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层内非均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低渗透,水平缝,非均质,渗透率
层内非均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石彬,刘双双,李爱荣[1](2016)在《水平人工裂缝对超低渗透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储层层内非均质程度中等-较强,当考虑人工裂缝的影响时,超低渗透油层层内非均质程度由中等-较强突增至极强,极大地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当人工裂缝的数量增加、等效渗透降低时,相对与较少的人工裂缝储层层内非均质程度迅速降低;根据人工裂缝对于储层层内非均质程度影响的变化特点,对于转注井、采油井,建议在层内封堵或者增加更多的人工裂缝,以降低人工裂缝对于储层非均质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6年04期)
范广娟,庞凝,丛琳,马世忠,杜微[2](2016)在《叁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区层内非均质性研究——以大庆油田BY区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编制各类图件研究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和渗透率韵律性.研究表明叁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典型沉积单元:夹层个数为1-3个,夹层密度平均值为0.149,夹层平均厚度0.2米.变异系数峰值分布在1.20-1.40,主要分布在0.25以下,约81%;突进系数峰值分布在3.2-4.0,主要分布在1.0-1.25,约82%;级差主要分布在9以下,约99%;渗透率非均质程度为均匀型.发育正韵律、反韵律、均质韵律和复合韵律4种渗透率韵律类型.层内非均质程度中等.(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6年02期)
任江丽,朱玉双,王振川[3](2015)在《层内非均质性参数在储层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以南梁西区叁迭系长4+5油层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梁西区长4+5油层组为例,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参数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该研究区非均质性较强,在表征储层特性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以及有效砂岩厚度四个参数的基础上,添加了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工区铸体薄片、岩心观察及试油试采结果等资料,建立适合该区的储层评价标准,对该区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构发现不同类型储层对油气后期开发的控制不同:Ⅰ类储层的油层发育好,试油单井产能最高,后期开发过程中稳产时间不长;Ⅱ类储层的油层发育较好,试油单井产能较高,后期进行注水开发一段时期后,其产量逐步上升,是油田的主要开发区域;Ⅲ类储层油层分布范围较少,后期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部位。储层非均质性参数的加入,使储层综合评价更为合理,能较好地指导油气开发。(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5年05期)
李延林,鲁金凤,段光亮,方正一,李群[4](2015)在《华池油田华152区低渗透砂体层内非均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岩心、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区上叁迭统延长组长3油层组发育叁角洲相沉积,微相类型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5种,其孔隙度为1.2%~23.1%,渗透率为0.01~72.2mD,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根据单砂体内在垂向上的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以及测井响应特征,识别出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等3种基本的层内非均质类型。(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5年20期)
张官亮,张祖波,刘庆杰,罗蔓莉,陈序[5](2015)在《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层内非均质油层聚合物驱油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T扫描技术,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对大庆油区萨尔图油田层内非均质油层进行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建立的非均质模型由3块等厚度的互相连通的长方形天然岩心组成,特殊设计的岩心夹持器系统适用于CT扫描。应用CT扫描技术得到非均质模型整体及各层的含水饱和度沿程分布,实现了岩心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分布可视化和表征定量化。分析水驱后各层剩余油分布,以及聚合物驱过程中不同渗透率小层提高采收率状况。DQZ3组和DQZF1组层内非均质模型聚合物驱后采出程度分别达77.3%和72.2%,较水驱分别提高了39.4%和21.9%。DQZ3组和DQZF1组模型聚合物驱后高渗透层平均含水饱和度均有所提高,分别提高了4.1%和2.7%。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不仅能有效动用水驱阶段不能动用的中、低渗透层剩余油,而且还能有效降低水驱阶段动用程度已经很高的高渗透层残余油饱和度;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聚合物驱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5年01期)
张官亮[6](2014)在《层内非均质厚油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水驱开发主要面临叁大矛盾:平面矛盾、层间矛盾及层内矛盾,对于厚油层来说主要为层内非均质性造成的层内矛盾,大庆喇萨杏油田厚油层(大于1米以上)控制了74.4%的剩余地质储量,其中大于2米的油层控制了45.7%的剩余地质储量。厚油层水驱开发普遍面临采出程度低、无效水循环严重,剩余油分布位置及分布状态不确定的困境,给叁次采油提高采收率带来很大的难度。室内物理模拟方法是探究水驱油规律的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室内岩心实验采用小岩心柱进行模拟水驱实验,不能模拟厚油层层内非均质性,且只能得到残余油饱和度、采出程度等端点值,对于厚油层内部渗流规律及机理研究作用不大。后续有研究者利用大型填砂模型来模拟厚油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在模型内部埋入一系列的探针以检测其内部压力分布和/或饱和度分布,使对厚油层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同样面临模型制作复杂、检测结果精度不够的问题,对于厚油层内部各渗透层由于互相连通而出现的窜流现象无法追踪检测。因此本文以大庆油区喇萨杏油田厚油层参照对象,利用油藏真实岩心制作层内非均质厚油层物理模型,结合CT扫描技术建立了厚油层水驱油物理模拟新方法,在室内进行了7组厚油层水驱油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层内非均质性厚油层水驱开发效果极其影响因素、厚油层内部窜流规律及窜流机理、厚油层内部流量分配规律及无效水循环机理,最后实现了厚油层内部水驱剩余油分布可视化并提出一系列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厚油层水驱采出程度受水相渗透率级差影响最大,且不同韵律厚油层受各非均质系数影响各不相同;层内非均质厚油层水驱过程中存在窜流现象,且遵循一定的规律:储层非均质越强,窜流越严重,窜流主要发生在高渗突破后一段时期内,反韵律窜流量比正韵律的大;到高含水后期,正韵律及反韵律非均质层内均出现无效水循环的现象,厚油层内部高渗透小层水驱前缘突破后,低渗透小层的水相向高渗透小层的窜流是形成无效水循环通道,导致无效循环现象的重要原因;厚油层水驱剩余油基本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但不同韵律受层内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分布位置及形态也各不相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其采收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郭轲[7](2014)在《郭旗西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均质性是储层描述的重要参数,包括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气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叁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较好的掌握流体在储层中的运动规律和机理,合理划分区域开发层系,选择最优开发方案,最大程度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储层层内非均质性是更小的描述单元,是指一个单砂层范围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层内粒度分布的韵律性、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层内夹层的分布规律等。层内非均质性是直接影响和控制单砂层层内水淹程度、波及系数的关键地质因素。(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4年08期)
宁波,贾爱林,彭缓缓,蒋俊超,刘辉[8](2014)在《河流相储层层内非均质表征程度对水淹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相储层平面及纵向物性变化均较快,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垂向水淹规律。通过建立精细数值模型,量化表征了储层内部韵律性、夹层分布特征及注采井网类型对水淹规律的影响。测试及精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储层组合形式下,水淹程度可达到15%~60%,垂向表征厚度对单井水淹规律影响较大,最高相对误差可达120%,且漏斗型储层物性夹层区域垂向表征厚度不宜大于0.4m,研究成果为油田生产井开发指标的确定及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李楠,李岩[9](2013)在《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定量化表征——以子长油田中庄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是进行储层描述和油藏评价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储层非均质性定量化描述的种种问题,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中庄区Z225井密闭取心资料,根据洛伦兹曲线法原则,将实测渗透率进行降序排列,计算出渗透率贡献百分数以及与其对应的序数百分数,获得渗透率累积分布特征。通过倒数变换,将不同形态的累积曲线转换为直线,其斜率介于0~1之间,实现了统一标准下的非均质性定量化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Z225井取心段3个单砂层非均值程度系数均小于0.5,因此其均具有较强的层内非均质性。(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3年03期)
陈欢庆[10](2012)在《火山岩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以松辽盆地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薄弱的现状,以松辽盆地徐东地区白垩系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储层为例,通过对56块岩心分析、275块物性分析和32口井精细测井解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学运算,定量研究火山岩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及层内非均质性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探讨了层内非均质性对储层开发的影响.提出了将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成果统计计算相结合研究火山岩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层内非均质性总体强烈,4个小层YC1I1,YC1I2,YC1II1和YC1II2中,小层YC1I1的非均质性最弱,为主力层,其在垂向上渗透率基本达到横向上的1/2到1倍多.总体上,储层渗透率在横向上的变化要远大于垂向上.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构造作用、火山喷发特征、火山岩性、火山岩相及成岩作用等多种,以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为主.以渗透率变异系数为指标,油层发育区以该项系数小于0.5最多,0.5至0.7之间次之.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强烈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在开发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层内非均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编制各类图件研究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和渗透率韵律性.研究表明叁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典型沉积单元:夹层个数为1-3个,夹层密度平均值为0.149,夹层平均厚度0.2米.变异系数峰值分布在1.20-1.40,主要分布在0.25以下,约81%;突进系数峰值分布在3.2-4.0,主要分布在1.0-1.25,约82%;级差主要分布在9以下,约99%;渗透率非均质程度为均匀型.发育正韵律、反韵律、均质韵律和复合韵律4种渗透率韵律类型.层内非均质程度中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内非均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涛,石彬,刘双双,李爱荣.水平人工裂缝对超低渗透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J].地下水.2016
[2].范广娟,庞凝,丛琳,马世忠,杜微.叁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区层内非均质性研究——以大庆油田BY区块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
[3].任江丽,朱玉双,王振川.层内非均质性参数在储层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以南梁西区叁迭系长4+5油层组为例[J].地下水.2015
[4].李延林,鲁金凤,段光亮,方正一,李群.华池油田华152区低渗透砂体层内非均质性[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
[5].张官亮,张祖波,刘庆杰,罗蔓莉,陈序.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层内非均质油层聚合物驱油效果[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
[6].张官亮.层内非均质厚油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7].郭轲.郭旗西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特征研究[J].化工管理.2014
[8].宁波,贾爱林,彭缓缓,蒋俊超,刘辉.河流相储层层内非均质表征程度对水淹规律的影响[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
[9].李楠,李岩.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定量化表征——以子长油田中庄区为例[J].地下水.2013
[10].陈欢庆.火山岩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以松辽盆地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