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经穴论文-陆顺庠,姚红,王晓文

少阳经穴论文-陆顺庠,姚红,王晓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少阳经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先兆偏头痛,透刺,少阳经,刺络放血

少阳经穴论文文献综述

陆顺庠,姚红,王晓文[1](2019)在《少阳经穴透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3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少阳经穴透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MO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少阳经穴透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均于偏头痛发作时开始治疗,至症状明显缓解后停止,治疗观察期为3个月。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评分量表(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偏头痛症状评分量表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偏头痛症状评分量表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显着降低(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7%,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阳经穴透刺配合刺络放血与口服西药相比能够更好的改善MO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11期)

刘秋佳,叶意红,王乾娜,刘未艾,付磊[2](2019)在《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大鼠行为学、50%缩足阈值及血清ET、NO、CGRP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时期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50%缩足阈值(50%PWT)及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偏头痛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组、电针少阳经穴治疗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组,每组10只。空白组第8天皮下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30min后捆绑30min;其余各组第8天皮下注射硝酸甘油造模,其中模型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组造模30min后捆绑30min,电针少阳经穴治疗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组造模30min后捆绑行电针治疗30min,每日1次,持续7d。观察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大鼠行为学和50%PWT,酶联免疫定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ET、CGRP的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50%PWT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少阳经穴各治疗组治疗后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50%PWT明显升高(P<0.01),血清ET、NO、CGRP含量降低(P<0.01);与电针少阳经穴预防组、电针少阳经穴治疗组比较,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组治疗后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50%PWT明显升高(P<0.01),血清ET、NO、CGRP含量显着降低(P<0.01)。结论:电针少阳经穴可以通过下调ET、NO、CGRP等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抑制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产生和叁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从而减轻偏头痛的疼痛程度,而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的方式对ET、NO、CGRP等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下调幅度最显着,缓解偏头痛的效果较单纯预防性治疗和单纯发作期治疗更优。(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盛国滨,刘再然,刘刚,师帅,李翠[3](2019)在《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头项部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的64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治疗,对照组选取足少阳经常规穴位针刺治疗,每次治疗3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电话随访半年确定远期疗效。通过观察两组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的伴随症状、治疗期间的发作次数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 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 6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MPQ评分、MIDA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和常规穴位针刺治疗对偏头痛均有效,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治疗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针刺治疗可能存在治疗后时间太长而疗效降低的情况。(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龙雨[4](2019)在《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索电针足少阳经穴对正常大鼠脂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前期实验证实电针足少阳经穴对正常SD大鼠脂代谢有影响的基础上[1],通过观察电针足少阳经穴后正常大鼠血清瘦素(serum leptin)、血糖(blood glucose)、血脂(blood lipid)、胰岛素(insulin)的变化及下丘脑瘦素受体(ob-R)、磷酸化细胞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的变化,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CNS)两个部分,探索电针足少阳经穴改善正常大鼠脂代谢,降低其体脂的原因,深入分析“少阳主骨”理论中骨与脂的关系,为电针足少阳经穴改善个体骨脂代谢,甚至预防及治疗肥胖症提供更多的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SPF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雌性电针足少阳经穴组、雄性电针足少阳经穴组(简称雌性电针组、雄性电针组)、雌性对照组、雄性对照组、雌性空白组、雄性空白组共6组,每组10只。2、干预方法:电针组绑扎后予电针足少阳经穴治疗,取环跳穴、悬钟穴、阳陵泉穴;对照组绑扎同电针组,但不予电针治疗;空白组不予任何刺激。3、检测方法:3.1一般情况观察:每日同一时间测量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并观察其毛色状态、精神状态、大便情况。3.2体内脂肪观察:分离大鼠腹腔内脂肪、称重,计算腹腔内脂肪重量/体重的比值;将大鼠去毛、去头、去内脏,按照公式计算其皮下脂肪及比重。3.3血清学指标检测:分别于实验的第5天、12天、19天、26天,剪大鼠尾部,取血约1ml,分离血清,用于检测血清瘦素;实验结束后,麻醉大鼠,从腹主动脉取血约8ml,分离血清,用于检测甘油叁酯(TG)、胆固醇(cholesterol)、血糖、胰岛素。3.4下丘脑ob-R及P-stat3检测:打开大鼠头部,取出完整脑组织置于冰面上,在冰面上迅速分离下丘脑,立即置于-80℃冰箱内保存,用免疫组化冰冻切片的方法观察并比较大鼠下丘脑ob-R和P-stat3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实验过程中电针组大鼠毛色光泽、柔顺,行为无异常,情绪稳定,绑扎及电针治疗时较温顺,大便成形;对照组大鼠毛色稍黯淡、杂乱,行为无异常,但绑扎时抗拒明显、情绪暴躁,大便时溏;空白组大鼠大便偶溏,余无异常。2、体重、饮食量、饮水量比较:体重:同性别组间比较,大鼠体重未见明显差异(P>0.05);饮食量:与雌性空白组比较,雌性对照组大鼠饮食量降低(P<0.05),余同性别组间比较,大鼠饮食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饮水量:与雄性空白组比较,雄性电针组大鼠饮水量增加(P<0.05),余同性别组间比较,大鼠饮水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3、腹腔内脂肪、皮下脂肪、比重比较:腹腔内脂肪: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腹腔内脂肪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腹腔内脂肪未见明显差异(P>0.05)。皮下脂肪及比重:雌性:与空白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皮下脂肪明显降低(P<0.01),比重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皮下脂肪及比重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大鼠皮下脂肪明显降低(P<0.01),比重明显升高(P<0.01)。雄性: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皮下脂肪明显降低(P<0.01),比重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皮下脂肪及比重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4、血清瘦素浓度比较:4.1组间比较:实验4周后,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大鼠血清瘦素浓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大鼠血清瘦素浓度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瘦素浓度降低(P<0.05)。4.2组内比较:电针组:第1周、2周、3周、4周大鼠血清瘦素浓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第1周比较,第2周、3周大鼠血清瘦素浓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第4周大鼠血清瘦素浓度升高(P<0.05)。空白组:第1周、2周、3周、4周大鼠血清瘦素浓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5、血糖、甘油叁酯、胆固醇比较:5.1血糖: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大鼠血糖升高(P<0.05),电针组大鼠血糖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糖降低(P<0.05)。5.2甘油叁酯: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大鼠甘油叁酯未见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大鼠甘油叁酯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甘油叁酯降低(P<0.05)。5.3胆固醇: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大鼠胆固醇未见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大鼠胆固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胆固醇升高(P<0.05)。6、下丘脑ob-R比较: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大鼠下丘脑ob-R蛋白含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大鼠ob-R蛋白含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下丘脑ob-R蛋白含量升高(P<0.05)。7、下丘脑P-stat3比较: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大鼠下丘脑P-stat3蛋白含量升高(P<0.05),电针组大鼠下丘脑P-stat3蛋白含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下丘脑P-stat3蛋白含量升高(P<0.05)。结论:1、基于“少阳主骨”理论、“骨脂”关系,电针足少阳经穴能够影响正常大鼠的脂代谢,降低正常大鼠的体脂,包括皮下脂肪或腹腔内脂肪,同时提高正常大鼠的体比重,但尚不能证实对大鼠的体重、饮食量及饮水量有影响。2、26天电针足少阳经穴治疗,能够降低正常大鼠血清瘦素浓度,并维持其水平稳定,同时提高正常大鼠下丘脑ob-R及P-stat3蛋白含量,电针后大鼠脂代谢改善的原因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3、电针足少阳经穴能够降低正常大鼠甘油叁酯,可能会升高正常大鼠胆固醇。4、绑扎可能会导致正常大鼠情绪波动,引起血糖升高,电针足少阳经穴能够降低血糖,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同时舒缓大鼠情绪,改善大鼠大便及毛色异常。(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龙雨,江花,杨建波[5](2019)在《电针足少阳经穴对正常大鼠体质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足少阳经穴对正常大鼠体质量、饮食、体内脂肪、血清瘦素、ACTH等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均设电针足少阳经穴组(简称电针组)及对照组。电针组予以电针足少阳经穴治疗,对照组不予电针处理。实验4周,比较雌雄电针组和对照组体质量、饮食、腹腔内脂肪、体脂、比重、血清瘦素、ACTH等的差异。结果雄性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饮食量降低(P<0.01),饮水量降低(P<0.01),体质量降低(P<0.05),腹腔内脂肪、体脂、比重、血清瘦素、ACTH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雌性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饮食量降低(P<0.05),饮水量降低(P<0.01),腹腔内脂肪降低(P<0.01),体质量、体脂、比重、血清瘦素、ACTH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少阳经穴治疗可以降低正常SD大鼠的体质量或体内脂肪,对大鼠血清瘦素、ACTH等影响不大。体质量及体内脂肪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电针后导致大鼠饮食及饮水量减少。(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邱世光,王高岸[6](2018)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经该院治疗的82例偏头痛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病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评分、抑郁评分、疼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发作次数为(1.56±0.33)次,疼痛持续时间为(1.09±0.66)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为(5.16±3.43)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13.28±4.11)分,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疼痛发作次数[(2.72±0.28)次]、疼痛持续时间[(3.87±1.43)h]、VAS疼痛评分[(8.13±3.24)分]、HAMD评分[(16.56±4.22)分]及治疗总有效率(78.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偏头痛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促进预后。(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8年11期)

张健豪[7](2018)在《电针足少阳经穴对NFATc1阻滞剂干预后雄性大鼠骨重塑平衡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此次实验以FK506(信号阻滞剂)大鼠为研究对象,行足少阳经穴电针干预后进一步观察其骨组织切片,并检测骨重塑相关转录基因的表达,以探索电针对大鼠骨重塑过程相关信号分子、转导信号通路及上、下游关系的影响。方法:由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雄性SD大鼠,共计40只,鼠龄大小为:10个月,重量为:310±10g,全部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后查用Excel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10只和模型组30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置,针对模型组,再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叁组,(1)模型对照组(FK506组)、(2)模型加预先电针组(预电针+FK506组)、(3)模型加电针组(电针+FK506组),进行为期7天皮下注射FK506溶液(注射剂量:0.3ml/kg,FK506浓度:1mg/ml)。针对第(2)组,在进行注射溶液之前,需要使用电针对足少阳经穴进行7天的干预。经FK506造模结束3天后,电针+FK506组及预电针+FK506组开始电针足少阳经穴(环跳、阳陵泉、悬钟)的干预,电针选疏密波,20Hz,1次/d,15分钟/次,每个疗程连续5次针刺干预后中断2日,持续6个疗程。处死后光镜下观察骨组织切片HE染色及骨小梁面积比,并使用RT-PCR技术,对涉及骨重塑的关键基因,如OPG、RANKL、NFATc1及CBFa1m RNA表达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1)空白组:骨小梁排列比较密集,主要呈块状和片状,具有很好的连接性,呈网状分布,髓腔组织结构没有明确的变化;FK506组:与空白组相比,骨小梁排列明显错乱,而且数量显着减少,连续性低,距离明显增大,宽度更细、更窄,而且髓腔有明显变大;FK506+电针组,和FK506组比起来,骨小梁的排列较为均匀,数量增加,宽度更粗,间距减小,而且连续性也稍微变好,而且髓腔有明显的变小;FK506+预电针组:和FK506组比起来,骨小梁的排列均匀,连续性增强,数量增多,宽度变粗,间距减小,髓腔明显变小。(2)骨小梁面积比:四组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06),但是FK506+预电针组和FK506+电针组虽然较空白组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是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3)骨CBFa1m RNA表达:FK506组的数值比空白组升高,预先电针+FK506组及FK506+电针组两组,会出现降低现象,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骨RANKLm RNA表达:FK506组比空白组明显增高,预先电针+FK506组及FK506+电针组要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预电针+FK506组和FK506+电针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骨OPGm RNA表达:无论是FK506组同空白组相比,还是同两个治疗组进行比较,还是预电针+FK506组和FK506+电针组之间进行比较,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骨NFATc1m RNA表达:虽然FK506组比空白组要略高,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无论是模型叁组之间进行比较,还是预电针+FK506组和FK506+电针组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少阳经穴能和调骨重塑偶联,继而平衡成骨和破骨活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两个主控转录因子RANKL和NFATc1,调整全身骨代谢,产生和调骨重塑过程、再建正常偶联的净效应。皮下注射高浓度FK506溶液,NFATc1m RNA表达受阻滞,则CBFa1m RNA过表达,导致RANKLm RNA高表达,可以成功诱导骨重塑失偶联动物模型建立。预先针刺及电针均不能逆转FK506对NFATc1信号的阻滞,其预防和治疗效应无显着差异,但似能阻止CBFa1高表达而下调RANKLm RNA。(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马圆[8](2018)在《以少阳经穴为主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以本团队前期对耳鸣压敏穴分布的研究为依据,初步观察以少阳经穴为主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2.研究方法:以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同仁医院收治的37例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完骨等少阳经穴为主,并配合辨证选穴,通过电针治疗方法,观察耳鸣患者治疗前后的耳鸣视觉模拟量表(VAS)、耳鸣严重程度量表(TSIS)及耳鸣致残量表(THI)的变化,初步评价以少阳经穴为主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3.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耳鸣患者37例,其中有5例无法配合完成整个疗程,共脱落5例,入组患者共32例。3.1耳鸣患者VAS量表评估积分变化3.1.1第1次治疗前与第10次治疗后VAS值变化:治疗后VAS值低于治疗前,统计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1.2耳鸣患者每次治疗前、后VAS差值变化(即刻效应):除第4次治疗前后的VAS值无显着性差异外(P>0.05),其余每次治疗后的VAS值均低于治疗前。其中第1次、第2次、第6次、第7次、第8次治疗前后的VAS值差值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第3次、第5次、第9次、第10次治疗前后的VAS值差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3.1.3耳鸣患者每次治疗前与其前次治疗后VAS差值变化(持续效应):耳鸣患者第4次治疗前VAS值低于第3次治疗后,第5次治疗前VAS值低于第4次治疗后,统计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每次治疗前与其前一次治疗后之间的VAS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3.1.4每次治疗前与第1次治疗前VAS差值变化:耳鸣患者每次治疗前的VAS值均低于第1次治疗前,统计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2耳鸣患者TSIS量表评估积分变化第1次治疗前与第10次治疗后TSIS量表评估积分变化:治疗后TSIS评分低于治疗前,统计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3耳鸣患者THI量表评估积分变化第1次治疗前与第10次治疗后THI量表评估积分变化:治疗后THI评分低于治疗前,统计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4耳鸣患者总体疗效本研究中,32例耳鸣患者痊愈1例(3.13%),显效11例(34.37%),有效18例(56.25%),无效2例(6.25%),总有效率为 93.75%。3.5 耳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疗效影响因素观察3.5.1性别及其疗效比较:32例耳鸣患者中,男15例,占46.88%,女17例,占53.12%。男女之间性别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之间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2年龄及其疗效比较:32例耳鸣患者中,年龄最小者为21岁,最大者为69岁,平均年龄为44.69岁。其中31~50岁(53.13%)与51~70岁(34.38%)年龄段人数均多于18~30岁,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之间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3.5.3 病程及其疗效比较: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有9例,在3月至1年之内的有8例,在1~5年的有15例,其中以1~5年的慢性耳鸣患者较为多见,发病率为46.88%,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之间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4 耳鸣侧别及其疗效比较:32例耳鸣患者中,左侧耳鸣10例,右侧耳鸣8例,双侧耳鸣14例,其中以双侧耳鸣较为多见,发病率为43.7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侧别之间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5 耳鸣严重程度分级及其疗效比较:Ⅰ级1例(3.13%),Ⅱ级9例(28.12%),Ⅲ级11例(34.38%),Ⅳ级9例(28.12%),V级2例(6.25%)。其中严重程度处于Ⅱ级、Ⅲ级,Ⅳ级的耳鸣患者最为多见,且与Ⅰ级、Ⅴ级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严重程度之间的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6 证型及其疗效比较:32例耳鸣患者中共出现13种证型,其中肝相关证型最多,共22例,占68.75%;其次为脾相关证型,共16例,占50%;其他证型占12.5%。肝相关证型与脾相关证型多于其他证型,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肝相关证型与脾相关证型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相关证型的疗效优于肝无关证型(P<0.05);脾相关证型与脾无关证型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3.5.7 伴随疾病情况及颈椎病与疗效的关系:32例耳鸣患者中,伴随疾病最多的是颈椎病,共22例(68.75%),未伴随颈椎病的患者共10例(31.25%)。伴随颈椎病的患者显着多于未伴随颈椎病的患者,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耳鸣伴随颈椎病与未伴随颈椎病的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8针灸治疗史及其疗效比较:32例耳鸣患者中,无针灸治疗史的耳鸣患者共22例,占68.75%;有针灸治疗史的耳鸣患者共10例,占31.25%。无针灸治疗史的患者显着多于有针灸治疗史的患者,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1)。有针灸治疗史与无针灸治疗史的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4.1初步观察以少阳经穴为主治疗耳鸣可有效改善耳鸣患者临床症状。4.2本研究耳鸣患者中肝相关证型较多,研究显示本方法对肝相关证型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禹善旭(WOO,SUNUK)[9](2017)在《基于现代文献的足少阳胆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整理归纳有关足少阳胆经及其腧穴的现代临床文献,统计其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分析足少阳胆经经脉及其腧穴的主治与临床应用特点,从而为足少阳胆经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文献参考。方法:以“足少阳胆经”、“胆经”、“足少阳经”及其44个“腧穴名称”为主题词或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F)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8月31日以前发表的文献,最后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建立经脉与主治症及各腧穴与主治症对应关系的数据库。结果:足少阳胆经及其腧穴的文献数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本研究共搜集到中文文献23593篇,其中纳入临床类文献16266篇,位居文献数量第一位,其次为实验研究类与综述类;治疗方法以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药物为主;以经脉为关键词或主题词搜集到的临床文献共5763篇,主治病症涉及骨伤科、心脑血管等各科疾病,其高频次主治病症前五位的依次为:中风偏瘫、偏头痛、腰突、颈椎病、面瘫;其中,风池高频次主治病症前五位的为颈椎病,偏头痛,眩晕,丛集性头痛,枕神经痛等;阳陵泉高频次主治症前五位的为膝骨性关节炎,中风偏瘫后遗症,腰腿痛,肩周炎,落枕等;环跳高频次主治病症前五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偏瘫后遗症,坐骨神经痛,脑梗死,慢性前列腺炎等。结论:足少阳胆经及其腧穴的主治病种繁多,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经脉及腧穴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20)

毛越[10](2017)在《电针足少阳胆经穴对SD大鼠脂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现观察针刺足少阳胆经是否对SD大鼠的脂代谢(体重、摄食量、Lee`s指数及血清瘦素、骨钙素、ACTH等指标)是否具有调节作用。为今后进一步探讨针刺足少阳胆经在大鼠体重控制中的机制积累资料。方法:清洁级雄性,雌性SD大鼠各20只,实验动物由重庆腾鑫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80-250)g。首先将实验动物饲养一周以适应环境,饲养于温度22-26℃,相对湿度60-80%的清洁级动物实验室,采用普通饲料喂养,一周后选取雌、雄两组体重组内比较相差在±15g以内的大鼠纳入实验。依照随机对照实验原则,按随机数字随机选取5只雄性、5只雌性纳入电针胆经组,5只雄性、5只雌性纳入对照组。行连续四周电针干预。干预经穴:阳陵泉、环跳、悬钟;对照组:与电针组同时以相同方式进行绑扎,但不作针刺干预。实验前叁周每两天检测记录大鼠的体重,饮食量,饮水量。第四周每天检测以上数据。实验前后分别测大鼠身长,用于计算Lee’s指数。干预28天后处死,处死前禁食12h,不禁水,用电子台秤称其重量,用2%戊巴比妥钠按0.2-0.3ml/100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动物麻醉后开腹从腹主动脉取血10mL,置4℃冰箱24h,待血清分离后(2000转/分钟,10分钟),取血清置-80℃低温冰箱保存,待测各项生化指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测定: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血清瘦素(leptin)的检测用ELISA法测定,采用市售试剂盒(r&dsystems)。骨标志物标血清骨钙素(bgp)测定:用elisa法测定,采用市售试剂盒(见前主要试剂),按说明书进行稀释、加样、孵育、洗板等。结果:1.一般情况和行为学情况,实验开始前雌雄电针组分别与对应的雌雄对照组比较,体重,饮食量,饮水量,鼠毛色泽及活动量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雄性电针组较雄性对照组实验前体重,饮食量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雌性电针组较雌性对照组实验前体重,饮食量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体重变化:实验1周后,雄性电针组较雄性对照组体重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电针组较雌性对照组体重有所降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从实验第2周至第4周,雄性电针组较雄性对照组体重降低,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电针组较雌性对照组体重降低,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4周后,雄性电针组体重较实验前有所增加,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较雄性对照组体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电针组体重较实验前有所降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较雌性对照组体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饮食量变化:实验第1、2周,雄性电针组较雄性对照组饮食量降低,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3、4周,雄性电针组较雄性对照组饮食量,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整个实验过程中,雌性电针组较雌性对照组饮食量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开始前,电针组与对照组大鼠lee`s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前,雄性大鼠较雌性大鼠lee`s指数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干预处理后,雄性电针组较雄性对照组lee`s指数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电针组较雌性对照组Lee`s指数讲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电针组实验后较自身实验前Lee’s指数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电针组实验后较自身实验前Lee`s指数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对照组实验后较自身实验前Lee`s指数无显着差异。雌性对照组实验后较自身实验前Lee`s指数无显着差异。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雄性电针组较雄性对照组ACTH差异显着,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电针组较雌性对照组ACTH差异显着,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骨钙素(BGP)含量:雄性电针组较雄性对照组BGP含量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雌性电针组较雌性对照组BGP差异显着,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对照组与雌性对照组间BGP含量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雄性对照组与雌性对照组间BGP含量差异显着,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瘦素(leptin)含量:针刺足少阳胆经对不同性别正常大鼠leptin含量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电针足少阳胆经穴可能具有降低正常SD大鼠体重,以及Lee`s指数的效应。2.针刺足少阳胆经穴导致的正常SD大鼠体重减轻与其调节血清骨钙素含量之间未发现确切关联。3.针刺足少阳胆经穴导致的正常SD大鼠体重减轻的机制可能与大鼠体内ACTH含量降低有关。4.针刺足少阳胆经穴对不同性别的大鼠减重机制可能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少阳经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50%缩足阈值(50%PWT)及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偏头痛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组、电针少阳经穴治疗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组,每组10只。空白组第8天皮下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30min后捆绑30min;其余各组第8天皮下注射硝酸甘油造模,其中模型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组造模30min后捆绑30min,电针少阳经穴治疗组、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组造模30min后捆绑行电针治疗30min,每日1次,持续7d。观察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大鼠行为学和50%PWT,酶联免疫定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ET、CGRP的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50%PWT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少阳经穴各治疗组治疗后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50%PWT明显升高(P<0.01),血清ET、NO、CGRP含量降低(P<0.01);与电针少阳经穴预防组、电针少阳经穴治疗组比较,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组治疗后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50%PWT明显升高(P<0.01),血清ET、NO、CGRP含量显着降低(P<0.01)。结论:电针少阳经穴可以通过下调ET、NO、CGRP等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抑制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产生和叁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从而减轻偏头痛的疼痛程度,而电针少阳经穴预防+治疗的方式对ET、NO、CGRP等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下调幅度最显着,缓解偏头痛的效果较单纯预防性治疗和单纯发作期治疗更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少阳经穴论文参考文献

[1].陆顺庠,姚红,王晓文.少阳经穴透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30例[J].四川中医.2019

[2].刘秋佳,叶意红,王乾娜,刘未艾,付磊.电针少阳经穴对偏头痛大鼠行为学、50%缩足阈值及血清ET、NO、CGRP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3].盛国滨,刘再然,刘刚,师帅,李翠.电针足少阳头项部经穴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9

[4].龙雨.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索电针足少阳经穴对正常大鼠脂代谢的影响[D].西南医科大学.2019

[5].龙雨,江花,杨建波.电针足少阳经穴对正常大鼠体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6].邱世光,王高岸.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

[7].张健豪.电针足少阳经穴对NFATc1阻滞剂干预后雄性大鼠骨重塑平衡的调节[D].西南医科大学.2018

[8].马圆.以少阳经穴为主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9].禹善旭(WOO,SUNUK).基于现代文献的足少阳胆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10].毛越.电针足少阳胆经穴对SD大鼠脂代谢的影响[D].西南医科大学.2017

标签:;  ;  ;  ;  

少阳经穴论文-陆顺庠,姚红,王晓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