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脑积水论文-钟晶晶,印洪刚,吴献华,张勤

外部性脑积水论文-钟晶晶,印洪刚,吴献华,张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部性脑积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部性脑积水,二维氢质子波谱,弥散加权成像,脑发育

外部性脑积水论文文献综述

钟晶晶,印洪刚,吴献华,张勤[1](2019)在《外部性脑积水儿童脑部~1H-MRS及DW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外部性脑积水儿童与正常儿童多个脑区代谢产物信息及ADC值,观察外部性脑积水儿童是否存在脑内代谢产物及水分子扩散的异常。方法:采用2D-~1H MRS及DWI技术对病例组及对照组多个脑区代谢产物信息(包括NAA/Cr、NAA/Cho、Cho/Cr)及ADC值进行测量,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组间参数差异。结果:病例组右侧额叶白质Cho/C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31)。其余脑区各代谢产物信息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脑区ADC值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外部性脑积水儿童存在脑内代谢产物的异常,主要为右侧额叶胆碱浓度升高,揭示了局部脑白质髓鞘化落后。~1H-MRS可以作为外部性脑积水儿童的辅助检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吴伟,陈海琼,黄礼华,杨柳江[2](2019)在《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样本选择医院门诊2012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患儿129例,随机分为中药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患儿,3组均采用推拿、功能训练等康复训练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其中中药组加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联合组加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治疗后评估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儿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患儿脑电图结果非正常率情况。结果:联合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针刺组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MDI、PDI指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MDI、PDI指数显着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联合组患儿MDI、PDI指数改善效果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儿MDI、PDI指数改善效果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脑电图结果显示非正常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儿非正常率均降低,联合组脑电图结果显示非正常率低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脑电图结果显示非正常率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小儿外部性脑积水能够促进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王刚[3](2018)在《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表现。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以及在盐城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进修期间周仪主任提供收治的40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为研究观察对象,并行CT诊断,对其临床病例及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儿经CT诊断后,其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额顶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变宽,其边缘呈花瓣样,而内缘不平整,并与脑表面脑沟相互连接。其中前纵裂间隙变宽40例,外侧裂间隙变宽30例,鞍上池增大10例,额顶叶脑沟增宽且边缘花瓣状26例;脑室轻度扩大8例,VT/ST率在12%以上,15%以下。结论通过CT诊断能够明确显示患儿外部性脑积水的特征,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A3期)

王华宇,朱昭环,刘惠敏,耿敬标[4](2016)在《CT诊断小儿外部性脑积水55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外部性脑积水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采取CT诊断的55例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并分析CT诊断的临床效果。结果:55例患儿采取CT扫描发现,55例患儿存在额顶蛛网膜下腔对称性的变宽,35例患儿外侧裂间隙变宽,30例患儿额顶边缘呈现出花瓣状且叶脑沟变宽,10例患儿鞍上池变大,随后对患儿在定期检查和随访发现,45例患儿外部性脑积水完全消失,剩余10例患者其外部性脑积水显着减少。结论:根据患儿CT扫描临床症状的不同对外部性脑积水患者实施诊断能为患儿制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6年20期)

单云鹏,张成军[5](2016)在《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价值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应用价值。方法 64例外部性脑积水行CT检查的患儿,分析其外部性脑积水脑室横径(VT)/颅腔横径(ST)率。结果 64例患儿行CT扫描,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5~9 mm)64例(100%),外侧裂间隙增宽(7~9 mm)42例(66%),额顶叶脑沟增宽、边缘呈花瓣状34例(53%),鞍上池增大10例(16%)。在30例复查患儿中,23例与前面症状相比较有好转。结论结合患儿CT扫描症状不同,对外部性脑积水进行有效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选用,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6年28期)

赵锦林[6](2016)在《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就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54例外部性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CT诊断结果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为,患者额顶区蛛网膜下隙呈现出增宽,且具有对称性,前纵裂池呈现宽度增加情况,偶尔存在脑沟宽度增加现象;患者的额顶叶边缘表现为花瓣状态,部分患者还会呈现鞍上池、裂池增大,且患者的VT/ST率均不高于15%。结论 CT检查对外部性脑积水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有利依据。(本文来源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尼尕尔·阿布列孜,郭长虹[7](2015)在《婴儿外部性脑积水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婴儿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随机选取的近年来收治的65例婴儿外部性脑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他们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结果 43例经脑活素营养脑细胞治疗,22例未经治疗,6~9个月后复查头颅CT显示脑外积水消失,随访2~3年,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婴儿外部性脑积水无特异临床表现,部分患儿有前囟隆起、头围偏大、一过性无热惊厥,头颅CT是诊断的主要工具,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不需治疗。(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94期)

胡成兰[8](2015)在《小儿外部性脑积水不同时间、体位变化的CT表现和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提高CT对诊断外部性脑积水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经CT检查确诊为外部性脑积水的29例患儿,10例因伴有脊膜膨出行侧卧位扫描,19例在半坐位2 h后先行仰卧位扫描,完成之后立即俯卧,分别于半小时及1 h后行侧俯卧位及俯卧位扫描。结果 29例均有双侧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16例伴双侧颞叶蛛网膜下腔增宽,27例半球间隙增宽,18例鞍上池增大,3例侧脑室前角轻度扩大,22例双侧额顶部脑沟增宽增深,19例显示随着体位和时间的改变,外部性脑积水的位置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螺旋CT任意多方向容积重建可清晰显示小儿脑组织大体解剖结构,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27期)

张雷,任转勤,陈涛,王晓虎,霍敏华[9](2014)在《婴幼儿脑发育及外部性脑积水的MRI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发育期婴幼儿脑室及脑外间隙随月龄变化的特征,并探讨外部性脑积水MRI诊断标准。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5月就诊宝鸡市中心医院疑诊脑部疾患小儿,经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671例3岁以内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幼儿,按月龄分为9组,在T1WI上测量脑室大小,即前角指数、体部指数,计算脑室颅腔横径(VT/ST)比值,在T2WI上测量脑外间隙、前纵裂、外侧裂的宽度;149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采用上述相同的测量方法,并动态观察外部性脑积水的变化。结果 1脑室体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但其前角指数[(0.32±0.05)mm]及VT/ST比值(14.09%±1.56%)较恒定;脑外间隙随年龄增长呈先增宽后变窄的趋势,>3~6月龄组为这种趋势的转折点。2外部性脑积水患儿额部蛛网膜下腔、前纵裂及外侧裂间隙均超过相应年龄组标准值上限,VT/ST比值<15%。结论婴幼儿脑室及脑外间隙各年龄组标准值为评价小儿脑发育提供依据,其中前角指数和VT/ST比值是判定脑室大小的可靠指标;蛛网膜下腔和半球间裂宽度及VT/ST比值可作为诊断外部性脑积水的客观指标。对于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应采取积极临床干预。(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4年10期)

零振勇[10](2014)在《以抽搐为首发症的外部性脑积水42例CT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外部性脑积水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某种原因导致脑发育异常的一组症候群。以往由于人们对本病不甚了解,常导致误诊误治。现将我院近5年收治的以抽搐为首发症的外部性脑积水42例进行分析总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2个月至2岁3个月,平均9.7个月。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均以抽搐为首发症状,抽搐主要为全身性抽搐,少数表现为面肌(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外部性脑积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样本选择医院门诊2012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患儿129例,随机分为中药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患儿,3组均采用推拿、功能训练等康复训练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其中中药组加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联合组加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治疗后评估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儿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患儿脑电图结果非正常率情况。结果:联合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针刺组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MDI、PDI指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MDI、PDI指数显着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联合组患儿MDI、PDI指数改善效果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儿MDI、PDI指数改善效果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脑电图结果显示非正常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儿非正常率均降低,联合组脑电图结果显示非正常率低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脑电图结果显示非正常率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小儿外部性脑积水能够促进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部性脑积水论文参考文献

[1].钟晶晶,印洪刚,吴献华,张勤.外部性脑积水儿童脑部~1H-MRS及DWI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9

[2].吴伟,陈海琼,黄礼华,杨柳江.六味地黄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3].王刚.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4].王华宇,朱昭环,刘惠敏,耿敬标.CT诊断小儿外部性脑积水5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

[5].单云鹏,张成军.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价值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

[6].赵锦林.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7].尼尕尔·阿布列孜,郭长虹.婴儿外部性脑积水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8].胡成兰.小儿外部性脑积水不同时间、体位变化的CT表现和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9].张雷,任转勤,陈涛,王晓虎,霍敏华.婴幼儿脑发育及外部性脑积水的MRI研究分析[J].华西医学.2014

[10].零振勇.以抽搐为首发症的外部性脑积水42例CT表现[J].实用医技杂志.2014

标签:;  ;  ;  ;  

外部性脑积水论文-钟晶晶,印洪刚,吴献华,张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