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边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层官场,派系边界,差序格局,文化亲密
群体边界论文文献综述
谭同学[1](2019)在《差序格局、文化亲密与群体边界——渡桥镇“官场”的人类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争取资源、分摊风险和开展工作,乡村基层官员常以私人关系划分内外、亲疏有别的群体边界。其中,亲属关系存在但作用有限,战友、同学、老乡和拟制亲属关系更常用。称其为有限度的"派系政治",比"家族政治"更切中实质。这些嵌入基层"官场"的私人关系,具有多重"差序格局"的社会文化特征。它们形成"文化亲密",隐性地为内部人提供亲近感与信任,给外人划定界限。(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9年09期)
马克·雅各布,唐璐璐[2](2019)在《城市中的社区、群体、个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网与边界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03年公约如何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在目前对2003年公约的使用中,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存在着将公约关键概念"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CGIs)简化为"社区"的趋势。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些隐喻和情节可以说明,有必要对公约关键概念和其他选项尽可能保持开放性和适应性。而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敏化概念——"行动网"和"边界对象",可以提高对这些概念问题重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受到2005年欧洲委员会框架公约及比利时佛兰德斯地区化。用相关概念启发的利益相关者概念或"遗产共同体"概念的传播,也有助于维护"CGIs"的潜力并激励他们的参与、关联和共同创造。在实施2003年公约(范式)的第二个十年期中,可以注意的另一个关键经验是:调解者、文化经纪人或"跨界者"的角色将发挥重要功能。(本文来源于《遗产》期刊2019年01期)
王成军,党明辉,杜骏飞[3](2019)在《找回失落的参考群体: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边界条件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双重意见气候作为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框架,采用多主体建模的方法,将参考群体重新引入对沉默的螺旋的研究当中,重新考察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边界条件,并分析了沉默的螺旋在不同的区域和时间中的差异。研究发现:在引进参考群体的情况下不能确保沉默的螺旋必然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是否能够稳定地出现要视大众媒体对其参考群体的影响力大小而定;沉默的螺旋效果的大小依赖于参考群体规模以及社区总人口规模,其演化受个体的空间分布的影响,而其增长率随着时间递减。(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04期)
董名杰,张晓雅[4](2019)在《身份危机与符号边界——电影《追龙》中群体冲突的都市人类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都市聚集了诸多不同的群体而形成了复杂多元的文化,却也常常导致群体冲突甚至是群体对立,继而引发各种都市问题。电影《追龙》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为背景,再现了都市发展过程中殖民群体与华人群体、本地群体与外来群体之间的系列冲突,折射出不同群体在融入都市过程中所遭遇的身份危机以及区分"自我"与"他者"的符号边界。群体的都市生活与生存状态一直是都市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以都市人类学为视角,通过情景分析法研究这部反映过去社会现实的电影,旨在解读当时都市中不同群体的社会情绪与文化心理,反思香港城市发展中不同群体的身份危机与群体间的符号边界问题,提出平等的"都市人"身份建构是化解群体冲突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3期)
王梦婷[5](2019)在《族群边界理论视角下泰国北部的云南人群体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族群边界的划分有时候可以看作是一个族群内部认同自我意识的感知,这种感知并不是单纯的地理界限,而是一种社会边界,对于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来说,这个群体内部的认同随着历史和时间的变迁在不断的形成和塑造。在利用族群边界理论来分析泰国北部云南人对自我认同感的构建以及在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认同感的由来以及这种认同的现象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01期)
冉光仙[6](2018)在《边界守望:贫困群体介入无边界冲突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举凡思想、意识、价值和行为皆有其边界,冲突意味着不同事物之间及同类事物内部之间在阈限边界进行着交锋和较量。"无边界社会"纳入当下中国语境后,可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连,与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扣,促使人们对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场域关系进行再认识。"无边界冲突"是对既有边界的打破,亦可能是对旧边界的跨越,它在公权与私权之间,以及公权与公权之间、私权与私权之间都有不同的反映,尤其与直接利益或间接利益有着深层次的矛盾干系。贫困群体因先赋性或预制性因素出现发展困顿,其自身的权利边界被侵蚀,而又试图打破诸多边界以获得共享性诉求的满足,从其中的生成逻辑和制度性根源看,社会群体介入无边界冲突无疑是在寻求和拓展融合性权利的路径。无边界冲突反映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丰富性、多元性及冲突碎片化、无域化的新特征,出现以本界守边界、以无界求有界、以旧界拓新界的变化,但不能放任无边界冲突现象的泛化,应本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进行刚柔兼济的边界治理设计,有效防范社会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沙莎[7](2018)在《低地位群体成员的相对剥夺、群体边界渗透性与政治参与行为: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有叁十年,基尼系数显示社会贫富差距已经较大,可能导致现有社会阶层划分的固化,从而引发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变化,对低地位群体来说,则更有可能引发负性事件。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社会支配理论和系统公正理论,采用实验法和调查法探讨了相对剥夺、群体边界渗透性对政治参与行为倾向(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两个维度)的影响,以及此过程中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具体来说,通过Mac Arthur主观地位量表甄别高低地位群体,采用2(有、无相对剥夺)*2(边界渗透性高、低)情境阅读材料操纵了相对剥夺、群体边界渗透性,并使用问卷法测量了公正世界信念和政治参与行为倾向。对375位被试进行实验和调查后的数据分析表明:1.在主观低地位群体中,相对剥夺感与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倾向都没有显着的相关性;2.对于主观低地位群体,群体边界渗透性高则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倾向越高,与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倾向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而对于主观高地位群体,群体边界渗透性与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倾向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倾向没有显着的相关性;3.对于主观低地位群体,公正世界信念在群体边界渗透性与制度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倾向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群体边界渗透性既能直接正向预测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倾向,又能通过影响公正世界信念来预测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倾向;而公正世界信念在群体边界渗透性与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倾向中中介效应不显着。4.对于主观高地位群体,群体边界渗透性的高低与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倾向其相关性都不显着;公正世界信念对其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殷文,张杰[8](2017)在《中国式怨恨、差序格局与认同边界——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注重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隐藏的情感因素基础之上,从情感社会学的本土视角出发,对于中国式怨恨情绪的起源与西方怨恨情感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本土社会结构入手,讨论了中国式怨恨的社会根源在于差异格局的纵轴关系发生变化。与此同时,网络怨恨对于网络行动者而言,具有构建新的社会认同的正向功能,从本土视角出发,化解中国式网络怨恨的关键在于部分恢复人际关系的纵向连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陈建山[9](2017)在《群体思维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有着诸多主客观原因。其中,尼赫鲁外交决策团体的群体思维,可视为中印边界冲突爆发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彼时,在由尼赫鲁和一些印度高级官僚所组成的尼赫鲁外交决策团体中,尼赫鲁在国内政治和外交决策中发挥着直接领导作用,但印度外交决过程受到周围高级官僚的影响。尼赫鲁在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初期采取的是温和政策,之后不断受到高级官僚民族主义热情的煽动,逐渐转向强硬政策。虽然当时印度国内还有追求和平的声音,但是显然都被淹没在尼赫鲁外交决策团体的群体思维之下。历史的启示在于,研究群体思维对分析2017年中印洞朗摩擦仍具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印度洋经济体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蔡银寅[10](2017)在《“邻避冲突”视角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边界及其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而言,"邻避冲突"并不必然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从而使得对其边界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邻避冲突"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和发生条件的考察,建立数学模型,探讨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叁个因素:(1)人口密度;(2)群体和个体偏好;(3)冲突本身的距离衰减率。基于此,提出了防范和规避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群体边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03年公约如何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在目前对2003年公约的使用中,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存在着将公约关键概念"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CGIs)简化为"社区"的趋势。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些隐喻和情节可以说明,有必要对公约关键概念和其他选项尽可能保持开放性和适应性。而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敏化概念——"行动网"和"边界对象",可以提高对这些概念问题重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受到2005年欧洲委员会框架公约及比利时佛兰德斯地区化。用相关概念启发的利益相关者概念或"遗产共同体"概念的传播,也有助于维护"CGIs"的潜力并激励他们的参与、关联和共同创造。在实施2003年公约(范式)的第二个十年期中,可以注意的另一个关键经验是:调解者、文化经纪人或"跨界者"的角色将发挥重要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边界论文参考文献
[1].谭同学.差序格局、文化亲密与群体边界——渡桥镇“官场”的人类学分析[J].学术界.2019
[2].马克·雅各布,唐璐璐.城市中的社区、群体、个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网与边界对象[J].遗产.2019
[3].王成军,党明辉,杜骏飞.找回失落的参考群体: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边界条件的考察[J].新闻大学.2019
[4].董名杰,张晓雅.身份危机与符号边界——电影《追龙》中群体冲突的都市人类学反思[J].美与时代(下).2019
[5].王梦婷.族群边界理论视角下泰国北部的云南人群体认同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
[6].冉光仙.边界守望:贫困群体介入无边界冲突论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8
[7].沙莎.低地位群体成员的相对剥夺、群体边界渗透性与政治参与行为: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
[8].殷文,张杰.中国式怨恨、差序格局与认同边界——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陈建山.群体思维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影响[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7
[10].蔡银寅.“邻避冲突”视角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边界及其确定[J].阅江学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