

[5].黄丹.献血者血液样本核酸检测降低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

[6].来祝檩,韩惠云,薛秀荣.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降低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效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7

[7].霍宝锋,张天弼,刘智敏,温芳丹.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行核酸检测对降低经血传播HIV的风险评估[J].中国医药科学.2017

[8].刘炜民.潍坊地区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7

[9].刘炜民,王小飞.潍坊地区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研究[J].系统医学.2017

[10]..我国将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血传播[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6

标签:;  ;  ;  

经血传播论文-刘泽民,陈少彬,陈庆恺,王庆,何子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