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铆接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飞机壁板装配,等效间隙装配模型,预连接布局优化,固有频率
铆接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杨迪[1](2019)在《飞机壁板自动钻铆中预连接工艺和铆接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钻铆机在飞机壁板的数字化装配中应用广泛。在自动钻铆前,蒙皮和长桁首先通过一定数量的临时紧固件进行预连接,以起到确定零件相对位置、减小初始装配间隙等作用。目前预连接布局多依赖人工经验确定,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过于保守,往往存在间隙抑制效果难以预测、局部刚度增强机理不明晰和装配效率低等问题。在后续的自动化钻铆阶段,大量铆接局部残余应力场的有序排列和迭加也会导致铆接结构件的整体延展和翘曲,影响壁板的尺寸控制及装配协调性,导致在后续装配过程中修配工艺的引入以及潜在的强迫装配。本文针对飞机壁板自动化钻铆中的上述工艺问题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提高壁板自动化钻铆的质量和效率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的发展情况,以及飞机壁板装配中预连接和自动钻铆的相关工艺研究现状,指出飞机自动化钻铆过程中存在的工艺问题,结合实际的工程需求,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二章基于蒙皮长桁预连接过程分析提出了一种等效的间隙装配模型,通过采用实测的初始间隙分布和零件的初始刚度矩阵作为输入,在保留了蒙皮长桁上关键特征节点的几何和力学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求解等效系统的最小势能函数获得指定预连接分布下的装配残余间隙预测;在综合考虑平均间隙水平、许可间隙和预连接数量的情况下,采用基于Pareto最优解的遗传算法对预连接布局进行优化,为预连接工艺的制定提供参考。第叁章从改善蒙皮长桁预连接单元的动态特性角度,研究预连接分布对壁板局部动态特性的影响。根据残余间隙分布对预连接单元进行等效单元离散,以机械阻抗描述预连接子单元内部的动态性能耦合,通过建立预连接子单元低阶固有频率的预测模型,探讨了残余间隙和局部接触刚度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常用加工参数下外载激振力和预连接分布选取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深入研究壁板钻铆工艺和建立统一的动静态预连接规范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基于从局部到整体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铆接结构件整体变形的快速预测方法。在综合考虑铆接结构和铆钉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弹塑性力学理论,对单个铆钉的铆接过程进行解析建模,实现基于位置控制的镦头外形轮廓和受周向约束的钉杆干涉量预测。基于铆钉干涉量计算铆后残余应力场的弹塑性边界,根据径向应变积分获得孔周围弹性区域的径向位移场,进而建立基于热膨胀效应的局部铆接变形等效单元,通过嵌入结构的完整有限元模型实现铆接结构件整体变形的快速模拟和准确预测。最后,在第五章中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潘长东[2](2019)在《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变形机理与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制造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对连接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连接性能各具优势的异质金属材料,实现材料优势性能集成,对于优化微型制件的结构组元,提升其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异质金属材料在塑性、强度和弹性模量等材料属性上的差异,制约了现有微连接工艺稳定实施,迫切需要发展异质金属材料微连接精确成形理论与工艺。激光冲击微铆接是结合激光冲击微成形理论,提出的一种基于塑性成形原理的新连接工艺,该工艺利用激光诱发爆炸等离子体的冲击波效应,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机械互锁结构。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变形机理,分析了工艺参数对铆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运用试验设计与优化方法获取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分析激光冲击微铆接特点,解决了冲击波压力加载、材料本构模型建立及求解时间确定等数值模拟关键技术,建立了激光冲击微铆接数值模拟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对数值模拟结果中箔材的应力、应变和厚度变化等动态响应进行分析,研究了变形过程中材料的温升和冲击波压力的传播过程。结果表明:成形过程可以划分为轴向胀形变形、径向扩张变形、互锁结构形成叁个阶段;厚度减薄严重的区域为连接上板中与连接下板上、下圆角区接触的区域和连接上板与底板接触的区域;成形过程中由冲击波传播压缩材料和箔材塑性变形引起的温升均很小。研究了激光工艺参数、材料特性参数、工装结构参数对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中铆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接上板厚度分布主要受变形程度的影响,与激光功率密度的大小无关;提高激光功率密度能够更快地实现铆接互锁结构形成;激光光斑直径与连接下板预制孔的孔径相同时,铆接成形效果最好;选择合适的连接上板厚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垫板高度为150μm时有助于获得成形质量良好的铆接接头。以互锁值和最大减薄率为优化目标,通过优化方法对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中工艺参数的匹配关系进行优化。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激光冲击次数是影响互锁值指标的显着因素;光斑直径是影响最大减薄率指标的显着因素。基于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方法,建立了激光能量、冲击次数和光斑直径与优化目标之间的响应面函数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响应面函数模型的寻优过程,获得了32组非劣Pareto解集。通过满意度函数得到了Pareto解集中最优满意解,并用数值模拟及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0)
徐庆贺[3](2019)在《面向壁板自动钻铆的批量铆接变形预测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钻铆作为飞机装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飞机自动化装配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壁板刚度小、钻铆点位数量多,使得铆接装配产生的整体变形,严重影响了飞机的装配准确度和协调性,降低了飞机的使用寿命。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实际钻铆规划且准确高效的飞机壁板铆接变形预测方法,对控制飞机装配变形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机身壁板MBD数模为研究对象,基于铆接变形的形成机理,实现了壁板批量铆接变形的有效预测。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根据铆接工艺需求和MBD数模数据结构的特点,开发了钻铆点工艺参数信息提取与校验模块,在此基础上,以钻铆点信息为输入量,实现了壁板数模的批量制孔研究,完成了壁板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几何构建。(2)通过分析单钉铆接引起的局部场数据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局部分层的位移场映射方法。以层节点为研究对象,有效减少了以单个节点为研究对象的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并通过模型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多钉铆接数值仿真耗时长的特点,以单钉铆接变形位移场为边界条件,采用分层映射算法,构建了批量铆接变形预测模型,并分析了工程应用中常用的铆接顺序产生的变形情况。在择优出较为理想的铆接顺序下,通过改进Dijkstra算法,提出了铆接点位子区域间的最优路径优化方法。(4)借助ABAQUS平台,自主开发了批量铆接变形分析软件模块,实现了局部映射区域的自动划分、批量铆接的局部映射算法、结果的自动输出等功能。本课题从构建壁板批量铆接变形分析几何模型的生成方法实现,到壁板批量铆接变形的预测研究,使得多钉铆接仿真时间得到有效改善,并通过实验对比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批量铆接变形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屈力刚,高岩,李静,李振宇[4](2018)在《基于ABAQUS的斜面铆接变形的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铆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生产制造过程,而在铆接过程中铆钉和铆接件的变形会严重影响铆接质量,从而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能和疲劳寿命。针对楔形钛合金结构的铆接,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斜面压铆的动态过程,将斜面压铆变形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析了铆钉和铆接件在压铆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该模拟分析为实际的斜面铆接工艺和后续研究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23期)
齐麟[5](2018)在《铆模尺寸对电磁铆接铆钉变形及接头力学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汽车铝合金车身连接的困难,电磁铆接这种常用于航空航天制造的连接技术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2A10铝合金铆钉和6082-T6铝合金板材,进行了电磁铆接的有限元仿真和工艺试验。探究了铆模深度和角度对电磁铆接变形过程、接头准静态力学性能、疲劳性能以及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首先采用ANSYS Multiphysics和LS-DYNA建立了电磁铆接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电磁场计算结果表明作用于驱动片上的电磁力与放电电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等效集中电磁压力的峰值约为220kN,铆模能有效提高钉杆的相对干涉量。同时分析了铆钉镦头内部的应变场、温度场,确定了绝热剪切带是由于材料的相对滑动和热软化效应共同作用产生的。其次,对2A10铝合金铆钉和6082-T6铝合金板料进行了电磁铆接试验。通过对比铆钉镦头尺寸,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金相观察结果显示平镦头、40°镦头内存在上下两条绝热剪切带,而60°、80°镦头内存在一条下剪切带。剪切带内的晶粒发生严重变形。测量了铆钉剖面的维氏硬度,并与数值模拟获取的等效塑性应变对比,证明了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此外确定了铆钉半圆头位置的强化作用最弱。最后,进行了电磁铆接接头的准静态拉脱试验和拉脱疲劳试验。在准静态拉脱试验的研究中,发现准静态拉脱载荷随铆模角度的减小而增大,40°铆模电磁铆接试件最大拉脱力较平冲头电磁铆接试件提升了8.4%。疲劳试验结果表明,铆模成形试件的疲劳寿命优于平冲头电磁铆接和压铆,80°铆模铆接的试件疲劳寿命最佳。铆模成形的试件失效均发生在上板。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断口微观形貌,对疲劳裂纹的扩展过程及接头的失效过程进行了探究。对于板料断裂的失效模式,疲劳裂纹源位于上板下表面与钉孔相连位置。通过对几种铆模角度的疲劳断口进行对比分析,发现40°、60°试件由于干涉量过大,导致板料产生了疲劳裂纹源,加速了板料的疲劳裂纹扩展。(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3)
潘明辉,汤文成,幸研,倪俊[6](2018)在《薄壁件铆接装配变形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薄壁件装配过程中,铆接装配会造成铆接装配偏差。针对铆接装配,建立了铆接装配理论变形模型,通过静态和瞬态仿真分析了4个铆钉的铆接装配件的铆接变形。同时,采用有限元仿真对整体的薄壁件装配结构进行装配变形偏差分析;且通过点的坐标变换法和空间直线拟合法处理了铆接试件的测点试验结果,并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仿真结果与薄壁件上关键点的变形偏差试验处理结果比较吻合,从而证明了理论分析、仿真结果和试验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以上薄壁件铆接装配变形偏差的研究,将为以后提高和改善大型薄壁件装配结构的装配精度提供理论和分析基础。(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8年01期)
李恒[7](2018)在《自动压铆过程中铆接头变形对铆接质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飞机对服役时限、可靠性、防腐蚀性等性能要求的提高,传统制造技术及装备难以满足极为苛刻的飞机质量要求,亟需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支撑,而自动钻铆技术与自动钻铆设备便是其中之一。国际上先进航空制造企业通过对铆接技术的应用总结发现,在飞机装配领域自动钻铆设备的运用不仅提高了飞机的铆接质量和装配效率,还降低了飞机的装配成本。伴随着自动钻铆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压铆过程做了大量研究,但对自动钻铆工艺的研究比较少,对铆接过程的分析主要集中于铆接参数对残余应力场分布及疲劳寿命的影响上,关于自动钻铆设备铆接单元变形及变形对铆接质量影响的研究方面尚未见公开报道。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自动钻铆设备压铆过程中铆接头变形和铆接倾角对铆接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干涉量与铆接完毕之后构件残余应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压铆过程铆钉和壁板变形的分析,借助于塑性力学的相关理论得到了干涉量和铆接残余应力的数学表达式,说明干涉量可以作为评价铆接质量的一个指标。另外,研究了镦头高度和干涉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镦头高度可以通过影响干涉量的大小进而影响铆接质量的结论,同时,结合铆接头的结构特点,从理论上对铆接头在压铆过程中的变形进行计算。然后,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针对本课题组研制的飞机壁板自动钻铆机,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铆接头变形和铆接倾角等为控制参数,系统地研究了自动钻铆机压铆过程中铆接倾角以及铆接头变形对铆接质量的影响规律,论文主要选取镦头高度和干涉量这两个评判铆接质量的指标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以上因素对铆接质量的影响规律,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保障铆接质量。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上述研究为自动钻铆机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自动钻铆机工艺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常正平,王仲奇,张津铭,王志敏,康永刚[8](2018)在《采用局部-整体映射模型的壁板铆接变形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壁板铆接变形预测方法预测精度低、计算周期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局部-整体映射模型的壁板铆接变形预测方法。依据壁板装配工艺流程分析,确定了引起壁板铆接变形的主要原因;结合增扩自由度法,解决了壁板铆接体-壳连接建模中的应力不协调问题,并用于构建壁板铆接局部-整体映射模型;基于局部-整体映射模型,将钉孔周围复杂的应力应变状态传递到壁板整体薄壳模型上,实现了壁板铆接变形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在十钉铆接结构中,与全实体动态铆接模型相比,单钉的平均计算时间从55min降为15min,变形分布与大小基本相同;某壁板变形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测量点的最大变形值偏差为0.062mm,平均偏差为0.01mm,相关性系数为0.898。该模型显着提高了计算效率,且具有有效性,为进一步铆接变形的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乾[9](2017)在《电磁铆接工艺铆钉动态塑性变形及接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铆接是利用电磁能转化为机械能来完成铆钉变形的一种新型铆接工艺,能解决大直径铆钉和高屈强比材料铆钉铆接时铆接力不足的问题。该技术已经在航天航空中广泛使用,也必将在汽车业中逐渐推广。本文基于电磁铆接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针对2A10铝铆钉和Q235普通碳素钢铆钉,进行电磁铆接数值模拟和工艺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电磁铆接和普通压铆结构铆钉微观组织形貌、接头力学性能以及剪切和疲劳断口。首先,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以及ABAQUS,分别建立电磁铆接过程中电磁场和结构场的松散耦合模型以及力场和温度场的顺序耦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冲头速度和模拟结果误差较小,铆钉变形可分为钉杆的整体膨胀和镦头的局部镦粗,磁压力和放电电流呈现相同衰减分布的变化趋势,且等效磁压力沿着驱动片径向分布不均,在驱动片半径四分之叁位置磁压力达到峰值。其次,为了研究2A10铝铆钉和Q235普通碳素钢铆钉电磁铆接结构(EMR)和普通压铆结构(RPR)的微观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对两种铆接结构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以及断口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铆钉材料的EMR结构的最大剪切和拉脱载荷均高于RPR结构。Q235碳素钢铆钉EMR结构的疲劳寿命在多种应力水平下均比RPR结构高。微观形貌显示EMR墩头变形比RPR墩头变形更加剧烈,EMR墩头大部分区域的硬度值高于RPR。最后,为了探索在中、重型载货车车架的装配中以铆替螺的可行性,提出多种以铆代螺替换方案,研究了螺栓结构和多种铆接结构的连接强度和疲劳寿命,并进行连接结构轻量化及成本分析。研究发现2×Φ5钢铆钉结构相比螺栓结构提升38.5%的抗剪性能,同时抗疲劳性能也远好于螺栓连接。此外,铆接结构可实现连接件的大幅度减重和降低成本,具有实际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19)
张旭[10](2016)在《电磁铆接过程铆钉动态塑性变形行为及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铆接是一种高速冲击连接技术。相对于其他铆接技术,具有加载速度快、冲击力大、铆钉变形稳定等优点,可有效解决复合材料铆接时易被挤压破坏,以及难变形钛合金铆钉气动铆接加载力不足等技术瓶颈,该技术已应用于航空航天产品之中,势必将成为铆接工艺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基于电磁铆接技术众多优点和航空航天领域需求,采用Φ10mm-2A10铝合金铆钉和Φ6mm-TA1钛合金铆钉,重点研究电磁铆接过程中铆钉动态塑性变形行为、高应变率下铆钉微观组织演化以及连接结构力学性能、成形质量。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电磁铆接过程电磁场-力场-温度场耦合数值模拟模型。以综合考虑应变强化、应变速率强化及温度软化对流变应力影响的Johnson-Cook模型为铆钉材料本构关系,实时考虑电磁场、力场以及温度场之间相互影响,对整个电磁铆接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与工艺试验结果相符,通过分析得到了很难实测的磁压力分布、应变速率变化和温度场分布等规律。磁压力时空分布表明磁压力以衰减正弦波形式变化,且在驱动片与线圈厚度中心相对位置处达到峰值。数值模拟发现沿着铆钉钉杆干涉量呈不均匀分布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弹塑性力学和应力波理论对铆钉动态塑性变形行为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对干涉量分布模型,通过试验实测干涉量验证了模型精度。沿着铆钉钉杆方向,越靠近镦头干涉量越大,并向半圆头一侧呈幂函数与指数函数乘积形式递减分布。干涉量大小直接决定了板材孔壁周围塑性变形区域大小,沿着板材厚度方向,塑性变形区域大小分布规律与干涉量分布相同。对于2A10铝合金铆钉电磁铆接,绝热剪切带是铆钉成形组织重要特征。绝热剪切带两侧金属较大的径向塑性流动速度差和绝热温升软化效应是绝热剪切带形成主要机制。另外,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绝热剪切带优先萌生于镦头对角位置,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逐渐向镦头中心扩展,并在镦头中心相交。最终形成的绝热剪切带宽度约为80μm,狭窄的绝热剪切带内存在大量相互缠结的位错,位错滑移作用使其内部形成了宽度约0.8μm层片状亚结构。绝热剪切带内部微观组织及分布特征对铆钉镦头性能分布具有较大影响。大量Al2Cu强化相和较高位错密度使得绝热剪切带处硬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绝热剪切带分布特征导致镦头径向压缩强度和高度方向拉伸强度分布不均,而铆接后镦头平均抗压缩屈服强度较原始铆钉强度提高了81%,这对铆接结构实际承载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TA1钛合金铆钉电磁铆接,仅有镦头轴向变形量较大时才会出现绝热剪切带现象,绝热剪切带宽度约为10μm。钛合金绝热剪切带内部微观组织演化仍以位错滑移机制为主导,并且亚晶动态旋转机制导致绝热剪切带内部形成了尺寸在100~200nm之间的等轴状再结晶晶粒。整个铆接结构力学性能是评价其可靠性的重要标准,对于单个Φ10mm-2A10铝合金铆钉的电磁铆接结构,可承受最大剪切载荷和拉脱载荷分别为23.2kN和35kN,并且该铆接结构镦头高度在5~6mm之间时其力学性能最佳。而对于单个Φ6mm-TA1钛合金铆钉铆接结构,可承受最大剪切载荷和拉脱载荷分别可达9.9kN和12.3k N。为了探索电磁铆接技术工程化应用,本文对比分析了具有同等抗剪切承载能力的Φ10mm-2A10铝合金铆钉和Φ6mm-30CrMnSi钢制螺栓紧固件连接结构。相对于螺接结构,铆接结构抗剪切载荷和拉脱载荷分别高出3.1%和40%,而单纯从紧固件重量方面对比其总量轻15.8%。如果从比强度方面对比分析,铆接结构抗剪切和拉脱比强度分别高出22.6%和66.1%。因此,采用轻质的电磁铆接结构代替比强度较低的螺接结构,既可提高连接结构的可靠性,亦可实现明显的减重效果,对航空航天领域装配工艺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铆接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业制造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对连接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连接性能各具优势的异质金属材料,实现材料优势性能集成,对于优化微型制件的结构组元,提升其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异质金属材料在塑性、强度和弹性模量等材料属性上的差异,制约了现有微连接工艺稳定实施,迫切需要发展异质金属材料微连接精确成形理论与工艺。激光冲击微铆接是结合激光冲击微成形理论,提出的一种基于塑性成形原理的新连接工艺,该工艺利用激光诱发爆炸等离子体的冲击波效应,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机械互锁结构。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变形机理,分析了工艺参数对铆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运用试验设计与优化方法获取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分析激光冲击微铆接特点,解决了冲击波压力加载、材料本构模型建立及求解时间确定等数值模拟关键技术,建立了激光冲击微铆接数值模拟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对数值模拟结果中箔材的应力、应变和厚度变化等动态响应进行分析,研究了变形过程中材料的温升和冲击波压力的传播过程。结果表明:成形过程可以划分为轴向胀形变形、径向扩张变形、互锁结构形成叁个阶段;厚度减薄严重的区域为连接上板中与连接下板上、下圆角区接触的区域和连接上板与底板接触的区域;成形过程中由冲击波传播压缩材料和箔材塑性变形引起的温升均很小。研究了激光工艺参数、材料特性参数、工装结构参数对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中铆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接上板厚度分布主要受变形程度的影响,与激光功率密度的大小无关;提高激光功率密度能够更快地实现铆接互锁结构形成;激光光斑直径与连接下板预制孔的孔径相同时,铆接成形效果最好;选择合适的连接上板厚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垫板高度为150μm时有助于获得成形质量良好的铆接接头。以互锁值和最大减薄率为优化目标,通过优化方法对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中工艺参数的匹配关系进行优化。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激光冲击次数是影响互锁值指标的显着因素;光斑直径是影响最大减薄率指标的显着因素。基于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方法,建立了激光能量、冲击次数和光斑直径与优化目标之间的响应面函数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响应面函数模型的寻优过程,获得了32组非劣Pareto解集。通过满意度函数得到了Pareto解集中最优满意解,并用数值模拟及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铆接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杨迪.飞机壁板自动钻铆中预连接工艺和铆接变形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潘长东.激光冲击微铆接工艺变形机理与工艺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徐庆贺.面向壁板自动钻铆的批量铆接变形预测与优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4].屈力刚,高岩,李静,李振宇.基于ABAQUS的斜面铆接变形的模拟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8
[5].齐麟.铆模尺寸对电磁铆接铆钉变形及接头力学性能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8
[6].潘明辉,汤文成,幸研,倪俊.薄壁件铆接装配变形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8
[7].李恒.自动压铆过程中铆接头变形对铆接质量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8
[8].常正平,王仲奇,张津铭,王志敏,康永刚.采用局部-整体映射模型的壁板铆接变形预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8
[9].陈乾.电磁铆接工艺铆钉动态塑性变形及接头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7
[10].张旭.电磁铆接过程铆钉动态塑性变形行为及组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