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准联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耳其,以色列,准联盟
准联盟论文文献综述
杨张锋[1](2019)在《20世纪90年代土耳其与以色列的准联盟关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土以准联盟关系的基础是对抗和威慑叙利亚和伊朗。土以各自的战略需要和美国因素是两国建立准联盟关系的主要动力,而土耳其国内的伊斯兰认同和阿拉伯因素是两国准联盟关系难以上升为联盟关系的主要障碍。2010年,土耳其宣布中止与以色列的军事合作,两国准联盟终结。土以准联盟关系直接影响到的是双方各自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有限。(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袁楠[2](2013)在《中国与巴基斯坦安全合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自从1951年5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巴两国彼此尊重、信赖,相互支持、合作,双边关系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60多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巴友好关系经受住了变幻不定的国际形势的考验,始终保持稳固和密切。但是,随着时局的发展,两国关系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内外因素变化的冲击或影响。不论是中巴两国共同的邻国印度,还是“重返亚太”力图加强霸权地位的美国,都对中国西部的社会稳定、中巴两国相邻地区的地区安全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同时,在全球化形势下,中巴两国共同面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叁股势力”对两国的构成的严重威胁,严重影响了两国国家安全,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总之,中巴军事合作的开展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两国的经济政治安全影响巨大。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梳理、分析、建构中国与巴基斯坦在军事安全领域开展准联盟外交的重要意义、前提条件,介绍了准联盟外交在中巴安全合作中的现实表现。中巴两国开展准联盟外交对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中巴两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提高了两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肯定准联盟外交对中巴两国产生深远意义的同时,其所展现出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中巴军事合作应努力突破传统合作的局限,运用准联盟理论建构全新的安全合作理念,搭建新型合作平台,以期能够形成惠及中巴以及整个南亚乃至更大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的新安全观。事实上,中国开展的准联盟外交模式反对缔结军事盟约,强调国家间的平等协商与合作,彰显“联而不盟”之特点,其本质追求的是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具有共同安全关切和利益诉求的国家依靠双边或多边机制开展合作,以此应对各种来自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威胁。中国的准联盟外交是全球格局发生变化、经济相互依赖和中国国际身份转变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国际安全向全球安全转换的必然要求。(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刘红良[3](2012)在《崩而不溃的非传统联盟——美巴准联盟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关系领域,学者对联盟问题的理论探讨较为丰富,但随着国际关系实践的发展及国家间互动程度的加强,传统联盟理论需要进一步深化,以适应联盟发展的需要。准联盟概念的出现,弥补了传统联盟理论解释的不足。美巴之间的反恐联盟实质上更契合准联盟的内涵。两国围绕反恐这一共同的主题,自"九一一事件"之后,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军事合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因反恐的初衷不同、利益诉求迥异,两国在坚持反恐合作的同时,分歧逐渐显露,矛盾不断积聚。在本.拉登被击毙之后,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矛盾渐趋激化,美巴准联盟关系陷入低谷。美巴关系为何会随着反恐进程的推进逐渐紧张、僵化,造成美巴症结的根源是什么?借助联盟理论、准联盟的内涵及现实实践,结合美巴反恐合作的推进及基调的变化,本文尝试分析美巴准联盟关系形成的驱动,作为准联盟具有的特征以及美巴准联盟的困境,据此对美巴准联盟关系的最终走向做出大致的判断。(本文来源于《南亚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凌胜利[4](2012)在《南海争端准联盟化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5月以来,南海争端高潮迭起,东南亚各国加紧行动,不仅加强了内部沟通,还极力争取外部协调,内外联动,以求推动在南海争端中造成一个针对中国的准联盟。他们采取协调立场、联合军演、共同开发以及多边施压等诸多方式,对抗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权益主张。该准联盟因多重动机汇聚而成,旨在通过多边主义、议题联系对中国进行软式制衡。因其内在局限以及东亚一体化的积极进展,中国对该准联盟不必做过激反应,但也应注意该准联盟对中国在国家形象、周边关系与地区合作上的负面冲击。(本文来源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凌胜利[5](2012)在《南海争端准联盟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5月以来,南海争端风起云涌,东南亚各国加紧行动,不仅加强了内部沟通,还极力进行外部协调,内外联动不断推动域外各国在南海争端上形成一个针对中国的准联盟。他们采取协调立场、联合军演、共同开发以及共同施压等诸多方式,对抗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权益主张。该准联盟因多重动机汇聚而成,旨在通过多边主义、议题联系对中国进行软式制衡。不过考虑到其内在局限以及东亚一体化的积极进展,中国对该准联盟不必过激反应,但也应注意该准联盟对中国在国家形象、周边关系及地区合作上的负面冲击。(本文来源于《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孙德刚[6](2012)在《论新时期中国的准联盟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叁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叁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2年03期)
孙德刚[7](2011)在《论“准联盟”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准联盟战略是政治领导人运用次级安全管理机制与伙伴方开展针对外部敌人的安全协调与合作的战略理念、机制和行为,它是联盟战略与中立战略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隐性选项之一。准联盟战略的实施者试图在"被牵连"与"被抛弃"之间寻求平衡的支点——既加强安全合作,又避免卷入冲突;既增加朋友,又减少敌人。联盟战略建立在正式盟约之上,其执行主要依靠法律约束力(硬约束),而准联盟战略建立在次级安全合作协定之上,其执行主要依靠道德约束力(软约束),后者体现出四个主要特征:解决任务的选择性、合作手段的灵活性、战略指向的模糊性和主权让渡的有限性。在后冷战时期,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敌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联盟战略效力下降。相比之下,准联盟战略日益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走向、国际权力格局转换和区域安全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1年02期)
孙德刚[8](2010)在《中阿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准联盟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阿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双方良好的特殊政治关系,这种特殊政治关系既不同于西方内部的联盟关系,又超越了普通国家间的合作关系,具有"准联盟"的鲜明特点。中阿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对重大国际问题持相似看法。不断增强政治互信,共同倡导政治多极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文明对(本文来源于《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0第一辑)》期刊2010-08-26)
孙德刚[9](2009)在《国际体系转型与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爆发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形成了多极格局,其中英法在中东开展了殖民外交,其本质是掠夺;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开展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超多强格局"向"后一超多强格局"演变,以美、俄、欧和日本为代表的大国和大国集团在中东谋求扩大军事影响,开展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维护军事安全。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国家也在中东开展准联盟外交,但主张在平等协商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应对共同发展问题,其本质是维护民生,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同埃及、沙特和苏丹等核心大国的双边合作机制以及中东热点问题解决机制是中国开展中东准联盟外交的叁个主要平台。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是国际体系转型的必然结果,中东安全体系多元化、经济相互依赖和大国身份转变使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各具特色。(本文来源于《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孙德刚[10](2009)在《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观——毛泽东时期中国准联盟外交战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考察了毛泽东时期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合作模式——准联盟外交。受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国家利益、安全威胁认知及美苏对抗态势的共同影响,中国的准联盟外交战略旨在获取外部战略资源,可大致分为与亚欧中小社会主义国家的准联盟外交、与民族独立国家的准联盟外交和与西方国家的准联盟外交叁个阶段。经济和军事援助是中国开展准联盟外交的主要手段,首脑外交是辅助手段。中国的准联盟外交战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由于其忽视合作机制的作用,当中国和准盟友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时,准联盟外交往往随领导人意志的变化而出现波动并最终走向消亡。另外,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威胁与利益的判断常常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且过于强调经济援助而不是互利合作,导致建立在经济援助之上的准联盟外交所获取的战略收益常被支付的高额援助所抵消。(本文来源于《国际展望》期刊2009年01期)
准联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自从1951年5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巴两国彼此尊重、信赖,相互支持、合作,双边关系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60多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巴友好关系经受住了变幻不定的国际形势的考验,始终保持稳固和密切。但是,随着时局的发展,两国关系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内外因素变化的冲击或影响。不论是中巴两国共同的邻国印度,还是“重返亚太”力图加强霸权地位的美国,都对中国西部的社会稳定、中巴两国相邻地区的地区安全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同时,在全球化形势下,中巴两国共同面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叁股势力”对两国的构成的严重威胁,严重影响了两国国家安全,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总之,中巴军事合作的开展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两国的经济政治安全影响巨大。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梳理、分析、建构中国与巴基斯坦在军事安全领域开展准联盟外交的重要意义、前提条件,介绍了准联盟外交在中巴安全合作中的现实表现。中巴两国开展准联盟外交对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中巴两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提高了两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肯定准联盟外交对中巴两国产生深远意义的同时,其所展现出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中巴军事合作应努力突破传统合作的局限,运用准联盟理论建构全新的安全合作理念,搭建新型合作平台,以期能够形成惠及中巴以及整个南亚乃至更大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的新安全观。事实上,中国开展的准联盟外交模式反对缔结军事盟约,强调国家间的平等协商与合作,彰显“联而不盟”之特点,其本质追求的是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具有共同安全关切和利益诉求的国家依靠双边或多边机制开展合作,以此应对各种来自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威胁。中国的准联盟外交是全球格局发生变化、经济相互依赖和中国国际身份转变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国际安全向全球安全转换的必然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准联盟论文参考文献
[1].杨张锋.20世纪90年代土耳其与以色列的准联盟关系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2].袁楠.中国与巴基斯坦安全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刘红良.崩而不溃的非传统联盟——美巴准联盟关系分析[J].南亚研究.2012
[4].凌胜利.南海争端准联盟化评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
[5].凌胜利.南海争端准联盟化探析[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
[6].孙德刚.论新时期中国的准联盟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
[7].孙德刚.论“准联盟”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
[8].孙德刚.中阿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准联盟的视角[C].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0第一辑).2010
[9].孙德刚.国际体系转型与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
[10].孙德刚.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观——毛泽东时期中国准联盟外交战略探析[J].国际展望.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