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肩关节内旋挛缩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旋转截骨术,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畸
肩关节内旋挛缩畸论文文献综述
阿不来提·阿不拉[1](2008)在《肱骨旋转截骨术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肱骨旋转截骨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的疗效。方法: 2000年10月起,对32例手术治疗的肩胛下肌挛缩型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患者进行回顾和随访。用Mallet评分及Gilbert分级两项定录评价系统来评价术前、术后功能,采用前路广泛软组织松解+肱骨旋转截骨术治疗17肩胛下肌挛缩型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采用单纯肩关节前路松解术治疗15例产瘫后遗症肩关节内旋挛缩畸。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以的选择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采用前路广泛软组织松解+肱骨旋转截骨术术后按Mallet评分,其中7~8分3例, 9~10分4例, 11~14分10例。平均得分从术前的8.5分上升到11分。术后Gilbert分级:1级1例,2级2例,3级4例,4级10例,平均级别由术前的2级上升到术后的4级;17例有效率100%。用单纯肩关节前路松解术15例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均改善,有效率为100%。术前按Mallet评分法:其中5-6分6例,7-8分5例;9-10分4例;11-12分1例,平均6.3分。术后按Mallet评分, 5-6分3例,7-8分4例;9-10分6例;11-12分2例,平均得分从术前的6.3分上升到7.1分。术前本组按Gilbert分级: 1级2例, 2级6例, 3级4例, 4~5级3例。术后Gilbert分级:1级2例,2级5例,3级5例,4级3例,结论:肱骨旋转截骨是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1)
王树锋,栗鹏程,李玉成,陆健,薛云浩[2](2008)在《手术复位治疗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伴盂肱关节后脱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肩关节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关节囊紧缩及关节盂后路截骨治疗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伴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盂肱关节脱位的7例产瘫并发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1.4~4岁,平均2岁2个月。盂肱关节畸形按照Water的标准进行分型,Ⅳ型5例,Ⅴ型2例。2例行肩关节前路松解复位,肩关节最大外旋位固定6周;5例同时行后路关节囊松解、紧缩及关节盂截骨,将后倾的关节盂向前掀起,取叁角形髂骨块植骨,术后行石膏固定4周。结果2例单纯行前路松解复位者术后分别随访48,60个月,Mallent评分分别由术前6分至术后10分;CT及X线平片复查示,肱骨头前脱位,关节盂后侧部分仍后倾。5例同时后路行关节盂截骨,术后随访36~49个月,平均3年4个月,Mallant评分由术前平均5.4分至术后8.6分;经CT及X线平片复查,盂肱关节复位良好,关节盂包容良好,关节盂后倾纠正。结论对于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导致的肩关节脱位,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关节囊松解、紧缩及关节盂后路截骨,可使脱位的盂肱关节复位并恢复关节盂的包容同时改善其肩关节功能。(本文来源于《实用手外科杂志》期刊2008年01期)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阿不来提·阿不拉[3](2007)在《肱骨旋转截骨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肱骨旋转截骨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2000年10月起,对17例肩胛下肌挛缩型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的患者,采用肱骨旋转截骨术进行治疗。并用Mallet评分及Gilbert分级两项评价系统来评价术前、术后的功能。结果术后17例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按改良Mallet评分法评分:7~8分3例,9~10分4例,11~14分10例;平均得分从术前的8.5分上升到11.0分。术后按Gilbert分级:1级1例,2级2例,3级4例,4级10例;平均级别由术前的2级上升到术后的4级。结论肱骨旋转截骨术是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手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6期)
王树锋,潘勇卫,胡琪,陈山林,程晓光[4](2005)在《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致盂肱关节畸形的Waters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产瘫)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导致的盂肱关节畸形进行CT或MR检查并按照Waters进行分型,探讨Waters分型与术前肩关节被动外旋角度的相关性。方法33例产瘫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患儿,男12例,女21例;年龄10个月 ̄16岁,平均4.5岁。产瘫类型:TassinⅡ型19例,Ⅲ型13例,Ⅳ型1例。在肩关节横断面CT或MRI扫描图像上,按照Friedman的标准测量关节盂的后倾角及肱骨头向后脱位的比率。按照Waters分型标准对盂肱关节的畸形进行分型,同时测量患侧肩关节中立位被动外旋角度,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Waters分型标准,33例患儿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7例,Ⅳ型6例,Ⅴ型5例,Ⅵ型7例。Ⅰ、Ⅱ型患儿肩关被动外旋多能超过中立位;Ⅲ、Ⅳ型患儿肩关节多不固定在内旋位,但被动外旋很难超过中立位;Ⅴ、Ⅵ型患儿肩关节多固定在内旋位,被动外旋角度平均>-30°。盂肱关节畸形的程度与肩关节被动外旋受限的角度呈直线正相关。结论Waters分型较准确地提示盂肱关节的畸形程度,盂肱关节畸形越严重其肩关节被动外旋受限越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华骨科杂志》期刊2005年09期)
李大村,赵维彦,李炳万[5](2002)在《运动疗法预防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运动疗法解除或减轻产瘫在自然恢复中出现的肩关节内旋挛缩 ,增加产瘫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率。方法 对 2 4例产瘫Ⅰ~Ⅲ型自然恢复期内的患儿 ,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 2组。A组在医生指导下严格进行运动疗法。B组采用等待自然恢复。结果 经 9个月的运动疗法治疗后A组肩关节挛缩比例明显较B组肩关节挛缩比例低 ,用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P =0 .0 2 72 ,P <0 .0 5。结论 运动疗法能有效地解除或减轻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本文来源于《中华手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1期)
朱越,陈亮,顾玉东[6](2001)在《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发生机制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比较支配肩胛下肌及其拮抗肌的神经在臂丛根 (干 )部的来源 ,观察肩胛下肌营养动脉的来源及其在肌肉内的分布特点 ,为阐明产瘫肩胛下肌挛缩的发生机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3 2侧成人尸体的肩胛下肌及其拮抗肌的支配神经作逆行显微解剖分离 ,追踪其神经根 (干 )来源 ,计算来自臂丛各根 (干 )部分的构成比均值 ;观察肩胛下肌的动脉血供以比较肩胛下肌上部和下部血管数量和分布的差异。结果 支配肩胛下肌支配神经的纤维主要来源于臂丛上中干 ,上干占 (81.61± 6.85 ) % ,中干占(18.3 9± 6.85 ) % ;而支配拮抗肌的神经纤维全部来源于上干。自肩胛下肌上部进入的营养动脉在数量和口径上都大于下部 (t1=2 .94,P <0 .0 1;t2 =4.78,P <0 .0 1)。结论 肩胛下肌和其拮抗肌的支配神经在臂丛根 (干 )来源上的差别及肩胛下肌的血供特点是产瘫患儿肩胛下肌挛缩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华手外科杂志》期刊2001年01期)
陈亮,顾玉东,胡韶楠,朱越[7](2000)在《应用康复治疗预防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康复治疗在预防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中的价值。方法 取初次门诊就诊的 6 3例产瘫患儿 (Tassin1 3型 )作为对照组 ,另 2 0例行上干移植修复的患儿 (Tassin2 4型 )作为康复组 ,比较两组肩关节内旋挛缩的发生率。康复方法 :将处于中立位的双上肢屈肘 90°后外旋到 90° ,再上举到 180°后复原 ,如此往复 ,每天 6次 ,每次 5min。结果 对照组 6 3例共发生肩关节内旋挛缩 2 3例 ,发生率 36 .5 %。其中单纯性肩胛下肌挛缩 17例 ,单纯性肩关节后半脱位 5例 ,复杂性半脱位 1例。康复组 2 0例发生肩关节内旋挛缩 2例———均为单纯性肩胛下肌挛缩 ,发生率 10 %。两组发生率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 (χ2 =5 .0 5 9,P <0 .0 5 )。结论 康复训练对预防和减轻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的发生具有较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00年12期)
朱越[8](2000)在《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后遗症的诊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是产瘫最常见和严重的后遗症。本文总结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描述了临床表现及分类方法,提出临床和辅助诊断标准,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对此后遗症各种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期刊2000年03期)
陈亮,顾玉东,胡韶楠,徐建光[9](1997)在《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用肩胛下肌起点剥离术及前路松解术,治疗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后遗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6例经盂肱角测定、肩关节中立位被动外旋及X线诊断为肩关节内旋挛缩的患儿,采用肩胛下肌起点剥离或止点延长、关节复位及继发性畸形纠正等手术进行治疗。用Malet评分及Gilbert分级两项定量评价系统来评价术前、术后功能。结果:术后随访半年,32例有效,有效率为88.8%。年龄愈小疗效愈佳。4例无效者,3例术前无屈肘功能,提示臂丛上干恢复差;1例肩胛下肌止点切断后未作重建。结论:肩胛下肌起点剥离术或前路松解术,是治疗产瘫后肩内旋挛缩的有效方法,疗效与患儿年龄及臂丛上干的恢复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手外科杂志》期刊1997年02期)
肩关节内旋挛缩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肩关节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关节囊紧缩及关节盂后路截骨治疗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伴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盂肱关节脱位的7例产瘫并发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1.4~4岁,平均2岁2个月。盂肱关节畸形按照Water的标准进行分型,Ⅳ型5例,Ⅴ型2例。2例行肩关节前路松解复位,肩关节最大外旋位固定6周;5例同时行后路关节囊松解、紧缩及关节盂截骨,将后倾的关节盂向前掀起,取叁角形髂骨块植骨,术后行石膏固定4周。结果2例单纯行前路松解复位者术后分别随访48,60个月,Mallent评分分别由术前6分至术后10分;CT及X线平片复查示,肱骨头前脱位,关节盂后侧部分仍后倾。5例同时后路行关节盂截骨,术后随访36~49个月,平均3年4个月,Mallant评分由术前平均5.4分至术后8.6分;经CT及X线平片复查,盂肱关节复位良好,关节盂包容良好,关节盂后倾纠正。结论对于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导致的肩关节脱位,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关节囊松解、紧缩及关节盂后路截骨,可使脱位的盂肱关节复位并恢复关节盂的包容同时改善其肩关节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肩关节内旋挛缩畸论文参考文献
[1].阿不来提·阿不拉.肱骨旋转截骨术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D].新疆医科大学.2008
[2].王树锋,栗鹏程,李玉成,陆健,薛云浩.手术复位治疗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伴盂肱关节后脱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8
[3].艾合买提江·玉素甫,阿不来提·阿不拉.肱骨旋转截骨治疗大龄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7
[4].王树锋,潘勇卫,胡琪,陈山林,程晓光.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后遗肩关节内旋挛缩致盂肱关节畸形的Waters分型[J].中华骨科杂志.2005
[5].李大村,赵维彦,李炳万.运动疗法预防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
[6].朱越,陈亮,顾玉东.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发生机制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1
[7].陈亮,顾玉东,胡韶楠,朱越.应用康复治疗预防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的疗效分析[J].上海医学.2000
[8].朱越.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后遗症的诊疗进展[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2000
[9].陈亮,顾玉东,胡韶楠,徐建光.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的手术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