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性小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农户,现代农业,家庭农场,乡村振兴
理性小农论文文献综述
殷治琼[1](2018)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问题研究——基于舒尔茨“理性小农”思想下的家庭农场与乡村振兴》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农户在我国大量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小农户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小农户经营,既有其精耕细作等优势,也有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等劣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小微型家庭农场,能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8年32期)
王懿凡[2](2017)在《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视角下的土地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的视角探讨了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期间农民们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与行为选择,并分别在村庄共同体的意义上、以及生存伦理与理性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改革时期出现的生存小农与理性小农的选择差异。指出不论是出于生存伦理还是风险投资,农民们的行为选择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只不过前者是生存理性而后者则是经济理性。(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7年06期)
刘谨[3](2016)在《“道义小农”抑或“理性小农”:农民家庭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打工潮”的兴起,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农民的家庭经营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农副业结合的经营方式向半工半农的经营方式转变。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有70%以上的农民家庭选择半工半农的经营模式。本文将结合“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理论,分析半工半农之所以成为当下农村社会主流家庭经营模式的原因,同时也回应“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之间的理论分歧。本研究是以安徽园村为研究个案,利用“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理论,分析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园村农民家庭选择半工半农的家庭经营方式,是出于斯科特的“道义”,还是波普金的“理性”,抑或是两者的共融与博弈?通过实地的调研,笔者发现园村的大部分农民家庭选择半工半农经营模式,既能体现“道义小农”的生存伦理,又能体现“理性小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传统农耕文化中乡土情怀的留存及“安全第一”生存伦理是园村的农民延续家户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这是“道义小农”的一种体现;同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民外出务工实现家庭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处理好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顺利实现农民家庭的再生产。所以半工半农的农民家庭经营方式,其背后既能体现“道义”,也能体现“理性”,两者在生存理性的统筹下,不断权衡与博弈,实现彼此的共生与转换,因此中国小农的行为在这种此消彼长中处于“道义”与“理性”之间。(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11-07)
王露璐[4](2015)在《从“理性小农”到“新农民”——农民行为选择的伦理冲突与“理性新农民”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的行为选择是否遵循理性原则,是国内外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四个典型村庄的田野调查,认为乡村改革进程带来了农民致富冲动的强化和经济理性意识的成长,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生成和强化的"土地情结"依然存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为乡村社会转型中农民理性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逻辑前提,也为"理性新农民"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而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则是塑造具备文明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新农民"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5年08期)
赵晓峰,李婷[5](2014)在《塑造“革命小农”:人民公社时期新旧制度的博弈机制探析——兼与“理性小农”和“道义小农”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公社时期,旧的制度消失了,但维系旧制度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却仍然影响着农民的日常行为逻辑,地方传统依然强而有力,瞒产私分等农民"反行为"屡禁不止。为了遏制公社体制的离心力,国家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在规划性社会变迁中摧毁原有制度的合法性,持续不断地改造传统小农思想,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革命小农"。"革命小农"是考察人民公社时期新旧制度博弈机制的关键词。(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徐静[6](2014)在《小农理性、小农从众与政治信任》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村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选择形成的,但在当代中国城乡统筹的大环境下,政府主导村庄形成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本文研究的村庄就是政府主导形成,在新疆辽阔的荒地上崛起,并依靠小城镇规划而迅速成长,通过还原村庄形成过程中村民与搬迁政策的互动,分析叁批搬迁过程中村民是否采取搬迁行动的内部动机,发现村民基于政治信任度、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作出的相应搬迁决策,最终找到国家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初期就应该辨识主体受众,从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益路径。本文共有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的导论部分,对整体的研究框架进行了构思,涉及到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Y村的素描。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二、叁、四章,也是正文的实证部分,通过描述Y村的叁批搬迁过程,分析村民搬迁行动的内部动机,初步搬迁中行动的少数派以村庄能人的资本保持政治信任,第二批搬迁中行动的大多数人以初步搬迁的示范效应和多样的经济收入刺激等保持经济理性,第叁批搬迁中高数量申请的村民以整个村庄社会结构的复制保持社会理性。第叁部分是正文的第五章,是本文的讨论和结论部分,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始终以村民的政治信任、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叁个维度进行考量,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马良灿[7](2014)在《理性小农抑或生存小农——实体小农学派对形式小农学派的批判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实体论与形式论是认知农民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学术传统。形式论者遵循经济理性假定,认为农民经济行为的本质是理性化,传统农民是典型的理性小农,其行为受制于个人或家庭利益,农民为谋求共同的生存权利的集体行动不可能发生。实体论者则指出,传统农民是生存小农,小农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型经济、生存型经济,这种经济体系同农民的文化传统、生命哲学、社群关系、乡土伦理紧密嵌套在一起。两者关于农民经济行为认知的对立,一方面为理解小农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但如若沿着形式论与实体论的知识传统来理解农业经济问题,将会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认知困境中,造成对农民总体性经济社会行为的碎片化认识。(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4年04期)
张轩,杨浩[8](2013)在《论小农与小农经济的多面性——关于“理性小农”和“道义小农”理论的现实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农经济是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的经济模式。关于小农与小农经济,理论界一直有着诸多争论。通过梳理小农经济的叁大传统理论,从现实层面考察小农经济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了小农与小农经济的多面性。(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继刚[9](2012)在《社区理性和市场理性:小农理性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学界对小农经济行为的评价存在诸多分歧,形成了各种学派,大致可分为生存—道义小农理论和市场—理性小农理论。但"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小农经济行为在不同的经济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是由于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以及生态自然条件不同,而造成可供选择的方案不同所致。小农理性可分为社区理性和市场理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小农理性表现会有所不同。按照小农理性演化模式,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小农经济行为,了解农村社会。即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经济以及商业文化的渗入,小农日益深入市场活动,小农所处的生存环境、对社区的依赖程度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将发生改变,小农原有的存在状态逐步解体,由此带来理性的转变,由社区理性逐步过渡到市场理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李红涛,付少平[10](2008)在《“理性小农”抑或“道义经济”:观点评述与新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农民经济行为,形式主义者认为传统农业的农民与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样也是只求利润的。而实体主义者则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经济行为以维持生计为目标。黄宗智、郭于华等人则主张一种综合的分析,即认为两种特性都只是传统农民经济行为的一个侧面。本文则主张一种动态的、纵向的考察,认为生存危机下的小农只能以维持生计为目标,而不可能去追求利润。随着生存需要的满足,农民也表现出经济理性特征。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转变过程中。(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08年05期)
理性小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的视角探讨了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期间农民们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与行为选择,并分别在村庄共同体的意义上、以及生存伦理与理性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改革时期出现的生存小农与理性小农的选择差异。指出不论是出于生存伦理还是风险投资,农民们的行为选择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只不过前者是生存理性而后者则是经济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性小农论文参考文献
[1].殷治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问题研究——基于舒尔茨“理性小农”思想下的家庭农场与乡村振兴[J].现代商贸工业.2018
[2].王懿凡.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视角下的土地改革[J].新西部(理论版).2017
[3].刘谨.“道义小农”抑或“理性小农”:农民家庭策略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6
[4].王露璐.从“理性小农”到“新农民”——农民行为选择的伦理冲突与“理性新农民”的生成[J].哲学动态.2015
[5].赵晓峰,李婷.塑造“革命小农”:人民公社时期新旧制度的博弈机制探析——兼与“理性小农”和“道义小农”的对比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
[6].徐静.小农理性、小农从众与政治信任[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马良灿.理性小农抑或生存小农——实体小农学派对形式小农学派的批判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4
[8].张轩,杨浩.论小农与小农经济的多面性——关于“理性小农”和“道义小农”理论的现实考察[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
[9].李继刚.社区理性和市场理性:小农理性的演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李红涛,付少平.“理性小农”抑或“道义经济”:观点评述与新的解释[J].社科纵横.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