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性网络论文-周遵仁

生存性网络论文-周遵仁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存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节点重要性,生存性,NS2,OPNET

生存性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周遵仁[1](2013)在《面向生存性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融合仿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系统的全球化和开放性使得网络安全事件和威胁明显增多,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普遍问题。如何有效防范各种网络攻击和破坏,当网络遭受攻击后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是目前各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提高系统生存性角度出发,对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得到节点重要性序列并通过多种仿真方法进行验证。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构建了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融合指标体系。深入研究目前常用的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阐明主要思想,指出存在不足,主要是由于各评估指标体系侧重不同,评估结果无法反映网络的整体情况。在总结各种评估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目前常用的评估指标,构建了融合情形下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2.提出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灰度融合算法。对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常规算法进行改进,以便将各种评估指标进行融合。针对融合时所占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利用灰色理论系统,综合考虑了目标网络的整体情况,对融合权重进行灰度预测,确定各指标权重后利用加权原理进行融合,所提出的算法较以往算法在综合评估网络节点重要性方面有较大改进。3.利用多种仿真技术进行仿真验证。对常用仿真软件和仿真方法进行研究,针对本文给定的案例和算法,利用NS2和OPNET软件对案例进行仿真建模,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目标网络的特性,所建立模型符合案例网络特性,仿真实验与和融合算法结果一致。在仿真过程中,提出利用增加和删除节点的方法改变网络状态,将改变状态前后网络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网络节点重要性,进一步验证了融合算法的可行性和仿真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在综合评估网络节点重要性及其仿真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探索,研究成果对于综合评估网络节点重要性,制定安全策略保护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提高网络系统生存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成果系某预研基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06-01)

李燕伟,华楠,陈悦,李艳和,刘志刚[2](2013)在《多层生存性网络层间协调机制建模及实验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传输能力的提升,网络故障的危害日益突出。对于多层网络来说,只采用单层的生存性策略可能会导致资源竞争的剧烈化和业务的过保护,这就需要对多层网络的生存性策略进行层间协调。该文研究了IP-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两层网络中的生存性问题,通过对网络中的拓扑进行重构,使得两层的问题转化为单层的问题,提出了两层网络的层间协调机制策略,并通过在硬件模拟平台进行数据传输和故障模拟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层间协调机制后,发生故障时,业务传输能够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网络的生存性得到了提升。(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王巨松[3](2011)在《基于改进和声搜索算法的生存性网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设计经济、安全的网络.生存性描述了网络对中断的抵御能力,研究考虑生存性的网络设计问题,建立基于生存性的网络优化模型.为了有效地对模型进行求解,设计了基于概率的改进和声搜索算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算法的有效性,并通过网络的生存性分析说明了生存性对网络结构和构建成本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郝宁波[4](2010)在《可生存性网络的容量增强与优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网络容量增强与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容量相互补偿的演化算法,用以确定在有限冗余资源条件下,使网络获得最优鲁棒性的容量分配策略。算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①让容量在网络结点中相互转移,以构造出新的容量分配策略;②评估网络鲁棒性进而决定是否接受这个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使网络获得更优鲁棒性的负荷-容量关系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偏好依附于负荷的。(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期刊2010年11期)

柏彬[5](2010)在《可生存性网络系统框架及网络可生存性量化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结构,网络活动的特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开放性的进一步增强,攻击技术的进步,恶意攻击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同时,系统组件故障与不可预料的事故也对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们对于网络系统的要求从绝对安全转移到了对于攻击和故障的有限容忍。网络的可生存性强调网络在遭受攻击或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完成最基本服务的能力。本文首先对于可生存性网络研究的相关领域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可生存性研究发展历程,可生存性研究分类,网络可生存性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等,形成关于可生存性网络研究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其次,提出以组件冗余和方法冗余为基础,将入侵检测系统与自适应重配机制相结合,构建一个网络框架。该网络框架以实际存在的网络组件为基础,解决了之前研究中可生存性网络框架比较抽象这一问题。进而,采用基于半马尔科夫随机过程的方法对网络进行可生存性评估,提出以识别力、抵抗力、恢复力、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六个指数作为可生存性量化评估的具体指标。同时,考虑到网络面临的威胁的不同,本文提出在考察网络可生存性指数的时候对入侵场景和故障/意外事故场景应区别对待,建立了这两种场景下的系统状态转移图,对这两种场景下的网络系统进行了可生存性分析。最后,应用基于半马尔科夫随机过程的方法对前文中构建的网络系统框架进行可生存性验证,验证说明采用组件冗余、方法冗余,结合自适应重配机制和随机性原则能够提升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同时,本文通过仿真讨论了基于半马尔科夫过程的可生存性量化评估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9-01)

熊志新,楚纪正[6](2009)在《RPR高生存性网络的约束路由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RPR高生存性网络的拓扑结构的特性基础上,引进了约束路由算法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一种以跨环次数和跳数为约束条件的最短路径的路由选择算法。通过网络仿真工具OPNET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网络时延方面有一定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09年06期)

熊志新[7](2009)在《基于RPR高生存性网络的约束路由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光纤传送带宽日益增大,网络容量也越来越大,其服务也日益丰富,这势必导致网络发生故障所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在高速网络发生故障时,能尽快恢复通信服务,尽量减少故障造成的通信中断和因此造成的损失,提高网络生存性。弹性分组环(RPR)是一个由IEEE标准化的基于环网拓扑的新一代城域光传送技术。它融合了以太网的经济性、灵活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同时吸收了SDH环网的50ms快速保护的优点,并解决了业务分类和资源预留等QoS保证问题,目标是在不降低网络性能和可靠的前提下提供更加经济的城域网解决方案。但是IEEE802.17标准化的RPR只支持单环网络结构,这就使得网络生存性不高并且资源利用率低下。因此有人就提出了一种环环相切、多环互联的RPR高生存性网络,该网络使节点的通路由原来的2条变成4条,从而使网络生存性大大增强。本文首先介绍了RPR的几个关键技术,对其数据通道进行模块划分。然后介绍了RPR高生存性网络,分析了这种高生存性网络的拓扑结构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引进了约束路由算法,介绍了约束路由的概念并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约束路由算法进行分析,然后针对RPR这种高生存性网络,提出了一种以跨环次数和跳数为约束条件的最短路径的路由选择算法。最后,本文通过用OPNET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在设计了节点模型和进程模型基础上,得出的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网络时延方面有一定优越性,为高生存性网络的进一步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9-05-26)

杨桦,卢兴华,刘云[8](2009)在《生存性网络信息系统生存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生存特性的分析,能正确地指导生存性需求分析,客观地评估网络信息系统的生存能力。系统生存性特性分析是系统生存性分析的前提,本文首先通过系统状态转换图对网络信息系统的生存性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方法对3RA特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3RA的量化表达形式。另外,在量化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环境和用户的生存性需求对系统生存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09年03期)

万晓林,丁霄,敖发良[9](2007)在《基于RPR高生存性网络Layer2路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RPR高生存性网络(环环相切、多环互连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了该拓扑结构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分层树状拓扑信息表和子网拓扑信息表实现的最少跳Layer2路由选择算法。通过网络仿真工具OPNET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及其优越性,给出了仿真结果。(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07年08期)

万晓林,王冬丽,敖发良[10](2007)在《基于RPR的高生存性网络自动拓扑发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基于RPR高生存性网络的自动拓扑发现算法,给出了实现自动拓扑发现的“分层树状拓扑信息表”的数据结构的设计。结合该数据结构,详细讨论了自动拓扑发现算法的实现流程。通过OPNET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实现网络的自动拓扑发现,具有较快的收敛特性。(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生存性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网络传输能力的提升,网络故障的危害日益突出。对于多层网络来说,只采用单层的生存性策略可能会导致资源竞争的剧烈化和业务的过保护,这就需要对多层网络的生存性策略进行层间协调。该文研究了IP-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两层网络中的生存性问题,通过对网络中的拓扑进行重构,使得两层的问题转化为单层的问题,提出了两层网络的层间协调机制策略,并通过在硬件模拟平台进行数据传输和故障模拟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层间协调机制后,发生故障时,业务传输能够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网络的生存性得到了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存性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周遵仁.面向生存性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融合仿真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2].李燕伟,华楠,陈悦,李艳和,刘志刚.多层生存性网络层间协调机制建模及实验评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王巨松.基于改进和声搜索算法的生存性网络设计[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郝宁波.可生存性网络的容量增强与优化算法[J].软件导刊.2010

[5].柏彬.可生存性网络系统框架及网络可生存性量化评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6].熊志新,楚纪正.RPR高生存性网络的约束路由算法的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9

[7].熊志新.基于RPR高生存性网络的约束路由算法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

[8].杨桦,卢兴华,刘云.生存性网络信息系统生存能力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9

[9].万晓林,丁霄,敖发良.基于RPR高生存性网络Layer2路由的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7

[10].万晓林,王冬丽,敖发良.基于RPR的高生存性网络自动拓扑发现算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

标签:;  ;  ;  ;  

生存性网络论文-周遵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