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内基因敲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Telocyte,损伤修复,免疫表型
体内基因敲除论文文献综述
许莹[1](2019)在《Telocyte细胞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免疫表型及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修复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Telocytes细胞(TCs)是一种具有极长、极薄端足(TPS)的新型间质细胞。自从Popescu等人[1]率先将这种特殊的间质细胞命名为“Telocytes”以来,为了与其他间质细胞类型进行区分(例如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间充质细胞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Telocytes细胞存在于人和实验哺乳动物的各种腔隙性和非空腔性脏器中。在随后的七到八十年里,此种细胞的存在、性质和功能在不同的科学团队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到1960年,Taxi和他的团队通过应用透视电镜技术对此种特殊细胞进行观察后得出了此细胞区别于间质细胞(ICC)如神经元细胞、“施万”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的一种新的细胞类型。从Telocyte细胞胞体发出的telopode是区别于神经元间质细胞的典型结构,也是与同源性和异源性细胞相互连接的“桥梁”,大量的Telocyte细胞在组织和器官中形成叁维网格状结构。Telocytes在不同的组织器官内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如Telocytes通过对同源或异源性细胞之间接触的连接形成3D网络的结构从而在整个组织中起到机械支撑的作用。观察成人神经肌肉接头处,Telocytes存在于囊膜的内层和最外层,可通过其特殊的微环境,为控制肌肉张力和运动活动提供机械支持。Telocytes在组织中形成的叁维网络中起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主动传递细胞间信号,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Telocytes可以建立直接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通路,如形成出芽的小泡、胞外体或其他微小分子结合而成的外分泌体和/或旁分泌体。Telocyte细胞通过传递细胞信息的方式调节、控制和参与组织器官的损伤、修复、再生和凋亡过程。为了明确Telocyte细胞在敲基因小鼠体内存在的证据和可能表达的免疫组化指标,同时探索Telocyte细胞是否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修复的过程,本实验设计过程中涉及到了两部分的内容,分别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首先随机选取ApoE-/-小鼠,将小鼠的心脏,肾脏和肝脏等新鲜组织用通用组织固定液进行标本固定后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实验。免疫组化生物学指标选取CD34,CD28,CD117,PDGFR和Vimentin,免疫荧光生物学指标选取CD34/CD117,CD34/PDGFR和CD28/Vimentin双染指标。通过两种免疫生物学方法寻找Telocyte细胞存在于ApoE-/-小鼠重要器官中的证据,并确定Telocyte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位置,初步明确telopode生物学表达指标。然后,随机选取ApoE-/-小鼠和正常野生型小鼠各40只,经含有21%脂肪和0.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喂食12周后进行小鼠体内大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测量,并将ApoE-/-小鼠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占整体颈动脉面积不小于45%,同时将主动脉根部的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作为动物模型建成的标志。将建成的动物模型和正常小鼠同时进行颈动脉血管的部分离断损伤和血管损伤的吻合术,术后需确保吻合血管的血流通畅性。麻醉复苏后根据时间随机将小鼠放置于标准饲养箱内,所有术后小鼠皆给与相同的饲养方式,两组小鼠分别于术后8小时,术后48小时和术后21天取颈动脉损伤修复血管作为下一步研究标本,所有标本取出后放入通用组织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同时进行相应编号。所有标本都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免疫荧光实验和细胞增殖实验。为了观察Telocyte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的形态结构和超微细胞器的改变,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ApoE-/-小鼠颈动脉血管中应用透射电镜的实验方法进行查找和验证。同时首次应用ApoE-/-小鼠正常颈动脉血管活体组织进行Telocyte细胞的原代细胞培养,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Telocyte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Telocyte细胞在心肌组织中分布广泛,对CD34,CD117及PDGFR叁种免疫组化指标表达阳性,但不是所有的Telocyte细胞胞体和细胞发出的端足telopodes都对以上叁种免疫组化指标阳性表达,其中,CD34染色可阳性染色Telocyte细胞的胞体和所有的telopodes,且通过CD34的染色可以发现Telocyte细胞分布于心肌组织间质内,从胞体发出的多条细长的telopodes端足与邻近的细胞关系紧密,多个Telocyte细胞可形成类似于网状结构的框架。CD117染色和PDGFR染色仅仅可使telopodes表达阳性,说明在telopodes内存在某种信号蛋白可表达CD117和PDGFR两种免疫生物学指标。CD28染色在心肌组织中表现出阴性结果,说明Telocyte细胞对CD28阴性表达。在肝脏组织实质中的中央小静脉附近,Telocyte细胞对CD34免疫组化指标阳性表达,而且可以看到Telocyte细胞分布在沿肝中央小静脉的肝实质内,其细胞胞体和从胞体发出的telopodes端足皆表达CD34,Telocyte细胞表现出蝶翼状、梭型等形状。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在肝“迪赛”间隙中也存在Telocyte细胞,此处的Telocyte细胞对CD117免疫组化指标部分表达,不能完整的展现出Telocyte细胞的胞体形状,仅表现出telopodes的走形和分布。在肝实质内也存在Telocyte细胞,telopodes对PDGFR免疫组化指标阳性表达。肾髓质和肾皮质内的Telocyte细胞对CD34免疫组化生物指标阳性染色,且Telocyte细胞分布在肾髓质的肾小球间质内和肾皮质的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上皮细胞之间。CD117和PDGFR两种免疫组化指标在肾组织中对Telocyte细胞阴性染色。免疫荧光双染指标的实验,在CD28/Vimentin染色中,心脏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壁及部分心肌细胞对CD28/Vimentin 阳性表达,但Telocyte对两种指标阴性表达;在CD34/CD117染色中,CD34阳性染色的Telocyte细胞明显可见,且telopodes也可表达,但CD117染色的Telocyte细胞表达不明确,不能分辨出明显的Telocyte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情况;在CD34/PDGFR染色中,心脏组织中的Telocyte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情况明显可见,Telocyte细胞的胞体对PDGFR部分表达,对CD34完全表达,CD34/PDGFR双染下的多个Telocyte细胞胞体和telopodes端足之间形成叁维立体的网状结构存在于心脏间质中。免疫荧光双染指标CD34/PDGFR对ApoE-/-小鼠肝脏内肝中央小静脉及周围细胞进行染色,发现PDGFR对肝实质细胞普遍阳性染色,因此不能明确的分辨Telocyte细胞对PDGFR表达的性质。Telocyte细胞和中央静脉上皮细胞对CD34阳性染色,且Telocyte细胞分布在肝中央小静脉的周围。选取CD28/Vimentin,CD34/CD117和CD34/PDGFR叁组双染色免疫荧光生物指标对ApoE-/-小鼠肝实质及肝血窦进行染色。肝细胞对CD2 8/Vimentin和CD34/CD117荧光标记普遍染色。在肝组织肝血窦及周围细胞染色中,CD34阳性表达的Telocyte细胞清晰可辨,PDGFR荧光染色对大部分肝实质细胞阳性表达。CD28/Vimentin对肾髓质内肾小球细胞普遍阳性染色。CD34阳性表达的Telocyte细胞存在于肾髓质相邻肾小球上皮细胞之间,但肾小球上皮细胞和Telocyte细胞对CD117和PDGFR阴性表达。在本实验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发现经过12周高脂饮食饲养的APoE-/-小鼠的大动脉壁内可形成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在ApoE-/-小鼠颈动脉损伤修复的不同阶段,出现了 Telocyte细胞不同的生物学改变:在血管损伤初期,Telocyte细胞开始聚集在管壁的断裂处,数量明显比正常的血管壁中膜内的细胞数量多,在修复的中期却出现了 Telocyte细胞的数量急剧减少的现象,而且Telocyte细胞参与整个血管壁修复的过程,在血管壁完全修复后可以见到Telocyte细胞的分布和数量与未损伤的血管壁内的Telocyte细胞的数量相同;在正常小鼠的对照实验中,可见Telocyte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在血管壁损伤修复的不同阶段出现了数量上从多到少再到正常的现象,而且血管修复的时间明显比ApoE-/-小鼠血管壁修复的时间短。通过透射电镜扫描技术可以清晰的观察到Telocyte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Telocyte细胞由胞体和telopode组成,胞体形状各异,可呈椭圆形,叁角形和不规则形等,telopode的数量也各不相同,本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telopode的数量为1-5条。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内的Telocyte细胞的超微结构开始发生改变,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核膜变得模糊,体积缩小,内部异染色质开始出现,核仁形态不规则。Telocyte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出现空泡变性,数量减少,分布不均匀,线粒体脊消失。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质体。Telopode的连续性终断,直径变粗,迂曲肿胀,其内部细胞器显示不清。Telocyte周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在损伤的颈动脉血管壁内的Telocyte细胞形态及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胞质内的细胞器数量增多,尤其是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的数量,细胞核内染色质浓聚,在透射电镜下呈现明显的大片状的暗区。细胞膜周围出现大量的出芽小泡,Tp内的细胞器数量也增多,串珠样的膨大处的直径较正常Telocyte细胞Tp膨大处的直径粗。1.结论:免疫生物学技术应用于Telocyte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半定量分析中,发现在ApoE-/-小鼠的心脏,肾脏和肝脏组织中Telocyte细胞存在不同表达的生物免疫标记物,其中CD34阳性表达是Telocyte细胞的特异性表现,可以出现在各种重要的组织器官中。2.Telocyte细胞和telopodes可以表达不一样的生物免疫标记物;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Telocyte细胞表达的免疫标记物不尽相同。3.在同一组织的不同部位,Telocyte细胞表达的免疫标记物也不同。4.ApoEo-/-小鼠在经过12周的高脂饮食饲养后,大动脉血管壁可形成典型的粥样脂质斑块。5.Telocyte细胞存在于小鼠动脉血管壁的外膜层和中膜层,对CD34、CD117和PDGFR免疫标记物阳性表达,对CD28和Vimentin免疫标记物阴性表达;Telopode对PDGFR和CD34免疫标记物阳性表达。6.在小鼠动脉损伤修复的过程中,Telocyte参与组织修复的整个过程,在重建血管壁的过程中,Telocyte细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的Telocyte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皆发生改变,说明Telocyte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血管壁的损伤势必造成Telocyte细胞的改变。7.在小鼠正常的动脉血管中,Telocyte细胞内的细胞器清晰可见,细胞核结构正常,与telopode的细胞质相通;在组织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过程中,Telocyte细胞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3)
张宏硕[2](2016)在《Caveolin-1基因敲除对化学诱导肝癌小鼠体内核心岩藻糖基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窖蛋白-1(Caveolin-1,Cav-1)是胞膜窖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成分,参与调控胆固醇转运、细胞内吞、信号转导以及肿瘤转移等重要生物学过程。Caveolin-1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发挥抑癌作用还是促癌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论。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liver cancer),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其致死率高居癌症中第叁位。有文献报道,Cav-1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并与其恶性程度有关。核心岩藻糖基化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之一。核心岩藻糖基化主要由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8(α1,6-fucosyltransferase,FUT8/Fut8)催化完成,即岩藻糖通过α1-6糖苷键与N-聚糖核心的N-乙酰葡糖胺(GlcNAc)相连。肝癌等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核心岩藻糖基化异常高表达,但其发生和作用机制不明。经典Wnt信号通路在细胞的分化、增值、凋亡以及细胞的癌变肿瘤侵袭等病理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其核心因子β-catenin与TCF/LEF结合促进下游靶基因转录。生物信息预测表明,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启动子上游存在TCF/LEF结合序列,这提示: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Fut8基因可能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靶基因。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和文献报道显示,在肝癌细胞中,Cav-1过表达参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增加细胞核内β-catenin的富集,上调Fut8基因的转录活性,促进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升高。但在整体水平上Cav-1的表达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表达、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影响及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在整体水平上,探讨Cav-1基因敲除对小鼠体内肝癌组织及血清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基因表达和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Cav-1基因敲除(KO)以及野生(WT)型C57BL/6J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注射化学试剂二乙基亚硝胺联合灌喂四氯化碳/乙醇至24周;组织病理分析确认诱导小鼠肝癌模型建立;通过Western-blot、Real Time PCR、Lectin-blot以及MALDI-TOF/TOF质谱等方法,分析比较各时期小鼠肝/肝癌组织和血清Fut8等基因和蛋白表达及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结果:1)在化学诱导0周时,与WT小鼠相比,KO小鼠肝脏组织中Fut8表达、血清中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均显着下降。2)在化学诱导24周时,与0周时正常相比,WT小鼠和KO小鼠的肝癌组织中β-catenin和Fut8表达、血清中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均显着升高;但KO小鼠的显着降低WT小鼠的水平。3)在化学诱导0-24周期间,WT小鼠的Cav-1、β-catenin和N-cadherin表达逐渐显着上升、E-cadherin表达逐渐显着下降;但这些蛋白在KO小鼠中的水平显着低于在WT小鼠中的水平。这暗示Cav-1可能影响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发生,促进与E-cadherin结合的β-catenin积累。结论:在化学诱导小鼠肝癌发生过程中,敲除Cav-1基因降低小鼠Fut8的表达及血清中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EMT及Wnt/β-catenin通路有关。本研究提供了体内证据支持以上结论。(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宁艳霞,江一峰,徐晨,赵凤娣,殷莲华[3](2010)在《不同月龄和血脂水平ApoE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的表达(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不同月龄和不同血脂水平载脂蛋白E敲除小鼠体内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的表达水平。方法实验分别选取雄性和雌性1天龄新生鼠、1月龄、3月龄及5月龄载脂蛋白E敲除小鼠(apoE-/-)及对照C57BL/6J小鼠,每组6只,共16组。利用试剂盒检测不同年龄小鼠的血脂水平。利用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年龄和血脂水平下,小鼠肝脏中StA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相比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对照小鼠,载脂蛋白E敲除小鼠血清中含较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较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在对照小鼠中,StAR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随月龄增加逐渐下降;但是在载脂蛋白E敲除小鼠体内,因为血脂水平的提高,StAR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StAR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可作为一个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调节因子。(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申燕,袁祖贻,刘艳,肖嫣,吴岳[4](2010)在《尿毒症ApoE基因敲除小鼠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与体内T细胞(Treg/Teff)平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尿毒症apoE-/-小鼠的动物模型,探讨模型鼠主动脉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与体内T细胞(Treg/Teff)平衡的关系。方法选用C57BL/6J遗传背景的apoE-/-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右肾皮质电凝加左肾切除术建立尿毒症apoE-/-鼠模型,对照apoE-/鼠行假手术。造模后2周检测肾功能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后10周采血检测肾功、血清总胆固醇;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及IFN-γ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Foxp3及IFN-γ mRNA的表达;收集主动脉根部行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计算斑块相对面积。分析肾功能指标与Treg数量的相关性。结果造模后肾功能检测显示造模成功。造模后10周与对照组apoE-/鼠相比:尿毒症apoE-/-鼠主动脉根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对面积显着提高,脾脏Treg细胞比率下降,血清TGF-β1浓度降低及IFN-γ、总胆固醇浓度升高,主动脉Foxp3 mRNA表达下调及IFN-γ mRNA表达上调。肾功能指标与Treg数量呈显着负相关。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尿毒症apoE-/-小鼠模型。模型鼠主动脉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与体内Treg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及Teff功能上调,即T细胞亚群(Treg/Teff)失衡有关。(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张增利[5](2007)在《利用基因敲除小鼠研究维生素D对体内钙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维生素D在小鼠骨钙代谢中的作用。方法以1α羟化酶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两种基因型小鼠肠道内残存的钙和血清中的钙水平。同时,测定24小时尿钙与尿肌酐比值。通过骨组织学检查,分析基因敲除小鼠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RANKL表达。结果基因敲除小鼠肠道内残存的钙高于野生型小鼠,而血清钙低于野生型小鼠。(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暨第五届国际骨矿研究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05-19)
孙荷,谭国强,黄雪芳,丁焕根,吕建新[6](2006)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在基因敲除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及体内外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本室构建的基因敲除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构建一株对环境中氧还循环反应剂超敏感的大肠杆菌菌株。方法以野生型大肠杆菌MC4100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基因,以pBAD为表达载体构建pBAD-TrxB重组载体,并转化人突变株大肠杆菌。利用蛋白N端的His-Tag纯化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并用DTNB法测定其体外活性。用不同浓度的吩嗪硫酸甲酯作为氧还循环反应剂来测定突变株大肠杆菌转化前后的敏感性,从而反映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的体内活性。结果 pBAD-TtxB重组载体经测序与NCBI中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标准序列完全一致。表达纯化后的蛋白样品经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在35.4kDa处有单一条带产生。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测定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经纯化后的酶的样品,变性后的酶的样品及空白样品在25℃,412nm波长下吸光度值在反应前100s内分别由0.8265,0.2131,0.6601升高至4.5,0.5878,0.6692。pBAD-TrxB重组载体转化的突变株大肠杆菌在吩嗪硫酸甲酯的作用下较未转化的突变株大肠杆菌的IC50为小。结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以NADPH为还原当量,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将环境当中的氧还循环反应剂还原为过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使突变株大肠杆菌对环境当中的氧化应激敏感性增强,为进一步开发检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传感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6-10-01)
体内基因敲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窖蛋白-1(Caveolin-1,Cav-1)是胞膜窖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成分,参与调控胆固醇转运、细胞内吞、信号转导以及肿瘤转移等重要生物学过程。Caveolin-1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发挥抑癌作用还是促癌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论。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liver cancer),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其致死率高居癌症中第叁位。有文献报道,Cav-1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并与其恶性程度有关。核心岩藻糖基化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之一。核心岩藻糖基化主要由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8(α1,6-fucosyltransferase,FUT8/Fut8)催化完成,即岩藻糖通过α1-6糖苷键与N-聚糖核心的N-乙酰葡糖胺(GlcNAc)相连。肝癌等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核心岩藻糖基化异常高表达,但其发生和作用机制不明。经典Wnt信号通路在细胞的分化、增值、凋亡以及细胞的癌变肿瘤侵袭等病理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其核心因子β-catenin与TCF/LEF结合促进下游靶基因转录。生物信息预测表明,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启动子上游存在TCF/LEF结合序列,这提示: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Fut8基因可能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靶基因。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和文献报道显示,在肝癌细胞中,Cav-1过表达参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增加细胞核内β-catenin的富集,上调Fut8基因的转录活性,促进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升高。但在整体水平上Cav-1的表达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表达、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影响及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在整体水平上,探讨Cav-1基因敲除对小鼠体内肝癌组织及血清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基因表达和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Cav-1基因敲除(KO)以及野生(WT)型C57BL/6J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注射化学试剂二乙基亚硝胺联合灌喂四氯化碳/乙醇至24周;组织病理分析确认诱导小鼠肝癌模型建立;通过Western-blot、Real Time PCR、Lectin-blot以及MALDI-TOF/TOF质谱等方法,分析比较各时期小鼠肝/肝癌组织和血清Fut8等基因和蛋白表达及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结果:1)在化学诱导0周时,与WT小鼠相比,KO小鼠肝脏组织中Fut8表达、血清中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均显着下降。2)在化学诱导24周时,与0周时正常相比,WT小鼠和KO小鼠的肝癌组织中β-catenin和Fut8表达、血清中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均显着升高;但KO小鼠的显着降低WT小鼠的水平。3)在化学诱导0-24周期间,WT小鼠的Cav-1、β-catenin和N-cadherin表达逐渐显着上升、E-cadherin表达逐渐显着下降;但这些蛋白在KO小鼠中的水平显着低于在WT小鼠中的水平。这暗示Cav-1可能影响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发生,促进与E-cadherin结合的β-catenin积累。结论:在化学诱导小鼠肝癌发生过程中,敲除Cav-1基因降低小鼠Fut8的表达及血清中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EMT及Wnt/β-catenin通路有关。本研究提供了体内证据支持以上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内基因敲除论文参考文献
[1].许莹.Telocyte细胞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免疫表型及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修复的机制[D].山东大学.2019
[2].张宏硕.Caveolin-1基因敲除对化学诱导肝癌小鼠体内核心岩藻糖基化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6
[3].宁艳霞,江一峰,徐晨,赵凤娣,殷莲华.不同月龄和血脂水平ApoE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的表达(英文)[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
[4].申燕,袁祖贻,刘艳,肖嫣,吴岳.尿毒症ApoE基因敲除小鼠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与体内T细胞(Treg/Teff)平衡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
[5].张增利.利用基因敲除小鼠研究维生素D对体内钙代谢的影响[C].第七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暨第五届国际骨矿研究会议论文集.2007
[6].孙荷,谭国强,黄雪芳,丁焕根,吕建新.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在基因敲除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及体内外活性测定[C].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