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蒙旱区论文-段而军

陕蒙旱区论文-段而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陕蒙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陕蒙旱区,林下植被,土壤退化,土壤极化

陕蒙旱区论文文献综述

段而军[1](2009)在《陕蒙旱区人工及天然纯林林下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蒙旱区包括黄土高原中部到北部及内蒙古高原南部大青山北麓,属暖温带森林草原到温带干草原生物气候交错带。本文以整个陕蒙旱区(包括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黄陵地区、陕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延安地区、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靖边地区、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武川地区)广泛分布的、进入成熟生长期的主要人工和天然纯林为研究对象,详细调查了不同森林类型的林下植被特征,深入研究了不同树种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极化趋势和极化程度等现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和陕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林下植被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陕北半干旱风沙区和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以一年生植物和隐芽植物植物种占绝对优势。2.林下植物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阔叶树种人工林下植物群落一般要比针叶树种人工林和灌木林丰富,所以在针叶树种人工林中积极引进阔叶树种形成混交林是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3.从土壤绝对综合极化度来看,所有研究区大多数树种纯林林地的土壤性质均发生了中度以上的极化,其中属于极强度极化的有: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的落叶松、白桦、侧柏、华山松和辽东栎纯林的化学性质,小叶杨纯林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陕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油松、侧柏、刺槐、沙棘和白榆纯林的化学性质,茶条槭纯林的物理性质;陕北半干旱风沙区的刺槐、旱柳、柠条和紫穗槐林地的化学性质;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的云杉、小叶杨和白桦纯林的物理性质;油松、落叶松、云杉、小叶杨和白桦纯林的化学性质。4.从树种的抗极化能力来看,油松、小叶杨的抗极化能力明显大于其它树种。相对林木抗极化能力,土壤的绝对综合极抗比属于中等以上(极抗比>0.40)的性质分别为: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的小叶杨纯林的物理性质;侧柏、落叶松、刺槐和白桦纯林的物理、化学性质;陕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油松、侧柏、刺槐、白榆和白桦纯林的物理、化学性质;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的小叶杨、白榆和白桦纯林的物理、化学性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刘卓玛姐[2](2009)在《陕蒙旱区人工及天然林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及其空间变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陕蒙旱区(包括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黄陵,陕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延安,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靖边,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武川)分布的典型人工及天然林为对象,通过对纯林及混交林地土壤各种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测定,研究和分析了不同地区及不同树种林地的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空间变异规律、不同林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极化现状,为指导当地的森林经营管理和纯林改造、防治森林土壤退化或极化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林分土壤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分布均呈现一定的表聚现象,其中蔗糖酶、淀粉酶、脱氢酶、脲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表聚现象比较明显。(2)同一地区不同树种纯林和不同地区同一树种纯林地土壤的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差异不大,但过氧化物酶、蔗糖酶、淀粉酶、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较大;总的来说,黄陵地区的侧柏、刺槐和辽东栎,延安林区的白榆、小叶杨、油松和侧柏,靖边林区的柠条、小叶杨和旱柳,武川地区的白榆、小叶杨和落叶松纯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较高。(3)混交林与对应的纯林地相比,黄陵林地土壤生物表征指标依次是阔叶纯林>混交林>针叶纯林;靖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大小依次是混交林>纯林,武川林地土壤生物表征指标为混交林>纯林。( 4 )林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黄陵林地绝大部分指标之间呈极显着水平(P<0.01),延安林地磷酸酶和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及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靖边林地脲酶和淀粉酶与其他生物化学指标之间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武川林地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磷酸酶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总的来说,黄陵地区的相关性最好,其次是靖边和延安,武川最差。( 5 )大多数纯林地发生了中度以上(极化度Pa>0.10)的极化,其中黄陵地区小叶杨和白桦发生负向中度以上极化,黄陵地区的华山松与延安地区的白桦及武川地区的油松纯林发生负向强度以上极化,说明这些纯林能引起林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恶化。(6)总的来说不同树种纯林抗土壤生物学性质极化能力的大小顺序为:小叶杨>白桦、油松>侧柏>刺槐;可见,小叶杨、白桦、油松的抗极化能力均较强,能明显改善林地土壤的生物化学性质,这也正是其在陕蒙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冯顺煜[3](2009)在《陕蒙旱区人工及天然纯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其空间变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工和天然纯林树种组成单一,经过长期连续生长或连栽后的纯林土壤性质会出现退化或极化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森林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作者对陕蒙旱区(包括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黄陵地区、陕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延安地区、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靖边地区、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武川地区)广泛分布的、进入成熟生长期的人工和天然纯林及混交林土壤中Cu、Zn、Fe、Mn、Ni、Cd、F等主要微量元素的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特征、空间变异规律和极化状况进行了研究,为指导当地的森林经营管理和纯林改造、防治森林土壤退化或极化提供理论依据。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部分纯林土壤中全Cu、Fe、Ni、Cd的含量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黄陵落叶松林地土壤Cu、Ni、Cd含量、武川白榆林地土壤Fe等的含量最高。而Zn、Mn、F的含量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靖边荒草地(CK)土壤Zn和全Mn含量、黄陵华山松林地土壤有效Mn含量和延安小叶杨林地土壤F含量最低。2.大部分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如黄陵地区土壤有效Zn含量、武川地区4种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均表现为“表聚”现象。而延安地区土壤有效Cu等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则聚积在大部分林地的下层土壤。3.黄陵华山松×辽东栎混交林地与纯林林地相比明显增加了土壤有效Fe的含量,而武川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地与纯林林地相比则明显降低了土壤有效Cu、有效Fe的含量。4.大部分林地除全Fe含量外,其它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极化状况严重,其中延安刺槐林地和靖边小叶杨林地对土壤全Cu含量引起富集,延安白榆林地却对土壤全Cu含量引起严重亏损;靖边紫穗槐林地主要对土壤全Zn、全Fe、有效Fe、全Mn、全F含量引起富集;而靖边沙棘林地对土壤有效Zn、有效Mn含量引起富集;武川云杉林地土壤有效Zn含量和黄陵华山松林地土壤有效Mn含量有富集趋势;黄陵落叶松林地对土壤全Ni、全Cd含量也有非常强的富集趋势;延安油松林地、武川云杉林地土壤全Ni、全Cd含量有很严重的亏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陕蒙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陕蒙旱区(包括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黄陵,陕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延安,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靖边,内蒙半干旱低山丘陵区—武川)分布的典型人工及天然林为对象,通过对纯林及混交林地土壤各种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测定,研究和分析了不同地区及不同树种林地的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空间变异规律、不同林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极化现状,为指导当地的森林经营管理和纯林改造、防治森林土壤退化或极化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林分土壤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分布均呈现一定的表聚现象,其中蔗糖酶、淀粉酶、脱氢酶、脲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表聚现象比较明显。(2)同一地区不同树种纯林和不同地区同一树种纯林地土壤的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差异不大,但过氧化物酶、蔗糖酶、淀粉酶、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较大;总的来说,黄陵地区的侧柏、刺槐和辽东栎,延安林区的白榆、小叶杨、油松和侧柏,靖边林区的柠条、小叶杨和旱柳,武川地区的白榆、小叶杨和落叶松纯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较高。(3)混交林与对应的纯林地相比,黄陵林地土壤生物表征指标依次是阔叶纯林>混交林>针叶纯林;靖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大小依次是混交林>纯林,武川林地土壤生物表征指标为混交林>纯林。( 4 )林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黄陵林地绝大部分指标之间呈极显着水平(P<0.01),延安林地磷酸酶和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及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靖边林地脲酶和淀粉酶与其他生物化学指标之间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武川林地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磷酸酶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总的来说,黄陵地区的相关性最好,其次是靖边和延安,武川最差。( 5 )大多数纯林地发生了中度以上(极化度Pa>0.10)的极化,其中黄陵地区小叶杨和白桦发生负向中度以上极化,黄陵地区的华山松与延安地区的白桦及武川地区的油松纯林发生负向强度以上极化,说明这些纯林能引起林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恶化。(6)总的来说不同树种纯林抗土壤生物学性质极化能力的大小顺序为:小叶杨>白桦、油松>侧柏>刺槐;可见,小叶杨、白桦、油松的抗极化能力均较强,能明显改善林地土壤的生物化学性质,这也正是其在陕蒙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陕蒙旱区论文参考文献

[1].段而军.陕蒙旱区人工及天然纯林林下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极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刘卓玛姐.陕蒙旱区人工及天然林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及其空间变异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冯顺煜.陕蒙旱区人工及天然纯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其空间变异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标签:;  ;  ;  ;  

陕蒙旱区论文-段而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