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感受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轮廓检测,非经典感受野,动态特性,局部最优尺度
动态感受野论文文献综述
潘亦坚,林川,郭越,吴艳[1](2018)在《基于非经典感受野动态特性的轮廓检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轮廓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广泛地用于医学,工程,交通等领域.针对这些领域的检测需求,本文受非经典感受野动态特性的启发提出一种仿生型轮廓检测模型:在模拟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的经典感受野响应时,用改进的神经元激活函数sigmoid提取局部尺度信息,然后用局部最优尺度代替现有模型中的全局感受野尺度,并将提取的局部最优尺度信息对非经典感受野抑制进行调制.基于RuG40和伯克利图像数据库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轮廓检测模型较同类模型获得了较高的性能评测指数,有效地提高了轮廓检测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樊一娜,郎波,黄静[2](2015)在《基于非经典感受野动态调整机制的图像表征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求一种更好的通用图像表征方式,更好地为提取图像的高层语义服务,利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非经典感受野的生理机制,设计一种基于神经机制的图像表征网络层次模型,它模拟非经典感受野可以根据图像邻域之间的性质差异进行动态调整的生理机制,从而实现图像在神经层面上的内在表征,以方便进一步提取图像的语义。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利用单个像素对图像进行表征的方法相比,用神经节细胞非经典感受野来表征图像代价非常小,更重要的是,这种表征方式为图像的语义提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框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5年08期)
许子龙[3](2012)在《基于感受野动态特性的图像增强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增强能够改善图像质量,这就要求其能够按照特定的要求对需要的图像信息进行突出,同时,削弱或去除不关注的图像信息。人类的视觉信息处理机制可以有效的对图像进行增强。早期研究认为,人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外膝体(LGN)细胞的感受野(RF)呈同心圆结构,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够检测图像的亮度对比并提取图像的边缘信息。但将DOG模型应用于图像增强时却有着致命的缺陷:滤除了图像的亮度梯度信息(低频信息)。本文提出了两种基于感受野动态特性的图像增强方法。第一种方法基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外膝体细胞感受野的叁高斯函数模型,利用感受野的动态特性,根据图像中被处理点的亮度和对比度的不同,选取相应的模型参数进行增强处理,从而达到自适应图像增强的目的。同直方图均衡化等方法相比,本方法能够对图像的边缘轮廓和局部细节信息进行有效的增强。第二种方法是基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外膝体细胞感受野亚区模型的一种图像增强方法。亚区模型的核心机制是感受野各亚区之间的相互抑制产生去抑制作用。本方法根据感受野的动态特性,主要通过对抑制区半径大小的动态改变来间接地对各个亚区间的相互抑制强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自适应图像增强。(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4-01)
高楠[4](2008)在《基于动态感受野的视觉不变性和频率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视觉系统认知过程及规律的研究,在机器视觉和认知科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目前初期特征分析理论与初期整体知觉理论之间冲突仍然很激烈的背景下。本文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视觉感受野上,以Gabor函数为数学工具,围绕动态感受野模型对相应的视觉现象展开研究,文本的主要工作和特色如下:1.提出了基于Gabor函数的动态感受野模型,对动态感受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解释,并对不同的感受野模式进行模拟。模拟的结果表明基于Gabor函数的动态感受野模型与视觉系统传递函数较为接近,不同模式的感受野均可以由此模型表示,其中包括一些尚未被证实存在的模式,从而证实了本文提出的模型较为适合描述视觉感受野。2.图像的旋转、尺度、平移和亮度不变性模拟实验证实了感受野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参数实现视觉不变性,以动态的角度解释了不变性信息的获取机理。提出了不变性信息在视觉过程的初期阶段直接获得的假说。3.在灰度对比效应明显存在的情况下,本文探讨了频率对比效应存在与否的问题,并设计相关的图形实验,在其中的一些实验结果中,频率对比效应非常明显。在总结归纳实验结果之后,本文提出了用动态感受野模型解释频率效应,理论推测与实际的现象完全相符,并且能够解释一些空间错觉现象。4.对动态感受野模型进行修正,加入时间参数,以描述感受野衰退的过程,由此推断感受野的建立过程与其相反。并以此为基础对至今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拓扑知觉实验结果做出尝试性的解释,得到非常合理的结果,在视觉认知领域中的两种互相冲突的认知路线之间建立起了一条连接的桥梁。总之,视觉系统的研究是个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动态感受野模型,从理论上来看符合感受野的相关特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解释目前存在的相关视觉现象,在描述感受野和模拟人类视觉特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将初期特征分析理论与初期整体知觉理论在今后的研究中统一起来。(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8-01)
刘胜,李兵[5](2005)在《猫初级视皮层神经元感受野的动态特性及皮层内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视网膜到外膝体,再到初级视皮层的通路中,神经元性质发生一系列变化,其感受野由同心圆拮抗式结构,转变为具有空间-时间朝向的条形结构。视皮层神经元具有多种复杂的感受野结构,且每种感受野都与该类神经元的特定性质和功能相对应。以往对感受野的研究主要针对其空间性质。然而,感受野不仅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大量信息, 在时间上也会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深入探讨此问题对揭示皮层的信息加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5-11-01)
陈育志,汪云九,齐翔林[6](2000)在《感受野动态特性的一种修正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视觉系统感受野的广义Gabor函数数学模型基础上,把其中与时间有关部分换成Γ函数的二阶核函数,称为感受野的修正模型(MGM)。提出了一组修正模型,它的时间特性更符合实验所观测到的感受野的电生理特性,包括对小光点的瞬态反应,感受野的动态特性等。MGM模型在时空两方面是描述视觉系统各层次上感受野特性的一个更良好的数学模型。(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0年03期)
李朝义,H,C,Nothdurft[7](1986)在《猫视皮层复杂细胞感受野结构的动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猫脑17区和18区内复杂细胞发放野(DF)的动态特性。DF内不同区域兴奋的顺序表明,潜伏期分布具有同心圆形式。DF的结构与刺激的运动速度密切相关。有一些细胞具有由两个或叁个相邻区域组成的DF,能分别反应相反的运动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期刊1986年09期)
动态感受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寻求一种更好的通用图像表征方式,更好地为提取图像的高层语义服务,利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非经典感受野的生理机制,设计一种基于神经机制的图像表征网络层次模型,它模拟非经典感受野可以根据图像邻域之间的性质差异进行动态调整的生理机制,从而实现图像在神经层面上的内在表征,以方便进一步提取图像的语义。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利用单个像素对图像进行表征的方法相比,用神经节细胞非经典感受野来表征图像代价非常小,更重要的是,这种表征方式为图像的语义提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框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感受野论文参考文献
[1].潘亦坚,林川,郭越,吴艳.基于非经典感受野动态特性的轮廓检测模型[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8
[2].樊一娜,郎波,黄静.基于非经典感受野动态调整机制的图像表征计算模型[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5
[3].许子龙.基于感受野动态特性的图像增强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高楠.基于动态感受野的视觉不变性和频率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刘胜,李兵.猫初级视皮层神经元感受野的动态特性及皮层内抑制的影响[C].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6].陈育志,汪云九,齐翔林.感受野动态特性的一种修正模型[J].自然科学进展.2000
[7].李朝义,H,C,Nothdurft.猫视皮层复杂细胞感受野结构的动态特性[J].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学).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