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

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

段文华(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67-01

摘要:现在,在中学教材研究中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鲁迅教学难”,对此,不少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主张删掉初中的鲁迅作品;有的主张应加多鲁迅的文章,然而,他们的争论都只仅仅停留在“删与不删”的层面上,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结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对此,我从编写教材者、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拙见。

关键词:初中;鲁迅作品;教学难;拙见

当下,在中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学习的难点。众多语文老师不知从何处着手讲解鲁迅的作品,更不知怎么讲解才能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深刻思想,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而学生更是觉得鲁迅文章难读,不仅文字拗口,意思更难懂,更别说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了。因此,出现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不必花更多的精力,能懂则懂,不强求。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亲自到学校考察过,他们不知道,在中学的考试中鲁迅作品出现的机率达到了80%,这不得不促使学生们学习。在这里我们尚且抛弃那些对鲁迅不纪念的说法,从实际的需要就能明白其作品的重要性,更别谈其深刻的革命性、哲理性了!对于一个离我们时代很远的人物的作品在理解上是肯定不能到达当时的效果的,因为我们离那个时代有了一定的距离,不懂得当时的社会,不能理解当时人的思想。于是有的学者提出初中教育中抛弃鲁迅作品的学习。事实证明,这种设想又是不现实的。对于我国文化巨人的作品怎能完全抛弃呢?面对这种困境,鄙人对此问题有以下解决拙见。主要从三大部分着手:一是教材的编选,二、具体的鲁迅教学。三、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新课标的形式下,对于鲁迅作品在选择上必须要根据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水平而选取,其中学生不仅仅以城市为主,应考虑到乡村学校,在选取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糙的淘汰,把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又难懂的作品首先排除,然后根据近几年所选取的鲁迅作品列出一张清单,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学校做一个问卷调查,从而得出哪些作品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然后选编入教材。从现在的教材看来,这一点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初中一年级的教材就一篇《风筝》,其文章短小,相对而言是最容易理解和学习的。

其次,对选入课本的鲁迅文章,老师在教学中需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最大努力理解。老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正确认识鲁迅,消除其心灵隔阂。

和一般作家比较而言,要解读鲁迅其文,必须先解读其人。鲁迅虽然戴有巨大的文学光环,作为老师也应该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解读,不要在心里就产生一种疏远感。从而来缩短读者与他的心灵距离。从心灵深处敬佩他,接纳他!老师只有首先对鲁迅感兴趣,学生才能去学,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最直接影响者。

2.调整教学的目标,偏向人文内涵的学习。

文学教育包括文学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内容。鲁迅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更多的是对人的存在的关怀和生存意义的寻求,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生内涵,这也正是其难学的原因之一。但又对中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转向,不要像传统教学一样把文章死记硬背,而不懂其意思。在教学中,老师不一定要把其深刻的人生内涵全部挖掘出来教授给学生,哪怕只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个人生哲理也行。

3.适应语言习惯,把握语句含义,掌握主题思想。

鲁迅作品往往出现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交错出现,让学生觉得生硬、难懂,这是和他生活的年代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老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找出其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重点加以分析与讲解。比如说《孔乙己》中,结尾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其中的“大约”,“的确”似乎已经矛盾了,实则不是的。中学生都能判断其不矛盾,但不是所有的都懂得其言外之意的。作为老师就应该从孔乙己早已经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了讲起,既然是一个“多余人”其结局必走向死亡,因此说他的确死了,而“大约”更说明了对于一个“多余人”是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的。这样,学生就能十分清楚其不矛盾的原因了。

4.抓住鲁迅写作的常用手法,从而探寻其主题思想。

鲁迅的作品其手法的运用不拘一格,因此老师要把握其经常运用的写作手法。从而解读作品。比如,他常用对照的手法,在《故乡》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通过三代人的对照,反映社会的黑暗,让人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造就了这三代人。把握住了其对照手法,就能更好的理解当时社会所造成的结果。

5.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对于鲁迅的作品,老师的理解要比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毕竟老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性以及丰富的人生体验,理解起来比较轻松。鲁迅自己也说过:“我的作品适合三十岁的人阅读”。但老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的理解,更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情。要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作为老师要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因为鲁迅作品的难读,许多学生都避而远之,而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具体的方法可以选择“朗读法”,老师可以选择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在课堂上用适当语气朗读给学生听,或借用多媒体手段把一些深沉、静态的东西变为声情并茂的直观感受。使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语言的锋利,从而引起他们学习的渴望。在学生阅读的时候,老师还应加以指导,对有关作品的背景应加以介绍,并告知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这些方面入手,学生才会乐于去阅读,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鲁迅的作品。第二,鼓动学生对鲁迅进行探索。在建立学生学习鲁迅的兴趣后,老师要抓住时机鼓动学生对鲁迅探索,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学习其文章,还要对鲁迅的思想进行探索、推测,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对文章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仅让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作品,还培养起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鲁迅文章之难,也许还体现在更多的地方。当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其文章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消除其文章难学的概念,带着兴趣去探索。

学生认为其难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主观情绪的抵触,老是听到别的或者是高年级同学宣扬鲁迅作品难,在还没正式学习之前,就在情感上抵触它,学生一旦没有了学习它的好奇,其学习也就变得相当的难,因此,作为学生首先就应树立对鲁迅学习的兴趣。

2.多读一些浅显易懂的鲁迅作品,发现其文章的魅力。

学生可适当选取一些作品阅读,比如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能够让学生去阅读,让他们去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让学生明白鲁迅也是个普通人,有着和他们一样的童年。从而让学生主动去了解他人,再了解其他作品,最后了解其深刻的思想。

3.对其经典语言不仅能背、能懂、而且能用。

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体现了当时社会已经把人逼的走头无路的境地了,只有两条路可走,其结果只有一个。学生明白了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后,也就知道了该怎样来运用它,在什么样的情景中运用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于鲁迅教学难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但希望广大争议者不要只停留在“删与不删”的层面上,应花更多的精力研究怎样化解学习难的问题。争取早日结束这本不该发生的“争议”。

参考文献:

[1]李维明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J]考试教研2007年3月。

[2]曹敬玲新形势下的鲁迅教学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3]陈月华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重新定位[J]教学月刊2007年12月。

[4]李湘莉浅谈初中鲁迅课文教学中把握主题的及格方法[J]阅读教学论坛。

标签:;  ;  ;  

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