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着民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武帝,东越列传,土着民族,闽越王城
土着民族论文文献综述
尹建东[1](2019)在《闽越:曾经偏居东南一隅的土着民族》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闽越"名称的由来,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闽"和"越"是两个不同民族,闽是福建土着民族,而越是越国被灭后南来的于越族遗民,二者混合,故称闽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所谓闽越就是闽地之越人的意思。在文献中,闽不论在先秦还是秦汉均可指称当地土着越人,只是秦朝立闽中郡之后,闽才逐渐演化成地名,故而在《史记》中才有了闽越这一称谓。(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法鲁克(Mohammad,Omar,Faruque)[2](2019)在《孟加拉土着民族药物的调查及其用于筛选抗菌和抗癌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记录了孟加拉国四个土着社区的传统医师使用其重要民族药用植物进行治病的信息,这是首次对来自该领域的记录进行的定量分析。本研究记录来自传统医师、社区老年人的民族医学信息并加以汇编和记录有关药用植物使用的可用信息,并为后代保留。本研究一个主要目的是比较已知物种在本地和其他地方的使用方式,记录新的民族药用植物以及它们的治疗用途。本研究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都通过下述方法分析:主要通过开放式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将民族医学使用的益处、重要性和范围通过几个定量指标表达,包括信息共识因子(ICF),使用价值(UV),引用频率(FC),相对引用频率(RFC)和相对重要性指数(RI),并使用Jaccard指数(JI)评估本研究和前人研究之间以及各种土着社区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调研所有记录的植物物种以及相应的民族药物使用信息都以表格形式呈现。本项研究调查了来自292个被调查者曾使用的276种民族药用植物物种,分布于116个科的236个属。在大多数被记录的物种中,全草和叶子是用于制备民族药物的最常用的植物部分,而膏剂和煎剂是最流行的制剂。在记录的物种中,最多的是菊科和豆科植物。ICF值最高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尤其重要的是其中有28种植物有新的治疗用途,据我们所知,本文所述的13种物种从未进行过民族植物学和药理学研究。该研究表明,土着社区仍然主要依靠民族药用植物来治疗各种小疾和疾病,以新颖的方式使用其中的一些植物或许代表着它们用于医学应用的第一个被记录的实例。本研究记录具有治疗用途的新药用植物物种会进一步促进植物化学和可能的药理学研究,并可能推动新药的开发。为了研究孟加拉国药用植物的潜在抗菌活性并鉴定其生物活性代谢物,我们研究了孟加拉国土着社区用于治疗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药用植物。在被记录的物种中,有22种用于治疗微生物疾病。其中,5种物种很少或根本没有被正式研究其抗菌性能或植物化学成分,包括绒苞藤(Congea tomentosa,CT)。我们使用了琼脂孔扩散和微量稀释方法测试了CT的叶、茎和花的提取物的抗微生物活性,与叶和花提取物相比,粗茎提取物抗微生物最有效。因此,将粗茎提取物进一步进行连续分馏,其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所有测试的微生物具有最高的活性。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并从石油醚提取物中鉴定出10种化合物,所有这些化合物都是文献已知的,其中一些或全部可能导致了绒苞藤的抗菌性能。另一方面,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光谱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和鉴定两种化合物(β-氨基和豆甾醇)。化合物-2(豆甾醇)显示出对被测试微生物的有效抗菌活性。尽管CT在民族植物学上有很高重要性,迄今为止尚未发表任何支持其在孟加拉国传统和可持续应用的化学或生物学研究,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民族药用植物的茎提取物和化合物-2(豆甾醇)可能是抗菌药物的潜在来源。孟加拉国土着社区的传统医师使用几种植物或植物部分,通常是从未进行筛选的未知成分,用于治疗癌症/肿瘤,产生了未证实的良好效果。为了研究这种传统疗法,我们选择了叁种民族药用植物用于体外研究。我们对一组癌细胞系进行四唑盐比色法测定,以评估六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溶液叶、茎、花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初步筛选结果显示其抑制程度根据细胞系类型和所用提取物而变化。在测试的叁个物种的五个植物部分中,只有CT的茎提取物对不同的癌细胞系显示出大于50%的细胞毒性。测试植物粗羟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后续级分,即在正丁醇,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不同浓度水性级分下的细胞毒性。在所有级分中,水溶液级分对U-251细胞系的活性显着(IC50-26.81μg/m L),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IC50值为39.13μg/m L。据我们所知,该物种的抗肿瘤/抗癌活性于此首次报道。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一步纯化含水部分,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鉴定出了叁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呈现浓度梯度效应,抑制U-251细胞增殖并且不对正常细胞系产生毒性。体外实验表明,化合物2对U-251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首先监测细胞形态和膜联蛋白-V FITC/PI染色,证实了化合物-2诱导细胞凋亡的效率。研究结果还显示化合物-2显着降低了Bcl-2/Bax的比例,并呈现浓度梯度效应,提高了裂解的caspase-9和-3蛋白的表达水平。总之,这些结果证明化合物-2具有通过激活内在/线粒体途径诱导U-251细胞凋亡的潜力。此外,化合物-2还抑制了Stat3和Akt的活性,推测化合物-2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由Stat3和Akt的表达抑制引发。该研究结果支持这种民族药用植物可能用于治疗肿瘤/癌症,并证明及传统应用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唐锡海,袁倩[3](2018)在《澳大利亚土着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一流的职业教育,它的土着民族职业教育也极具特色。土着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主要缘于多元文化价值推崇、经济发展诉求以及土着民族自身受教育意识的觉醒,且经历了职业教育限制逐步解除、职业教育支持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政策完善叁个主要阶段。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改善了土着民族受教育状况、促进了土着民族就业和土着民族文化传承。澳大利亚政府未来将一如既往推进土着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并重点围绕区域职业教育平衡、女性职业教育、提升就业率等方面进行改革。(本文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8年31期)
许伊娜,陈·巴特尔[4](2018)在《社区参与:澳大利亚土着民族参与高等教育的新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澳大利亚土着人口激增为本就不发达的土着高等教育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社区参与有助于缓解这一现象。实施高等教育社区参与的发展策略,使土着社区与大学在合作中互惠互利,敦促大学为土着社区做出贡献,有助于提高土着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同时,尊重土着知识与文化、给予土着社区适当的财政资助、重视土着家庭及土着社区在发展土着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土着社区的高等教育参与。(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陈志英[5](2018)在《土着民族环境权问题中的殖民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开始出现,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更大范围的生态破坏事件频繁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流社会陷入恐慌,开始认真思考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保护环境、确立环境权的呼声由此开始。但是与一般意义的环境权不同的是,作为特殊人类群体的土着民族的环境权问题有着更为独特的特殊性,即根源上的殖民主义,包括古典殖民主义、内部殖民主义和资本殖民主义。要保护土着民族的环境权必须破除殖民主义的传统思维,尊重土着民族的主体性,使土着民族能参与到环境的决策和治理中,并自主进行环境决策。(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8年08期)
尹仑[6](2018)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权利运动——以秘鲁安第斯山普诺地区土着民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秘鲁安第斯山脉地区脆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近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给当地土着民族的传统生计方式和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挑战。居住在秘鲁东南部安第斯山普诺地区的土着民族,利用传统文化和知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民族文化的权利。土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着珍贵的价值,而且对秘鲁构建多元文化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当理解传统文化的特殊价值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促进不同文化和知识体系之间相互尊重与对话。(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8年02期)
刘丽,张建中[7](2017)在《图书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及服务研究——基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土着文化建设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一直是地方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重点,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图书馆在收集、整理、利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对本国少数民族文化——土着文化的收集、整理、利用与宣传取得了良好成效,对我国图书馆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馆藏建设与传播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西奥多·宾尼玛,梅拉妮·涅米,李鸿美[8](2016)在《“让改变从现在开始”:荒野、资源保护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土着民族迁移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1890—1920年间加拿大落基山公园(班夫国家公园)斯托尼族迁移的个案研究,旨在对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土着民族迁移史进行深入考察。本文认为,班夫国家公园的事例表明,土着民族迁移政策是出于猎物保护、运动狩猎、旅游开发以及同化土着民族的目的,而不是要把国家公园变成无人居住的荒野,至少加拿大是如此,美国或亦然。(本文来源于《鄱阳湖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刘晓丹[9](2016)在《澳大利亚政府土着民族政策的演变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解决土着民族问题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具有代表性,制定和实施了很多土着民族政策。本文着重阐述澳大利亚土着民族在殖民时期的经历,以及澳大利亚政府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土着民族政策,分析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由来以及对土着民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6年08期)
杜青芬,徐冰[10](2016)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澳大利亚土着民族教育政策及启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逐步关注土着民族教育等实际问题。为了促进土着人的教育发展,推出了诸多优惠政策,采取了诸多有效的措施。这都彰显出了澳大利亚作为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追求民主平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借鉴和学习的。(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6年12期)
土着民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记录了孟加拉国四个土着社区的传统医师使用其重要民族药用植物进行治病的信息,这是首次对来自该领域的记录进行的定量分析。本研究记录来自传统医师、社区老年人的民族医学信息并加以汇编和记录有关药用植物使用的可用信息,并为后代保留。本研究一个主要目的是比较已知物种在本地和其他地方的使用方式,记录新的民族药用植物以及它们的治疗用途。本研究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都通过下述方法分析:主要通过开放式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将民族医学使用的益处、重要性和范围通过几个定量指标表达,包括信息共识因子(ICF),使用价值(UV),引用频率(FC),相对引用频率(RFC)和相对重要性指数(RI),并使用Jaccard指数(JI)评估本研究和前人研究之间以及各种土着社区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调研所有记录的植物物种以及相应的民族药物使用信息都以表格形式呈现。本项研究调查了来自292个被调查者曾使用的276种民族药用植物物种,分布于116个科的236个属。在大多数被记录的物种中,全草和叶子是用于制备民族药物的最常用的植物部分,而膏剂和煎剂是最流行的制剂。在记录的物种中,最多的是菊科和豆科植物。ICF值最高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尤其重要的是其中有28种植物有新的治疗用途,据我们所知,本文所述的13种物种从未进行过民族植物学和药理学研究。该研究表明,土着社区仍然主要依靠民族药用植物来治疗各种小疾和疾病,以新颖的方式使用其中的一些植物或许代表着它们用于医学应用的第一个被记录的实例。本研究记录具有治疗用途的新药用植物物种会进一步促进植物化学和可能的药理学研究,并可能推动新药的开发。为了研究孟加拉国药用植物的潜在抗菌活性并鉴定其生物活性代谢物,我们研究了孟加拉国土着社区用于治疗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药用植物。在被记录的物种中,有22种用于治疗微生物疾病。其中,5种物种很少或根本没有被正式研究其抗菌性能或植物化学成分,包括绒苞藤(Congea tomentosa,CT)。我们使用了琼脂孔扩散和微量稀释方法测试了CT的叶、茎和花的提取物的抗微生物活性,与叶和花提取物相比,粗茎提取物抗微生物最有效。因此,将粗茎提取物进一步进行连续分馏,其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所有测试的微生物具有最高的活性。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并从石油醚提取物中鉴定出10种化合物,所有这些化合物都是文献已知的,其中一些或全部可能导致了绒苞藤的抗菌性能。另一方面,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光谱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和鉴定两种化合物(β-氨基和豆甾醇)。化合物-2(豆甾醇)显示出对被测试微生物的有效抗菌活性。尽管CT在民族植物学上有很高重要性,迄今为止尚未发表任何支持其在孟加拉国传统和可持续应用的化学或生物学研究,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民族药用植物的茎提取物和化合物-2(豆甾醇)可能是抗菌药物的潜在来源。孟加拉国土着社区的传统医师使用几种植物或植物部分,通常是从未进行筛选的未知成分,用于治疗癌症/肿瘤,产生了未证实的良好效果。为了研究这种传统疗法,我们选择了叁种民族药用植物用于体外研究。我们对一组癌细胞系进行四唑盐比色法测定,以评估六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溶液叶、茎、花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初步筛选结果显示其抑制程度根据细胞系类型和所用提取物而变化。在测试的叁个物种的五个植物部分中,只有CT的茎提取物对不同的癌细胞系显示出大于50%的细胞毒性。测试植物粗羟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后续级分,即在正丁醇,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不同浓度水性级分下的细胞毒性。在所有级分中,水溶液级分对U-251细胞系的活性显着(IC50-26.81μg/m L),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IC50值为39.13μg/m L。据我们所知,该物种的抗肿瘤/抗癌活性于此首次报道。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一步纯化含水部分,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鉴定出了叁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呈现浓度梯度效应,抑制U-251细胞增殖并且不对正常细胞系产生毒性。体外实验表明,化合物2对U-251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首先监测细胞形态和膜联蛋白-V FITC/PI染色,证实了化合物-2诱导细胞凋亡的效率。研究结果还显示化合物-2显着降低了Bcl-2/Bax的比例,并呈现浓度梯度效应,提高了裂解的caspase-9和-3蛋白的表达水平。总之,这些结果证明化合物-2具有通过激活内在/线粒体途径诱导U-251细胞凋亡的潜力。此外,化合物-2还抑制了Stat3和Akt的活性,推测化合物-2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由Stat3和Akt的表达抑制引发。该研究结果支持这种民族药用植物可能用于治疗肿瘤/癌症,并证明及传统应用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着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1].尹建东.闽越:曾经偏居东南一隅的土着民族[J].中国民族教育.2019
[2].法鲁克(Mohammad,Omar,Faruque).孟加拉土着民族药物的调查及其用于筛选抗菌和抗癌化合物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唐锡海,袁倩.澳大利亚土着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
[4].许伊娜,陈·巴特尔.社区参与:澳大利亚土着民族参与高等教育的新途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陈志英.土着民族环境权问题中的殖民主义[J].江汉论坛.2018
[6].尹仑.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权利运动——以秘鲁安第斯山普诺地区土着民族为例[J].世界民族.2018
[7].刘丽,张建中.图书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及服务研究——基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土着文化建设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
[8].西奥多·宾尼玛,梅拉妮·涅米,李鸿美.“让改变从现在开始”:荒野、资源保护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土着民族迁移政策[J].鄱阳湖学刊.2016
[9].刘晓丹.澳大利亚政府土着民族政策的演变历程[J].中国民族博览.2016
[10].杜青芬,徐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澳大利亚土着民族教育政策及启示研究[J].高教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