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型分泌系统论文-李淑芳,邓旭明

沙门氏菌型分泌系统论文-李淑芳,邓旭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沙门氏菌型分泌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感染,效应蛋白,鼠伤寒沙门氏菌,丁香醛

沙门氏菌型分泌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芳,邓旭明[1](2019)在《丁香醛通过对Ⅲ型分泌系统的抑制可保护小鼠免受伤寒沙门氏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建立沙门氏菌感染HeLa细胞模型和感染小鼠模型,对筛选到的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T333)抑制剂丁香醛的体内外药物活性进行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通过沙门氏菌T3SS抑制剂筛选平台进行天然化合物筛选工作;结合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丁香醛对T3SS效应蛋白(sipA、sipB和sipC)表达的影响;通过生长曲线试验检测丁香醛对沙门氏菌生长的影响。体外实验中,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丁香醛的细胞毒性;庆大霉素保护试验评价丁香醛预处理沙门氏菌后对HeLa细胞粘附、入侵和胞内复制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进行验证。体内试验,建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模型,统计经丁香醛(100 mg/kg体重)治疗后感染小鼠的存活率;肝脏和脾脏的细菌定植数;ELISA检测盲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释放量,并进行盲肠组织病理学评价。通过RT-PCR分析丁香醛对介导和编码T3SS毒力岛1 (SPI-1)中关键调控因子(hilD-hilC-rstA-hilA)转录水平。[结果]筛选得到的天然化合物丁香醛在较低浓度下通过阻断T3SS关键效应蛋白SipA的易位进而抑制T3SS的功能,显着降低效应蛋白(SipA、SipB和SipC)的表达水平且不影响细菌生长。体外试验表明,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丁香醛不具有细胞毒性;经丁香醛处理后,沙门氏菌侵入HeLa细胞的能力显着降低,沙门氏菌介导的细胞损伤程度显着减轻。体内试验中,经丁香醛治疗后沙门氏菌感染小鼠存活率达60%;靶器官(肝脏和脾脏)细菌定殖数显着降低;病理组织学分析显示感染小鼠盲肠病理损伤显着缓解,并且盲肠组织主要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IFN-γ的释放量显著降低。此外,通过RT-PCR分析显示丁香醛显着抑制毒力岛1 (SPI-1)主要调控因子(hilD-hilC-rstA-hilA)的转录水平。[结论]初步阐明丁香醛通过降低hilD-hilC-rstA-hilA调控因子转录水平抑制T3SS功能的作用机制,丁香醛对沙门氏菌感染小鼠提供全面保护作用,可成为治疗沙门氏菌感染的潜在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张勇[2](2018)在《百里香酚对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食物中毒的首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也是在全球公共卫生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该病原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谱。沙门氏菌感染动物后常导致严重的疾病,给畜禽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是危害养鸡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沙门氏菌感染较难控制,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给畜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严重威胁公共健康和食品安全。目前针对沙门氏菌感染,普遍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不可避免的诱导细菌耐药性产生,耐药谱逐渐加宽。这一现象对于临床上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抗感染策略及药物来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感染。近年来研究发现病原菌的致病力与其分泌的各种毒力蛋白或效应蛋白密切相关,但上述蛋白分子不是细菌生命所必需成分。因此,以细菌特异性用于感染宿主细胞的蛋白或者蛋白复合物为靶标的药物,不仅可发挥抗细菌感染作用,且对细菌产生的选择性压力小,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Ⅲ型分泌系统(T3SS)广泛分布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和转运病原菌毒力因子。对于沙门氏菌,其致病力便是通过两套T3SS系统分泌效应蛋白来发挥致病作用,分别介导细菌侵入和胞内增殖,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外,这些效应蛋白在细菌逃避免疫系统攻击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缺失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某些基因或者效应蛋白,沙门氏菌感染宿主的能力显着或者完全丧失。中药自应用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在抗细菌感染方面的作用已清楚确立。这些天然化合物具备分布广泛,结构多样,生物学活性丰富等多方面的优势,是新药开发和先导化合物发现的宝贵资源。而且由于这些有效化合物往往不具有传统的杀菌活性,其诱导耐抗药性的可能性也很低。本研究通过构建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报告系统,建立了Ⅲ型分泌系统抑制剂筛选平台。发现百里香酚和香芹酚等多种天然化合物可抑制其功能,且不影响细菌生长。体内外药物活性实验,发现百里香酚能够显着降低细菌的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并对沙门氏菌感染小鼠引起的死亡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通过生化指标监测,发现百里香酚对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小鼠体重下降有显着的恢复作用。病理组织学分析,百里香酚能够缓解沙门氏菌引起的小鼠盲肠损伤。并且给予百里香酚后盲肠组织的主要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和IFN-γ含量显著下降。为了阐明百里香酚抑制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质谱分析、体外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验证沙门氏菌经过百里香酚处理后,其Ⅲ型分泌系统组分的多个关键蛋白产量显着下降。圆二色谱和点击化学方法分析,药物作用于Ⅲ型分泌系统主要效应蛋白Sip A的两个不同结构区域,并且在蛋白折迭的过程中,改变了效应蛋白Sip A的二级构象。体外蛋白孵育实验,发现经过药物处理后的效应蛋白Sip A,在ATP供能的条件被蛋白酶Lon所降解。综上所述,百里香酚在Sip A蛋白表达的过程中与其发生相互作用,其二级构象发生变化,进而被蛋白酶Lon降解。同时百里香酚还能够影响Ⅲ型分泌系统调控蛋白Hil A,引起Ⅲ型分泌系统多个效应蛋白发生下调。通过人工感染动物模型进行体内药物活性评价,发现百里香酚对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小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从分子遗传、生化、生物物理和点击化学等多种实验方法验证了百里香酚抗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作用靶点及机制,为抗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为我国畜禽沙门氏菌感染创新药物研发打下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萍,董俊芳,邹清华[3](2018)在《利用Red重组系统敲除鼠伤寒沙门氏菌Ⅵ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引起广泛的胃肠炎以及伤寒、副伤寒,其致病机制一直未被阐明。基因敲除技术在研究沙门氏菌致病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敲除技术仍存在费时、成功率低的问题。研究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含有Ⅵ型分泌系统,其组成成分之一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emolysin-coregulated protein,Hcp)可能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拟通过对3个编码Hcp蛋白的基因进行敲除,在鼠伤寒沙门氏菌中建立一套方便快捷的重组系统,从而用于沙门氏菌致病性的研究。【方法】以pKD4为模板,扩增两端带有目的基因同源序列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片段,将片段导入含重组酶系统的目的菌,重组后再导入质粒pCP20消除抗性基因片段,达到无痕敲除的效果。【结果】对3个单独的hcp基因及其组合进行了敲除,得到了所需的基因缺失株,并总结出了一些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结论】Red重组系统可用于鼠伤寒沙门菌的基因敲除,通过优化同源片段的长度、PCR模板浓度、L-阿拉伯糖加入时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等实验条件,提高Red重组系统在沙门氏菌中的重组效率。此方法简单、快速,重组效率高,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赵潘,邹清华[4](2015)在《鼠伤寒沙门氏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的功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是新发现的分泌系统,在细菌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杀菌机制以及杀菌效应因子进行探讨有助于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是T6SS的标志蛋白,形成T6SS的管道。鼠伤寒沙门氏菌T6SS具有两个Hcp,但对于其功能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将探讨两个Hcp的调控因素及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十一次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症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8-06)

陈俊,蒋文灿,谭天,许凯迪,杨丽红[5](2015)在《沙门氏菌毒力岛及Ⅲ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引起人和动物多种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为人类食物中毒主要病原菌之一。沙门氏菌的侵袭力与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PI)及其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直接相关。本文对沙门氏菌毒力岛、T3SS组成、T3SS分泌及调控机制、T3SS与沙门氏菌致病性、应用研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付红蕾,李彦,杜冬冬,庄燕飞,常维山[6](2013)在《牛源性肠炎沙门氏菌的叁型分泌系统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肠炎沙门氏菌是一类引起人与动物腹泻的病原菌,其致病性与叁型分泌系统密切有关。本次试验研究临床上腹泻牛体内分离的一株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性与叁型分泌系统的关系,试验选取SipA、SipD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本次试验分别运用特异性引物扩增SipA、SipD的基因,连接到T载体上并测定目的片段序列。测出的序列在GeneBank上进行比对,以确定分离菌与其他菌株亲缘关系。试验结果显示该株肠炎沙门氏菌的SipA基因、SipD基因与肠炎沙门氏菌P125109同源性达100%。(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王涛[7](2012)在《一株鸡源性肠炎沙门氏菌MLST分型及叁型分泌系统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肠炎沙门氏菌是一种致病菌,该菌主要引起畜禽的胃肠炎以及人类肠炎和食物中毒。近年来,肠炎沙门氏菌已成为引起胃肠炎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随着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病例不断上升,该菌不仅严重阻碍了养禽业的发展,而且还威胁着人畜健康,已经成为公共卫生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深入了解该菌有利于更好地对该菌所引起的感染进行防治。肠炎沙门氏菌的侵入动物机体以及致病性与叁型分泌系统密切相关,研究肠炎沙门氏菌的叁型分泌系统有利于深入分析肠炎沙门氏菌的致病性。本次试验对临床分离的一株疑似肠炎沙门氏菌的临床分离菌进行鉴定,通过鉴定以确定其是否为一株肠炎沙门氏菌并确定其血清型。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该株肠炎沙门氏菌进行分型,了解该株肠炎沙门氏菌的基因序列型。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其耐药机理。分析肠炎沙门氏菌的叁型分泌系统基因来了解其基因特点,并分析不同细菌叁型分泌系统的基因序列差异。本次试验运用培养特性、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对于该株细菌进行鉴定,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该株细菌进行分型。MLST试验方法规定的7个管家基因分别为thrA.dnaN.hemD.hisD.purE.sucA.aroC,根据PubMLST (http://pubmlst.org)试验要求设计了7个管家基因的引物,分别扩增测序。运用K-B纸片法检测该株细菌的耐药性,根据耐药性试验结果设计13对引物扩增细菌基因组内耐药基因。血清学方法调查该株细菌在山东省蛋鸡群中流行情况。测序分析叁型分泌系统的基因序列,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该株临床分离细菌培养特性方面符合沙门氏菌的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株沙门氏菌根据《伯杰氏手册》关于肠炎沙门氏菌生化反应特征的标准,该株细菌符合肠炎沙门氏菌的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该株细菌与鸡肠炎沙门氏菌P125109同源性达100%。动物回归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株细菌致病性与肠炎沙门氏菌相同并且分离鉴定结果与肠炎沙门氏菌相符。血清学试验结果确定其血清型为03,19(+);09(+);Hg,p(+);Hg(+);Hm(+),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该株细菌基因型为ST11。用自制的凝集抗原对采集自山东省泰安市、莱芜市、济宁市、滨州市、日照市、潍坊市、临沂市的690份血样进行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2.2%,阴性率97.8%。药敏结果显示肠炎沙门氏菌耐受多种药物。肠炎沙门氏菌耐药基因扩增中扩增出ant(6)-iv基因、OXA-10基因、OXA-1基因、CTX-M-9基因、TEM基因与预期目的片段大小一致。叁型分泌系统试验结果显示该株肠炎沙门氏菌的sipa基因、sipd基因没有出现变异,但是叁型分泌系统的sipa基因与sipd基因在比对过程中发现沙门氏菌亲缘关系相近的这两个基因同源性高。通过试验结果显示该株细菌为肠炎沙门氏菌血清型为03,19(+);09(+);Hg,p(+); Hg(+);Hm(+),基因型为STl1,该株细菌在全世界范围内皆有流行。该株型号为ST11的肠炎沙门氏菌在山东省蛋鸡群中有感染情况但是其感染率较低。该株细菌耐受多种抗生素,在其基因组内存在ant(6)-iv基因、OXA-10基因、OXA-1基因、CTX-M-9基因、TEM基因。该株细菌叁型分泌系统中sipa基因、sipd基因未发现变异情况。(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5)

李冬菊[8](2011)在《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ipA导致肠炎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它可以引起自限性肠炎、伤寒等疾病。沙门氏菌的致病性主要与染色体上成簇分布的编码致病相关基因的特定区域-致病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 SPI)相关。目前,已在沙门氏菌中发现了5个致病岛,即SPI-1-SPI-5。其中SPI1和SPI2各自编码不同的Ⅲ型分泌系统,TTSS1(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1)和TTSS2(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2)。其中SPI1-TTSS与细菌入侵宿主细胞相关,而SPI2-TTSS在细菌的存活和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ipA是SPI1编码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效应蛋白之一,它可以与actin相互作用。促进G-actin聚合成为F-actin;结合F-actin,导致细胞骨架的重排从而促进沙门氏菌入侵宿主细胞。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在动物感染模型中,SipA促进肠炎的发生。但是,对于SipA导致肠炎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课题首先找到SipA与actin相互作用的具体位点,构建SipA的突变菌株使其失去与actin的作用,然后利用动物感染模型探讨突变菌株对肠炎的影响,从而阐明SipA与actin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是否与其导致肠炎的功能相关。已有研究结果表明SipA497-669是与actin相互作用的最小结构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一系列SipA的截短突变体,利用共沉的实验方法验证这些截短突变体的功能,从而找到SipA与actin目互作用的最小结构域。利用点突变试剂盒,构建SipA的点突变体,利用共沉的实验方法验证这些点突变体的功能,从而找到SipA与actin相互作用的位点。研究结果表明SipA514-651是与actin相互作用的最小结构域;SipA635位和637位氨基酸是与actin相互作用的氨基酸位点。同时利用pyrene-actin实验来研究SipA514-651,SipA635,637对actin聚合临界浓度的影响,发现SipA514-651, SiPA635,637均可以降低G-actin聚合的临界浓度,从而促进G-actin的聚合。为了进一步研究SipA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沙门氏菌染色体sipA点突变的突变菌株:包括sipAK551A S.Typhimurium, sipAK635A S.Typhimurium, S.Typhimurium,sipAK635AE637W S.Typhimurium, sipA1580SK581AS. Typhimurium。在细胞水平,通过感染HeLa细胞研究这些突变菌株侵袭宿主细胞的能力是否发生改变。在动物水平,利用小鼠的感染模型研究这些突变菌株是否可以导致严重的肠炎。研究结果表明,sipAK635AE637WS. Typhimurium的侵袭力明显低于野生株;但是,S. Typhimurium引起肠炎程度与野生株相似,也就是说把SipA与actin相互作用的氨基酸位点突变后并不影响其促进肠炎的发生。以上研究丰富了SPI1-TTSS效应蛋白SipA的认识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该研究将促进理解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为细胞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3-30)

王雪琴[9](2008)在《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seF与宿主细胞TIP60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门氏菌是一种兼性胞内菌,它能够在细胞内一种膜性结构中存活和繁殖,这种膜性结构称为包裹沙门氏菌的液泡(salmonella containing vacuoles, SCV), SCV膜的完整性及在细胞中的迁移与沙门氏菌的致病机理密切相关。细胞内的沙门氏菌通过一种蛋白分泌系统,称之为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isystem, TTSS),分泌和转运一批效应蛋白,在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感染细胞后所分泌的效应蛋白中,SifA, SseF和SseG对于维持SCV膜的完整性及在细胞内的运输和定位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SifA通过调控液泡膜募集驱动蛋白进而调控SCV的定向迁移,但是对于SseF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设计实验寻找与SseF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并进一步分析其机制。为了寻找宿主细胞中SseF的靶蛋白,首先构建SseF的全长钓饵表达质粒,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通过顺序转化的方式转化酵母菌AH109,筛选人肾cDNA文库,没有找到相互作用蛋白,分析原因可能由于SseF蛋白结构中含有叁个高度疏水的跨膜结构影响了其在酵母细胞中的定位,从而影响双杂交结果,因此构建了SseF的截短突变体钓饵表达质粒再次筛选人肾cDNA文库,发现SseF能够与宿主细胞乙酰基转移酶TIP60特异性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进一步经pull-down实验验证。为了确定SseF与TIP60相互作用的功能域,构建了一系列SseF的截短突变体,经酵母双杂交及pull-down实验表明SseF50-66足以和TIP60相互作用。为了探讨SseF和TIP60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首先验证SseF是否作为TIP60的底物,构建了SseF和TIP60的原核表达质粒,利用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实验(histone acetyltranseferse assay, HAT assay)发现SseF能被TIP60乙酰化修饰。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缺失突变的TIP60不能使SseF乙酰化修饰。进一步做点突变分析表明SseF第25位的赖氨酸是TIP60发生乙酰化修饰的特异性位点。为了探讨SseF的乙酰化对其功能的影响,首先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沙门氏菌染色体sseF全长缺失突变株和潜在乙酰化位点点突变株,分别使用个突变株和野生株感染巨噬细胞,利用庆大霉素保护实验计算感染12小时后细菌在巨噬细胞中的增殖率,结果显示,在染色体突变sseF潜在乙酰化位点后,发现沙门氏菌在巨噬细胞中的增殖率较野生株相比降低了约50%,此点突变株的表型与sseF全长缺失突变株表型类似。这些数据提示SseF的乙酰化修饰与其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进一步利用RNA干扰技术降低宿主细胞TIP60的表达并观察对沙门氏菌感染细胞后相关表型的影响,构建了siRNATIP60干扰载体,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确定了siRNATIP60干扰载体的感染效率。沙门氏菌分别感染干扰载体处理的Hela细胞和巨噬细胞并观察宿主细胞TIP60的表达对沙门氏菌感染相关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降低宿主细胞中TIP60的表达后,沙门氏菌感染的Hela细胞内观察不到Sifs的形成,并且沙门氏菌在巨噬细胞中的增殖率显着降低。这些实验数据表明沙门氏菌感染宿主细胞后,其分泌的效应蛋白SseF通过与宿主细胞乙酰基转移酶TIP60特异性相互作用并被乙酰化修饰,并且SseF的乙酰化修饰与其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沙门氏菌感染宿主细胞后,其分泌的效应蛋白SseF能够与宿主细胞的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TIP60特异性相互作用并且被乙酰化修饰,同时找到了被乙酰化修饰的位点。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进行沙门氏菌染色体SseF基因点突变,进一步研究表明SseF的乙酰化修饰与其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以上研究丰富了对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认识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该研究将促进理解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为细胞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10)

郭伟军,崔照琼,李华春[10](2006)在《沙门氏菌毒力岛及其Ⅲ型分泌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族。菌型繁多,迄今世界已发现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生长繁殖。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加热60℃30min可灭活,5%石炭(本文来源于《上海畜牧兽医通讯》期刊2006年05期)

沙门氏菌型分泌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食物中毒的首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也是在全球公共卫生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该病原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谱。沙门氏菌感染动物后常导致严重的疾病,给畜禽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是危害养鸡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沙门氏菌感染较难控制,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给畜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严重威胁公共健康和食品安全。目前针对沙门氏菌感染,普遍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不可避免的诱导细菌耐药性产生,耐药谱逐渐加宽。这一现象对于临床上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抗感染策略及药物来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感染。近年来研究发现病原菌的致病力与其分泌的各种毒力蛋白或效应蛋白密切相关,但上述蛋白分子不是细菌生命所必需成分。因此,以细菌特异性用于感染宿主细胞的蛋白或者蛋白复合物为靶标的药物,不仅可发挥抗细菌感染作用,且对细菌产生的选择性压力小,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Ⅲ型分泌系统(T3SS)广泛分布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和转运病原菌毒力因子。对于沙门氏菌,其致病力便是通过两套T3SS系统分泌效应蛋白来发挥致病作用,分别介导细菌侵入和胞内增殖,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外,这些效应蛋白在细菌逃避免疫系统攻击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缺失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某些基因或者效应蛋白,沙门氏菌感染宿主的能力显着或者完全丧失。中药自应用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在抗细菌感染方面的作用已清楚确立。这些天然化合物具备分布广泛,结构多样,生物学活性丰富等多方面的优势,是新药开发和先导化合物发现的宝贵资源。而且由于这些有效化合物往往不具有传统的杀菌活性,其诱导耐抗药性的可能性也很低。本研究通过构建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报告系统,建立了Ⅲ型分泌系统抑制剂筛选平台。发现百里香酚和香芹酚等多种天然化合物可抑制其功能,且不影响细菌生长。体内外药物活性实验,发现百里香酚能够显着降低细菌的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并对沙门氏菌感染小鼠引起的死亡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通过生化指标监测,发现百里香酚对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小鼠体重下降有显着的恢复作用。病理组织学分析,百里香酚能够缓解沙门氏菌引起的小鼠盲肠损伤。并且给予百里香酚后盲肠组织的主要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和IFN-γ含量显著下降。为了阐明百里香酚抑制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质谱分析、体外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验证沙门氏菌经过百里香酚处理后,其Ⅲ型分泌系统组分的多个关键蛋白产量显着下降。圆二色谱和点击化学方法分析,药物作用于Ⅲ型分泌系统主要效应蛋白Sip A的两个不同结构区域,并且在蛋白折迭的过程中,改变了效应蛋白Sip A的二级构象。体外蛋白孵育实验,发现经过药物处理后的效应蛋白Sip A,在ATP供能的条件被蛋白酶Lon所降解。综上所述,百里香酚在Sip A蛋白表达的过程中与其发生相互作用,其二级构象发生变化,进而被蛋白酶Lon降解。同时百里香酚还能够影响Ⅲ型分泌系统调控蛋白Hil A,引起Ⅲ型分泌系统多个效应蛋白发生下调。通过人工感染动物模型进行体内药物活性评价,发现百里香酚对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小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从分子遗传、生化、生物物理和点击化学等多种实验方法验证了百里香酚抗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作用靶点及机制,为抗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为我国畜禽沙门氏菌感染创新药物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门氏菌型分泌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淑芳,邓旭明.丁香醛通过对Ⅲ型分泌系统的抑制可保护小鼠免受伤寒沙门氏菌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2].张勇.百里香酚对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D].吉林大学.2018

[3].王萍,董俊芳,邹清华.利用Red重组系统敲除鼠伤寒沙门氏菌Ⅵ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J].微生物学通报.2018

[4].赵潘,邹清华.鼠伤寒沙门氏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的功能探讨[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十一次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症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5].陈俊,蒋文灿,谭天,许凯迪,杨丽红.沙门氏菌毒力岛及Ⅲ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

[6].付红蕾,李彦,杜冬冬,庄燕飞,常维山.牛源性肠炎沙门氏菌的叁型分泌系统基因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王涛.一株鸡源性肠炎沙门氏菌MLST分型及叁型分泌系统基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

[8].李冬菊.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ipA导致肠炎的分子机制[D].复旦大学.2011

[9].王雪琴.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seF与宿主细胞TIP60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0].郭伟军,崔照琼,李华春.沙门氏菌毒力岛及其Ⅲ型分泌系统[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6

标签:;  ;  ;  ;  

沙门氏菌型分泌系统论文-李淑芳,邓旭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