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品烷论文-廖志华

托品烷论文-廖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托品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UGT,PLA,托品烷生物碱,ODC

托品烷论文文献综述

廖志华[1](2019)在《托品烷生物碱生物合成途解析与代谢工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分子生药学暑期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生药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4)

张静[2](2019)在《蜂蜜中木藜芦烷类毒素及托品烷类生物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蜂蜜作为天然的甜味食品,素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誉,然而近年来南方地区频发的蜂蜜中毒事件,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恐慌,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黄杜鹃和曼陀罗等有毒蜜源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在大宗蜜源植物流蜜匮乏时,蜜蜂易于采集其花蜜,并将有害物质转移并富集到蜂蜜中,形成有毒蜂蜜。木藜芦烷类毒素和托品烷类生物碱分别作为杜鹃和曼陀罗中主要毒性成分,误食微量便可导致人的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开发了蜂蜜中的木藜芦烷类毒素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准确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旨在及时有效的规避有毒蜂蜜误食的风险,保护消费者的安全,为蜂产品质量安全及风险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建立了蜂蜜中4种木藜芦烷类毒素(闹羊花毒素II、闹羊花毒素III、木藜芦毒素I和木藜芦毒素III)的UHPLC-MS/MS检测方法,采用甲醇/水(20:80,v/v,含0.1%乙酸)作为提取液,0.1%乙酸-水和0.1%乙酸-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该方法的检测限为2.0μg/kg~5.0μg/kg,定量限为5.0μg/kg~10.0μg/kg。在5.0~50.0μg/kg添加浓度范围内,4种木藜芦烷类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77.94%~109.21%,日内变异系数为4.06%~9.82%,日间变异系数为4.94%~13.11%,并采用开发的方法对我国各地17种蜂蜜品种进行木藜芦烷类毒素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部分蜂蜜中存在木藜芦烷类毒素污染的风险,其污染的蜜种主要集中在杜鹃蜂蜜、杂花蜂蜜以及部分野生蜂蜜中。然而,我国大宗商品蜜中未检出该类污染物,较为安全。第二部分,本研究首先采用UHPLC-Q Exactive Plus高分辨质谱技术对曼陀罗花蜜中的托品烷类生物碱进行识别与鉴定,共得到4种托品烷类生物碱,即茛菪碱、东茛菪碱、山茛菪碱、去甲基山茛菪碱。为明确曼陀罗花蜜中的托品烷类生物碱是否通过蜜蜂的采集行为转移至蜂蜜中形成有毒蜂蜜,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对蜂蜜中的托品烷类生物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疑似阳性蜂蜜样本中存在与曼陀罗花蜜中一致的4种托品烷类生物碱,其中东茛菪碱约占85.0%以上。为了探究我国蜂蜜中托品烷类生物碱污染的含量,本试验开发了蜂蜜中4种托品烷类生物碱的UHPLC-MS/MS定量检测方法。采用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甲醇/水(20:80,v/v)作为提取液,得到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05μg/kg,定量限为0.1μg/kg。在0.1~0.5μg/kg添加浓度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74.93%~103.42%,日内变异系数为2.63%~10.81%,日间变异系数为3.78%~14.13%。(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4-01)

杨怡,张翠平,刘兴,韦悦,吴能表[3](2018)在《茉莉酸甲酯对颠茄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莨菪碱和东莨菪碱是颠茄中重要的托品烷类生物碱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方面药理价值。该研究采用土培法种植颠茄实生苗,设置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分析不同浓度MeJA对颠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含量、生物碱合成的上游物质以及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eJA浓度为200μmol·L-1时更有利于颠茄生物碱的积累;对腐胺(Put)及其合成的关键酶活性的测定发现,Put的含量与其合成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基本一致,都随MeJA浓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Put含量在MeJA浓度为200μmol·L-1时达到最高;对PMT,TRⅠ,H6H表达量的检测发现,200μmol·L-1MeJA处理下叶片和根部TRⅠ,H6H基因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PMT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说明,MeJA对颠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合成的调控主要依靠影响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发挥效用,适宜浓度茉莉酸甲酯提高了颠茄叶片TRⅠ和根部TRⅠ与H6H表达量,从而促进莨菪碱的合成和莨菪碱向东莨菪碱的转化,提高颠茄体内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积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刘佳,卢克欢,郭双,张翠平,韦悦[4](2018)在《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质量分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J)、硝酸银(AgNO_3)、水杨酸(SA)、酵母提取物(YE)4种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合成的影响.方法:将0.5g新鲜颠茄毛状根接种于B5液体培养基中,黑暗培养12d后,将原有培养基换成加有不同浓度诱导子的4种新培养基,同样条件下再培养2d,收集颠茄毛状根材料,测定其鲜质量与干质量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MJ抑制了毛状根生长与托品烷类生物碱的积累,而AgNO_3虽然抑制了颠茄毛状根的生长,但却显着提高了托品烷类生物碱的积累,托品烷类生物碱的产量在100μmol/L AgNO_3处理下达到26.191mg,是对照的219.9%.在SA处理下,较小程度地抑制了毛状根的生长,对东莨菪碱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在YE处理下,随试验浓度升高,对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的积累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增强.结论:AgNO_3是提高毛状根中托品烷类生物碱的最佳诱导子,而YE是对颠茄毛状根生长的最佳诱导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郭双[5](2018)在《酵母提取物对颠茄毛状根碳氮代谢及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颠茄(Atropa belladonna L.)是茄科颠茄属的一种药用植物,全草可入药。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为托品烷类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TAs),其中莨菪碱和东莨菪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多制成注射剂或片剂作为抗胆碱药物使用,药效包括止痉、镇痛、止吐、麻醉、治疗帕金森症、抗晕动症等,市场需求量巨大。但由于颠茄植株中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含量极低,提取方法复杂且纯度不高,使其产量远远低于市场需求。因此,提高颠茄次生代谢产物产量是颠茄研究的重点方向。其中,通过诱导子刺激颠茄毛状根加速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方式效果良好且成本较低,所以又是颠茄次生代谢研究的热点。本试验以颠茄毛状根为研究材料,采用向其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真菌诱导子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YE)的处理方式,测定了颠茄毛状根碳代谢、氮代谢、抗氧化代谢以及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的相关指标,以分析YE对颠茄毛状根生长代谢的影响情况,并初步探究YE对颠茄毛状根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不同浓度YE对颠茄毛状根两种主要生物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YE浓度为100 mg·L~(-1)时,莨菪碱和东莨菪碱能够在短期内高效积累,而添加更高YE浓度如300 mg·L~(-1),则会使颠茄毛状根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产量降低,YE浓度为400mg·L~(-1)时甚至可导致颠茄毛状根死亡。2.研究YE对颠茄毛状根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颠茄毛状根的碳代谢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几乎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YE的添加使毛状根的淀粉酶活性显着增强,蔗糖合成酶活性先升后降,总碳含量显着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并不显着。这说明YE改变了颠茄毛状根原有的碳代谢调节方式,使整个碳代谢更加活跃。3.研究YE对颠茄毛状根氮代谢的影响发现:较对照组而言,颠茄毛状根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显着下降,其他含氮化合物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升高,总氮含量同样也有显着的增多,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显着升高,但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变化不显着。说明YE加速了毛状根的氮代谢,增强了氮同化,使更多的无机氮转变为有机氮提供给植物利用。4.研究YE对颠茄毛状根抗氧化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毛状根能通过增强各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来清除体内随衰老产生的多余活性氧,以维持正常的生长代谢。YE的添加可使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说明毛状根中的活性氧含量降低,避免了活性氧对植物细胞产生伤害。5.研究YE对颠茄毛状根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的影响发现:YE处理颠茄毛状根可显着提高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途径中的底物氨基酸(鸟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以及腐胺的含量,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1,4-丁二氨-氮-甲基转移酶基因(Putrescine N-methyl transferase,PMT)、托品酮还原酶-I基因(Tropinone reductase-I,TR I)和莨菪碱6-β-羟化酶基因(hyoscyamine 6-β-hydroxylase,H6H)的相对表达量也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最终使产物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产量增多,本试验结果中,莨菪碱产量比东莨菪碱产量增幅更大,在处理16 d后分别是对照组的3.09倍和1.85倍。综上所述,YE对颠茄毛状根的氮代谢和抗氧化代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主要是增强了颠茄毛状根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使氮代谢加速,生成的氨基酸可为次生代谢中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合成提供更多原料,同时YE还通过调控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使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产量提高。本研究为实际生产中提高颠茄有效药用成分产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为继续开展颠茄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韦悦[6](2017)在《氮素形态对颠茄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颠茄(Atropa belladonna L.)是茄科颠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药典规定的托品烷类生物碱(TAs)唯一药源植物,其主要药用成分为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但生物碱在颠茄中的含量通常很低,且东莨菪碱含量又远远少于莨菪碱,这导致人们关注颠茄莨菪碱与东莨菪碱的合成、积累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期望找到适宜的培育条件以提高莨菪碱与东莨菪碱的产率。氮素是植物生长和代谢重要影响因子之一,不同形态的氮素对植物有不同的影响,氮素形态与生物碱的合成与积累也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以颠茄实生苗为材料,结合砂培、浇灌营养液培养方法,设置不同铵硝配比(0︰100、25︰75、50︰50、75︰25、100︰0),分析不同形态氮素在不同处理时间对颠茄生长和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以及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形态氮素对颠茄次生代谢上游产物、信号分子以及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从细胞和基因水平探索氮素形态调控颠茄生长、氮素利用以及生物碱合成的机制,以期为颠茄次生代谢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对颠茄种植过程中氮肥的合理配施、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整个处理期内,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颠茄茎叶和根部干质量都逐渐升高,其中茎叶干质量在全硝营养下最高,根部干质量在铵硝比25︰75时最高。测定植株叶绿素含量发现,铵态氮比例较高时植株的叶绿素含量也更高。以上结果表明,颠茄具有喜硝特性,在全硝营养下其地上部和地下部均能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少量铵态氮(NH4+≤25%)存在不影响其生长并能增加叶绿素的合成,因此铵硝结合供氮且铵硝配比为25︰75更有利于颠茄的生长。2.研究不同形态氮素营养下颠茄主要含氮化合物和氮代谢关键酶随处理时间的变化发现,处理初期全铵营养增加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但随处理时间延长铵硝比50︰50更有利于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处理液中铵态氮比例增加总体上表现为升高,在铵硝比75︰25时最高;叶片中硝酸盐含量随处理液中硝态氮比例增加而增加,整个处理期内硝态氮比例大于50%时叶片硝酸盐含量呈下降趋势;NR活性随着处理液中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上升,但随处理时间增加全硝处理下NR活性有下降趋势;GS活性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升高的趋势,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单一硝态氮处理降低了GS活性,单一铵态氮处理则增加了GS活性。表明随营养液中硝态氮比例的增加,颠茄能积累更多的硝酸盐,从而促进NR活性,而铵态氮的加入则能增加GS活性,促进了GS/GOGAT循环,从而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因此铵硝结合供氮且铵硝配比为25︰75更有利于颠茄的氮代谢。3.对颠茄叶片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在不同形态氮素处理不同时间下的变化研究发现,虽然处理初期铵硝等量供氮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含量都不高,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铵硝等量供氮使生物碱持续上升,尤其是东莨菪碱增加明显。整个处理期内,全硝处理组东莨菪碱含量都较少。说明氮素形态显着影响了颠茄TAs的积累,同时也影响了莨菪碱向东莨菪碱的转化,铵硝比为50︰50时更有利于颠茄生物碱的积累和莨菪碱向东莨菪碱的转化。4.为明确氮素形态对颠茄生物碱合成调控的机制,以处理28 d时的颠茄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形态氮素对TAs合成前体腐胺(Put)、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以及TAs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PMT、TRⅠ和H6H表达量的影响。对Put及其合成关键酶的检测发现,腐胺的含量与腐胺合成的关键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它们都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在铵硝比75︰25达到最高;对信号分子NO的检测发现,NO浓度随处理液中硝态氮比例的减小而减小;对PMT、TRⅠ和H6H表达量的检测发现,少量铵态氮增加了根部PMT与H6H基因表达量,铵硝比为50︰50时叶片和根部PMT、TRⅠ和H6H基因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由此可以推测,氮素形态对颠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合成的调控主要通过影响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起作用,铵硝等比供氮条件提高了颠茄叶片中TRⅠ和根部PMT与H6H表达量,促进了腐胺向莨菪碱的合成以及莨菪碱向东莨菪碱的转化。综上所述,硝态氮有利于颠茄的初生生长,一定比例的铵态氮则能促进颠茄的次生代谢。氮素形态的变化对颠茄氮代谢和叶绿素含量有直接的影响,从而造成颠茄初生生长的差异。而氮素形态对颠茄次生代谢的调控,则通过改变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起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0)

曾俊岚,赵凯辉,兰小中,廖志华[7](2016)在《藏药资源植物铃铛子托品烷类生物碱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品烷类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TAs)是一类主要来自于茄科植物的含氮小分子有机物,其中莨菪碱(hyoscyamine)和东莨菪碱(scopolamine)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胆碱药物,可用于手术前麻醉、抗晕动症、戒毒脱瘾、治疗帕金森症、改善微循环、治疗有机农药中毒等。铃铛子(Anisodus luridus)产自我国西藏、云南高海拔地区,属于茄科山莨菪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该物种具有生物量大、生物碱含量高的特点。本研究采用HPLC测定了铃铛子各器官中托品烷类生物碱含量,发现各部位均表现为莨菪碱含量高于东莨菪碱含量,表明铃铛子属于莨菪碱型资源植物。莨菪碱最高的部位为子房(18.92563mg.g~(-1) DW),其次是种子(15.85058mg.g~(-1) DW)、主根(10.5159mg.g~(-1) DW),东莨菪碱最高的部位也是子房(3.14404 mg.g-1 DW),其次是花萼(2.09926 mg·g~(-1) DW)、花冠(1.75487mg.g~(-1) DW),茎中两种TAs含量均为最低。铃铛子中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含量都高于我国传统药源植物颠茄中的含量,因此铃铛子适合被作为新型TAs高产药源植物进行产业化种植。(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刘佳[8](2016)在《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机理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颠茄(Atropa belladonna L.)是茄科颠茄属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是民间传统的药用植物。但是药用植物的药用成分含量低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而添加诱导子是目前提高有效成分常用且有效的方法。目前对颠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研究,而通过添加诱导子来提高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积累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颠茄毛状根为材料,通过添加四种不同浓度的诱导子,测定毛状根的生物量与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含量,筛选出最适诱导子及浓度。再用四种诱导子处理颠茄毛状根,研究不同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生长过程中生理指标、NO及H_2O_2含量、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的影响,以期从这叁个方面初步探究诱导子对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积累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颠茄毛状根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在0-3d生长缓慢,属于生长延伸期。3-21d,毛状根的生长快速,处于快速生长期。21-27d毛状根的增长缓慢,属于生长的稳定期。在27d以后毛状根的鲜质量与干质都量出现下降的趋势,且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含量也减少。6-12d内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含量迅速增长。但在12-21d,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含量处于稳定阶段。2.研究四种诱导子茉莉酸甲酯(MJ)、硝酸银(AgNO_3)、水杨酸(SA)、酵母提取物(YE)对颠茄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影响发现:MJ抑制了毛状根的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含量,而AgNO_3虽然抑制了颠茄毛状根的生长,但却显着地提高了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含量,托品烷类生物碱的产量在100μmol·L-1最大。SA较小程度的抑制了毛状根的生长,提高了东莨菪碱的含量。YE随试验浓度的升高,对毛状根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的促进作用也增强。说明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的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的积累具有选择性,AgNO_3是提高毛状根中托品烷类生物碱含量的最佳诱导子,而YE对颠茄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的产量提高均有效果。3.研究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生长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发现:诱导子的添加导致了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其中SA对MDA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各处理组均可以显着性地提高毛状根中脯氨酸(Pro)的含量,其中YE处理最为明显,达到8.16μg·g-1FM,是对照组的3.92倍;同时,各诱导子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颠茄毛状根中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有显着性地提高,其中AgNO_3与SA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分别是对照的1.58、1.60倍。而YE却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高最为明显,达到了10.53mg·g-1FM,较对照增加了22.31%。4.诱导子的添加使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性地提高了NO的含量,其中,MJ对NO含量影响最为明显,达到了51.76μmol·L-1·g FM,是对照的1.61倍,且与SA、YE处理出现显着性差异;其次,四种诱导子处理也刺激了H_2O_2迸发,除YE处理与对照没有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叁种处理均显着性提高可H_2O_2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8.25%(MJ)、72.45%(AgNO_3)、17.84%(SA),而YE处理仅仅比对照提高了4.79%。5.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除MJ处理对pmt基因的表达没有显着性差异外,其他叁种诱导子均能显着性地刺激pmt基因的表达,YE刺激pmt基因表达的效果最为明显,达到对照的242.22%;其次,MJ处理同样也没有刺激trI基因的表达,反而抑制了该基因的表达,但不存在显着性。而其他叁组诱导子却显着性地提高trI基因的表达;最后,与对照相比,四种诱导子均提高了h6h基因的表达,刺激程度为MJ>AgNO_3>SA>YE。(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6)

胡素文[9](2014)在《托品烷及2-甲基哌嗪类CCR5小分子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是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高致病性病毒传染病,自1981年发现至今,已夺去了二千五百多万人的性命,对艾滋病的治疗和根除仍然是21世纪重要挑战之一。因此,急需开发新型的抗HIV-1药物,其中,以CCR5为靶点的小分子拮抗剂是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骨架迁越、药效团拼合以及生物电子等排等策略构建新型的母核结构,设计合成了四种不同类型共118个目标化合物,并进行了 CCR5拮抗活性和抗HIV-1病毒活性测试。论文第二部分以Pfizer发现的托品烷类化合物Pfizer-5为先导化合物,根据理性药物设计策略,采用环合的方法设计合成了 8-(2-苯基哌啶-4-基)-8-氮杂双环[3.2.1]辛烷类(苯基哌啶-托品烷类)共34个目标化合物。所得化合物的CCR5拮抗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均显示一定的CCR5拮抗作用。其中含苯磺酰胺取代基系列的化合物的活性较好,活性最好的化合物1-68 IC50=0.1μM。进而利用拼合原理,将化合物1-68中的外式-3-(4-甲基苯磺酰胺基)-8-氮杂双环[3.2.1]辛烷片段与TAK-12中的1-乙酰基-N-苯基哌啶-4-甲酰胺片段通过环已烷连接,设计合成了 8-环已基-8-氮杂双环[3.2.1]辛烷类衍生物(环已基-托品烷类)共21个。CCR5拮抗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大部分显示出中等到强的CCR5拮抗活性。其中化合物 1-95(IC50=17nM),1-103(IC50=42nM),1-104(IC50=55nM)和 1-105(IC50=74nM)的拮抗活性与阳性药物Maraviroc(IC50=13.1nM)处同一数量级。CCR5拮抗活性较好化合物的体外抗HIV-1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95,1-103和1-104在10μg/ml浓度下,对病毒抑制率均超过60%。此外,细胞毒性测试表明:上述四个化合物在10 μ M浓度下均无细胞毒作用。论文第叁部分首先以本课题组所发现的化合物23h为先导,在分析其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利用药效团置换等药物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 44个2-甲基-N-取代苯基-N'-(N-单取代胺丙基)哌嗪类衍生物及类似物。CCR5拮抗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的CCR5拮抗活性,活性最好的化合物1-90,其IC50=1.12μM。构效关系分析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中的碱性中心2-甲基哌嗪,2,6-二甲基哌嗪以及高哌嗪间互相替换对活性影响不大。同时,采用拼合原理,选取TAK-220的1-乙酰基-N-(3-氯-4-甲基苯基)哌啶-4-甲酰胺和化合物23h的4-氰基苯基哌嗪部分进行片段连接,设计合成了 19个2-甲基-N-取代苄基-N'-(N,N双取代胺丙基)哌嗪类衍生物和类似物。CCR5拮抗活性测试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CCR5拮抗活性,其中,六个化合物的CCR5拮抗活性优于阳性药Maraviroc。CCR5拮抗活性最强的四个化合物(2-114,2-117,2-147和2-150)的体外抗HIV-1测试结果表明,除2-117外,其余叁个化合物(2-114,2-147和2-150)的IC50值均小于100nM,活性最好的化合物2-147,其IC50=31.4nM。同时,这四个化合物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具进一步研发的潜力。化合物2-147的大鼠全血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其在血液中稳定。进一步的hERG离子通道抑制实验发现化合物2-147和2-150在3μM时的抑制浓度分别为45%和64%,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10-01)

严铮辉,潘夕春,强玮,廖志华[10](2014)在《PMT和H6H双基因共转化提高叁分叁托品烷类生物碱质量分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分叁是我国特有的托品烷类生物碱药源植物.采用基于发根的外源基因表达技术,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叁分叁,获得转烟草PMT和莨菪H6 H基因的发根、基因组PCR鉴定转基因发根、液体摇床培养后,HPLC检测发根中莨菪碱和东莨菪碱质量分数.结果发现:在叁分叁转基因发根中,能够同时检测到1 177bp的莨菪H6 H基因片段和451bp的烟草PMT基因片段,而非转基因发根没有检测到这2个基因,表明外源PMT和H6 H这2个基因整合进了叁分叁基因组.转基因发根系T11中东莨菪碱质量分数最高,比非转基因发根系高出近6倍,比自然根高出近25倍;转基因发根系T25中莨菪碱质量分数最高,比非转基因发根系高出近8倍,比自然根高出近75倍;转基因T25中东莨菪碱和莨菪碱总量最高,比非转基因发根系高出近7倍,比自然根高出近44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托品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蜂蜜作为天然的甜味食品,素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誉,然而近年来南方地区频发的蜂蜜中毒事件,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恐慌,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黄杜鹃和曼陀罗等有毒蜜源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在大宗蜜源植物流蜜匮乏时,蜜蜂易于采集其花蜜,并将有害物质转移并富集到蜂蜜中,形成有毒蜂蜜。木藜芦烷类毒素和托品烷类生物碱分别作为杜鹃和曼陀罗中主要毒性成分,误食微量便可导致人的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开发了蜂蜜中的木藜芦烷类毒素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准确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旨在及时有效的规避有毒蜂蜜误食的风险,保护消费者的安全,为蜂产品质量安全及风险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建立了蜂蜜中4种木藜芦烷类毒素(闹羊花毒素II、闹羊花毒素III、木藜芦毒素I和木藜芦毒素III)的UHPLC-MS/MS检测方法,采用甲醇/水(20:80,v/v,含0.1%乙酸)作为提取液,0.1%乙酸-水和0.1%乙酸-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该方法的检测限为2.0μg/kg~5.0μg/kg,定量限为5.0μg/kg~10.0μg/kg。在5.0~50.0μg/kg添加浓度范围内,4种木藜芦烷类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77.94%~109.21%,日内变异系数为4.06%~9.82%,日间变异系数为4.94%~13.11%,并采用开发的方法对我国各地17种蜂蜜品种进行木藜芦烷类毒素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部分蜂蜜中存在木藜芦烷类毒素污染的风险,其污染的蜜种主要集中在杜鹃蜂蜜、杂花蜂蜜以及部分野生蜂蜜中。然而,我国大宗商品蜜中未检出该类污染物,较为安全。第二部分,本研究首先采用UHPLC-Q Exactive Plus高分辨质谱技术对曼陀罗花蜜中的托品烷类生物碱进行识别与鉴定,共得到4种托品烷类生物碱,即茛菪碱、东茛菪碱、山茛菪碱、去甲基山茛菪碱。为明确曼陀罗花蜜中的托品烷类生物碱是否通过蜜蜂的采集行为转移至蜂蜜中形成有毒蜂蜜,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对蜂蜜中的托品烷类生物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疑似阳性蜂蜜样本中存在与曼陀罗花蜜中一致的4种托品烷类生物碱,其中东茛菪碱约占85.0%以上。为了探究我国蜂蜜中托品烷类生物碱污染的含量,本试验开发了蜂蜜中4种托品烷类生物碱的UHPLC-MS/MS定量检测方法。采用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甲醇/水(20:80,v/v)作为提取液,得到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05μg/kg,定量限为0.1μg/kg。在0.1~0.5μg/kg添加浓度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74.93%~103.42%,日内变异系数为2.63%~10.81%,日间变异系数为3.78%~14.1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托品烷论文参考文献

[1].廖志华.托品烷生物碱生物合成途解析与代谢工程研究[C].第八届分子生药学暑期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生药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2].张静.蜂蜜中木藜芦烷类毒素及托品烷类生物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D].烟台大学.2019

[3].杨怡,张翠平,刘兴,韦悦,吴能表.茉莉酸甲酯对颠茄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8

[4].刘佳,卢克欢,郭双,张翠平,韦悦.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质量分数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郭双.酵母提取物对颠茄毛状根碳氮代谢及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的调控研究[D].西南大学.2018

[6].韦悦.氮素形态对颠茄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的调控研究[D].西南大学.2017

[7].曾俊岚,赵凯辉,兰小中,廖志华.藏药资源植物铃铛子托品烷类生物碱含量测定[J].西藏科技.2016

[8].刘佳.诱导子对颠茄毛状根生长及托品烷类生物碱代谢机理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6

[9].胡素文.托品烷及2-甲基哌嗪类CCR5小分子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D].浙江大学.2014

[10].严铮辉,潘夕春,强玮,廖志华.PMT和H6H双基因共转化提高叁分叁托品烷类生物碱质量分数[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标签:;  ;  ;  ;  

托品烷论文-廖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