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草螟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蛾类,螟蛾总科,野螟亚科,分类
草螟科论文文献综述
齐婉丁,李后魂[1](2018)在《腹刺野螟属Anamalaia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及二新种记述(鳞翅目:草螟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报道了中国新纪录属——腹刺野螟属Anamalaia Munroe&Mutuura,1969的分布。记述了2新种:尖突腹刺野螟A.acerisella Li sp.nov.和圆突腹刺野螟A.obtusisella Li sp.nov.。提供了新种的鉴别特征及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8年02期)
魏雪丽[2](2017)在《海南岛斑野螟亚科的分类和区系研究(鳞翅目:草螟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总科Pyraloidea草螟科Crambidae。不少种类是重要的农林经济害虫。本文简要回顾了斑野螟亚科的国内外研究概况,采用传统分类的方法对海南岛斑野螟亚科进行了分类和区系研究。所用标本主要保存在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形态特征等术语使用参照李后魂等(2009)。1.种类记述通过对标本的分类鉴定和相关文献的统计,海南岛斑野螟亚科昆虫共78属214种,包括了中国特有种6个,海南特有属1个(Chrysothyridia Munroe),海南特有种6个(丁紫扇野螟Patania clava Xu&Du,条纹卷野螟Pycnarmon virgatalis Moore,条纹紫翅野螟Rehimena striolalis Snellen),中国新记录属1个(Chrysothyridia Munroe),中国新记录种3个(Chrysothyridia invertalis(Snellen);小斑紫翅野螟Rehimena cissophora(Turner);灰黑纹野螟Tyspanodes gracilis Inoue);海南新记录属4个(Chrysothyridia Munroe,牧野螟属Nomophila Hübner,弱斑野螟属Notesia Yamanaka,Poliobotys Shaffer&Munroe),海南新记录种35个。有观察标本的共计68属159种,对文献中描述简单、特征模糊的17种进行了补充描述,对3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中文描述;并提供了雄性特征图22幅,雌性特征图9幅。编制了分属检索表和分种检索表;提供了属、种的地理分布信息。2.区系分析根据观察标本和文献,整理了海南岛斑野螟亚科昆虫的地理分布信息,提供了海南岛斑野螟亚科已知属和种在世界和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分布表,分析总结了海南岛斑野螟78属214种分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和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情况,并利用二元相似性系数对海南岛斑野螟亚科与台湾岛等5个地区的斑野螟亚科昆虫进行了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属级阶元:海南岛斑野螟亚科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以东洋界为整体,共78属;其次是古北界,共63属,约占总属数的80.77%;然后按澳洲界、非洲界、新热带界、新北界的顺序依次递减,分别为60属76.92%、50属64.10%、40属51.28%、28属35.90%。区系分布型共17种,以跨界分布为主,共计74属,94.87%;东洋界特有属4属,5.13%;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属6属,7.69%;世界广布属共22属,28.21%。在中国地理区中,海南岛斑野螟以华南区为整体,共78属;其次是华中区,共65属,占总属数的83.33%;然后按西南区、华北区、青藏区、东北区和蒙新区的顺序依次递减,分别为53属67.95%、37属47.44%、18属23.08%、17属21.79%、11属14.10%。区系分布型共15种,以跨区分布为主,67属,85.90%;华南区特有属共11属,14.10%。在种级阶元:海南岛斑野螟亚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以东洋界为整体,共214种;其次是古北界,144种,占67.29%;然后按澳洲界、非洲界、新北界、新热带界的顺序依次递减,分别为67种31.31%、46种21.50%、14占6.54%、11种5.14%。区系分布型共16种,以跨界分布为主,共168种,占总种数的78.51%;其中以东洋、古北共有种最多,共80种,37.38%;世界广布种4种,1.87%;东洋界特有性较高,共46种,21.49%。该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以华南区为整体,共214种;其次是华中区,共155种,占总种数的72.43%,然后按西南区、华北区、东北区、青藏区和蒙新区的顺序依次递减,分别为110种51.40%、71种33.18%、22种10.28%、21种9.81%、12种5.61%。区系分布型共23种,以跨区分布为主,共173种,80.84%;华南区特有种共41种,约占19.16%。根据海南岛分布地信息可知,该亚科在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南、东南地区,这与海南岛的地理特征、植被状况和经济发展区域的人为干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二元相似性系数公式将海南岛和台湾岛等地区的斑野螟亚科昆虫进行了种类相似性分析:海南岛斑野螟与广东、福建、台湾的斑野螟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6、0.51、0.52,均大于0.5,达显着水平,与河南和日本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分别是0.26和0.43,小于0.5,说明了海南岛斑野螟亚科昆虫与广东、福建、台湾的共有种多,相似度高,而与河南和日本的斑野螟的相似度低,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25)
王浩[3](2016)在《基于DNA条形码的太白山野螟亚科和斑野螟亚科分类研究(鳞翅目:草螟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螟科中的野螟亚科Pyraustinae和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具有相当的经济重要性,害虫种类繁多,迄今全世界已知507属5180种,我国已记载150属700多种。虽然有学者对该2亚科进行了探索性的分类研究,但是由于种类多、分类系统杂乱,分类学研究仍处于α阶段,依据形态特征的物种鉴定仍非常困难。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中鳞翅目昆虫为优势类群。2012年,李后魂等在《秦岭小蛾类(昆虫纲:鳞翅目)》中提到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有野螟亚科24属45种,斑野螟亚科31属61种。本文结合传统形态分类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首次对太白山野螟亚科和斑野螟亚科进行了分类和DNA条形码研究,测定了野螟亚科8属12种和斑野螟亚科27属48种的144条DNA条形码序列,通过分析进一步验证了COI基因DNA条形码可以作为野螟亚科和斑野螟亚科昆虫的分子鉴定依据,并且根据分子数据构建了2亚科所有物种的NJ邻接树,对其中部分近缘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太白山野螟亚科和斑野螟亚科昆虫干标本的DNA条形码COI基因测序,证实利用鳞翅目COI基因通用引物能够稳定地扩增获取目标COI基因序列,成功率达到100%,测定的144条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长度均大于650 bp,序列不存在插入或缺失,符合DNA条形码全长序列的数据标准,能够应用于该2亚科昆虫的物种分子鉴定。(2)基于COI基因DNA条形码的野螟亚科和斑野螟亚科分子鉴定结果表明,COI基因DNA条形码对2亚科昆虫的物种识别率均达到100%,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COI基因DNA条形码能够作为形态学鉴定强有力的分子鉴定依据和佐证。(3)基于COI序列DNA条形码数据构建的60种野螟亚科和斑野螟亚科昆虫NJ邻接树的亚科间、属间及种间亲缘关系分析,亚科间亲缘关系与传统分类学的结论基本一致,但NJ树解析出的属间、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与传统分类学观点仍有部分不同,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4)部分近缘种在太白山海拔高度的分布上的差异性显着,近缘种种间基因交流的阻碍作用可能存在,并与不同海拔寄主植物的影响而对应,但不同海拔高度对同种物种基因交流的阻碍作用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李锦伟,张丹丹[4](2015)在《中国长距野螟属二新纪录种(鳞翅目:草螟科:野螟亚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中国长距野螟属2新纪录种:红翅长距野螟Hyalobathra miniosalis(Guenée,1854)和单色长距野螟Hyalobathra unicolor(Warren,1895)。提供了成虫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和南开大学昆虫标本馆。(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5年01期)
和桂青[5](2014)在《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的区系研究(鳞翅目:螟蛾总科:草螟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进行了区系研究。文献综述部分简述了斑野螟亚科昆虫的经济意义、分类和区系研究概况;种类记述部分主要根据对研究标本的整理鉴定,结合文献记载,记述了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74属230种;区系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的区系组成及特点,并对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进行了区系相似性分析。1.种类记述经分类鉴定和文献统计,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共74属230种,其中有研究标本的共65属152种,包括了西南地区新记录属5个(弱背野螟属Ategumia Amsel、白翅野螟属Leucinodes Guenee、四点野螟属Lygropia Lederer、洁野螟属Rhimphalea Lederer、突角野螟属Ulopeza Zeller),西南地区新记录种33个;中国特有属1个(角翅野螟属Pyradena Munroe),中国特有种27个。对文献中描述简单、特征模糊的34种进行了重新描述;首次在国内记录了8个种的雌性个体,描述了其外生殖器特征,并提供了特征图。编制了分属和分种检索表;提供了属、种的文献引证及地理分布信息;根据研究标本,对西南地区新记录种、缺乏雌性外生殖器记述的种、本论文中重新描述的种提供了雌、雄性外生殖器图。2.区系分析对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属级和种级阶元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和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总结;并利用相似性系数公式计算了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在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及西南地区六省区的相似性系数。提供了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已知种类在国内各区的分布和地理分布表。结果表明:在属级阶元上: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各属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较复杂,共有20种分布型:以跨界分布为主,共73属,占总属数的98.65%;世界广布属共17属,占22.97%。东洋界特有属仅1属,占1.35%。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以东洋区系成分为主,与古北界和澳洲界联系较为紧密,与非洲界、新热带界联系次之,与新北界联系最少。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共有16种分布型,多为跨区分布,共72属,占总属数的97.30%;以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为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1.62%、16.22%、12.16%。西南地区跨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3区,该地区斑野螟与其他各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与华北区的联系最紧密,与青藏区、东北区的联系较紧密,与蒙新区的联系最少。在种级阶元上:从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看,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共有16种分布型;以跨界分布为主,共173种,占总种数的75.22%;以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最多,共107种,占46.52%;全球广布种仅3种,占为1.30%。西南地区斑野螟区系成分以东洋成分为主,古北成分次之,与澳洲界、非洲界的联系较紧密,与新北界和新热带界联系最少。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看,共有32种分布型;多为跨区分布,共207种,占总种数的90.00%;以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18.70%、15.22%、13.48%;全国广布种仅4种,占1.74%。西南地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跨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与其他各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与华北区的联系最紧密,与东北区、青藏区的联系较紧密,与蒙新区的联系最少。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以上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斑野螟分布较为广泛,以东洋区成分为主;推测东洋区可能是斑野螟亚科昆虫的物种分化中心。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已知种的区系相似性分析:从中国动物地理区角度分析,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叁区之间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均为0.5以上,有显着相似性。叁区间的叁元相似性系数为0.729,也达显着水平。表明了西南地区斑野螟在叁区间的分布是广泛且均匀的。从省区的角度分析,重庆与四川间相似性系数为0.635,达显着水平;其余各省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小于0.5的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6-03)
杨兆富[6](2014)在《基于DNA条形码和形态特征的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鳞翅目:草螟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螟亚科是草螟科中较大的亚科,是一类重要的农林业经济害虫,迄今全世界已知190属1413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该亚科的分类研究比较混乱,特别是对形态特征间断不明显的类群鉴定极为困难,导致遗留了很多分类问题,也是推进该亚科系统分类研究,澄清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的一大障碍。DNA条形码技术是近年来应用于物种分子鉴定的一种新方法,不仅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已知种、发现隐存种,也可为搞清一些形态上难以解决的分类学难题、重建生物的进化关系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和可靠的分子证据。本文详细介绍了 DNA条形码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系统回顾了野螟亚科昆虫的国内外研究概况。通过首次构建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昆虫DNA条形码数据库,检测了COI基因DNA条形码对该类群的分子鉴定效率,并尝试结合DNA条形码和形态特征对野螟亚科部分类群进行了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NA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对野螟亚科昆虫的分子鉴定。1)测定了野螟亚科52属253种的922条DNA条形码序列,包括中国31属101种的367条DNA条形码序列,北美27属154种的555条DNA条形码序列。其中,665条为符合DNA条形码标准的序列,251条为mini-DNA条形码序列。111种成功测定了3条以上的DNA条形码序列,142种测定了 1~2条DNA条形码序列。除2属未测序获得DNA条形码序列外,其他取样的52属均成功测定了 DNA条形码序列。2)通过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及DNA条形码间隙—Barcode gap分析,检测了在野螟亚科昆虫分子鉴定中COI基因DNA条形码物种界定的标准。结果表明,标准DNA条形码种内遗传距离为0~7.75%(平均值为0.39%),种间遗传距离为0~18.57%(平均值为9.12%),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在2.0%存在明显的Barcode gap,因此遗传距离2.0%可作为界定物种的标准。而mini-DNA条形码种内遗传距离为0~33.19%(平均值为1.16%),种间遗传距离为0~34.49%(平均值为11.36%),种内最大遗传距离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出现较大的重迭区,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在2.0%不存在明显的Barcode gap。3)通过构建标准DNA条形码分类单元鉴定树,结果表明其对野螟亚科昆虫的物种识别具有较高的分辨率(86.39%),有165个形态种能够被正确归类和区分,表现出较好的形态鉴定和分子数据的一致性。比较而言,mini-DNA条形码序列构建的分类单元鉴定树显示出较低的分辨率(63.64%),仅有84个形态种能够被正确归类和区分,出现了较多的同种多系分支或不同种的分支重迭现象。2.基于DNA条形码和形态特征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隐存种的研究。通过计算标准DNA条形码的遗传距离及序列多样性,结果表明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12种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大于2.0%,DNA条形码序列的多样性较高,说明其中可能包含隐存种。采用NJ、ME法构建单倍型系统树,结果表明其中Ananiacoronata,.hortulata,Perispasta caeculalis,Pyrausta fodinalis,P.perrubralis,P.subsequalis 6个复合种的不同地理支系均聚类形成比较明显的单系,并且各支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超过2.0%。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发现6个复合种的不同地理支系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差异,证实其中存在隐存种。因此,本文结合DNA条形码和形态学证据共提出4新种、3新地位。新种:Anania aduncata sp.nov.,Anania tennesseensis sp.nov..,Perispasta brevis sp.nov.,Pyrausta chiapaslis sp.nov.。新地位:Pyrausta septentrionicola stat.nov.,Pyrausta monticola stat.nov.,Pyrausta shastanalis stat.nov.。3.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基于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和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研究。基于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采用MP、ML、BI法重建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的分子系统树显示,3种方法得到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存在一定差异,MP、ML较BI法得到的系统树,能够更好地解析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解决大多数属的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内群45属虽然未聚类形成单系群,但支持将其中36属归入野螟亚科,与传统形态学分类观点一致。另外,本研究分析结果支持内群中Charitoprepes,Lamprophaia,Mabra,Mimetebule 等4属与外群斑野螟亚科的聚类关系较近,相反与野螟亚科的聚类关系较远。而Carminibotys,Euclasta,Heterocnephes,Pseudebulea,Triunicidia等5属在不同系统树的位置有所变动,因此它们的系统关系及归属未能得到解决。外群中Aetholix,Udea与野螟亚科的聚类关系较近,相反与斑野螟亚科的聚类关系较远,与传统形态学认为该2属应为斑野螟亚科成员的观点有分歧。联合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和形态特征采用MP、BI法重建中国野螟亚科的系统树显示,2种方法得到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存在一定差异。MP较BI法得到的系统树,能够更好地解析中国野螟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解决大多数属的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内群22属未聚类形成单系群,但支持将其中19属归入野螟亚科,与传统形态学分类观点一致。另外,本研究分析结果支持内群中Mimetebulea与斑野螟亚科的聚类关系较近,相反与野螟亚科的聚类关系较远。而Carminibotys,Pseudebulea在不同系统树的位置有所变动,因此该2属的系统关系及归属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陈娜,王淑霞[7](2013)在《中国薄翅野螟属一新种及二新记录种(鳞翅目:草螟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中国薄翅野螟属Evergestis Hübner 1新种:白带薄翅野螟E.albifasciaria sp.nov.和2中国新记录种:苔薄翅野螟E.lichenalis Hampson,1900和淡薄翅野螟E.pallidata(Hufnagel,1767);文中提供了成虫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3年04期)
李卫春[8](2013)在《武功山草螟亚科——江西新记录种记述(鳞翅目:草螟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武功山高山草甸的一江西新记录种:双斑草螟Crambus bipartellus South,提供了该种鼓膜器和雌雄外生殖器图示。研究标本保存在江西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JXAUM)。(本文来源于《生物灾害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陈娜,王淑霞[9](2013)在《中国新记录属沟额野螟属Prorasea Grote一新种记述(鳞翅目:草螟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草螟科中国1新记录属:沟额野螟属P Grote,1878,并描述采自内蒙古的该属1新种:弓沟额野螟Prorasea arcilinearis sp.nov.,提供了新种的成虫、翅脉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3年03期)
陈娜,王淑霞[10](2013)在《额突齿螟属中国新纪录属和叁新纪录种记述(鳞翅目,草螟科,齿螟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报道额突齿螟属Tegostoma Zeller在中国的分布,并记述中国3新纪录种,即长额突齿螟Tegostomacomparalis(Hübner,1796),异额突齿螟Tegostoma disparalis Herrich-Schffer,1851 和钝额突齿螟Tegostoma kabylalis Rebel,1902。提供了新纪录种的成虫和雌雄外生殖器图片以及鉴别特征。(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草螟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总科Pyraloidea草螟科Crambidae。不少种类是重要的农林经济害虫。本文简要回顾了斑野螟亚科的国内外研究概况,采用传统分类的方法对海南岛斑野螟亚科进行了分类和区系研究。所用标本主要保存在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形态特征等术语使用参照李后魂等(2009)。1.种类记述通过对标本的分类鉴定和相关文献的统计,海南岛斑野螟亚科昆虫共78属214种,包括了中国特有种6个,海南特有属1个(Chrysothyridia Munroe),海南特有种6个(丁紫扇野螟Patania clava Xu&Du,条纹卷野螟Pycnarmon virgatalis Moore,条纹紫翅野螟Rehimena striolalis Snellen),中国新记录属1个(Chrysothyridia Munroe),中国新记录种3个(Chrysothyridia invertalis(Snellen);小斑紫翅野螟Rehimena cissophora(Turner);灰黑纹野螟Tyspanodes gracilis Inoue);海南新记录属4个(Chrysothyridia Munroe,牧野螟属Nomophila Hübner,弱斑野螟属Notesia Yamanaka,Poliobotys Shaffer&Munroe),海南新记录种35个。有观察标本的共计68属159种,对文献中描述简单、特征模糊的17种进行了补充描述,对3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中文描述;并提供了雄性特征图22幅,雌性特征图9幅。编制了分属检索表和分种检索表;提供了属、种的地理分布信息。2.区系分析根据观察标本和文献,整理了海南岛斑野螟亚科昆虫的地理分布信息,提供了海南岛斑野螟亚科已知属和种在世界和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分布表,分析总结了海南岛斑野螟78属214种分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和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情况,并利用二元相似性系数对海南岛斑野螟亚科与台湾岛等5个地区的斑野螟亚科昆虫进行了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属级阶元:海南岛斑野螟亚科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以东洋界为整体,共78属;其次是古北界,共63属,约占总属数的80.77%;然后按澳洲界、非洲界、新热带界、新北界的顺序依次递减,分别为60属76.92%、50属64.10%、40属51.28%、28属35.90%。区系分布型共17种,以跨界分布为主,共计74属,94.87%;东洋界特有属4属,5.13%;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属6属,7.69%;世界广布属共22属,28.21%。在中国地理区中,海南岛斑野螟以华南区为整体,共78属;其次是华中区,共65属,占总属数的83.33%;然后按西南区、华北区、青藏区、东北区和蒙新区的顺序依次递减,分别为53属67.95%、37属47.44%、18属23.08%、17属21.79%、11属14.10%。区系分布型共15种,以跨区分布为主,67属,85.90%;华南区特有属共11属,14.10%。在种级阶元:海南岛斑野螟亚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以东洋界为整体,共214种;其次是古北界,144种,占67.29%;然后按澳洲界、非洲界、新北界、新热带界的顺序依次递减,分别为67种31.31%、46种21.50%、14占6.54%、11种5.14%。区系分布型共16种,以跨界分布为主,共168种,占总种数的78.51%;其中以东洋、古北共有种最多,共80种,37.38%;世界广布种4种,1.87%;东洋界特有性较高,共46种,21.49%。该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以华南区为整体,共214种;其次是华中区,共155种,占总种数的72.43%,然后按西南区、华北区、东北区、青藏区和蒙新区的顺序依次递减,分别为110种51.40%、71种33.18%、22种10.28%、21种9.81%、12种5.61%。区系分布型共23种,以跨区分布为主,共173种,80.84%;华南区特有种共41种,约占19.16%。根据海南岛分布地信息可知,该亚科在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南、东南地区,这与海南岛的地理特征、植被状况和经济发展区域的人为干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二元相似性系数公式将海南岛和台湾岛等地区的斑野螟亚科昆虫进行了种类相似性分析:海南岛斑野螟与广东、福建、台湾的斑野螟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6、0.51、0.52,均大于0.5,达显着水平,与河南和日本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分别是0.26和0.43,小于0.5,说明了海南岛斑野螟亚科昆虫与广东、福建、台湾的共有种多,相似度高,而与河南和日本的斑野螟的相似度低,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螟科论文参考文献
[1].齐婉丁,李后魂.腹刺野螟属Anamalaia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及二新种记述(鳞翅目:草螟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8
[2].魏雪丽.海南岛斑野螟亚科的分类和区系研究(鳞翅目:草螟科)[D].西南大学.2017
[3].王浩.基于DNA条形码的太白山野螟亚科和斑野螟亚科分类研究(鳞翅目:草螟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李锦伟,张丹丹.中国长距野螟属二新纪录种(鳞翅目:草螟科:野螟亚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5
[5].和桂青.西南地区斑野螟亚科的区系研究(鳞翅目:螟蛾总科:草螟科)[D].西南大学.2014
[6].杨兆富.基于DNA条形码和形态特征的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鳞翅目:草螟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陈娜,王淑霞.中国薄翅野螟属一新种及二新记录种(鳞翅目:草螟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3
[8].李卫春.武功山草螟亚科——江西新记录种记述(鳞翅目:草螟科)[J].生物灾害科学.2013
[9].陈娜,王淑霞.中国新记录属沟额野螟属ProraseaGrote一新种记述(鳞翅目:草螟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3
[10].陈娜,王淑霞.额突齿螟属中国新纪录属和叁新纪录种记述(鳞翅目,草螟科,齿螟亚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