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水性能论文-宋建成

贮水性能论文-宋建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贮水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能力,土壤入渗

贮水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成[1](2013)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性能及入渗特征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的贮水性能和入渗特征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平均密度(0~100 cm)的变化范围为1.23~1.09 g/cm3,而土壤的总孔隙度逐渐增大,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大趋势更为明显,从大到小依次为杨树林地>柠条林地>农闲地>荒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总孔隙度从53.93%上升到59.54%,土壤贮水性能变化趋势与土壤孔隙状况变化趋势一致。1 m土层内饱和贮水量的大小依次为杨树林地(5 953.75 t/hm2)>柠条林地(5 950.53 t/hm2)>农闲地(5 638.72 t/hm2)>荒地(5 392.97 t/hm2),土壤滞留贮水量表现为杨树林地(5 762.91 t/hm2)>柠条林地(5 725.75 t/hm2)>农闲地(5 594.32 t/hm2)>荒地(5 372.99 t/hm2)。各土地类型土壤的入渗特性具有较大差异。植被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比较明显,以导致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稳定入渗率不同,通过对不同时段累计入渗量的分析,土壤内非毛管孔隙度是土体内维持高的入渗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3年03期)

霍小鹏,李贤伟,张健,张兴华,代杰[2](2009)在《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效益评价与林分结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及入渗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种植被类型土壤0~30 cm土层滞留贮水量具有极显着差异,变化在363.2~691.1 t/hm2之间,从大到小排序为原始冷杉林(691.1 t/hm2)>云杉林(687.6 t/hm2)>落叶松林(659.8 t/hm2)>针阔混交林(656.3 t/hm2)>灌丛(631.8 t/hm2)>针叶混交林(620.8 t/hm2)>农田(592.2 t/hm2)>刺槐林(393.36t/hm2)>荒地(363.2 t/hm2)。2)根据土壤入渗性能可将9种植被类型分为4类——云杉林、针阔混交林为第1类,入渗性能极强;落叶松林、针叶混交林2个植被类型为第2类,入渗能力强;原始冷杉林、灌丛为第3类,入渗能力较强;刺槐林、荒地、农田3个植被类型为第4类,入渗能力差。3)采用Kostiakov入渗模型反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方程拟合度R2在0.894~0.984(P<0.01)之间,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王翠萍,廖超英,孙长忠,田小雄,吕建亮[3](2009)在《黄土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环法对山西省偏关县3种结皮覆盖下(苔藓藻结皮、藻结皮和薄层藻结皮)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皮覆盖下土壤的贮水能力受结皮厚度和孔隙度状况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饱和贮水量为502.69~525.80 t/hm2,滞留贮水量为169.71~198.29 t/hm2;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5.19~11.10 mm/min,无结皮最高,苔藓藻结皮最低;稳渗速率变化范围为1.67~2.67 mm/min。采用的3种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中Horton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决定系数R2在0.98~0.99,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具有生物结皮土壤的入渗特征。(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柴亚凡,王恩姮,陈祥伟,王庆彬,周一杨[4](2008)在《植被恢复模式对黑土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农场5种主要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水曲柳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美青杨林和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1 m土层范围内饱和贮水量在5 347.01~5 762.91 t/hm2之间,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最大,其它3种林地间则差异较小;滞留贮水量在543.43~916.13 t/hm2之间,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落叶松林>水落混交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4~33 mm/min,水落混交林最高,依次分别为落叶松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稳渗速率在1~8 mm/min之间;30 min累计入渗量水落混交林和美青杨树林地要远高于其它林地,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次之,樟子松林地最小。采用的4种入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各种林分土壤的入渗过程,平均相关系数r在0.927 2~0.953 6之间,而考斯加可夫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入渗特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陈效民,茆泽圣,刘兆普,徐中祥[5](1996)在《江苏滨海盐渍土水分动态及贮水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江苏叁种滨海盐渍土土壤水分动态和贮水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运动的年变化表层最大,土层150cm左右处由于受地下水的影响,土壤水分运动趋于平稳。(2)土壤剖面中的水分运动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加,表现为土壤水分的上升运动,当有降水或土壤水分再分布时,土壤水分含量表层大于底层。(3)地下水位与各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呈显着的直线关系。(4)滨海盐渍土的贮水性能较强,但由于可溶性盐的影响,有效水的利用率相当低。(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1996年02期)

吴长文,王礼先[6](1995)在《林地土壤孔隙的贮水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土壤孔隙中水分贮存的水文学意义,指出了大流域蓄洪指标可用有效毛管水蓄贮量表示,而对山区小流域,非毛管孔隙可作为快速贮水能力指标。采用Horton入渗模型模拟双环入渗试验和采用土壤孔隙度分析法均可得到有效蓄洪指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1995年01期)

贮水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效益评价与林分结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及入渗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种植被类型土壤0~30 cm土层滞留贮水量具有极显着差异,变化在363.2~691.1 t/hm2之间,从大到小排序为原始冷杉林(691.1 t/hm2)>云杉林(687.6 t/hm2)>落叶松林(659.8 t/hm2)>针阔混交林(656.3 t/hm2)>灌丛(631.8 t/hm2)>针叶混交林(620.8 t/hm2)>农田(592.2 t/hm2)>刺槐林(393.36t/hm2)>荒地(363.2 t/hm2)。2)根据土壤入渗性能可将9种植被类型分为4类——云杉林、针阔混交林为第1类,入渗性能极强;落叶松林、针叶混交林2个植被类型为第2类,入渗能力强;原始冷杉林、灌丛为第3类,入渗能力较强;刺槐林、荒地、农田3个植被类型为第4类,入渗能力差。3)采用Kostiakov入渗模型反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方程拟合度R2在0.894~0.984(P<0.01)之间,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贮水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宋建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性能及入渗特征的对比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

[2].霍小鹏,李贤伟,张健,张兴华,代杰.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性能试验[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

[3].王翠萍,廖超英,孙长忠,田小雄,吕建亮.黄土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

[4].柴亚凡,王恩姮,陈祥伟,王庆彬,周一杨.植被恢复模式对黑土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

[5].陈效民,茆泽圣,刘兆普,徐中祥.江苏滨海盐渍土水分动态及贮水性能[J].江苏农业科学.1996

[6].吴长文,王礼先.林地土壤孔隙的贮水性能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1995

标签:;  ;  ;  

贮水性能论文-宋建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