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石灰山季雨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带季雨林,土壤水势,稳定性同位素,碳同位素判别
石灰山季雨林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菊,刘文杰[1](2018)在《西双版纳石灰山热带季雨林内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双版纳石灰山热带季雨林内清香木、潺槁木姜子、闭花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显示林下土壤体积含水量及土壤水势在干热季节达到最低点,分别为12.4%、-0.055Mpa。雾凉季,潺槁木姜子的δ~(13)C显着低于闭花木、清香木的δ~(13)C值(P=0.019;P=0.004,P<0.05),闭花木和清香木的δ~(13)C之间没有显着差别(P=0.314,P>0.05),说明清香木及闭花木的水分利用效率优于潺槁木姜子,而清香木及闭花木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却没有显着差异。利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林内收集的雾水、地下水、土壤水、木质部水分及雨水的稳定性同位素分布情况,得出雾凉季清香木、潺槁木姜子、闭花木的水分来源主要为地下水和土壤水,说明在恶劣条件下,植物有稳定而持久的水分来源。(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8年04期)
余东莉,杨正斌,宋志勇,王仕华[2](2018)在《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附生兰科植物种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定宽样线法研究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附生兰科植物种群丰富度及种群数量动态。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石灰山季雨林内附生兰科植物种类丰富(21属34种),种群密度较低,为(0.6~24.9株.丛)/hm~2;2)种群丰富度年际波动明显(2~6种),种群个体的更新速率快(3年间的个体死亡率为0~100%,新增率为5.5%~100%,年际消亡率为7%~100%);3)种群个体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采摘和物理致亡,由人为采摘和物理因素(附主枯死、基质脱落等物理因素及强风、动物等直接作用)导致的个体消亡分别占消亡总数的43.6%和36.4%。研究结果揭示,单凭立地森林植被的保护还不足以确保其内濒危附生兰科植物的长远保护。提出加强贸易管制,完善区域性就地保护体系设置等保护建议。(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3期)
杨正斌,余东莉[3](2013)在《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四数木—闭花木—多花白头树群落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5年和2011年固定样地调查数据探讨西双版纳四数木—闭花木—多花白头树群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个体数量方面的变化。分析显示,群落内高等植物种数净减5种(新增4种,消失9种),热带分布型科、属比率分别上升7.3%和2%;A、B、C、D 4层原有乔木(DBH≥5 cm)个体死亡率分别为0%、44.4%、16.3%和60%;A、B 2层乔木个体比例下降2.5%。乔木种群的频度分布格局和构造种群比例维持不变;群落乔木立木级结构保持正金字塔型,优势种群的立木级分布格局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该群落发育处于较为成熟阶段;15年来群落乔木的优势成分保持不变,群落总体结构稳定,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减少明显;优势树种中,四数木和多花白头树2个种群趋于衰退,油朴有取代四数木或多花白头树在林冠层优势地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3年05期)
戚剑飞,唐建维[4](2008)在《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3块2500m2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相对生长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建立了石灰山季雨林优势种尖叶闭花木、缅桐、轮叶戟、短棒柄花、油朴及林分2~5、5~20和>20cm等3种不同径级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总生物量为(319.158±79.740)t.hm-2。其中,活体植物的贡献达96.32%,粗死木质残体和地上凋落物的总量占3.68%。乔木层生物量占活体植物的96.80%,木质藤本占2.68%,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0.39%和0.12%。乔木层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以茎为最高(63.72%)、根为18.82%、枝为15.63%,叶的比例仅为1.84%。乔木层生物量的径级分配主要集中于中等径级(20≤D≤40cm)和大径级(D>40cm)中,并集中分配于少量优势树种内。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处于该地区的较低水平,其叶面积指数为7.697±1.419。(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戚剑飞[5](2007)在《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西双版纳不同地点的石灰山季雨林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四块2500 m2的调查样地。根据其调查资料,结合植物和土壤的碳含量实测值,对石灰山季雨林的植物和土壤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包括:1、群落的生物量;2、植物和土壤的碳含量;3、群落活体植物的碳储量及其分配;4、乔木层碳储量的不同径级及树种分配;5、植物死体,包括地上凋落物和粗死木质残体的碳储量;6、土壤的碳储量;7、群落总体的碳储量。结论如下:(1)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平均为361.588±100.635 t·hm-2。其中,活体植物生物量占总量的97.42%,粗死木质残体和地上凋落物的总量占2.58%。在活体植物层次分配中,以乔木层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97.28%;木质藤本次之,为2.22%;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分别为0.33%和0.16%。在活体植物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方面,其分配比例的顺序为:茎>根>枝>叶。(2)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各层次各器官碳含量经统计学检验,除了草本层的根及茎分别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根及茎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1)外,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其余各器官碳含量之间差异不明显。(3)土壤各层次的碳含量随土壤厚度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0 ~ 50 cm之间土壤各层次的碳含量下降最为剧烈,50 cm以后各层次的碳含量下降渐趋平缓。(4)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乔木层碳储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为:茎>根>枝>叶。茎是构成乔木层碳储量的主体,占到乔木层碳储量的63.83%,根的碳储量占20.09%,枝的碳储量占14.50%,叶的碳储量最小,只占乔木层碳储量的1.58%。(5)石灰山季雨林乔木层各径级的碳储量分配,以中等径级(20 cm≤D≤60 cm)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高达58.98%;大径级(D>60 cm)碳储量仅次于中等径级树木,达26.94%,碳储量主要集中于中等和大径级树木中,两者占85.92%。石灰山季雨林乔木层碳储量的种类分配主要集中于少量的优势树种,油朴(Celtis wightii)、尖叶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轮叶戟(Lasiococca comberi)占乔木碳储量比例分别为9.59%、11.72%、24.31%。经计算,各样地碳储量排序前十位的树种平均占乔木层总碳储量的90.26 %。(6)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碳储量的层次分配,以乔木层(D≥2.0 cm)的碳储量为最高,其碳储量为155.420±48.853 t·hm-2,木质藤本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碳储量分别为:3.098±0.561 t·hm-2、0.515±0.168 t·hm-2、0.236±0.168 t·hm-2。(7)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植物死体的碳储量为4.171±1.323 t·hm-2 ,其中地上凋落物的碳储量为1.657±0.582 t·hm-2 ,占死体碳储量的39.74%,其各组分碳储量的大小顺序为:叶>小枝>杂屑>花果。粗死木质残体2.514±1.325 t·hm-2,占死体碳储量的60.26 %,其各组分碳储量的大小顺序为:枯立木>倒木>枯落大枝。(8)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土壤碳储量为46.564±25.414 t·hm-2,各层次的碳储量以表层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储量逐渐减小。上层(0 ~ 50 cm)土壤集中了土壤碳储量的大部分,占样地土壤碳储量的86.00%。50 cm以后土壤碳储量变化相对趋于稳定。(9)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总碳储量平均为210.005±58.126 t·hm-2,其中,以活体植物的碳储量所占比例为最大,其所占比例为64.79 % ~ 90.03 %,平均为75.84 %;土壤碳储量次之。其所占比例为7.04 % ~ 32.90 %,平均为22.17 %;植物死体所占比例较低,只占样地碳储量平均值的1.99 %。群落碳储量的分配比例为:植物活体>土壤>粗死木质残体>凋落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期刊2007-04-01)
石灰山季雨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定宽样线法研究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附生兰科植物种群丰富度及种群数量动态。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石灰山季雨林内附生兰科植物种类丰富(21属34种),种群密度较低,为(0.6~24.9株.丛)/hm~2;2)种群丰富度年际波动明显(2~6种),种群个体的更新速率快(3年间的个体死亡率为0~100%,新增率为5.5%~100%,年际消亡率为7%~100%);3)种群个体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采摘和物理致亡,由人为采摘和物理因素(附主枯死、基质脱落等物理因素及强风、动物等直接作用)导致的个体消亡分别占消亡总数的43.6%和36.4%。研究结果揭示,单凭立地森林植被的保护还不足以确保其内濒危附生兰科植物的长远保护。提出加强贸易管制,完善区域性就地保护体系设置等保护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灰山季雨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李鹏菊,刘文杰.西双版纳石灰山热带季雨林内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比较[J].环境科学导刊.2018
[2].余东莉,杨正斌,宋志勇,王仕华.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附生兰科植物种群动态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8
[3].杨正斌,余东莉.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四数木—闭花木—多花白头树群落动态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3
[4].戚剑飞,唐建维.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J].生态学杂志.2008
[5].戚剑飞.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