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承载力论文-古芳怡

农地承载力论文-古芳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地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替代弹性,结构方程模型

农地承载力论文文献综述

古芳怡[1](2016)在《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及替代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化带来土地、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外来务工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导致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土地的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农业生产直接影响我国农地人口承载力,所以,探讨农地人口承载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我国人口发展以及农业、居民消费食物现状分析基础上,从农业生产视角对我国农地人口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运用结构方程模对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构建VES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模型分析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间的替代弹性关系,并对提高农地人口承载力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从农业生产的视角对农地人口承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从1990-2012年我国农地人口承载力呈阶梯状上升。到2012年,在宽裕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13328万人、187069万人和166206万人,实现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连续增长。(2)虽然目前我国农地人口承载力已经可以负担得起富裕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数量,但是环境容量等级还处于极缺和欠缺的水平。2.本文选取生产条件、农业科技、自然环境叁个方面的12个影响因素作为影响农地人口承载力的叁个潜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的评价结果表明:(1)生产条件是影响我国农地人口承载力的直接因素,其因子载荷为0.991。(2)自然环境、农业科技、生产条件叁个潜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农业科技和生产条件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4,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2。农业科技和自然环境是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条件间接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3)各可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自然环境的可测变量与生产条件的可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多为负值,说明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中间物质消耗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可见对土地的投入和土地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第一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之间互为负相关关系,表明机械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3.构建VES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模型分析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间的替代弹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用机械替代劳动力更适合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资本对土地的替代弹性是逐年递减并且小于1,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逐年递增并且大于1。这就说明我国对于土地的资本投入基本饱和,然而机械对于劳动力的替代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2)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与地形条件相关。农业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较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平原以及农村劳动力较多的地区,这些地区比较适合大型农机具的耕作。(3)资金投入对土地的替代与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相关。资金-土地替代弹性较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稍微落后的地区,替代弹性较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论文最后从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提出提高农地人口承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蔡晓卫[2](2014)在《“叁农”承载力研究——以浙江嘉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承载力概念应用到"叁农"问题研究中,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叁农"在土地、劳动力、产品、资本和生态环境等资源要素方面作出的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嘉兴"叁农"承载力,应该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层面创造性地开展综合系统工程,并辅之采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增加叁农投入总量和比例机制、创建耕地休耕期机制和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等的配套政策支持,以推动"四化同步"更上新台阶,实现嘉兴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李哲[3](2013)在《基于GIS山区农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及承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是生态安全体系的保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备资源。但因为长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土地开发方式不尽合理,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面积增大、山地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得丰富的山区资源不能合理的开发,不能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区农林牧产业的发展。农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是山区农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的前提,因此对农地资源进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都必须与一定的人口承载量相匹配,才可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人口承载力是山区土地综合整治与利用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胶东半岛具有典型特征的栖霞市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3S”技术,研究区域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地学信息挖掘技术,建立基础数据平台,从栖霞市发展全局出发,以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土地持续利用为目标,以研究区自然本底特征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现状等相关数据,采用GIS与专家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开展山区土地宜耕性、宜林性、宜园性以及宜牧性评价,对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到研究区宜耕性土地、宜林性土地、宜园性土地以及宜牧性土地的数量和分布特征。综合平衡各类用地的适宜性,兼顾国家政策以及山区功能定位对山区生态建设的要求,按照“耕地优先,然后园林牧用地,并且保持现有林地和园地”的原则安排各业用地,得到栖霞市农业用地综合布局成果,提出栖霞市农用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对策;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法、粮食生产能力法、劳动力需求法叁种方法,对山区合理的人口承载能力进行了科学估算与判断。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到研究区各类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成果和区域承载人口能力估算结果。基于GIS的山区农地适宜性评价评价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在评价过程中强调结合社会经济特征和经济效益分析,既反映土地的自然特性又要反射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评价过程中本文结合山区特征,将数理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以区域自然本底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探讨了山区县域农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增加了山区农地地资源适宜评价应用案例。同时建立的山区精准地学数据库,提高了研究精度,有利于对县域土地资源空间变化和功能分异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更微观的指导实践,为山区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结构调整等研究提供了参数支持。(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6)

陈斌玺,刘俊专,吴银宝,李义书,彭小珍[4](2012)在《海南省农地土壤畜禽粪便承载力和养殖环境容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10年海南省畜禽养殖数据,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畜禽粪尿排泄量,同时结合农地面积,分析评价了海南省农地畜禽粪便承载力现状,并计算了海南省畜禽养殖环境容量。结果表明,2010年海南省以猪粪当量计的农地土壤畜禽粪便负荷量平均值为10.33t/hm2,农地畜禽粪便承载力的预警值平均值为0.20,级别为Ⅰ级,对环境无污染风险,但海口市和东方市预警值分别为0.51和0.45,对环境稍有污染;2010年海南省最大畜禽饲养容量为5237.35万头猪标准动物,剩余饲养容量为2643.17万头猪标准动物,但海口市和东方市已超出当地最大畜禽饲养容量,应适当控制畜禽饲养规模。(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陈文宽,李兰图,孙沁谷,刘松[5](2011)在《成都平原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成都平原9县26镇53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劳动力状况、土地利用类型、作物类型等,以从事农业人员的劳动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最大劳均负担农地面积、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最优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等概念。通过调查数据测算出成都平原最大劳均负担农地面积的标准,以此作为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量的计算标准。并对大邑县永兴村的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量进行了测算。为统筹城乡发展、农地资源利用结构调整、农业富余劳动力测算、农业劳动力解放和转移安置等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11年03期)

张灿强,姜志德,王继军[6](2009)在《米脂县农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分析米脂县农地承载力系统结构、关系的基础上,以1998年为起始年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米脂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设定了3种不同的方案和3种营养标准,模拟了米脂县2008-2028年农地人口承载力趋势,通过各方案比较,得出了较优的方案,最后提出了提高该地区农地承载力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张灿强,王继军[7](2009)在《农地承载力影响因素及拓展途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农地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农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众多,概括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农地承载力是动态变化的,改变农地所处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可以拓展其承载力;从系统耦合,开放条件,农地制度,农地结构方面探讨农地承载力的拓展途径。(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张灿强[8](2009)在《米脂县不同耦合情景下农地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脂县位于黄土丘陵退耕区,近年来随着林草覆盖率的升高,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退耕后农地利用结构调整所形成的资源量与农业产业的耦合性较差,有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出现资源浪费,导致农地初级生产力并没转化成现实中以农产品和农产业所衡量的人口与经济承载力。农业资源与农业产业耦合是农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表现形式,改变农地系统的耦合状态能否对农地承载力产生影响是本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进行理论铺垫,分析了农地系统耦合及其与承载力的关系;利用能值单位,建立农地系统耦合度模型,通过对米脂县农地耦合度的计算,找出该县农地耦合的主要问题;设定了叁种不同的耦合情景,并利用所建立的农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情景进行了模拟,得出不同情境下的农地承载力,通过对比分析,阐释农地系统耦合对承载力的影响;针对米脂县农地系统耦合的问题,提出了叁种农地耦合开发模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全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了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农地系统耦合与承载力理论分析。本章主要进行理论铺垫,分析了农地的耦合特性,农地系统耦合的层次,即功能耦合、地域耦合、产业耦合、资源与产业耦合,指出农地利用结构、农业生产模式和农地生态服务功能是农地系统耦合实现的叁个机制,通过对系统耦合与承载力的关系探讨,得出系统耦合是影响农地承载力的重要因素。第叁章:米脂县农地耦合状态的能值分析。本章利用能值(Emergy)作为衡量系统产出的统一单位,借助农林牧耦合模型,计算了米脂县农地系统耦合度,结果显示1998-2007年米脂县农地耦合度基本上呈递增趋势,农林牧子系统间总的有效能利用率平均为2.26,但是低质能到高质能间的转化率仅为0.9,指出养殖业结构不合理等农地耦合问题。第四章:米脂县农地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本章选取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对米脂县农地承载力系统反馈关系的分析,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该县农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1998-2007年米脂县农地系统均处于超载状态。第五章:设定耦合情景下的农地承载力分析。本章通过对农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可控变量的调控,设定了叁种不同的农地耦合情景,并利用模型加以模拟,得出不同耦合情景下的农地承载力,分析可得,若以农地承载人口达到的生活水平来衡量,农地系统耦合可使温饱水平提早实现2-4年,小康生活水平可提早实现4-8年。第六章:米脂县农地耦合开发模式和相关政策建议。本章针对农地系统耦合的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等,设计了叁种不同的农地耦合开发模式,即:以高效设施农业模式为代表的生态耦合型,以“农-副-牧-加”为代表的后向耦合型和以“林-果-牧-游”为代表的前向耦合型,并提出了实现农地系统耦合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张灿强,王继军[9](2008)在《系统耦合对农地承载力的拓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的特性决定了其系统具有耦合性,农地系统耦合的意义在于其对农地承载力产生重要影响.农地系统承载力是一个合力,其大小取决于各子系统承载力的"大小"和"方向",系统耦合正是通过调整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实现农地承载力的拓展.系统耦合对农地承载力拓展的途径有:增强种间耦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林牧渔复合经营等.(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吴冠岑,刘友兆[10](2007)在《基于生态健康的农地生态承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地生态承载力缺乏统一的概念和计量模型等问题,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农地生态承载力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给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确定方法。以淮安市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价标准,并对淮安市1996-2004以及规划年的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市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仍处于健康状态且不断提高。其中,生态弹性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健康状态,人类活动潜力逐步由亚健康状态过渡到健康状态,资源承载力水平则不断下降。以后应加强对农地生态承载力各指标进行优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农地生态承载力压力,提高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07年05期)

农地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承载力概念应用到"叁农"问题研究中,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叁农"在土地、劳动力、产品、资本和生态环境等资源要素方面作出的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嘉兴"叁农"承载力,应该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层面创造性地开展综合系统工程,并辅之采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增加叁农投入总量和比例机制、创建耕地休耕期机制和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等的配套政策支持,以推动"四化同步"更上新台阶,实现嘉兴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地承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古芳怡.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及替代弹性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6

[2].蔡晓卫.“叁农”承载力研究——以浙江嘉兴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4

[3].李哲.基于GIS山区农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及承载力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

[4].陈斌玺,刘俊专,吴银宝,李义书,彭小珍.海南省农地土壤畜禽粪便承载力和养殖环境容量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12

[5].陈文宽,李兰图,孙沁谷,刘松.成都平原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

[6].张灿强,姜志德,王继军.米脂县农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

[7].张灿强,王继军.农地承载力影响因素及拓展途径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

[8].张灿强.米脂县不同耦合情景下农地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张灿强,王继军.系统耦合对农地承载力的拓展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吴冠岑,刘友兆.基于生态健康的农地生态承载力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标签:;  ;  ;  ;  

农地承载力论文-古芳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