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阻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体阻抗模型,泄漏电流,频率因数
人体阻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卢岳俊,叶青,钱雪伟[1](2017)在《人体阻抗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体的构成,结合泄漏电流测试,分析常见的四种人体阻抗模型。(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7年07期)
黄益君[2](2011)在《基于LabView的人体经络动态阻抗检测与模型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对经络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而结合电阻抗检测技术的经络研究又是现代经络研究的热门课题。电阻抗测量作为非侵入式、无损的测量方法在临床应用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临床研究价值。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具有反映人体五脏六腑生理状态的功能,并且作为经络重要门户的原穴点又是经络状态的集中体现。由此,本文特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LabView的便携式人体经络动态阻抗检测系统,对十二经络的原穴点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并结合辨识理论,提出经络的阻抗模型并对其进行数据建模与参数辨识。从客观上,为经络阻抗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LabView的动态阻抗检测软硬件平台搭建。阐明了该平台搭建的作用和意义,介绍了硬件平台各个组成部分,对软件部分采用的虚拟仪器技术也作了相应的介绍,最后给出了的系统设计框图。(2)动态阻抗检测系统的可重复性分析与测试实验研究。对已搭建的实验平台,引进Hausdorff距离评判其稳定性与实验的可重复性,针对实验数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的Hausdorff距离,该方法能更客观的反应系统的准确性。(3)经络阻抗模型建模与模型参数辨识。在分析己有经络阻抗模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结合控制方法,采用系统模型参数辨识技术,建立了部分经络阻抗模型。(4)十二经络的动态阻抗跟踪检测与实验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对经络共振现象和子午流注学说,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并挖掘了对应的实验数据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对理论学说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结合在线辨识技术提取生理病理特征,为人体健康状态提供监测依据,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特征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1-01)
阮方鸣,孙思扬,陈旋,周峰,王晓璐[3](2010)在《人体阻抗模型与人体域通信信道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人体柱体模型分析了输入阻抗与人体形状大小的关系,就人体信道的频率传输特性进行了讨论,在3~5GHz的频率范围内,人体对传输信号具有良好的响应。考虑到多径传输环境下的信噪比和误码率,采用二相相移键控(BPSK)的调制方式,对人体域无线传输信道具有更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0年S2期)
阮方鸣,孙思扬,陈旋,周峰,王晓璐[4](2010)在《人体阻抗模型与人体域通信信道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人体柱体模型分析了输入阻抗与人体形状大小的关系,就人体信道的频率传输特性进行了讨论,在3~5GHz的频率范围内,人体对传输信号具有良好的响应。考虑到多径传输环境下的信噪比和误码率,采用二相相移键控(BPSK)的调制方式,对人体域无线传输信道具有更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8-06)
万永刚,金成,王晓东,薛俭雷[5](2010)在《低频电流下人体阻抗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频电流(f<1000Hz)下人体阻抗的模型。方法:采用串联电路法测量94名男性在不同频率电流下人体手臂阻抗的大小。结果:随着电流频率的增加,人体阻抗呈现下降趋势。结论:人体阻抗模型可以认为是由电阻和电容组成的复杂的串并联电路,因而具有容抗的性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0年13期)
阮方鸣,Tomasz,Dlugosz,高攸纲[6](2010)在《计算人体生物电阻抗的柱体模型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人体电特性的建模是对人体进行电磁生物效应研究的基础,提出了一个可以用于计算人体输入阻抗的新的人体电路模型;基于该电路模型给出了在人体圆柱模型下的输入阻抗计算方法.并用试验证明,据此计算出来的人体阻抗会随曝露系统的维数增加而减小,反映出功率吸收的现实.应用该模型分析人体阻抗变化,可有益于人体健康状态信息的获取,为进行医学诊断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刘晓东,董秀珍,陈海,帅万钧[7](2008)在《基于真实人体边界模型的电阻抗断层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真实人体边界模型的电阻抗断层成像进行实现,研究其成像特点。提取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图片中先验信息,得到基于真实人体轮廓外形的模型,利用等位线反投影算法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可以较好地反映多种不同扰动的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目标分辨率和识别率,并可以对扰动目标实现较好的定位。说明基于真实人体边界模型的电阻抗断层成像实现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靠的,这种重构模型使得重构结果更趋近于真实人体情况,为临床研究做出初步尝试。(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贺杰,漆正堂[8](2008)在《生物电阻抗技术建立运动人体特征性参数相关模型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电阻抗技术是利用生物组织与器官的电特性及其变化提取人体生物医学信息的一种无损伤检测技术。文章介绍了生物电阻抗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综述该技术的应用进展,分析其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的可行性。生物电阻抗技术在人体成分的测量、血液及血流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可作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借鉴;电阻抗断层图像技术为无创、实时、动态地监测运动人体器官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可行性。可采取的研究策略是建立运动人体的特征性参数与生物电阻抗之间稳定可靠的相关模型或回归方程,运用统计学规律进行推断性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26期)
李冬云,杨玉星,罗洁,梁林青[9](2007)在《人体右前臂生物电阻抗模型参数和阻抗多频曲线相对斜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利用多频阻抗测量仪对人体右前臂进行全阻抗测量,记录下靶区组织的RC网络模型参数Ri、Re、Cm的值,并且利用Matlab语言作出阻抗随频率连续变化的阻抗多频曲线。计算出所有样本的阻抗多频曲线的相对斜率K,并且将K与所有获得的模型参数Cm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比较所有样本的Cm和K值,发现随着Cm的增加,相对斜率K是增加的。随着Cm的减小,K也减小。本研究意义在于分析阻抗叁元件模型和阻抗多频曲线的相对斜率K的方法可用于人体脂肪厚度的等级鉴定。(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07年23期)
王文艇,钟季康,马骏,齐华林[10](2005)在《人体阻抗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大量人体阻抗的测试,证实了Lafargue等人提出的人体阻抗ECFC模型,从理论上提出了计算ECFC模型中各电路参数的简化方法,由此所得的人体阻抗谱理论曲线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由于ECFC模型中各电路参数包含有人体成分的有用信息,因此分析这些参数的变化将有助于生物阻抗的医学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人体阻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医对经络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而结合电阻抗检测技术的经络研究又是现代经络研究的热门课题。电阻抗测量作为非侵入式、无损的测量方法在临床应用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临床研究价值。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具有反映人体五脏六腑生理状态的功能,并且作为经络重要门户的原穴点又是经络状态的集中体现。由此,本文特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LabView的便携式人体经络动态阻抗检测系统,对十二经络的原穴点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并结合辨识理论,提出经络的阻抗模型并对其进行数据建模与参数辨识。从客观上,为经络阻抗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LabView的动态阻抗检测软硬件平台搭建。阐明了该平台搭建的作用和意义,介绍了硬件平台各个组成部分,对软件部分采用的虚拟仪器技术也作了相应的介绍,最后给出了的系统设计框图。(2)动态阻抗检测系统的可重复性分析与测试实验研究。对已搭建的实验平台,引进Hausdorff距离评判其稳定性与实验的可重复性,针对实验数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的Hausdorff距离,该方法能更客观的反应系统的准确性。(3)经络阻抗模型建模与模型参数辨识。在分析己有经络阻抗模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结合控制方法,采用系统模型参数辨识技术,建立了部分经络阻抗模型。(4)十二经络的动态阻抗跟踪检测与实验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对经络共振现象和子午流注学说,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并挖掘了对应的实验数据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对理论学说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结合在线辨识技术提取生理病理特征,为人体健康状态提供监测依据,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特征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临床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阻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卢岳俊,叶青,钱雪伟.人体阻抗模型分析[J].科技风.2017
[2].黄益君.基于LabView的人体经络动态阻抗检测与模型辨识[D].浙江大学.2011
[3].阮方鸣,孙思扬,陈旋,周峰,王晓璐.人体阻抗模型与人体域通信信道特性分析[J].微波学报.2010
[4].阮方鸣,孙思扬,陈旋,周峰,王晓璐.人体阻抗模型与人体域通信信道特性分析[C].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2010
[5].万永刚,金成,王晓东,薛俭雷.低频电流下人体阻抗模型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
[6].阮方鸣,Tomasz,Dlugosz,高攸纲.计算人体生物电阻抗的柱体模型算法[J].电子学报.2010
[7].刘晓东,董秀珍,陈海,帅万钧.基于真实人体边界模型的电阻抗断层成像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8
[8].贺杰,漆正堂.生物电阻抗技术建立运动人体特征性参数相关模型的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9].李冬云,杨玉星,罗洁,梁林青.人体右前臂生物电阻抗模型参数和阻抗多频曲线相对斜率的关系[J].实用医技杂志.2007
[10].王文艇,钟季康,马骏,齐华林.人体阻抗模型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