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P16和BcL-2在侵袭性骨肿瘤细胞中的凋亡和表达

P53、P16和BcL-2在侵袭性骨肿瘤细胞中的凋亡和表达

一、侵袭性骨肿瘤细胞凋亡及P53、P16、BcL-2的表达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玥[1](2021)在《PRMT1调控S100A6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文中指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持续上升。HC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1,PRMT1)在多种癌症中都高表达,但在HCC中的研究比较少见。本研究旨在通过蛋白组学及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探究PRMT1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机制。为了阐明PRMT1在HCC中的作用机制,我们首先通过TCGA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RMT1在人肝癌组织表达上调,同时,我们检测发现PRMT1在人类肝癌Huh7细胞系中同样高表达。为了探索PRMT1在HCC发展和转移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在Huh7细胞系中敲低PRMT1,结果发现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对敲低PRMT1的Huh7细胞进行蛋白组学测序,发现PRMT1的下调与代谢、周期以及增殖具有很大相关性,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发现钙结合蛋白S100A6显着降低。为了证明PRMT1与S100A6的关系,在Huh7细胞系中敲低或过表达PRMT1,发现S100A6的表达随之变化,而利用siRNA干扰S100A6后,PRMT1的表达并无显着变化。对干扰S100A6后的Huh7细胞系进行生物学功能实验,结果发现抑制了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与敲低PRMT1的功能表型趋势一致。由此说明S100A6可能是PRMT1的潜在下游靶蛋白。同时,蛋白组学测序分析还发现S100A6与P53存在蛋白互作关系,Huh7细胞中干扰S100A6的表达,发现P53表达显着上调,同时P53的靶蛋白P21表达上调,P53的拮抗剂MDM2表达下调。这些结果表明PRMT1调控S100A6有可能是通过P53途径。本研究探索PRMT1在Huh7细胞中的潜在作用方式,为肝细胞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提示PRMT1有希望成为肝细胞癌的新型靶标。

李福生[2](2021)在《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前言:软骨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约占全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9.2%,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55%:45%)。软骨肉瘤包括多种亚型,其中传统型/经典型软骨肉瘤约占85%,其它亚型包括去分化型、透明细胞型、皮质旁型、黏液型、间叶型软骨肉瘤及恶性软骨母细胞瘤。传统型软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约为70%,广泛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因肿瘤基质丰富、血运匮乏,化疗和放疗对其效果不敏感。当肿瘤位于颅底、骶骨等不可手术切除的部位或术后肿瘤切缘阳性时可考虑进行放射治疗。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是近距离放疗的一种,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肺癌、头颈癌、淋巴结转移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但对肉瘤相关的研究较少,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软骨肉瘤的文献更加罕见。截止至2021年2月,我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与Pubmed上以“125I粒子(125I seed)和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只查到3篇文献报道,其中的1篇是以本文实验研究结果发表的论文,另外2篇均为临床报道。一篇文章的作者对一例椎体低级别传统型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的病例进行了再次手术,术中对肿瘤进行了边缘性的切除,同时在瘤床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进行辅助治疗,随访两年肿瘤无复发;另一篇作者报道了对5例脊柱软骨肉瘤术后复发的病例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随访15.2个月(2~41个月),术后疼痛明显得到改善,镇痛有效率100%,1年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为60%。这两篇临床报道似乎为无法手术广泛切除的软骨肉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25I放射性粒子释放的γ射线可以引起多种恶性肿瘤细胞DNA发生断裂、细胞坏死,同时还可抑制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但对软骨肉瘤的生长、细胞的增殖以及凋亡具有何种影响目前尚无相关报道。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体外125I放射粒子照射模型,用来研究125I放射粒子照射对软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凋亡的影响;再通过建立人软骨肉瘤SW1353裸鼠移植瘤模型,对肿瘤植入粒子后进行相关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软骨肉瘤后对肿瘤的作用;最后进行了miRNA表达谱分析,并对miRNAs-mRNAs调控网络进行了综合分析、验证,为揭示125I粒子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软骨肉瘤的机制奠定基础,也为临床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的作用2.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的影响3.探索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机制4.为125I放射性粒子临床应用治疗软骨肉瘤及对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1.125I放射性粒子体外照射模型的建立。2.125I放射粒子模型进行体外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3.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4.利用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TUNEL实验对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侵袭能力和凋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5.构建SW1353人软骨肉瘤裸鼠移植瘤模型。6.模型构建成功后,在移植瘤内植入粒子,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对裸鼠移植人软骨肉瘤增长的影响。利用HE染色与免疫组化等方法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对肿瘤组织坏死、增殖、凋亡的作用。7.提取经6Gy 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的SW1353细胞RNA,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分析,并预测其调控的mRNA,找出与本实验结果相关的miRNAs和mRNA并进行实验验证。8.确定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后引起细胞凋亡增加的关键miRNA,将转染miRNA特异性mimic NC、mimic、inbibitor NC、inbibitor的各组细胞进行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相关的研究,进一步确定关键miRNA对人软骨肉瘤的作用。9.提取转染后的SW1353细胞RNA并对转录组进行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实验验证,找出差异表达的靶基因。10.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确定筛选出的差异表达靶基因,明确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后引起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改变的部分机制。结果:1.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对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结果。(1)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暴露于2 Gy总辐射剂量之后的2天内,细胞生长变得不稳定,从第2天到第7天,细胞生长抑制的百分比逐渐增加。暴露于4 Gy辐射总剂量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从暴露后的第1天到第7天,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加。然而,在6 Gy和8 Gy组中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的生长抑制几乎是照射瞬间就发生了,从照射后的第1天起细胞的生长即受到显着抑制。随着辐射剂量从6 Gy增加到8 Gy,细胞生长抑制的百分比也逐渐增加,在暴露后7天达到最高值。照射后的第7天,暴露于2、4、6、8 Gy组辐射总剂量的SW1353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4.64%,17.25%,22.41%和26.39%,CAL78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2.30%,15.25%,24.08%和28.39%(P<0.05)。(2)暴露于6 Gy总照射剂量的实验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24 h的细胞迁移率均显着降低(P<0.05)。暴露于6 Gy辐射总剂量的SW1353细胞的迁移率为44.67%,CAL78细胞的迁移率为31.0%。(3)暴露于6 Gy总照射剂量的实验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穿过铺有Matrigel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数量均明显减少,细胞侵袭性显着下降(P<0.05)。(4)TUNEL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部分细胞发生了凋亡,呈现出细胞核碎裂、空洞、DNA断裂等异常表现。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实验组的部分细胞发生了凋亡,呈现出细胞核碎裂、空洞、DNA断裂等异常表现。对照组SW1353和CAL78细胞的凋亡率均为0.33%,而实验组SW1353细胞的凋亡率为25.21%,实验组CAL78细胞的凋亡率为15.03%。暴露于6 Gy总照射剂量的实验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无显着差异,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量显着升高,两株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2.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SW1353人软骨肉瘤裸鼠移植瘤后,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1)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裸鼠人软骨肉瘤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在粒子植入术后15d,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平均体积增长率分别为8.81%和391.5%。(2)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5天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裸鼠分别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剥离肿瘤后进行称重,实验组肿瘤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计算125I放射粒子对SW1353裸鼠移植瘤TIR为80.83%。(3)HE染色后镜下观察,实验组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少于对照组,肿瘤坏死率在实验组TNR 5~20%,对照组TNR 0~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染色后进行评价分析,实验组Ki-67阳性率约31%,对照组Ki-67阳性率约5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aspase-9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Bcl-2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I放射粒子对软骨肉瘤SW1353细胞的促凋亡蛋白caspase-9表达具有促进作用,对Bcl-2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3.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SW1353人软骨肉瘤细胞后miRNAs的变化以及验证结果。(1)暴露于6 Gy辐射剂量的SW1353细胞,微阵列分析共鉴定出2549个miRNA。与对照组相比,有189个差异表达的miRNA(P<0.05),包括98个上调的miRNA和91个下调的miRNA。聚类直方图显示了照射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同的miRNA表达谱,并且热图显示了照射组和未照射组之间前15个差异表达的miRNA。(2)使用Target Scan,PITA和miRNA.org数据库预测相关的miRNA靶基因。我们选择了三个数据库的交集进行靶基因预测,然而只有3个miRNA(miR-1224-5p,miR-492和miR-135b-5p)在交集中具有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实验验证。根据KEGG数据库,我们确定了预测靶基因的前20条重要通路,通过STRING构建了预测靶基因的PPI网络,并通过Cytoscape对其进行了可视化。通过筛选,共发现299个必需基因。此外通过MCODE对整个PPI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比网络中研究较少的基因具有更多的相互作用。这些关键基因主要包括VEGFA、MAPK1、CUL3、HNRNPA1和PPP1CC。(3)鉴于miRNA序列互补性预测的靶基因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我们根据微阵列、通路和PPI网络分析结果,对10个miRNA和10个预测的靶基因分别进行了3次q RT-PCR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我们验证的70%(7/10)基因与微阵列分析的表达趋势一致。在选择验证的10个miRNA中,miR-4689、miR-6076和miR1469的表达水平与微阵列分析结果不一致,但差异并不明显。4.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后,miRNAs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凋亡能力的机制研究结果。(1)为了进一步研究miR-6839-5p对软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我们对SW1353和CAL78人软骨肉瘤细胞转染miR-6839-5p mimic NC和miR-6839-5p mimic后进行MTT、克隆形成、划痕、Transwell和TUNEL实验,结果表明转染miR-6839-5p mimic的实验组SW1353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均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SW1353和CAL78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穿过铺有Matrigel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数量明显减少,细胞侵袭性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实验组的部分细胞发生了凋亡,呈现出细胞核碎裂、空洞、DNA断裂等异常表现。转染miR-6839-5p mimic的实验组SW1353细胞和CAL78细胞与转染miR-6839-5p mimic NC的对照组相比,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无显着差异,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量显着升高,两株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2)采用edge R软件对转染miR-6839-5p mimic NC的对照组(M1)和转染miR-6839-5p mimic的实验组(M2)SW1353细胞进行差异筛选,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出25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05个上调基因和148个下调基因。聚类直方图显示了M2组和M1组之间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并且热图显示了照射组和未照射组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为了便于找到miR-6839-5p调控的靶基因,我们将转录组筛选鉴定出的148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与Target Scan、miRWalk或miRDB三个数据库预测的结果取交集,找到23个差异表达的下调的靶基因。(3)对转染miR-6839-5p mimic NC的对照组(M1)和转染miR-6839-5p mimic的实验组(M2)SW1353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进一步对转染miR-6839-5p mimic的SW1353细胞选定了8个可能的靶基因,并进行了q RT-PCR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选择验证的8个靶基因中,BST2、VEGFA、FPR3和PPARA的表达显着下调,而miR-6839-5p inhibitor则恢复或者部分恢复了SW1353和CAL78细胞中上述基因的表达。结论:1.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可以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2.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人软骨肉瘤裸鼠移植瘤后,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发生凋亡、坏死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3.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SW1353人软骨肉瘤细胞和CAL78细胞后,miR-6839-5p可能通过靶向调控BST2、VEGFA、FPR3和PPARA对SW1353人软骨肉瘤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miR-6839-5p可能是治疗软骨肉瘤的靶点之一。

徐宛婷[3](2021)在《18β-甘草次酸抗肺癌活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肺癌已经成为全球“头号癌症杀手”,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导致几十万人失去生命、几百万人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中药治疗法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手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甘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及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我们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后,发现了一种甘草衍生物—18β-甘草次酸(18β-Gly),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并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因其对肺癌的具体分子药理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利用肺癌(A549、NCI-H23及NCI-H460)细胞为体外模型,探究18β-Gly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对肺癌A549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具体的分子机制。首先本实验通过CCK-8实验检测18β-Gly对肺癌细胞(A549、NCI-H23及NCI-H460)的杀伤作用以及对正常细胞(IMR-90、GES-1及293T)的毒副作用。Hoechst/PI双染实验在宏观上初步观察A549细胞是否出现类似凋亡的情况。将处理后的A549细胞(经Annexin V-FITC/PI染色)利用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层面上检测凋亡情况。利用透射电镜(TEM)及流式细胞术进一步在细胞层面上检测线粒体的相关变化。利用Western blot实验在蛋白表达层面上检测各类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A549细胞内活性氧(ROS)及细胞周期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及Western blot法检测18β-Gly对A549细胞的抑制迁移作用及调控下游迁移蛋白的具体分子机制。18β-Gly对三种肺癌细胞均有良好的杀伤作用,其中以A549细胞最为敏感;此外,在正常细胞中,与阳性对照5-FU处理组相比,18β-Gly处理组的毒副作用较低。18β-Gly处理A549细胞后,线粒体发生肿胀变形,膜电位迅速下降,细胞色素C被大量释放,Bad、剪切的caspase-3及PARP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降,进而使A549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另一方面,18β-Gly使p-p38和p-JNK的表达增加,p-ERK下降,接着引起p-STAT3、NF-κB下降和IκB-α的上升。18β-Gly上调p-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Cyclin B1及CDK1/2表达,激活p27及p21表达,诱导周期阻滞在G2/M期。18β-Gly通过激活MAPKs信号通路,进一步上调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下调钙黏附蛋白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SNAI 1,从而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此外,18β-Gly能够使A549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大量上升,从而激活MAPKs/STAT3/NF-κB信号通路,最终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综上,本实验中18β-Gly上调A549细胞内ROS水平,间接调控MAPKs/STAT3/NF-κB通路蛋白表达,从而表现出抗癌作用。本研究利用A549细胞系首次探究了18β-Gly对于肺癌潜在的抗癌分子机制,为中药提取物治疗肿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刘芳[4](2021)在《盐霉素分别联合莱菔硫烷及奥沙利铂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全世界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诊断率较高、侵袭性较强的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根据最新的全球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统计,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第三位,死亡率位居第二位。2020年全世界约有193万人新发、93.5万人死于结直肠癌,约占全部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十分之一。我国在2000-2015年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为上升的趋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显着上升,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尽管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所改善,但大约20%的患者诊断时已经出现转移,以及多达50%的非转移性结直肠癌后期出现转移,而在治疗后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出现复发。最新《NCCN指南》推荐结直肠癌的中晚期患者采用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的治疗方案,将含有奥沙利铂的FOLFOX(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及奥沙利铂)和CapeOX或XELOX(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列为同等优先选择的化疗方案。奥沙利铂为一线抗结直肠癌的化疗药物,在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治疗中发挥较高的应用优势,但近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因化疗耐药而致生存率下降,由于化疗耐药性的发展和急性或持续性的神经损伤限制了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总体成功。因此寻找新的安全性高的药物治疗方法或提高奥沙利铂等原有化疗药物的化学敏感性,达到增敏癌细胞和获得更高的疗效,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副作用,对提高结直肠癌治疗的有效率、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以及改善预后是十分必要的。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是硫代葡萄糖苷水解后产生的一种异硫氰酸盐,在十字花科植物中含量丰富,可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可以从癌症的发生到进展多个阶段阻滞癌细胞的生长发育,在肿瘤防治中有一定价值。莱菔硫烷是植物中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具备抗癌、抗增殖、促凋亡、抗转移和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是潜在的肿瘤化学治疗的药物。已经证明了莱菔硫烷通过NF-E2相关因子2(Nrf2)介导对有毒药物引起的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相同的莱菔硫烷浓度在正常细胞中具有保护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这表明其在化学疗法中的应用潜力。我们课题组前期的大量的工作已经证实莱菔硫烷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凋亡和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因此我们建议莱菔硫烷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用于人类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盐霉素(salinomycin,SAL)是从白色链霉菌菌株产生、提取出来的一种高效、广谱、低耐药性、排泄迅速和低残留的单羧酸聚醚抗生素。盐霉素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结直肠癌,能克服多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可诱导耐顺铂的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显着促进吉西他滨耐药的胰腺癌细胞发生凋亡等。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可杀伤多药耐药的癌细胞及肿瘤干细胞,能降低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盐霉素目前已被鉴定为强力的化学增敏剂。本研究设计了盐霉素分别联合莱菔硫烷及奥沙利铂联合化学治疗的模型,通过盐霉素、莱菔硫烷与奥沙利铂单独应用对结直肠癌细胞存活率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盐霉素与莱菔硫烷或奥沙利铂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联合用药后对细胞的生长、细胞的形态、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等的影响以及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体内实验通过裸鼠皮下成瘤的实验进一步验证。第一部分盐霉素联合莱菔硫烷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研究盐霉素联合莱菔硫烷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活性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2.研究盐霉素联合莱菔硫烷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分子机制。3.研究盐霉素联合莱菔硫烷在体内对结直肠癌的抑制效果。研究方法1.检测药物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活性的影响:梯度浓度的盐霉素或莱菔硫烷作用于Caco-2和CX-1细胞,利用MTT实验来检测各药物浓度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活性。根据结果,共选择12个药物组合,MTT实验检测细胞活性变化,计算两药之间的联合用药指数,选择单药浓度。2.检测盐霉素与莱菔硫烷联合用药对结直肠癌细胞相关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应用EdU实验检测对照组、盐霉素组、莱菔硫烷组及联合组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个处理组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应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个处理组的迁移和侵袭的能力。3.检测联合用药引起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应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各个处理组对通路的及凋亡的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个处理组对p-Akt的影响;应用PI3K/Akt通路抑制剂处理后,对盐霉素和莱菔硫烷联用组中细胞凋亡蛋白和细胞活性的影响。4.检测盐霉素和莱菔硫烷联用对裸鼠异种移植瘤的影响:裸鼠皮下移植瘤成功后,进行腹腔注药、测量,绘出肿瘤的生长曲线,进一步验证盐霉素和莱菔硫烷在体内的作用。研究结果1.细胞活性的变化:盐霉素和莱菔硫烷单独处理结直肠癌细胞,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现出浓度及时间依赖性;12组盐霉素和莱菔硫烷的药物组合表现出协同作用。2.选取盐霉素5 μM和莱菔硫烷10 μM进行下一步实验,结果如下:2.1结直肠癌细胞分为对照组、莱菔硫烷组、盐霉素组和莱菔硫烷与盐霉素组,EdU实验检测显示:莱菔硫烷与盐霉素组细胞的细胞增殖较莱菔硫烷组、盐霉素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2.2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结果显示,盐霉素联合莱菔硫烷明显促进了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盐霉素联合莱菔硫烷可使Bcl-2表达的明显的减少,而p53、Bax和cleaved PARP表达的明显的增多;RT-qPCR结果显示,联合用药使Bcl-2 mRNA明显的减少,BaxmRNA明显的增多,与对照组、莱菔硫烷组和盐霉素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2.3 Transwell显示,联合用药组比对照组和单药组明显地抑制了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的和侵袭的能力。3.检测盐霉素与莱菔硫烷联用对PI3K/Akt的影响3.1与对照组和单药处理组相比,盐霉素与莱菔硫烷明显地抑制了 PI3K及p-Akt的表达。3.2免疫荧光法显示盐霉素和莱菔硫烷组中p-Akt明显减少。3.3预先应用LY294002处理,可使盐霉素与莱菔硫烷组中p-Akt明显减少,cleaved PARP明显增多,且细胞的活性明显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体内抗肿瘤作用检测:单独给予盐霉素或莱菔硫烷治疗,可以抑制皮下肿瘤的生长,但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则可以明显阻断肿瘤的生长并减少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莱菔硫烷组、盐霉素组和联用组中,裸鼠的体重没有显着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研究结论1.盐霉素或莱菔硫烷单独应用对结直肠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呈现出时间的和浓度的依赖性,盐霉素与莱菔硫烷联用协同地抑制结直肠癌的活性。2.盐霉素与莱菔硫烷联合应用显着诱导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和侵袭。3.盐霉素和莱菔硫烷联合应用促进结直肠癌凋亡和抑制增殖是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的。4.盐霉素与莱菔硫烷联合应用能显着抑制结直肠癌体内成瘤的能力,且无明显毒性。第二部分盐霉素联合奥沙利铂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研究盐霉素联合奥沙利铂对结直肠癌的细胞毒性的作用和生物学功能的作用。2.研究盐霉素与奥沙利铂联用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分子机制。3.研究盐霉素与奥沙利铂联用对体内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研究方法1.检测奥沙利铂或盐霉素对结直肠癌的细胞毒性的作用:MTT实验检测各梯度浓度的盐霉素或奥沙利铂分别作用于结直肠癌Caco-2和SW480细胞的存活率。2.盐霉素和奥沙利铂联用对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应用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两种药物联用后的结直肠癌细胞的存活率,选择两种药物联用的单药浓度;应用平板克隆形成的实验,检测对照组、奥沙利铂组、盐霉素组和两药联用组的平板克隆形成的能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进行相应处理后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分布。3.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组进行相应处理后的结直肠癌的细胞形态变化。4.盐霉素与奥沙利铂联用后引起结直肠癌细胞的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直肠癌细胞进行分组的相应处理后,利用DCFH-DA探针和JC-1染色分别进行检测。5.盐霉素与奥沙利铂联用对线粒体途径凋亡的蛋白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处理组的表达情况。6.奥沙利铂与盐霉素联用对MAPK通路的作用:将结直肠癌细胞分为对照组、盐霉素和奥沙利铂组及NAC与两药联用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后,检测各处理组的凋亡变化;将结直肠癌细胞分为对照组、单独用药组、两药联用组及NAC与两药联用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后,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APK通路的相关的蛋白的表达。7.奥沙利铂和盐霉素联用对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的研究:裸鼠皮下成瘤后,随机分组,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最终分离瘤体,检测各个处理组中肿瘤组织中的Ki-67和p-ERK的表达。研究结果1.细胞存活率检测:梯度浓度的盐霉素或奥沙利铂作用于结直肠癌细胞,结直肠癌细胞存活率下降,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MTT检测15组两种药物的组合,均显示两药之间的作用表现为协同。与对照组和单独用药相比,奥沙利铂和盐霉素两药联用后的细胞的存活率显着地降低,这种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01),SW480较Caco-2细胞对联合治疗效果更加地明显。2.细胞增殖检测:与对照组和单独用药相比,两药联用的克隆数量明显地减少,细胞增殖显着地减慢(P<0.001)。3.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系联合用药后的细胞的凋亡较其余各组明显地增多(P<0.001)。4.细胞周期检测:与对照组相比,两药联用组的G0/G1期的细胞明显地增多,G2/M期和S期的细胞减少。说明盐霉素与奥沙利铂联用能够将结直肠癌阻滞在G0/G1 期。5.细胞迁移能力检测:划痕实验的结果显示盐霉素组和奥沙利铂组在24h的划痕的愈合率与对照组的无明显的差异,在48h的划痕的愈合率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两药联用组与对照组和单独用药相比在24和48小时均明显地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单独用药组相比,两药联用组的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入Transwell下室的细胞明显地减少(P<0.001)。6.细胞形态检测:与对照组和单独用药相比,两药联用后的细胞的数量明显地减少,出现皱缩、变圆和脱落等,细胞的体积出现缩小及变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消失,与周围的其它细胞出现脱离等。7.细胞活性氧检测:盐霉素和奥沙利铂联用组的细胞内的活性氧含量比对照组、两药单药组明显地增多。8.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盐霉素与奥沙利铂联用组较对照组和单独用药组的细胞内的绿色荧光显着地增多,显示出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去极化的比例增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9.线粒体途径凋亡的相关蛋白的检测:与对照组相比,Bax、cytochrome c、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在盐霉素组或奥沙利铂单药组表达增加,但两药的联合用药组增加的更为显着(P<0.05),而Bcl-2减少的更为显着。10.MAPK通路相关检测:提前应用还原剂NAC可以使两药联用引起的细胞凋亡减少(P<0.01);预先加入NAC处理的联用组较联用组,p-ERK、p-p38和p-JNK表达均降低(P<0.05)。说明细胞内的活性氧大量产生后,可激活MAPK通路。11.体内抗肿瘤作用检测:与对照组和单药组相比较,盐霉素与奥沙利铂联用在体内可更明显地抑制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对结直肠癌生长的抑制效果最突出;免疫组化实验显示:药物联用组的Ki-67表达的明显减少,而p-ERK表达的明显增多。研究结论1.盐霉素和奥沙利铂联用能显着地增强奥沙利铂对结直肠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两药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2.盐霉素和奥沙利铂联用显着的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促进其凋亡、阻滞其细胞周期和抑制迁移能力。3.盐霉素和奥沙利铂联合应用抑制结直肠癌生长是通过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共同来实现的。4.盐霉素与奥沙利铂联用诱导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是通过产生大量活性氧而引起的线粒体凋亡途径的激活,并同时引起MAPK通路激活共同来实现的。5.盐霉素和奥沙利铂联用能显着地增强奥沙利铂抗结直肠癌的作用,提高结直肠癌细胞及裸鼠移植瘤对奥沙利铂化疗的敏感性。

刘景晨[5](2021)在《三七总皂苷对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凋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眼部肿瘤,多见于5岁以内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依赖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但由于社会经济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多患儿在临床的中晚期才获得诊治,疗效不佳且致盲率和致残率极高。目前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主要有化疗、放疗、手术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其中以化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是中晚期患儿最常用的方案。在临床治疗中,由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的存在,导致部分患儿难于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因此需寻找毒副作用小且可负担的治疗手段或药物。三七总皂苷是从传统中药三七中提取的生物活性成分,广泛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科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在肝癌、乳腺癌、骨肉瘤、淋巴瘤、胰腺癌等肿瘤细胞的研究中证实三七总皂苷具有明确的抗肿瘤活性,但目前尚未发现其用于眼部肿瘤研究的报道。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凋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索三七总皂苷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CCK-8实验分别检测三七总皂苷及卡铂对Y79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出两种药物的IC50值。参考CCK-8实验结果,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不同浓度(200、400、600ug/ml)三七总皂苷组及卡铂阳性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七总皂苷对Y79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表达。2.在信号通路的研究中,通过CCK-8实验分析PI3K抑制剂LY294002对Y79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出IC50。检测阴性对照组和浓度梯度为200ug/ml、400ug/ml、600ug/ml的三七总皂苷组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然后按阴性对照组、三七总皂苷组、联合药物组及PI3K抑制剂组对Y79细胞进行分组处理,检测各组Y79细胞的凋亡情况和细胞中PI3K/AKT通路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3.使用流式细胞仪对阴性对照组、三七总皂苷组(浓度分别为200、400、600ug/ml)及卡铂阳性对照组中Y79细胞的细胞周期进行检测,应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三七总皂苷可以有效抑制Y79细胞的增殖(P<0.05),CCK-8实验结果计算出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三七总皂苷对Y7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值(IC50)分别为429.2ug/ml;343.8ug/ml,271.5ug/ml。卡铂对Y79细胞的24小时IC50值为63.60ug/ml。三七总皂苷作用于Y79细胞后,细胞的凋亡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P<0.05),其中600ug/ml三七总皂苷促Y79细胞凋亡的作用最明显,其细胞凋亡率为22.30±1.08%。与阴性组相比,三七总皂苷处理后的Y79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促凋亡蛋白的活化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量也显着增加(P<0.05),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m RNA和蛋白表达则受到抑制(P<0.05),组间对比结果显示,600ug/ml三七总皂苷对促凋亡基因的m RNA和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最强(P<0.05),对Bcl-2的m RNA和蛋白抑制作用也最明显(P<0.05)。三七总皂苷处理后的Y79细胞中Bax/Bcl-2值较阴性组明显升高(P<0.01),600ug/ml三七总皂苷组中的Bax/Bcl-2值高于200ug/ml组(P<0.001)和400ug/ml组(P<0.005)。2.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PI3K抑制剂LY294002可以有效抑制Y79细胞的增殖,其对Y79细胞的24小时IC50值为26.25umol/L。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组、LY294002组及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1),联合用药组中Y79细胞的凋亡率最高,为35.59±0.85%。三七总皂苷处理Y79细胞后,细胞内PI3K及AKT1的总蛋白表达量与阴性组相比未见差异(P>0.05),但PI3K/AKT通路中的磷酸化蛋白p-PI3K、p-AKT(Thr308)、p-AKT(Ser473)及p-m TOR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在三七总皂苷处理组中的磷酸化蛋白表达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梯度下降(P<0.05)。与阴性组相比,200ug/ml三七总皂苷对PI3K/AKT通路拮抗蛋白PTEN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但400ug/ml和600ug/ml三七总皂苷组中PTEN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三七总皂苷组、联合药物组及PI3K抑制剂组中的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活化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量较阴性组明显增加(P<0.05)。联合药物组中促凋亡蛋白的表达量高于三七总皂苷组和LY294002组(P<0.05),各药物处理组细胞的Bcl-2蛋白表达量则均低于阴性组(P<0.01),组间对比显示联合用药对Bcl-2蛋白的抑制作用最强(P<0.005),药物处理后的Y79细胞内Bax/Bcl-2值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5),在联合用药组中的Bax/Bcl-2比值最高,为阴性组的2.62±0.16倍。3.按实验分组处理后,三七总皂苷各药物组处于G0/G1期的Y79细胞百分率均显着高于阴性组(P<0.01),在600ug/ml三七总皂苷组中,G0/G1期Y79细胞所占百分比最高,为72.42±0.65%,而S期及G2/M期的细胞比例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三七总皂苷处理Y79细胞后,细胞内G0/G1期相关基因Cyclin D1、CDK4、CDK6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阴性组均明显下降(P<0.05),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在600ug/ml三七总皂苷组中下降最显着(P<0.05)。结论:1.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2.三七总皂苷对Y79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实现。3.三七总皂苷能通过抑制Cyclin D1、CDK4、CDK6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诱导Y79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

吴娜威[6](2021)在《地锦草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结肠癌的发病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其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密切相关。那么积极对结直肠的高危因素或是癌前病变等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探究地锦草对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zoxymethane/dextran sodium sulfate,AOM/DSS)诱导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建立:在第0天给予腹腔注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12.5mg/kg,正常饮水6天后,将正常饮水换为浓度为2%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饮水,持续6天,待DSS饮水结束后,再给予14天的正常饮水,完成一轮DSS饮水。此周期重复3轮,各组小鼠再继续喂养正常饮食饮水,直到第91天完成整个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建立。在造模期间观察小鼠的活跃程度、大便情况,每日记录小鼠体重、进食量及饮水情况等。(2)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Eu H)对AOM/DSS诱导的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干预作用:将4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AOM/DSS组、地锦草低剂量组-50mg/kg(Low dose of Eu H,L-Eu H)、地锦草高剂量组-150mg/kg(High dose of Eu H,H-Eu H)。除正常对照组以外,AOM/DSS组、L-Eu H组、H-Eu H组均予以AOM/DSS化学诱导处理,在第一次DSS饮水结束后,药物干预组开始给予药物灌胃治疗,直到实验结束。正常对照组和AOM/DSS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3)实验方法:测量各组小鼠结直肠的长度并计算肉眼可见的肿瘤数目;利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对各组小鼠结直肠上皮组织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形态的观察;应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中IL-1b、IL-17、IL-6、TLR4等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q 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CHOP、ATF4、Xbp1s的表达水平;应用q RT-PCR检测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VEGF、BCL2、PDGF-b、MYC的表达水平;应用q RT-PCR检测miR-17-5p和STAT3在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p-STAT3蛋白在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AOM/DSS成功建立了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动物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OM/DSS组体重下降明显,出现软便、稀便甚至血便、后期部分小鼠出现脱肛的情况;AOM/DSS组结肠明显缩短,肉眼可见结肠肿瘤的形成;HE表现为大量异形细胞生成,细胞核深染,核质比增加,结肠腺体结构紊乱。(2)与正常对照组对比,AOM/DSS组结直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IL-1b、IL-17、IL-6及TLR4的表达水平升高;地锦草药物干预组中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OM/DSS组;(3)与正常对照组对比,AOM/DSS组结直肠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ATF4、CHOP、Xbp1s呈上升趋势;地锦草药物干预组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OM/DSS组。(4)与正常对照组对比,AOM/DSS组结直肠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VEGF、PDGF-b、BCL2、MYC表达含量呈上升趋势;地锦草药物干预组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OM/DSS组。(5)与正常对照组对比,AOM/DSS组结直肠组织中miR-17-5p表达降低,在地锦草药物干预组中表达明显增加;STAT3在AOM/DSS组结肠组织中呈高表达,而在地锦草药物干预组中STAT3表达水平明显低。(6)p-STAT3蛋白在AOM/DSS组中呈高表达,在地锦草干预组中呈低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动物模型。地锦草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具有干预作用。其可能机制是地锦草调节miR-17-5p介导的STAT3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地锦草是通过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王玲[7](2021)在《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对人类生命和经济造成严重负担。化学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胃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及不耐受副作用等原因,导致其预后不佳。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成为胃癌研究的热点。双硫仑作为一种临床用戒酒药,在癌症中表现出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双硫仑与铜联合可以增强其抗肿瘤能力。因此,为了给胃癌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药物,我们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同时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以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毒性和增殖活力作用;使用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效应;使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凋亡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凋亡作用;采用透射电镜、免疫印迹、瞬时转染和慢病毒稳定转染等多种方法从结构、分子和蛋白水平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自噬作用;使用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21、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使用Seahorse XF24分析仪检测细胞中氧耗率和细胞外酸化率,研究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节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在体内研究中,以雄性Balb/C裸鼠为动物模型,使用MKN-45细胞建立胃癌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研究肿瘤体积大小,对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记录裸鼠的体重,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在体内的毒副作用;通过Tunel凋亡染色及免疫组化(Beclin1、LC3、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研究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体内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双硫仑联合铜抑制MKN-45细胞和BGC-823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活力和侵袭迁移能力,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双硫仑联合铜也可以在体内抑制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8.24%)和增殖(Ki67的表达降低),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体外,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凋亡,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BCL2和BAX蛋白;在体内,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凋亡,Tunel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加。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在体外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自噬和自噬流,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噬体,在蛋白水平上调Beclin 1和LC3的表达;通过瞬时转染GFP-LC3和稳定转染m RFP-GFP-LC3分别构建表达GFP-LC3和m RFP-GFP-LC3的胃癌细胞,双硫仑联合铜可以上调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中GFP-LC3和m RFP-GFP-LC3的表达。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增加活性氧、抑制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在蛋白水平上调P53、P21和γ-H2AX的表达,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Fzd7的表达。结论:双硫仑联合铜具有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能力,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且在体内无明显毒性作用。双硫仑有潜力成为治疗胃癌的抗肿瘤药物。

韩玮[8](2021)在《苦豆碱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轴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苦豆碱(ALO)对结直肠癌(CR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苦豆碱在CRC中对miR-296-5p和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苦豆碱抗CRC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1.用不同浓度的ALO处理细胞,MTT法检测CRC细胞增殖。2.q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ALO处理CRC细胞中miR-296-5p的表达。3.利用生物信息网站TargetScan V7.2对基于miRNA序列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4.在室温下转染或共转染miR-296-5p mimics、过表达 STAT3 质粒、miR-296-5p inhibitor、siSTAT3,并且予以 ALO 处理。采用 qRT-PCR 检测处理后CRC细胞miR-296-5p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TAT3的表达情况。5.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LO处理后转染的HCT116和SW480细胞增殖影响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影响情况,最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凋亡蛋白相关影响情况。6.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ALO对采用不同转染方案的HCT116和SW480细胞迁移影响,使用Transwell侵袭试验细胞侵袭影响。7.采用western-blot检测处理后EMT相关蛋白N-cadherin和E-cadherin的表达影响况。结果:1.采用MTT法检测,结果表明ALO对不同CRC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并且具有剂量依耐性。其中针对不同的CRC细胞抑制作用不同,以对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弱,并且SW480细胞的IC50为 0.611mmol/L,而 HCT116 细胞的 IC50 为 1.141mmol/L。2.通过 StarBasev3.0 分析比较了结直肠腺癌和正常样本miR-296-5p,明确了 miR-296-5p再结直肠腺癌中低表达,再通过 qRT-PCR 验证了 CRC 细胞系(SW480、HCT116、HT29、SW620)内 miR-296-5p 的表达低于人肠上皮细胞HIEC,并且miR-296-5p在SW480细胞表达最高,HCT116表达最低。选择SW480细胞和HCT116细胞做为代表,经过ALO处理24h后,检测两者miR-296-5p表达,结果表明ALO能够上调SW480细胞和HCT116细胞miR-296-5p的表达,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3.采用TargetScan V7.2对miR-296-5p进行靶基因预后,结果提示STAT3是靶基因,并且目标位点位于3’-UTR。构建野生型(STAT3-WT)和突变型(STAT3-MUT)基因靶点STAT3的3’UTR-荧光素酶表达载体。对miR-296-5p表达最低的HCT116细胞行miR-296-5p mimic共转染,对miR-296-5p表达最高的SW480细胞进行miR-296-5p inhibitor共转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后,结果提示与STAT3-MUT共转染的细胞相比,miR-296-5p mimic和STAT3-WT共转染的HCT116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抑制,而与miR-296-5p inhibitor和STAT3-WT共转染的SW480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增强,从而证明STAT3是miR-296-5p靶基因。4.miR-296-5p mimics和ALO都抑制了 CRC细胞中STAT3的表达,但miR-296-5p inhibitor增强了 STAT3的表达。从而得出结论:上调MIR-296-5p和ALO处理均抑制STAT3的表达。5.上调miR-296-5p和ALO抑制了 CRC细胞的增殖以及Bcl-2的表达,但促进凋亡以及Bax表达,并且这些作用都通过过表达的STAT3逆转。实验结果表明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CRC细胞增殖和凋亡。6.上调miR-296-5p和ALO抑制了 CRC细胞的迁移、侵袭,并且通过过表达的STAT3逆转。实验结果表明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CRC细胞迁移和侵袭。7.上调miR-296-5p和ALO抑制CRC细胞的N-cadherin的表达,但促进E-cadherin的表达,这些作用可以被过表达的STAT3逆转,结果表明: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ALO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CRC细胞增殖。miR-296-5p在CRC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ALO促进miR-296-5p的表达。STAT3是mi R-296-5p的靶基因,上调miR-296-5p和ALO均抑制STAT3的表达。ALO可以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CRC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和EMT。

于冲[9](2021)在《肿瘤、上皮间质转分化和干细胞的机制、关系以及异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目前对人类生命最具威胁的疾病之一。癌症的复发和转移是癌症治愈中最大的障碍。很多的学术研究表明肿瘤如果不转移不会导致死亡,如果转移到其他器官那就是非常致命的了。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癌症的复发和转移。癌症干细胞被称为“癌症的种子”,它与癌症的复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皮间质转分化是癌症转移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上皮间质转分化过程能够帮助肿瘤细胞迁移到其他组织去。而且,上皮间质转分化过程也可以使没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变为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异质性在生物体中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干细胞中。近期的研究表明,在癌细胞和癌症干细胞中,异质性也是非常明显且令人很头疼的,异质性可以导致很多亚型,这些亚型可以表现为癌症不同的特异性,这使癌症的治疗更加的困难。而且,众多癌症的元态(meta-states)可以导致癌症转移几率成倍的增长。在本文中,我们致力于能够用一个统观的方式全面量化癌症、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癌症干细胞的机制和关系。这能够帮助我们系统的理解癌症、癌症转移和癌症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物理机制。同时,我们从遗传和表观遗传两方面量化分析了癌症细胞、干细胞和癌症干细胞的异质性。从本质上探索癌症细胞、干细胞和癌症干细胞的异质性,这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细胞层面洞察治疗、治疗抗药性和癌症的复发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我们构建了一个基因调控网络,其中包括有关干细胞,癌症,癌症干细胞的相关基因和微小RNA(microRNA)。在这个网络中,包括了一个干细胞标志性基因OCT4,两个癌基因P53和MDM2,一个关于上皮间质转分化过程的相关基因(癌症转移)ZEB,和两个微小RNA,miR-145和miR-200,这两个微小RNA在基因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上述提到的基因和微小RNA以及他们之间的调控关系均来源于文献的搜索(文本挖掘)。2.我们使用Gillespie算法来模拟我们的基因调控网络。为了从遗传和表观遗传方面准确的研究,我们设定了一系列在调控过程中的参数,比如蛋白质绑定(解离)相应基因结合位点的速率,蛋白质自身的合成(降解)速率等。3.我们通过能量地貌模型量化地描述了在绝热和非绝热状态下干细胞、癌症干细胞、癌症三个层面的特征。在绝热状态下(基因间相对快的调控速率),有七个稳态出现分别是:干细胞态、癌症干细胞态、癌症态、癌前态、正常态,发炎态和增生态。在非绝热状态下(基因间相对慢的调控速率),众多元稳态出现,这可以从根本上解释异质性的产生。4.我们计算了势垒高度和各个态之间的通量。势垒高度决定了态的稳定性和从一个态转移到另一个态的转移速率。这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量化的角度理解癌症的机制。在这个能量地貌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条从正常态到癌症态的通路。我们计算了这三条通路的通量。这可以帮助我们得到这三条通路中,哪个通路在癌症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5.我们使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来揭示哪个调控更敏感。在癌症和干细胞层面,我们发现了三个重要的基因调控:mir200-|ZEB;OCT4→OCT4 and P53→P53.这些调控在治疗癌症方面会很有价值,比如在药物设计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在癌症的临床实验方面提供相应的依据。

李硕[10](2021)在《柚皮素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和迁移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柚皮素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和迁移作用的影响及其相关通路。方法分别用0、20、40、60、80、100μmol/L浓度的柚皮素处理舌鳞癌Tca8113细胞24、48、72h,通过MTT法检测柚皮素抑制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作用效果,并观察和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用药24h后,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0、20、40、80μmol/L浓度柚皮素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凋亡的影响;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0、20、40、80μmol/L浓度柚皮素处理24h后舌鳞癌Tca8113细胞凋亡形态;平板克隆实验观察0、20、40、80μmol/L浓度柚皮素处理24h后舌鳞癌Tca8113细胞克隆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0、20、40、80μmol/L浓度柚皮素处理24h后细胞中p53、p21、Bcl-2、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0、20、40、80μmol/L浓度柚皮素处理24h后舌鳞癌Tca8113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浓度为0-100μmol/L、作用时间为24、48、72h时,经柚皮素作用后的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抑制率显着提升,并呈现一定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说明柚皮素能够抑制舌鳞癌Tca8113细胞活性。当柚皮素浓度为0-80μmol/L,作用时间为24h时,Annexin V-FITC/PI实验结果显示,柚皮素能够促进舌鳞癌Tca8113细胞凋亡;Hoechst33342染色法结果显示,伴随柚皮素浓度升高,舌鳞癌Tca8113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深染及细胞核皱缩;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柚皮素能够能够降低舌鳞癌Tca8113细胞克隆形成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柚皮素能够强化p53、p21、Bax、Caspase9、Caspase3,并弱化Bcl-2的表达,;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柚皮素能够降低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迁移率,上述结果均伴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作用效果。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柚皮素能够显着抑制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且诱导其凋亡,并呈现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抑制作用可能与p53-p21通路Caspase级联反应相关;同时柚皮素能够显着降低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迁移率,并呈现浓度依赖性。

二、侵袭性骨肿瘤细胞凋亡及P53、P16、BcL-2的表达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侵袭性骨肿瘤细胞凋亡及P53、P16、BcL-2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RMT1调控S100A6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家族的功能研究进展
    1 PRMTs概述
    2 Ⅰ型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
        2.1 PRMT1
        2.2 PRMT2
        2.3 PRMT3
        2.4 PRMT4(CARM1)
        2.5 PRMT6
        2.6 PRMT8
    3 Ⅱ型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
        3.1 PRMT5
        3.2 PRMT9
    4 Ⅲ型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
    5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PRMT1 调控S100A6 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溶液配制
        2.1.1 主要仪器
        2.1.2 试剂及耗材
        2.1.3 细胞材料
        2.1.4 质粒和siRNA
        2.1.5 溶液配制
        2.2 细胞培养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传代
        2.2.3 细胞冻存
        2.3 沉默表达PRMT1 慢病毒质粒载体的构建
        2.3.1 shRNA的设计合成
        2.3.2 shRNA序列退火
        2.3.3 去内毒素质粒提取
        2.3.4 载体酶切
        2.3.5 纯化酶切产物
        2.3.6 载体与shRNA片段连接
        2.3.7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转化
        2.4 细胞转染
        2.4.1 慢病毒转染
        2.4.2 脂质体转染
        2.5 核酸表达水平检测
        2.5.1 RNA提取
        2.5.2 引物设计
        2.5.3 反转录RNA反应(RT-PCR)
        2.5.4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2.6 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6.1 细胞蛋白提取
        2.6.2 BCA蛋白定量
        2.6.3 Western blot
        2.7 细胞生物学功能检测
        2.7.1 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2.7.2 克隆形成能力检测
        2.7.3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2.7.4 细胞侵袭能力检测
        2.7.5 细胞周期检测
        2.7.6 细胞凋亡检测
        2.7.7 细胞免疫荧光表达定位检测
        2.8 蛋白组学测序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RMT1 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且定位于细胞核
        3.2 敲低 PRMT1降低 Huh7细胞的增殖、周期、迁移与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
        3.2.1 PRMT1在Huh7 细胞中转染效果鉴定
        3.2.2 敲低PRMT1 的表达抑制Huh7 细胞的增殖能力
        3.2.3 敲低PRMT1 的表达抑制Huh7 的细胞周期
        3.2.4 敲低PRMT1 的表达抑制Huh7 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
        3.2.5 敲低PRMT1 的表达促进Huh7 的细胞凋亡
        3.3 PRMT1 调控Huh7 细胞生物学功能的靶基因预测
        3.3.1 敲低PRMT1的Huh7 细胞蛋白组学测序分析
        3.3.2 推测S100A6为PRMT1 靶基因
        3.3.3 在Huh7 细胞中PRMT1 正调控S100A6
        3.4 PRMT1 调控S100A6 影响Huh7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3.4.1 S100A6 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
        3.4.2 干扰S100A6 的表达抑制Huh7 细胞的增殖能力
        3.4.3 干扰S100A6 的表达抑制Huh7 的细胞周期
        3.4.4 干扰S100A6 的表达降低Huh7 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
        3.4.5 干扰S100A6 的表达促进Huh7 的细胞凋亡
        3.4.6 干扰S100A6 的表达激活P53 途径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125)I粒子体外照射人软骨肉瘤细胞后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变化
    1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125)I粒子照射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
        3.2 ~(125)I粒子照射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迁移12
        3.3 ~(125)I粒子照射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侵袭
        3.4 ~(125)I粒子照射促进人软骨肉瘤细胞凋亡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人软骨肉瘤细胞SW1353 裸鼠移植瘤的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SW1353 人软骨肉瘤裸鼠模型的建立情况
        3.2 粒子植入术后肿瘤体积测量及对裸鼠移植瘤肿瘤生长的抑制
        3.3 SW1353 裸鼠移植瘤重量对比
        3.4 裸鼠移植瘤HE染色结果
        3.5 裸鼠移植瘤Ki-67 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125)I粒子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125)I粒子照射组和对照组SW1353 细胞的miRNA表达差异
        3.2 预测靶基因和miRNA基因网络分析
        3.3 预测靶基因的GO分析
        3.4 预测靶基因的通路分析
        3.5 预测靶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3.6 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
        3.7 miR-6839-5p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增殖
        3.8 miR-6839-5p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迁移
        3.9 miR-6839-5p抑制人软骨肉瘤细胞的侵袭
        3.10 miR-6839-5p促进人软骨肉瘤细胞凋亡
        3.11 miR-6839-5p mimic组和miR-6839-5p mimic NC对照组SW1353 细胞的mRNA表达差异
        3.12 差异表达的靶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125)I放射粒子植入在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18β-甘草次酸抗肺癌活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目前肺癌的研究现状
    1.2 肺癌的发病因素
        1.2.1 吸烟引起肺癌
        1.2.2 职业接触引起肺癌
        1.2.3 空气污染引起肺癌
        1.2.4 饮食不当引起肺癌
        1.2.5 既往肺部病史及其他因素引起肺癌
    1.3 肺癌的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
        1.3.2 放射治疗
        1.3.3 化学药物治疗
        1.3.4 靶向治疗
        1.3.5 免疫治疗
    1.4 18β-甘草次酸(18β-Gly)的药理作用
        1.4.1 18β-Gly的抗炎作用
        1.4.2 18β-Gly的免疫调节作用
        1.4.3 18β-Gly的抗菌作用
        1.4.4 18β-Gly的保肝作用
        1.4.5 18β-Gly的抗癌作用
    1.5 18β-Gly的研究现状
        1.5.1 18β-Gly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1.5.2 18β-Gly诱导细胞发生周期阻滞
        1.5.3 18β-Gly调控MAPKs、NF-κB及 STAT3 信号通路
        1.5.4 18β-Gly诱导细胞内ROS生成
        1.5.5 18β-Gly抑制细胞发生侵袭与迁移
    1.6 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肺癌及正常细胞的复苏
    2.3 细胞的培养、传代及扩增
    2.4 CCK-8实验
    2.5 Hoechst33342/PI双染法
    2.6 透射电镜观察
    2.7 流式细胞术
    2.8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2.9 细胞划痕实验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8β-Gly对三种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检测
    3.2 18β-Gly对肺癌A549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3.2.1 荧光显微镜观察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的形态变化
        3.2.2 流式细胞术检测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的凋亡数量
        3.2.3 透射电镜观察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内线粒体的变化情况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情况
        3.2.5 Western blot检测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内各蛋白的表达量水平
    3.3 18β-Gly对A549细胞内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3.3.1 Western blot检测18β-Gly处理后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3.3.2 Western blot检测加入MAPKs抑制剂后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3.4 18β-Gly对A549细胞内ROS水平的调控作用
        3.4.1 流式细胞术检测18β-Gly对A549细胞内ROS水平的调控作用
        3.4.2 流式细胞术检测预处理NAC后18β-Gly对A549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3.4.3 透射电镜观察预处理NAC后18β-Gly对A549细胞内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3.4.4 Western blot检测预处理NAC后18β-Gly诱导A549凋亡的分子机制
    3.5 18β-Gly对A549细胞内周期水平的调控作用
        3.5.1 流式细胞术检测加入18β-Gly后A549细胞内周期的变化情况
        3.5.2 Western blot检测G2/M期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3.5.3 流式细胞术检测预处理NAC后A549细胞内周期的变化情况
        3.5.4 Western blot检测预处理NAC后A549细胞内G2/M期蛋白的变化情况
    3.6 18β-Gly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迁移作用
        3.6.1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18β-Gly对A549细胞的抑制迁移作用
        3.6.2 Western blot检测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内相关迁移蛋白的变化情况
        3.6.3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预处理NAC后18β-Gly对A549细胞的抑制迁移作用
        3.6.4 Western blot检测18β-Gly抑制A549细胞迁移的具体分子机制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盐霉素分别联合莱菔硫烷及奥沙利铂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盐霉素联合莱菔硫烷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盐霉素联合奥沙利铂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盐霉素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1
English paper 2

(5)三七总皂苷对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凋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1部分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凋亡的影响
    1.1 背景与目的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2.1 细胞系
        1.2.2 实验药品及试剂
        1.2.3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及实验分组
        1.3.2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增殖的影响
        1.3.3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凋亡的影响
        1.3.4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凋亡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
        1.3.5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凋亡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1.4 实验结果
        1.4.1 三七总皂苷抑制Y79 细胞的增殖
        1.4.2 三七总皂苷促进Y79 细胞的凋亡
        1.4.3 三七总皂苷影响Y79 细胞凋亡基因m RNA的表达
        1.4.4 三七总皂苷诱导Y79 细胞凋亡基因蛋白表达的改变
    1.5 讨论
        1.5.1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1.5.2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1.6 结论
第2部分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背景与目的
    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2.1 细胞系
        2.2.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I3K抑制剂LY294002对Y79 细胞增殖的影响
        2.3.2 PI3K抑制剂对Y79 细胞凋亡的影响
        2.3.3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PI3K/AKT通路蛋白的影响
        2.3.4 抑制PI3K/AKT通路对Y79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
        2.4.1 LY294002 具有抑制Y79 细胞增殖的作用
        2.4.2 LY294002 与三七总皂苷能协同促进Y79 细胞的凋亡
        2.4.3 三七总皂苷影响Y79 细胞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
        2.4.4 抑制PI3K/AKT通路影响Y79 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
    2.5 讨论
        2.5.1 抑制PI3K/AKT通路能促进Y79 细胞的凋亡
        2.5.2 三七总皂苷对PI3K/AKT信号通路具有抑制作用
        2.5.3 三七总皂苷抑制PI3K/AKT通路诱导Y79 细胞凋亡
    2.6 结论
第3部分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
    3.1 背景与目的
    3.2 主要试剂和耗材
        3.2.1 细胞系
        3.2.2 实验药品及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复苏
        3.3.2 实验分组
        3.3.3 三七总皂苷处理Y79 细胞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3.4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周期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
        3.3.5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周期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
        3.4.1 三七总皂苷诱导Y79 细胞阻滞于G0/G1期
        3.4.2 三七总皂苷影响Y79 细胞中周期相关m RNA的表达
        3.4.3 三七总皂苷影响Y79 细胞中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
    3.5 讨论
        3.5.1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3.5.2 三七总皂苷对Y79 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
    3.6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植物源性天然产物抗视网膜母细胞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地锦草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动物
        1.1.2.实验药物
    1.2.仪器和设备
        1.2.1.重要仪器和设备
        1.2.2.主要实验试剂和药品
        1.2.3.主要溶液配制
    1.3.实验方法
        1.3.1.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1.3.2.组织总RNA的提取
        1.3.3.逆转录反应
        1.3.4.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1.3.5.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
        1.3.6.提取组织蛋白及浓度测量
        1.3.7.SDS-PAGE电泳及WB转膜
        1.3.8.统计分析
结果
    2.1.地锦草对AOM/DSS建立的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干预作用
        2.1.1.建模期间对小鼠基本状态观察(包括活动、饮食、体重、便血等)
        2.1.2.地锦草对AOM/DSS建立的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结肠长度及肿瘤生长的影响
        2.1.3.地锦草对AOM/DSS建立的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组织病理学的改善作用
    2.2.地锦草抑制AOM/DSS建立的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中的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
    2.3.地锦草抑制AOM/DSS建立的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中的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
    2.4.地锦草抑制AOM/DSS建立的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
    2.5.地锦草能调节肿瘤相关miR-17-5p/STAT3信号通路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衰老与肿瘤的发生及抗肿瘤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胃癌的研究进展
        1.1.1 胃癌的治疗现状
        1.1.2 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
    1.2 双硫仑的研究进展
        1.2.1 双硫仑的抗肿瘤作用
        1.2.2 双硫仑联合铜的抗肿瘤作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药物
        2.1.3 质粒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1.6 实验相关抗体
        2.1.7 相关液体的配置及保存方式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CCK-8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2.2.3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2.2.4 细胞划痕实验
        2.2.5 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
        2.2.6 细胞凋亡检测
        2.2.7 细胞自噬检测
        2.2.8 活性氧的检测
        2.2.9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自噬、DNA损伤修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
        2.2.10 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的检测
        2.2.11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
        2.3.2 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2.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作用
        2.3.4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中的侵袭效应
        2.3.5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凋亡效应的调控
        2.3.6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2.3.7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影响
        2.3.8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2.3.9 双硫仑联合铜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内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相关仪器
        3.1.4 实验相关抗体
    3.2 实验方法
        3.2.1 胃癌皮下移植瘤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3.2.2 苏木精-伊红染色
        3.2.3 Tunel染色
        3.2.4 免疫组化染色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
        3.3.2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凋亡和自噬效应
        3.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中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 缩略词简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苦豆碱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轴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祖国医学部分
        1. 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历史沿革)
        2.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疾病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证型的认识
        2.4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辨病、辩证治疗的认识
        2.5 祖国医药抗结直肠肿瘤的优势
        2.6 中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3. 中药苦豆子及其成分苦豆碱的研究进展
        3.1 中药苦豆子的研究进展
        3.2 苦豆碱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部分
        1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癌病因及机制的研究
        1.1 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
        1.2 结直肠癌相关信号通路
        2 microRNAs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2.1 microRNAs与结直肠癌相关机制研究
        2.2 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临床应用
        3 结直肠癌EMT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ALO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株的培养
        2.2 ALO处理结直肠癌细胞
        2.3 MTT实验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浓度ALO对不同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2 ALO对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的IC50
        4. 总结
    第二部分 ALO对miR-296-5p在结直肠癌细胞中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利用生物信息网站StarBasev3.0分析miR-296-5p的表达
        2.3 qRT-PCR检测miR-296-5p在不同人结直肠癌细胞及人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2.4 qRT-PCR检测ALO处理后SW480和HCT116细胞miR-296-5p的表达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StarBasev3.0分析miR-296-5p的表达
        3.2 qRT-PCR检测miR-296-5p在不同人结直肠癌细胞及人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3.3 qRT-PCR检测ALO处理后SW480和HCT116细胞miR-296-5p的表达
        4. 总结
    第三部分 STAT3和miR-296-5p存在结合位点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的培养
        2.2 TargetScan V7.2靶基因预测
        2.3 野生型(WT)和突变型(MUT)-STAT3 3'UTR片段设计和合成
        2.4 质粒的建立、提取及鉴定
        2.5 细胞转染
        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网站TargetScan V7.2显示STAT3是miR-296-5p的靶基因
        3.2 miR-296-5p mimics能够抑制STAT3-荧光素酶活性
        3.3 miR-296-5p inhibitor增强STAT3-荧光素酶活性
        4. 总结
    第四部分 ALO和miR-296-5p对结直肠癌细胞STAT3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的培养
        2.2 细胞转染
        2.3 ALO处理结直肠癌细胞
        2.4 qRT-PCR实验
        2.5 Western blot实验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qRT-PCR检测miR-296-5p mimics、STAT3过表达、ALO等不同处理后HCT116细胞中miR-296-5p的表达
        3.2 qRT-PCR检测miR-296-5p inhibitor、siSTAT3、ALO等处理后SW480细胞中miR-296-5p的表达
        3.3 Western blot检测miR-296-5p mimics、STAT3过表达、ALO等处理后HCT116细胞中STAT3的表达
        3.4 Western blot检测miR-296-5p inhibitor、siSTAT3、ALO等不同处理后SW480细胞STAT3的表达
        4. 总结
    第五部分 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的培养
        2.2 细胞转染
        2.3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Clone formation assay)
        2.4 细胞凋亡检测(Cell apoptosis detection)
        2.5 Western-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克隆形成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HCT116细胞增殖
        3.2 克隆形成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SW480细胞增殖
        3.3 细胞凋亡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HCT116细胞凋亡
        3.4 细胞凋亡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SW480细胞增殖
        3.5 HCT116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3.6 SW480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4. 总结
    第六部分 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的培养
        2.2 细胞转染
        2.3 划痕愈合实验
        2.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3. 结果
        3.1 划痕愈合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HCT116细胞迁移
        3.2 划痕愈合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SW480细胞迁移
        3.3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HCT116细胞侵袭
        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验证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SW480细胞侵袭
        4. 总结
    第七部分 ALO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结直肠癌细胞(SW480、 HCT116)的培养
        2.2 细胞转染
        2.3 Western blot实验
        3. 结果
        3.1 Western blot检测HCT116细胞EMT相关蛋白N-cadherin(N-cad)和E-cadherin(E-cad)的表达
        3.2 Western blot检测SW480细胞EMT相关蛋白N-cadherin (N-cad)和E-cadherin (E-cad)的表达
        4. 总结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肿瘤、上皮间质转分化和干细胞的机制、关系以及异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干细胞、癌症及癌症干细胞
        1.1.1 干细胞简介
        1.1.2 癌症的介绍
        1.1.3 癌症干细胞的介绍
    1.2 上皮间质转发化过程的介绍
    1.3 基因调控网络及基因调控网络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1.3.1 基因调控网络
        1.3.2 基因调控网络在癌症中的应用
    1.4 非平衡系统及势与流能量地貌理论
        1.4.1 非平衡系统及能量地貌中的势与流
        1.4.2 能量地貌势与流在细胞网络中的应用
        1.4.3 能量地貌势与流的相关计算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癌症及癌症转移和分化间的关系与深层机制
    2.1 引言
    2.2 Gillespie随机仿真算法及模型的构建
        2.2.1 Gillespie随机仿真算法
        2.2.2 模型构建
    2.3 能量地貌图中各个态的定义、转移能力的分析及动力学路径的量化
        2.3.1 各个态的定义及转移能力分析
        2.3.2 稳态与稳态之间的动力学路径分析
        2.3.3 势垒高度及动力学路径的通量(flux)
    2.4 通过全局敏感性分析寻找关键基因及调控
    2.5 结论
第3章 癌症及癌症干细胞异质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能量地貌图的异质性变化
    3.3 癌症及癌症干细胞的异质性
    3.4 计算Fano因子
    3.5 异质性及熵产生率和稳定性的分析
    3.6 结论
第4章 胃癌物理机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的构建
    4.3 胃癌的能量地貌及动力学路径
    4.4 表型的转换与基因表达量
    4.5 胃癌的上皮间质转分化过程(EMT)与转移
    4.6 由于基因调控强度变化引起的能量地貌的变化
    4.7 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形成的影响
    4.8 由全局敏感性分析找到胃癌的重要基因
    4.9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柚皮素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和迁移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柚皮素抗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四、侵袭性骨肿瘤细胞凋亡及P53、P16、BcL-2的表达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RMT1调控S100A6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D]. 李玥.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软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李福生.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3]18β-甘草次酸抗肺癌活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徐宛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4]盐霉素分别联合莱菔硫烷及奥沙利铂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D]. 刘芳. 山东大学, 2021(12)
  • [5]三七总皂苷对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凋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D]. 刘景晨. 大理大学, 2021(09)
  • [6]地锦草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D]. 吴娜威. 三峡大学, 2021(01)
  • [7]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D]. 王玲. 兰州大学, 2021(09)
  • [8]苦豆碱通过调节miR-296-5p/STAT3轴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D]. 韩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肿瘤、上皮间质转分化和干细胞的机制、关系以及异质性的研究[D]. 于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10]柚皮素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和迁移作用的影响[D]. 李硕.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P53、P16和BcL-2在侵袭性骨肿瘤细胞中的凋亡和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