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势力政策论文-汪洪斌

中间势力政策论文-汪洪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间势力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间势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间势力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汪洪斌[1](2011)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中间势力采取的战略与政策,领会其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赵文铎,艾虹[2](2008)在《试析1931—1935年国民党的中间势力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九一八事变至华北事变,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面对这一形势,中国社会一切活动均应围绕这一主要矛盾来进行。主政中央政府的国民党,亦应顺应变化,联合国内各股政治力量,共赴国难。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国民党继续推行“攘外必(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08年12期)

赵文铎[3](2008)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中国政治史的演进中,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占有其他政治、社会力量所不能替代的位置,同时,中国政治舞台另一极不可忽视力量——中间势力,作为游离于国共两党之外的第叁种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叁种力量的冲突与合作构成了现代政治史的丰富画面,成为主宰中国政局发展的主要推进力量。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互作用,使得政局纷繁复杂,国共两党与中间势力之间的关系的分化组合成为左右政局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抗战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进行探讨和分析,进而剖析出两党中间势力政策的异同,以及对政局走向的影响。本文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通过对前人着述的梳理,考察出这一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之所在,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主要对国共两党九?一八事变后的中间势力政策进行考察,在对中共排斥政策、国民党镇压政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两党这一时期中间势力政策的差异。第二章:考察华北事变后国共两党中间势力的调整:中国共产党开始修正中间势力理论;与中间势力携手共筑统一战线;联合逼迫国民党政府抗日对敌等政策。国民党限制的松动:部分参政机会的开放,容纳各派共同救国;开放抗日言论,取消部分民主限制;对左翼势力的民主活动进行镇压政策。通过对上述政策的考察,比较出此时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的差异。第叁章:对全面抗战时期的两党中间势力政策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出这一时期两党政策在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上是有相同之处的,在总的发展方向上是进步的,但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即在对中间势力的地位认同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共对中间势力的政策是出于真诚合作,而国民党是权益利用之举。第四章:对于抗战相持阶段的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进行研究,对这一时期中共与中间势力从联合参政到联合执政的转变以及帮助中间势力组织化等政策以及国民党由宽容到严格限制等政策进行评析,并对这一时期两党政策的异同进行比较。第五章:重点战略反攻阶段两党中间势力政策,着重考察胜利前夕国共两党对自己命运前途评估的基础上而对中间势力采取的不同政策:即中共的加强统战,共同建国政策,国民党的限制与争取政策。进而比较出二者政策存在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政治取向以及主动团结与被迫争取的方式不同。第六章: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得出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启示。结语:对整个抗战时期两党中间势力的演进、各自政策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12-01)

赵海方,郭欣根[4](2008)在《抗战时期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彻底转向中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抗战时期是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转变的重要时期。目前关于中间势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抗战时期中共对中间势力采取的一些具体政策。本文从中共与中间势力初期的对立、中共对中间势力的转变、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的作用及意义等几方面来全面论述抗战时期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赵文铎,栾雪飞[5](2008)在《试析局部抗战时期(1931—1937年)中共对中间势力政策转变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抗战时期(1931-1937年),中共对中间势力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共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把握从片面走向正确,与中间势力政治主张日益趋同;中共对中间势力理论认知的修正和成熟;中间势力对中共态度的转变;共产国际指导理论的不断修正等等,本文旨在对上述原因加以分析和论述。(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高校版)》期刊2008年09期)

崔创,邰静波[6](2008)在《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处理复杂的国内矛盾斗争时,国民党对于随着抗日高潮迭起而走向集中化的中间势力,采取了形式、内容不同的利用限制政策,其实质在于借助抗战,排除异己,建立一党独裁。其中间势力政策尽管复杂多变,但呈现出双重性、曲折性、侧重点的不同性和策略的反动性等特点。(本文来源于《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马大鹏[7](2007)在《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叁大部分论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间势力政策。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的转变。由于大革命后期到土地革命前期我党在共产国际错误领导下,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并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七大”,并提出要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影响下逐步转变了对中间势力的政策,最后终于促成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第二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及其作用。由于我党采取了正确的中间势力政策,使得中间势力逐步向党靠拢,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第叁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对我们的现实启示。现如今,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应当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所采取的政策中吸取经验,在国内我们应当妥善处理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同时加强对台湾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的贡献;国际上,我们应当尽力争取一切民主义力量,为我国进行现代化事业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07-06-08)

崔创[8](2005)在《试析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存在着向有利于抗战转化,具有共同的前提和相似的实施手段等共性,同时也存在对中间势力认识的不同,实施政策手段的不同,代表的阶级本质不同和运行的实践结果不同等差异性。抗日的共同目标、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国内外形势是政策产生共性的原因;阶级矛盾的现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抗战路线、中间势力的动摇性特点与中间势力不同的历史渊源则是政策出现差异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崔创[9](2005)在《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在中国政坛,除国共两大政党之外,还活跃着一种中间势力。他们介于中共领导的以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进步势力和以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顽固势力之间,其中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这些中间势力虽然具有动摇性特点,但是,他们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中间势力的争取是国共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共两党都制定了中间势力政策,并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研究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是中国革命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史和国共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对比研究国共两党具体政策者更少,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 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系统论述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其中涉及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的发展变化,双方政策的异同对比及原因分析,政策的影响等问题,力求比较全面地客观分析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以及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影响。全文共分叁章。 第一章分析国共两党制定中间势力政策的重要前提,即中间势力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中间势力尽管存在着动摇性等特点,但它无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抗战爆发后,他们团结抗日,奋起救国;两次发动民主宪政运动,争取抗日民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自身力量,成为国共之间一颗“重要砝码”。实践证明,谁能成功地争取到中间势力的支持,谁就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为了实现各自抗战建国方略,国共两党都有争取中间势力的必要,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第二章在分别论述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比其异同,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尽管都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实现了转变,体现了共同的抗日目标,但更多地表现出差异性,即政策所代表的阶级本质不同;政策实施的手段不同;政策体现出对中间势力的认识不同:政策运行的实践结果不同;政策转变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不同等。民族矛盾的激化、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等,决定国共两党都要实行联合中间势力的政策。而阶级矛盾的同时存在、两条对立的抗战路线、中间势力的自身特(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张秀丽,封学军[10](200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关键之一在于实施了正确的对待中间势力的政策,如实行减租减息、"叁叁制"、团结知识分子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实践了"叁个代表"的根本要求,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本文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期刊2001-06-09)

中间势力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九一八事变至华北事变,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面对这一形势,中国社会一切活动均应围绕这一主要矛盾来进行。主政中央政府的国民党,亦应顺应变化,联合国内各股政治力量,共赴国难。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国民党继续推行“攘外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间势力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汪洪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与策略[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赵文铎,艾虹.试析1931—1935年国民党的中间势力政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8

[3].赵文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赵海方,郭欣根.抗战时期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5].赵文铎,栾雪飞.试析局部抗战时期(1931—1937年)中共对中间势力政策转变的原因[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

[6].崔创,邰静波.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及特点[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

[7].马大鹏.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D].新疆师范大学.2007

[8].崔创.试析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

[9].崔创.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5

[10].张秀丽,封学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探析[C].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2001

标签:;  ;  ;  

中间势力政策论文-汪洪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