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侵入性感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族链球菌,早期侵入性,新生儿,感染
侵入性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袁贵龙,杜锡敏[1](2018)在《30例B族链球菌早期侵入性感染新生儿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B族链球菌早期侵入性感染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0例GBS早期侵入性感染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GBS早期感染新生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时间、首发症状、血液指标、治疗与转归等数据。结果 30例GBS早期感染新生儿败血症15例(其中8例合并肺炎,3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4例合并肺出血)、肺炎22例;顺产26例,剖宫产4例;患儿以气促、发绀为首发症,合并发热、反应差症状;中性粒细胞及降钙素原对GBS感染具有较高敏感度;药敏试验中,GBS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均有较高敏感性,部分GBS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四环素耐药率最高;治疗采用青霉素联合美罗培南、头孢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效果较好。结论 B族链球菌早期侵入性感染新生儿应综合各项指标诊断,同时做好GBS产前筛查防治工作。(本文来源于《心电图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4期)
陈惠玲,邓家德,叶惠芬,龙幼敏,陈英姿[2](2010)在《侵入性感染B族链球菌对红霉素及四环素的耐药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侵入性感染B族链球菌(GBS)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谱特点。方法分别采用K-B法、D试验法检测204株GBS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克林霉素诱导型(MLSB)耐药表型,并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红霉素及四环素耐药基因ermA、ermB、ermC、ermM、ermTR、mefA、mefE、tetM、tetO、tetK、tetL与红霉素及四环素耐药性的关系。结果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4.1%、42.7%、83.7%、18.1%;青霉素、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红霉素耐药基因以ermB为主,占71.1%,检出国内未见报道的ermC基因11株及少报道的ermTR基因阳性13株;含≥2种erm基因阳性的GBS占27.8%,有1株GBS不含上述红霉素耐药基因的任何一种基因,但仍对红霉素耐药;四环素耐药基因以tetM和tetO为主,分别为70.5%、56.8%,含≥2种tet基因占72.7%;GBS在围生期以外的感染率不断上升。结论 GBS对红霉素、四环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ermB是GBS对红霉素耐药的重要基因,在GBS中检出国内未见报道的ermC,GBS对红霉素耐药还存在其他的耐药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0年10期)
马千里,张巧,李琦,姚伟,谢晓珍[3](2010)在《肺炎链球菌毒力蛋白在侵入性感染中的免疫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PspA)、肺炎链球菌表面黏附素A(PsaA)及肺炎链球菌溶菌素(Ply)激发自然途径感染肺炎链球菌机体保护性体液免疫应答的情况,评价这叁种毒力蛋白作为治疗性肺炎链球菌疫苗候选抗原的免疫原性。方法采集侵入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实验组)及同期确诊为侵入性其它细菌感染患者(对照第一组)和同期确诊为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对照第二组)各36例急性期(第0+3天)及恢复期(第21±3天)血清样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肺炎链球菌3种毒力蛋白抗原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变化。结果实验组与两组对照组间第(0+3)天血清的3种肺炎链球菌毒力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一组对照组恢复期较急性期血清中3种毒力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而实验组恢复期血清3种肺炎链球菌毒力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8~30倍(P<0.01),其中PspA和Ply蛋白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更明显,血清中针对PspA家族1(PspA-Faml)特异性抗体水平高于针对PspA家族2(PspA-Fam2)的特异性抗体水平(P<0.01)。结论 PsaA,PspA及Ply均为具有免疫原性的肺炎链球菌菌体成分,其中PspA和Ply特异性抗体在人体自然途径的肺炎链球菌感染中发挥更重要的保护性作用,可作为新一代治疗性肺炎链球菌疫苗理想的侯选抗原。(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王元华[4](2009)在《外科监护室侵入性感染的护理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外科监护室是聚集各科手术后重症病人的综合性病房,病人创伤大、有创插管多、侵入性操作多,这些侵入性创伤都是引发外科监护室获得感染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据资料报道,外科监护室比普通病房的获得性感染率要高3~4倍,为有效控制外科护室侵入感染的发生率,在侵入性感染途径无法切断或尽可能少的控制侵入性操作的条件下,从感染源和易感人群(病人)两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获得性感染。(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09年04期)
范声强,方华,谢彬[5](2007)在《特重烧伤并发肢体创面毛霉菌侵入性感染5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特重烧伤肢体创面并发局限性毛霉菌侵入感染后保全肢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5例特重烧伤肢体创面并发局限性毛霉菌侵入性感染病例的治疗及处理措施: 即一旦发现创面有毛霉菌感染迹象,立即停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创面彻底清创,用氟康唑半暴露换药,每日两次;全身静滴两性霉素 B 或氟康唑;感染控制后及时植皮修复创面。结果 5例特重烧伤肢体局限性毛霉菌感染患者均未截肢治愈。结论 1、尽早发现创面感染迹象,及时正确局部处理及全身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是保全肢体挽救生命的关键。2、本组5例烧伤总面积均在50% 以下,且均为年轻患者,之所以能保全肢体治愈,自身免疫力有很大关系。3、手术后或恢复期无菌血症的临床表现,连续出现不明原因的白细胞急剧升高(达20~30×10~9/L 以上)者,应警惕局部创面真菌侵入性感染。4、本组5例创面早期均应用磺胺嘧啶银,全身连续应用了广谱抗生素达10 天以上,且抗休克及输注血制品时习惯应用地塞米松致使地塞米松连续应用多达12天以上是诱发毛霉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应引以为诫!5、梅雨季节,高温高湿环境采用包扎疗法应谨慎,包扎敷料不宜过厚。换药间隔时间不宜过长。(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11-01)
郑文雅,柴志琴,付小芳[6](2006)在《外科监护室侵入性感染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外科监护室是聚集各科手术后重症病人的综合性病房,病人创伤大、有创插管多、侵入性操作多,这些侵入性创伤都是引发外科监护室获得性感染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据资料报道,外科监护室比普通病房的获得性感染率要高3倍~4倍[1]。为有效控制外科监护室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中旬版)》期刊2006年29期)
侵入性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侵入性感染B族链球菌(GBS)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谱特点。方法分别采用K-B法、D试验法检测204株GBS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克林霉素诱导型(MLSB)耐药表型,并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红霉素及四环素耐药基因ermA、ermB、ermC、ermM、ermTR、mefA、mefE、tetM、tetO、tetK、tetL与红霉素及四环素耐药性的关系。结果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4.1%、42.7%、83.7%、18.1%;青霉素、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红霉素耐药基因以ermB为主,占71.1%,检出国内未见报道的ermC基因11株及少报道的ermTR基因阳性13株;含≥2种erm基因阳性的GBS占27.8%,有1株GBS不含上述红霉素耐药基因的任何一种基因,但仍对红霉素耐药;四环素耐药基因以tetM和tetO为主,分别为70.5%、56.8%,含≥2种tet基因占72.7%;GBS在围生期以外的感染率不断上升。结论 GBS对红霉素、四环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ermB是GBS对红霉素耐药的重要基因,在GBS中检出国内未见报道的ermC,GBS对红霉素耐药还存在其他的耐药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侵入性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娜,袁贵龙,杜锡敏.30例B族链球菌早期侵入性感染新生儿临床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8
[2].陈惠玲,邓家德,叶惠芬,龙幼敏,陈英姿.侵入性感染B族链球菌对红霉素及四环素的耐药基因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3].马千里,张巧,李琦,姚伟,谢晓珍.肺炎链球菌毒力蛋白在侵入性感染中的免疫原性评价[J].免疫学杂志.2010
[4].王元华.外科监护室侵入性感染的护理调查分析[J].中外医疗.2009
[5].范声强,方华,谢彬.特重烧伤并发肢体创面毛霉菌侵入性感染5例[C].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2007
[6].郑文雅,柴志琴,付小芳.外科监护室侵入性感染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