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活性论文-李亚辉,杨欣,冯俐,钱海兵,陈向云

药理学活性论文-李亚辉,杨欣,冯俐,钱海兵,陈向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理学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丹参,黄芪,配伍,冠心病

药理学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辉,杨欣,冯俐,钱海兵,陈向云[1](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丹参黄芪配伍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丹参黄芪配伍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获取丹参和黄芪活性成分,基于CTD(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关键靶标。借助STRING软件对心绞痛和冠心病的靶标基因进行相互作用分析,基于分子对接(Sybyl2.1)对筛选所得的丹参、黄芪的活性成分与心绞痛及冠心病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借助Cytoscape3.5.1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模型。结果:丹参黄芪共筛选出61个活性成分,其中丹参44个,黄芪17个。筛选出冠心病靶标25个,心绞痛靶标7个,通过靶蛋白PPI网络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Toll样受体4、载脂蛋白E、脂肪酸转运蛋白、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3、尿激酶为冠心病和心绞痛疾病的关键靶标蛋白。分子对接发现黄芪单味药、丹参单味药、黄芪丹参配伍用药可能通过调节尿激酶(PLAU)、载脂蛋白E(APOE)、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发挥抗冠心病及心绞痛的作用。结论:从分子层面筛选丹参黄芪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关键活性成分及靶点,为其配伍后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合理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林道斌,杨华,程亚伟,张达坤,杨永和[2](2019)在《叁黄清胃丸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叁黄清胃丸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HAG)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进行预测分析。【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和Unipro数据库筛选出叁黄清胃丸组成药物的有效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HAG疾病基因,然后对药物作用基因及疾病相关基因进行韦恩分析,确定药物作用潜在靶点,进而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研究得到140个作用于HAG疾病靶点的活性成分和94个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确定了350个条目,KEGG通路分析共发现89条作用通路。【结论】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预测出叁黄清胃丸治疗HAG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蔡芸,信琪琪,高群,贾文浩,靳嘉麟[3](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连治疗心房颤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黄连治疗心房颤动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方法检索黄连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及心房颤动的靶基因,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而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析黄连治疗心房颤动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机制。结果黄连的11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心房颤动的159个靶点,涉及20条信号通路。黄连活性成分靶点可能通过基因表达、蛋白代谢、巨核细胞分化等生物过程,调节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低氧诱导因子-1(HIF-1)、Notch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结论初步揭示黄连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为开发更好的心房颤动治疗候选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付苏宏,张勇群,郝豆豆,张鹏飞,施静[4](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菊叶香藜精油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菊叶香藜精油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获取精油的化学成分组成,然后采用BATMAN-TCM获取靶点蛋白并进行疾病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构建靶点蛋白的PPI网络图,利用DAVID对靶点蛋白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9种化学成分得到了126个对应的潜在作用靶点。生物功能分析显示,与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分相关的GO条目分别为35、69、8个;KEGG通路共25条,其中较显着的有刺激神经组织的配体-受体交互作用、钙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总共富集到59类TTD疾病类型,主要与心血管疾病、疼痛、神经精神疾病相关,并构建"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结论菊叶香藜精油可能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疼痛、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功效,与KCNQ1、GUCY1B3、KCND3、DLG4、ESR1有关。本研究为阐明菊叶香藜精油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10期)

李杨,张乐,郝俊杰[5](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秦艽抗炎活性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秦艽抗炎活性主要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干预炎症的"活性成分-炎症靶点-抗炎通路"网络关系,预测其干预炎症的靶点及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建立秦艽的化学成分和靶点数据集;OMIM数据库筛选炎症相关的靶点;PPI数据库构建蛋白交互靶点;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学成分-作用蛋白-炎症靶点"交互网络图。筛选出秦艽调节炎症的关键作用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和Cytoscape的插件Clue GO对入选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和GO分析。结果:经筛选和分析获得11个秦艽活性成分,主要为秦艽乙素、秦艽甲素、西藏龙胆碱、α-香树脂醇、秦艽丙素、马钱苷酸等;筛选和分析获得25个抗炎靶点,包括细胞肿瘤抗原p53、NF-kappa-B必需调节剂、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等,秦艽发挥抗炎作用的可能通路包括细胞凋亡、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预测秦艽调节炎症的潜在靶点,揭示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秦艽的抗炎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董红敬,姚雪,穆岩,马双双,耿岩玲[6](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的黄芩现代药理活性挖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对黄芩水煎液中化学成分进行识别,发现水煎液中主要含有8种黄酮类成分。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8种化合物可能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疾病进行了预测,发现黄芩除了与已报道的抗炎、抗肿瘤等疾病相关,还与水肿、中毒、高血压、出血、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相关,这与黄芩传统功效的泻火解毒、止血的功效相近。通过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芩可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代谢通路、脂肪细胞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5-羟色胺突触、精氨酸生物合成、钙离子信号通路发挥其多重药理活性。研究表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可为中药传统功效的挖掘及其药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雍晨,鲁璐,汪悦[7](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土茯苓的活性成分及药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土茯苓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TCMSP数据库中获取并筛选土茯苓活性成分,提取出相关作用靶点;然后将靶点数据导入CTD数据库分析获取相关疾病;接着,采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进行KEGG通路分析;最后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图,并应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网络分析,形成系统结果并进行评价。结果:共获得土茯苓的活性成分31个,通过进一步的筛选,确定15个主要活性成分进行进一步研究,提取出作用靶点323个,相关疾病618种,分属于28个疾病种类。发现土茯苓可能通过作用于炎症反应、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机体的自我保护与调节能力等方面发挥临床疗效,尤其在肿瘤、心血管、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等相关疾病治疗中更具优势,并预测肿瘤坏死因子(TNF)可能是其治疗效应的关键靶点,同时推测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epatitis B,proteoglycans in cancer,prostate cancer等信号通路相关。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性探索了其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机制,直观阐述了土茯苓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春杰,杨丽华,余思聪[8](2019)在《胶艾汤活性成分治疗子宫疾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究胶艾汤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胶艾汤7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采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化合物靶点-疾病靶点和靶点-通路网络,根据在线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研究胶艾汤药理机制。结果通过筛选获得64个化合物,化合物-疾病相应关键靶点32个。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包含20个靶点,关键靶点涉及Ptgs2、F2、Tnf、Il6、F3等。基因本体条目61个,其中生物过程相关的条目34个,细胞组成相关条目20个,分子功能相关的条目7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路4条。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胶艾汤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其药理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17期)

范文斌,汪春荣,陈开林,罗经文[9](2019)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苦丁茶防治食管鳞癌的活性成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苦丁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防治食管鳞癌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苦丁茶所有成分数据,筛选出苦丁茶主要入血活性成分,应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主要成分的蛋白作用靶点;在GEO数据库中查找食管鳞癌相关基因;通过Cytoscape进行网络拓扑分析,构建苦丁茶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食管鳞癌相关基因的相互关系网络,筛选出苦丁茶防治食管鳞癌的关键靶点;采用STRING中GO功能分析和DAVIDE的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苦丁茶防治食管鳞癌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利用TCMSP模型筛选出94个苦丁茶有效成分中的6个主要活性成分:蒲公英赛醇(Taraxerol)、丁子香萜(Mair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棕榈酸异戊酯(amyrin Palmitate)、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atechin gallate)、坡模酸(tetradecahydropicene-4a-carboxylic acid)。应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软件预测出6个主要活性成分的174个蛋白作用靶点,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之间形成392条对应关系。应用GEO数据库中检索食管鳞癌的差异表达基因,根据差异显着性,选取前250个差异表达基因;经网络拓扑分析后,筛选出73个苦丁茶活性成分靶点与食管鳞癌相关基因的关键交叉节点。应用STRING中GO功能富集和DAVIDE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苦丁茶作用于食管鳞癌的关键节点涉及的生物过程主要包括:超分子纤维组织,细胞骨架组织,多细胞组织过程的调控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细胞骨架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酶结合、肌动蛋白结合、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结合等;信号通路主要被富集于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环鸟苷酸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苦丁茶的6个主要活性成分通过多个关键靶点基因、多个生物过程、多个分子功能及多条信号通路发挥防治食管鳞癌的作用。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苦丁茶的活性成分具有防治食管鳞癌的潜在功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08期)

梁学军,宫丽颖,周菲,周德敏,祝静静[10](2019)在《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偶联药物的药理学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用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技术获得的均一性良好的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对9种不同HER2表达量的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以及对5种异体移植的肿瘤小鼠模型的肿瘤生长抑制效果。方法:用QIFI试剂盒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HER2在BT-474、Calu-3、MCF-7、MDA-MB-231、MDA-MB-468、SK-BR-3、SK-OV-3、HCC1954、NCIN87共9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对9种肿瘤细胞进行培养,铺板过夜后分别加入梯度稀释的抗HER2-ADC、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AS269、p AF-AS269、紫杉醇5种药物,然后培养72 h或96 h,检测这5种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选择HER2阳性肿瘤细胞HCC1954、BT-474、SK-OV-3、NCI-N87和HER2阴性肿瘤细胞MDA-MB-468,分别接种到5~6周龄的BALB/c裸小鼠身上,待肿瘤长到一定体积后,分别注射抗HER2-ADC、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曲妥珠单抗、紫杉醇4种药物和空白对照磷酸盐缓冲液,考察药物的抑瘤效果。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K-OV-3、NCI-N87、SK-BR-3、Calu-3、HCC1954、BT-474这6株肿瘤细胞的HER2表达量较高,每个细胞表面HER2受体数在43~80万个,比另外3株MDA-MB-231、MCF-7、MDA-MB-468肿瘤细胞的HER2表达水平高50倍以上。药物对9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抗HER2-ADC对HER2高表达的细胞有很强的抑制细胞生长活性,对SK-OV-3、NCI-N87、SK-BR-3、Calu-3、HCC1954、BT-474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46、17、17、161、125、50 pmol/L。在动物体内药效试验中,抗HER2-ADC在所有HER2阳性表达的肿瘤模型中都表现了较强的呈剂量依赖的抗肿瘤活性,在NCI-N87异种移植肿瘤模型中,与曲妥珠单抗及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相比,相同剂量的抗HER2-ADC表现出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其相对肿瘤增殖率约为二者的1/30至1/20,在HCC1954模型中表现出肿瘤的完全消退和治愈效果;抗HER2-ADC对HER2低表达MDA-MB-468肿瘤细胞移植瘤模型没有效果。与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相比,抗HER2-ADC表现出相同或更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用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技术获得的抗HER2-ADC在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中对HER2高表达的肿瘤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药理学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叁黄清胃丸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HAG)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进行预测分析。【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和Unipro数据库筛选出叁黄清胃丸组成药物的有效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HAG疾病基因,然后对药物作用基因及疾病相关基因进行韦恩分析,确定药物作用潜在靶点,进而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研究得到140个作用于HAG疾病靶点的活性成分和94个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确定了350个条目,KEGG通路分析共发现89条作用通路。【结论】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预测出叁黄清胃丸治疗HAG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理学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辉,杨欣,冯俐,钱海兵,陈向云.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丹参黄芪配伍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2].林道斌,杨华,程亚伟,张达坤,杨永和.叁黄清胃丸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3].蔡芸,信琪琪,高群,贾文浩,靳嘉麟.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连治疗心房颤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4].付苏宏,张勇群,郝豆豆,张鹏飞,施静.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菊叶香藜精油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J].中成药.2019

[5].李杨,张乐,郝俊杰.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秦艽抗炎活性作用分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9

[6].董红敬,姚雪,穆岩,马双双,耿岩玲.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的黄芩现代药理活性挖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J].山东科学.2019

[7].雍晨,鲁璐,汪悦.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土茯苓的活性成分及药理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19

[8].刘春杰,杨丽华,余思聪.胶艾汤活性成分治疗子宫疾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9].范文斌,汪春荣,陈开林,罗经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苦丁茶防治食管鳞癌的活性成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9

[10].梁学军,宫丽颖,周菲,周德敏,祝静静.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偶联药物的药理学活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标签:;  ;  ;  ;  

药理学活性论文-李亚辉,杨欣,冯俐,钱海兵,陈向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