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和护理对策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和护理对策

陈良红

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224003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2011年2月~2015年2月,医院共接待精神病住院患者28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患者攻击行为报告,最后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有暴力行为占46.81%,人均2.08次,住院<7日内占66.42%(182/274),早班发生47.45%,中班37.96%;原因:无明显原因62.41%,与他人矛盾9.12%,拒绝住院或治疗19.34%,语言威胁/辱骂30.29%,肢体冲突或攻击49.27%,语言+肢体冲突20.44%。暴力行为对象:医护人员43.80%,其他患者20.07%,患者自身11.31%,物品13.87%,探视者或家属0.73%,无明显10.22%,造成人身伤害3.65%;发生者年龄低于未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暴力行为患者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未婚或离异、照料者为父母/子女、强制或哄骗入院、住院次数≥3次比重高于未发生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点复杂,严重程度不等,发生原因较复杂,与患者治疗意愿、照料者、婚姻状况、文化水平、住院次数等有关;应建立风险等级管理,入院时评估暴力行为;寻找可能诱发暴力行为的因素;建立应急案例。

【关键词】精神病;暴力行为;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194-01

精神病是一种器质性、心理双因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我国精神病发病率约为18.7%~20.0%,以较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为例,一个人终身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高达0.7%,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增加,精神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精神病危害极大,部分患者需住院治疗,其中约半数为精神分裂症,可致残障,严重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复发率高,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治愈率不足20%,2年内复发率高达80%,转为难治性精神病,精神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暴力行为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症状表现,社区发生率约为18%~21%,住院患者发生率高达45%,有报道称约90%的精神科护士收到过攻击[2]。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是致精神科护士离职、治疗效果不佳额主要原因之一,增加精神病患者病耻感,影响质量康复。分析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非常必要,有助于提高疾病管理水平。2011年2月~2015年2月,医院共接待精神病住院患者282例,其中132例有暴力行为,现报道如下,分析发生特点,总结护理对策。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82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131例、女151例,汉族27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62例,未婚或离异163例,独居10例,照料者为子女/父母143例,无业/失业72例。入院方式:自行入院214例,强制入院38例,哄骗入院30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21例、心境障碍100例(以双向情感障碍为主),其它61例。住院次数1-6次,3次以上56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患者攻击行为报告,调查攻击行为方式情况,包括时间、班次、原因、方式、对象、处理措施等,最后进行因素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收集数据建立WPSxls数据表,以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暴力行为特点

共132例患者有攻击行为,发生274起攻击事件,其中住院<7日内发生182起。班次:早班发生130起,中班104起,夜班40起。原因:无明显原因171起,与他人矛盾25起,拒绝住院或治疗53起,其它25起。方式:语言威胁/辱骂83起,肢体冲突或攻击135起,语言+肢体冲突56起。暴力行为对象:医护人员120起,其他患者55起,患者自身31例,物品38起,探视者或家属2起,无明显28起。处理措施:劝说安抚53起,保护约束144起,药物治疗49起,药物+约束28起。严重程度:造成人身伤害10起。

2.2暴力行为发生原因

发生者年龄(30.3±11.4)岁,低于未发生(34.9±11.3)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暴力行为患者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未婚或离异、照料者为父母/子女、强制或哄骗入院、住院次数≥3次比重高于未发生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发生者相比,*P<0.05。

3讨论

3.1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点与原因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30%~60%[2-3],本组约为46.81%,处于正常水平。不同患者暴力行为方式时间、班次、次数、原因、形式、危害、攻击对象等存在较大差异,但从整体上看人均2-3次,多方式于早班,无明显原因、拒绝或治疗多见,常表现为肢体冲突或攻击、语言威胁或辱骂,以医护人员、其它患者为主要攻击对象。少部分可造成人身伤害。这些特点反应了暴力行为方式的机制,患者暴力行为发生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且存在一定的理性思考,是在发病基础上,结合自身心理特点,出现的异常行为[4]。从因素分析来看,发生者年龄、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未婚或离异、照料者为父母/子女、强制或哄骗入院、住院次数≥3次比重高于未发生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患者意愿相悖、刺激因素、难治性精神病、急性发作期病情未获得控制可能是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内外综合研究显示,精神病暴力行为可分为患者素质因素、历史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临床因素四个方面,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特征、攻击行为史、首次发病年龄、治疗依从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症状导尿管,按照是否可控又可分为静态因素、动态因素[5],这些为开展护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3.2护理

3.2.1风险管理

严格参照国家卫生部推行的《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中推荐的量表评估患者暴力行为风险量表,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识别高危因素、人群,对高风险人群,加强监管、做好防范、安排综合能力强护士,对高风险可控因素,提高重视,消除、控制可控因素。如对于有攻击行为史者,安排双人间或独间,不摆设可拆卸、移动物品,加强巡查,或通过隐蔽观察窗进行监控。寻找病房环境刺激源,如噪音、污迹等。同时对于高风险者,开展心理治疗、艺术治疗、工娱治疗、行为治疗、体育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稳定患者情绪。对于护士,应做好培训,避免依赖约束与器械,反复强调,提高护士重视程度,改变护士对患者态度,避免刺激患者。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可组织患者进行一般性交流、组织户外活动、放松活动、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多不理想,但聊胜于无。

3.2.2准确识别暴力行为

对护士进行培训,使护士了解暴力行为方式原因、前期表现,有助于提高护士识别能力。同时建立攻击行为报告,以了解医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方式特点,以指导护理活动。

3.3小结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点复杂,严重程度不等,发生原因较复杂,应建立奉献等级管理,入院时评估暴力行为;寻找可能诱发暴力行为的因素;建立应急案例;加强护士培训、护理干预,提升护士护理能力,控制可控因素。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2]高淑会,魏俊龙.有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知识需求的调査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1):149-150.

[3]蔡梅英,龚诚华,胡号应,等.广州市越秀区重性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社区干预效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4):56-58.

[4]尚正君,王建,肖志强,等.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185-186.

[5]许本健康,刘春香,陈菊凤,等.北京市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及康复预防管理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3):83-84.

标签:;  ;  ;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和护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