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肿量论文-林宽荣,张艺滨,李光海,王建群,陈良鑫

血肿量论文-林宽荣,张艺滨,李光海,王建群,陈良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肿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颅内出血,高血压性,钙,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肿

血肿量论文文献综述

林宽荣,张艺滨,李光海,王建群,陈良鑫[1](2019)在《离子钙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初始血肿量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离子钙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初始血肿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88例HICH,收集血清总钙、离子钙、凝血功能等检查资料,并行脑血肿叁维重建获取脑血肿体积。根据离子钙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离子钙≤1.12 mmol/L为低离子钙组;> 1.12 mmol/L为正常组。统计分析离子钙水平、凝血功能等与初始血肿量的关系。结果: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血清总钙、初始血肿量在低离子钙组与正常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入院时血压、凝血功能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ICH初始血肿量与入院时血压、血清总钙、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无相关性(均P> 0.05),与离子钙水平、GCS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离子钙水平与HICH的初始血肿量具有相关性,可反映病情危重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侯晓辉,贾晓静,王立江,冯进,贾叶娜[2](2019)在《甲氯芬酯联合无创颅内压监测用于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肿量、炎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氯芬酯联合无创颅内压监测用于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肿量、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传统颅内压监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氯芬酯和无创颅内压监测,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脑血肿量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10%(5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84%(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TNF-α、hs-CRP及I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甲氯芬酯联合无创颅内压监测可显着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9年07期)

苏一家,朱光升,黄信超,杨军,莫永保[3](2019)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再发血肿与血糖水平、血肿量的相关性以及相关预防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再发血肿与血糖水平、血肿量的相关性以及相关预防措施,为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再发血肿临床预防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科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05例行血肿清除术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继发血肿将其分为血肿组(68例)和非血肿组(137例)两组,通过单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术后再发血肿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术后再发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其独立危险因素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年龄、昏迷史、Babinski征阳性、脑挫伤、颅骨骨折、手术时机、血肿量、GCS评分、空腹血糖以及血浆凝血酶时间等是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再发血肿的危险因素(P<0.05)。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颅骨骨折、手术时机、血肿量、空腹血糖、血浆凝血酶时间是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再发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空腹血糖、血肿量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血糖水平过高、血肿量过大手术时机、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颅骨骨折是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再发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反复分析患者影像学资料,结合脑损伤程度,进行术后再发血肿预见性判断,同时,术中对其瞳孔变化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可以一定程度预防术后再发血肿。(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白小飞,寇欣,樊宇耕,李郭辉,杨海贵[4](2019)在《CT灌注成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亚急性期血肿量的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患者亚急性期血肿量的相关性。方法 HCH亚急性期患者100例,均行CT灌注成像检测血肿区及对称健侧区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血容量、表面通透性等灌注参数,并依据血肿量分为低量组(5~30mL)40例和中量组(>31~60mL)60例,比较2组CT灌注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T灌注参数与血肿量的关系。结果 HCH亚急性期患者血肿区血流量[(9.62±1.58)mL/(min·100g)]、血容量[(1.06±0.12)L/g]明显低于对称健侧区[(26.34±3.12)mL/(min·100g)、(1.88±0.20)L/g],平均通过时间[(11.27±1.24)s]、表面通透性[(2.14±0.22)mL/(min·100g)]明显高于对称健侧区[(5.42±0.56)s、(1.19±0.14)mL/(min·100g)](P<0.05);中量组血肿区血流量[(8.60±0.94)mL/(min·100g)]、血容量[(0.86±0.10)L/g]明显低于低量组[(11.14±1.26)mL/(min·100g)、(1.35±0.16)L/g],血肿区平均通过时间[(12.26±1.38)s]、表面通透性[(2.33±0.26)mL/(min·100g)]明显高于低量组[(9.78±1.04)s、(1.85±0.20)mL/(min·100g)](P<0.05);血流量、血容量与血肿量呈负相关(r=-0.821,P<0.001;r=-0.836,P<0.001),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与血肿量呈正相关(r=0.811,P<0.001;r=0.842,P<0.001)。结论 CT灌注成像中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与HCH亚急性期患者血肿量有关,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维军,周宁全,吕廷勇,唐其权,王超[5](2018)在《微创软通道双管引流治疗大血肿量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双管引流治疗血肿量大于70mL的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微创软通道手术治疗出血量大于70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例,按置管数量分为单管组和双管组,单管组27例,双管组18例,用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两组中伴脑疝患者的死亡率,血肿平均排空时间,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出院时GOS评分,平均住院日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单管组与双管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管组的血肿量大于单管组(P <0.05),术后单管组与双管组的总死亡率、伴脑疝患者死亡率、术后再出血率、血肿平均排空时间、并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出院时功能恢复GOS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日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创软通道双管引流治疗血肿量大于70mL的HICH是安全、有效的,并且治疗效果优于单管引流,并没有增加术后再出血率和颅内感染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8年19期)

许光涛,赵宗茂,王淑霞,赵满意,张征云[6](2018)在《早期强化控压联合镇静镇痛策略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量及NIHSS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强化控压联合镇静镇痛策略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量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方案,控制收缩压<160mmHg。观察组行早期控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控制收缩压120~140mmHg。观察2组0d,1d,14d血肿量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统计2组血肿量扩大率。结果 2组血肿量和NIHSS评分比较,治疗1d时略有增加,治疗14d时明显减少,但观察组减少更明显,2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肿扩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控压联合镇静镇痛可有效控制血肿量增多,该方案有利于血肿清除,并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钊[7](2018)在《原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临界血肿量的诊断和微侵袭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精确计算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的血肿体积,比较软通道穿刺、小骨窗锁孔与保守治疗叁种方式对临界血肿量患者的疗效优劣,为基底节区临界血肿量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2)探讨血肿异质性对幕上基底节区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诊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通过3DSlicer软件计算颅内血肿体积,选择幕上临界状态脑出血患者,即血肿量介于25ml至35ml之间,共纳入21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及微侵袭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组110例,微侵袭手术治疗包括软通道穿刺组54例,小骨窗锁孔组54例,利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量表)评价各组患者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采用SPSS20.0及R语言进行统计学处理。(2)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诊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24小时后复查颅脑CT,根据血肿扩大分为两组,其中血肿扩大组44例,血肿无扩大组164例。利用血肿CT值的标准差(CTSD)及血肿形态的不规则比值(IR)来反应血肿的异质性,分析血肿异质性与血肿扩大的关系,并以此建立血肿扩大的评分模型。结果:(1)“2/3Sh标准法”测得血肿的平均体积为35.75±12.73ml,多田公式法为36.77±13.01ml,3DSlicer软件法为34.99±13.48ml,叁种方法对规则血肿的测量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但对不规则血肿的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对于不规则血肿,多田公式法和3DSlicer软件法测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2 ml、1.5ml,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4.32%、5.88%,3DSlicer软件法的误差率更小,且二者误差率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5)。(2)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1.15%,血肿扩大组首诊血肿体积为21.85±8.40ml,体积增加量为15.26±10.64ml,未扩大组的首诊血肿体积为25.29±11.64ml,体积增加量为4.03±5.70ml,两组患者首诊血肿体积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扩大组的CT值标准差(CTSD)为12.86±2.15,未扩大组的CTSD为9.07±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肿扩大组的不规则比值(IR)为2.70±0.51,未扩大组的IR为1.50±0.33,两者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图显示当不规则比值IR≥2.0,CT值的标准差≥10.85时血肿的异质性增高,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增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原因(OR=4.585,95%CI1.271-16.541,P=0.020)、入院时GCS评分(OR=0.116,95%CI0.019-0.729,P=0.022)、CTSD(OR=0.034,95%CI 0.008-0.141,P<0.001)及IR(OR=0.030,95%CI 0.007-0.139,P<0.001)四个因素与血肿扩大有密切相关性(P<0.05),并依此建立评分系统,根据ROC结果,当评分系统显示当分值≥10分时,发生血肿扩大的可能性明显增高。(3)两手术组患者中,软通道穿刺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小骨窗锁孔组(P<0.05)。小骨窗锁孔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及脑组织水肿消退时间明显低于软通道穿刺组(P<0.05)。(4)保守治疗组约19.09%的患者发生血肿扩大,微侵袭手术组约3.70%的患者发生再出血事件,保守治疗组发生血肿扩大及因此病情进展导致死亡的比率更高(P<0.01)。软通道穿刺组患者的并发症高于小骨窗锁孔组(P<0.05),保守治疗组患者与微侵袭手术组患者的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异,但微侵袭手术组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较保守治疗略有优势(P=0.036)。微侵袭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与保守治疗相比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血肿分型、治疗方式、并发症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1)利用3DSlicer软件进行血肿叁维成像,可精确计算血肿体积与表面积,重建血肿的空间位置及形态特征,术前模拟进行手术设计,并可通过手机软件实现增强现实技术辅助进行术前体表定位。(2)通过个性化的成像处理,首次通过血肿的密度不均质性及形态的不规则度量化了血肿异质性,从而发现血肿扩大的预警因素。当CT值的标准差≥10.85时,不规则比值≥2.0时,评分系统显示当分值≥10分时,血肿的异质性越大,发生血肿扩大的概率则越高。(3)微侵袭手术可尽快清除血肿,缩短血肿吸收和脑组织水肿时间,有效减轻物理性及化学性损伤,在近期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微侵袭手术组有一定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8-05-21)

朱明建,陈礼刚,李祥龙,杨福兵[8](2018)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TSP-1/2、MMP-2/9水平变化及其与脑血肿量、脑水肿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CH)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血小板反应蛋白2(TSP-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其与脑血肿量、脑水肿量的关系。方法选择ACH患者95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TSP-1、TSP-2、MMP-2、MMP-9。计算观察组脑血肿量及脑水肿量,分析血清TSP-1、TSP-2、MMP-2、MMP-9与脑血肿量、脑水肿量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TSP-1、TSP-2、MMP-2、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脑血肿量、脑水肿量分别为(27.23±8.44)、(20.99±3.65)m L。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TSP-1与脑血肿量、脑水肿量均无相关性(P均>0.05);TSP-2与脑血肿量呈负相关(r=-0.639,P<0.05),与脑水肿量无相关性(P>0.05);MMP-2与脑血肿量无相关性(P>0.05),与脑水肿量呈正相关(r=0.582,P<0.05);MMP-9与脑血肿量、脑水肿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9、0.630,P均<0.05)。结论 ACH患者血清TSP-1、TSP-2、MMP-2、MMP-9水平均升高,并与患者脑血肿量及脑水肿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12期)

彭形,罗超,肖刚,蒋光元,王广[9](2017)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TSP1/2、MMP2/9与脑血肿量及脑水肿量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1,TSP1)、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 bospondin 2,TSP2)、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2例发病24 h以内确诊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组(或急性脑出血组),同期测量52例正常人血清浓度为正常值;于发病1、3、7、14 d行CT平扫检查,应用体视学法测量患者脑血肿量和脑水肿量;并抽取病人静脉血,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TSP1/2和MMP2/9的含量。结果:(1)急性脑出血各时间点血清含量与正常值比较,各时间点血清TSP1/2及MMP2/9含量均明显增高:血清TSP1和TSP2含量分别在第3天[(358.36±20.58),P=0.000]和第14天[(358.8±17.09),P=0.000]达到高峰;脑出血后第3天,血清MMP2[(454.23±43.34),P=0.000]、MMP9[(589.24±56.65),P=0.000]含量达高峰。(2)脑水肿量于发病后第7天达高峰[(38.85±4.19),P=0.000],脑血肿量自病发后逐渐降低。(3)血清TSP2含量表达变化与血清MMP9含量表达变化呈弱负相关(r=-0.14,P=0.041),血清TSP2含量与脑血肿量负相关(r=-0.57,P=0.000),血清MMP9含量表达变化与脑血肿量改变呈正相关(r=0.73,P=0.000),血清MMP2含量表达变化与脑水肿量改变呈正相关(r=0.79,P=0.000),血清MMP9含量表达变化与脑水肿量改变呈正相关(r=0.73,P=0.000)。结论:脑出血后TSP可能通过调控MMP的表达水平来影响脑血肿量及出血灶周围水肿程度。(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曾文,陈奕,王大满,唐德仟,王大龙[10](2016)在《改良体积公式计算颅内血肿量的实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改良与多田氏两种不同计算公式对于颅内血肿量体积计算的精确性对比。方法:采用胶泥中加入8%~10%泛影葡胺造影剂制作成不同形状的血肿模型置入人体颅骨标本内,进行螺旋CT扫描,再将改良体积公式和多田氏公式的计算颅内血肿体积值与之比较研究。结果:改良体积公式较多田氏公式的计算颅内血肿体积更准确,改良体积公式计算类椭圆形、类半圆形较新月形血肿更准确。结论: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改良体积公式能够精确计算患者颅内血肿量,且对于类椭圆形和类半圆形的血肿更加准确,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大范围推广和使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6年06期)

血肿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甲氯芬酯联合无创颅内压监测用于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肿量、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传统颅内压监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氯芬酯和无创颅内压监测,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脑血肿量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10%(5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84%(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TNF-α、hs-CRP及I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甲氯芬酯联合无创颅内压监测可显着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肿量论文参考文献

[1].林宽荣,张艺滨,李光海,王建群,陈良鑫.离子钙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初始血肿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

[2].侯晓辉,贾晓静,王立江,冯进,贾叶娜.甲氯芬酯联合无创颅内压监测用于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肿量、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

[3].苏一家,朱光升,黄信超,杨军,莫永保.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再发血肿与血糖水平、血肿量的相关性以及相关预防措施分析[J].贵州医药.2019

[4].白小飞,寇欣,樊宇耕,李郭辉,杨海贵.CT灌注成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亚急性期血肿量的评估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5].王维军,周宁全,吕廷勇,唐其权,王超.微创软通道双管引流治疗大血肿量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8

[6].许光涛,赵宗茂,王淑霞,赵满意,张征云.早期强化控压联合镇静镇痛策略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量及NIHSS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

[7].王钊.原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临界血肿量的诊断和微侵袭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D].吉首大学.2018

[8].朱明建,陈礼刚,李祥龙,杨福兵.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TSP-1/2、MMP-2/9水平变化及其与脑血肿量、脑水肿量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8

[9].彭形,罗超,肖刚,蒋光元,王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TSP1/2、MMP2/9与脑血肿量及脑水肿量的关系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7

[10].曾文,陈奕,王大满,唐德仟,王大龙.改良体积公式计算颅内血肿量的实验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6

标签:;  ;  ;  ;  ;  ;  

血肿量论文-林宽荣,张艺滨,李光海,王建群,陈良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