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论文-李圣凤

陶瓷器论文-李圣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陶瓷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陶瓷器,陶器,龙泉窑青瓷,青白瓷,耀州窑,轮制,定窑,钧窑,汝窑,磁州窑系

陶瓷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圣凤[1](2019)在《中国各时期陶瓷器技术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陶瓷技术历史最长久的国家,有考古证据可考的,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的陶瓷技术大体经历了手制、模制和轮制这叁个阶段,这叁个阶段可比喻为一个人的成长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幼儿期,对应手制陶阶段;第二阶段是少年期,对应模制陶阶段和慢轮制陶阶段;第(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报》期刊2019-11-15)

赵蓉,蔺星宇[2](2019)在《浅析日本陶瓷器中的侘寂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侘寂美学应用于多数日本设计中,本文通过分析侘寂美学的来源以及特性,进而结合日本陶瓷探讨其内在的日式美学与制作特色,通过对日本陶瓷的代表作的解读,分析和探索日本陶瓷器在造型、色彩、技法以及内涵意境等方面体现出的侘寂美学特征,对陶瓷日用品设计和当代陶艺创作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9年09期)

常泽儒[3](2019)在《浅析中国台湾热兰遮城出土的陶瓷器背后的17世纪中西方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台南市政府委托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对台南安平古堡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中外陶瓷器,来源涵盖了欧洲、东亚以及东南亚叁个地区。本文通过此次出土的陶瓷器,简单探究中国台湾在荷西时代、明郑时代作为中外贸易中转站的角色和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8期)

刘磊,钊守丽[4](2019)在《现代日用陶瓷器形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各方面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在陶瓷技术这方面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与此同时,日用陶瓷器形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并且根据对市场的观察来看,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工艺技术和审美这些方面都为日用陶器形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本文立足于最新的创新设计发展角度,对影响陶瓷器形发展的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度的分析以及解读。希望能够将现代的设计融入到日用陶瓷器形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并针对现代日用陶瓷器形这方面的创新做出有意义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3期)

刘冬媚[5](2019)在《碧海遗珍——广东省博物馆藏明清沉船出水陶瓷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烟波浩淼的南中国海,孕育和滋养了深厚悠远的中华文明。她的怀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养护着海上丝绸之路那段岁月的辉煌。迄今在南海海域已多次发现古代商贸沉船,诸多沉船的船体结构和船货性质,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神秘面纱。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南海之滨,依托地缘优势和多年积累,将沉船文物及外销艺术品作为征集、收藏、研究、文保等领域的重点。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南海I号""皇家南海号""南澳I号""万(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9年07期)

陈晓捷,董彩琪,张明惠[6](2019)在《铜川明弘治任福墓出土陶瓷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陕西铜川新区基建工地发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墓,出土成组的琉璃祭器、瓷器、玻璃器以及买地券等。根据买地券可知墓主为任福,耀州人。此墓出土的陶瓷器作为明代纪年瓷器,有一定断代参考价值。任福墓为砖室墓,坐北向南。短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向北依次为过洞和天井,过洞和天井均在生土中完成,不施砖砌。墓室后壁有砖券器物龛,随葬器物基本都放置于龛内及龛外下方。(本文来源于《收藏》期刊2019年07期)

刘云霄[7](2019)在《从百济遗址中的中原陶瓷器看百济与中原文化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约公元前18年建国,建国后百济迅速发展,百济与同时期的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多次遣使进行朝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中原陶瓷器为古代中原王朝产出的陶瓷器,关于中原陶瓷器传入百济这一事实,是以百济遗址发掘出土的中原陶瓷器为佐证的,在百济遗址中出土了部分陶瓷器,据考古发掘报告及相关资料,这些遗址中发掘出的陶瓷器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其中有部分陶瓷器是中原陶瓷器,且传入的陶瓷器数量较多,但由于年代久远,陶瓷器本身具有易破损的特点,因此部分出土的已经有损坏或者为残片。传入百济的中原陶瓷器与其本土制作的陶瓷器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这些陶瓷器反映出当时百济人对于中原陶瓷器的喜爱以及对于中原王朝的高级文化的追求,体现其对于高级文化的享受和关注,同时也是双方进行友好交往的例证,中原陶瓷器的外传,体现古代中国在当时对周边国家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百济与中原王朝的交往情况,梳理了百济本土陶瓷器的特点、同一时期中原陶瓷器的发展情况,整理分析百济遗址出土的中原陶瓷器及所反映的百济各时期国力变化、周边国家等外部因素影响、以及双方的交往,分析百济与中原王朝之间国家关系变化和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选题意义、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第叁章以百济汉城时期、熊津时期、泗沘时期叁个时期为时间线,梳理百济与中原王朝进行朝贡册封的往来,分析百济本土陶器发展和中原陶瓷器的发展,将百济遗址出土的中原陶瓷器进行整理,尝试对器型、纹饰等方面进行较细致分析,以双方政治交往为背景体现中原陶瓷器及其技术的传播,反映中原文化在周边国家的传播和影响:第四章探究中原陶瓷器文化在百济的传播,分析这些中原陶瓷器传入百济的方式和路线,以及传入的时间差、百济各时期出土中原陶瓷器的数量变化等问题,进而探究中原陶瓷器文化对百济的影响,反映双方的文化交融,一定程度上体现百济国家实力的变化,也是百济与中原王朝外交关系的反映,百济对中原文化的追求不仅是对先进文化的吸收,还是对中原王朝的重视,百济吸收先进的中原陶瓷器文化,并在此过程中融合自身的审美逐渐本土化,是百济重视文化和精神提升的体现;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13)

冯晨[8](2019)在《绞胎陶瓷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绞胎陶瓷器是一种利用白褐两种色调的泥胎相间揉合,然后经模印成型的器物。与其他陶瓷器在器物表面以施釉、绘画、雕刻、粘贴等技法进行装饰不同,绞胎器在坯胎成型前就利用不同色泽的陶泥或瓷泥一起绞揉,再在成型过程中使其花纹图案充分展开,从而达到器物装饰美化的目的。由于两种瓷泥不易完美结合,烧制过程中易开裂,成功率极低。较大的工艺难度和极低的成功率导致绞胎陶瓷器存世量稀少,考古材料欠缺,相关研究不丰富。绞胎器在唐代已经受到世人的关注,其源流可追溯至中国的两汉时期,工艺主要受西方镶嵌玻璃工艺的影响。作为传统制瓷工艺中的一支奇葩,绞胎陶瓷器在唐时便已初露锋芒,宋代达到巅峰,金元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基本绝迹。在注重文化遗产的当今社会,绞胎器亟待保护、传承和发扬。作者通过整理出土和馆藏的历代绞胎器,对各时期绞胎器的出现时间、工艺来源、器形、纹饰、制作工艺、空间分布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整理研究,归纳出绞胎器的叁个发展阶段。绞胎陶瓷器最初与唐叁彩功能相似,主要为陪葬器,其次还作为宗教用器使用。唐代器形多为枕、碗、杯、俑、罐等。到两宋时期,其功能逐渐向实用器转变,在器形、纹饰、质地、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一时期是绞胎器发展的繁荣期。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窑工大批南迁,绞胎器的制作受到较大影响,开始步入衰落期。明清之际,瓷业重心南移,瓷器品种愈加丰富,在新品瓷器的冲击下,绞胎器逐渐绝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众多陶瓷工艺大师的努力之下,这一传统技艺才又逐渐恢复。本文对历史时期的绞胎器进行整理研究,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结合现代绞胎器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索,以求能够丰富绞胎器相关研究并对这一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及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牛沛[9](2019)在《广州旧铸管厂地块南越国至南朝墓葬出土陶瓷器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广州旧铸管厂地块南越国至南朝墓葬出土的软、硬陶进行成分、物相、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测试分析,表明这些陶器的原料,均来自于本地的富铝黏土;胎中铝含量过高,这也是软陶在1 000℃的烧制温度下依然胎质松软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与同批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对比后发现,陶向瓷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胎中铝和铁含量显着下降,即从高铝质陶胎演变为高硅质瓷胎,此时的工匠对原料的认识和选择处理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琦[10](2019)在《浅析中国陶瓷器对清代玻璃器制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轫于西周的中国玻璃制造工艺,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后,遇上了来自西方的新技术手段。引入西方新的材料或者工艺技术时,借鉴其他材料已有的造型是手工艺实践初期的一般规律。而作为皇家日用品或是装饰物件的清代造办处生产的玻璃器,其工艺、颜色、造型等都与中国陶瓷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06期)

陶瓷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侘寂美学应用于多数日本设计中,本文通过分析侘寂美学的来源以及特性,进而结合日本陶瓷探讨其内在的日式美学与制作特色,通过对日本陶瓷的代表作的解读,分析和探索日本陶瓷器在造型、色彩、技法以及内涵意境等方面体现出的侘寂美学特征,对陶瓷日用品设计和当代陶艺创作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陶瓷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圣凤.中国各时期陶瓷器技术的发展[N].贵州民族报.2019

[2].赵蓉,蔺星宇.浅析日本陶瓷器中的侘寂美学[J].工业设计.2019

[3].常泽儒.浅析中国台湾热兰遮城出土的陶瓷器背后的17世纪中西方贸易[J].中国民族博览.2019

[4].刘磊,钊守丽.现代日用陶瓷器形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J].艺术品鉴.2019

[5].刘冬媚.碧海遗珍——广东省博物馆藏明清沉船出水陶瓷器[J].收藏家.2019

[6].陈晓捷,董彩琪,张明惠.铜川明弘治任福墓出土陶瓷器[J].收藏.2019

[7].刘云霄.从百济遗址中的中原陶瓷器看百济与中原文化交融[D].延边大学.2019

[8].冯晨.绞胎陶瓷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9

[9].牛沛.广州旧铸管厂地块南越国至南朝墓葬出土陶瓷器的分析[J].硅酸盐学报.2019

[10].张琦.浅析中国陶瓷器对清代玻璃器制作的影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标签:;  ;  ;  ;  ;  ;  ;  ;  ;  ;  

陶瓷器论文-李圣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