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体制论文-叶小利

晚清外交体制论文-叶小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清外交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客家籍,外交官群体,中国近代外交体制

晚清外交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叶小利[1](2018)在《晚清客家籍外交官群体与近代中国外交体制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降,在中国外交领域曾经活跃一群客家人,他们中有何如璋、黄遵宪等因仕途而出使,有张弼士、张煜南等商而优则士,也有刁作谦、李骏等留学归国参与选拔而入外交界的。在中国传统朝贡体系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体系过程中,晚清幕府制度的存在、士人和商人间的血缘、地缘、学缘关系网络等因素,促成客家籍外交官群体逐渐形成,他们的出现自觉、不自觉地促进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转型。(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珣,李翔[2](2016)在《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嬗变,这种嬗变既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晚清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外交也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6年11期)

姚翠翠[3](2010)在《略论晚清外交体制近代化的递嬗》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朝贡体制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套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由朝贡体制到条约体制再到近代外交体制的递嬗。一方面,反映了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的外交体制渐次进入了近代化的范畴。(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李兆祥[4](2006)在《晚清以总理衙门为主轴的外交体制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理衙门及与其协同配置的其他外交机构,架构了近代中国外交的一种别样的体制,这种体制既是传统的对非朝贡国外交体制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国架构新外交体制的最初探索,因此,这种体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本文来源于《“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06-08-01)

吉正芬[5](2006)在《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旨,在于透过对1861年—1901年间,晚清外交权力结构中,北京的总理衙门与天津的北洋大臣之间,围绕外交权力的变化而出现的权力重心的转移以及最终形成的外交权力结构二元性这一现象的观察和掌握,进一步呈现在此期间各种重大外交事件的清晰图像,及其联系线索,以提供理解晚清外交制度发展的另一种路径。晚清外交体制经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一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晚清外交观念从夷务—洋务—外务的一个转变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主要分为叁个部分。其一,考察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简述清代早期的对外关系,及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总理衙门外交权责的分配及其运作方式。其二,论述北洋通商大臣权责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外交职掌范围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其叁,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欣文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文祥去世,奕欣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的顾问机构,北洋大臣李鸿章独掌对外交涉。在李鸿章下台后,清廷外交又短暂地回复到督抚外交的局面,直至外务部的成立,才结束了晚清外交权力机构混乱、政出多门的局面。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体制的演变长达40年,其间形成的外交权力重心双元化对晚清对外交涉的影响,致使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处理外交事务都没有独立的主导权,相互受到牵制。晚清外交失利,固然与清朝的国势有关,但这种外交机构权责分配的混乱,外交体制的落后,导致的对外交涉时政策的反复与被动,则不是一句“弱国外交”可以修饰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5-20)

陈潮[6](2002)在《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起步和必经阶段 ,其重要特点有四 :其一 ,集中表现为把洋务活动作为其运作的中心内容 ;其二 ,在权力运作上 ,清廷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 ,从而使总理衙门在相当长时期内地位凸显 ,权力顺达 ;其叁 ,晚清外交强烈依赖于地方督抚 ;其四 ,海关道成为清政府对外交涉的重要渠道。这些特点表明 ,晚清政府已开始努力摆脱“天朝上国”的心理 ,按照国际关系惯例来改变自己 ;同时说明 ,在封建旧体制内部进行的改革 ,具有与身俱来的局限和缺陷 ,从而成为 19世纪的中国始终不能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02年07期)

晚清外交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嬗变,这种嬗变既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晚清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外交也具有深远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清外交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叶小利.晚清客家籍外交官群体与近代中国外交体制转型[J].嘉应学院学报.2018

[2].王珣,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16

[3].姚翠翠.略论晚清外交体制近代化的递嬗[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4].李兆祥.晚清以总理衙门为主轴的外交体制形态研究[C].“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2006

[5].吉正芬.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D].四川大学.2006

[6].陈潮.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J].学术月刊.2002

标签:;  ;  ;  

晚清外交体制论文-叶小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