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新小绥螨论文-李杨

巴氏新小绥螨论文-李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巴氏新小绥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绥螨,密度制约,集团外猎物,捕食偏好性

巴氏新小绥螨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1](2018)在《斯氏顿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集团内捕食及联合释放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是一种外来的广食性植绥螨,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作为本地植绥螨种已在我国广泛应用,二者均可作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等害虫的生防作用物。本文以斯氏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西花蓟马(集团外猎物Extraguild prey,Extra-prey)为体系,对两种植绥螨的集团内捕食作用(Intraguild predation,IGP)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旨在为斯氏钝绥螨在本地的应用及联合释放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植绥螨之间的捕食倾向结果表明,在无Extra-prey条件下,斯氏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均优先捕食异种植绥螨(Breslow tests,A.swirskii:χ~2=33.728;df=1;P<0.001;N.barkeri:χ~2=39.421;df=1;P<0.001);两者在无Extra-prey条件下的IGP水平之间无显着差异,为对称性IGP(χ~2检验:χ~2=0.076,df=1,P=0.782)。因此,两种植绥螨在无Extra-prey条件下都倾向于发生IGP,而不是同类相残。(2)在IG-predator分别对IG-prey和Extra-prey的选择性实验:斯氏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分别在Extra-prey西花蓟马和IG-prey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均会优先捕食西花蓟马(Kaplan-meier,both P's<0.05),从而降低了对IG-prey的威胁。由Cox风险回归模型验证,斯氏钝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均对西花蓟马构成严重威胁关系(斯氏钝绥螨为IG-predator,R=9.64,P<0.05;巴氏新小绥螨为IG-predator,R=10.608P<0.05),与IG-prey之间均不构成威胁关系(斯氏钝绥螨为IG-predator,R=-0.875,P>0.05;巴氏新小绥螨为IG-predator,R=-0.594,P>0.05)。(3)Extra-prey密度制约的IGP:随着Extra-prey西花蓟马密度的增加,两种植绥螨间IGP作用均逐渐减弱,由无Extra-prey时的显着不对称性IGP(χ~2检验,χ~2=5.624,df=1,P=0.045)转为有Extra-prey时(不足和充足)的对称性IGP(χ~2检验,both P's>0.05);并且两种集团内捕食者(IG-predator)对Extra-prey的捕食量均显着增加(T检验,all P's<0.001),而对集团内猎物(IG-prey)的捕食量均逐渐减少(ANOVA,all P's<0.05).IG-prey的捕食量与Extra-prey的密度之间均呈中度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r_(A.swirskii)=-0.593,r_(N.barkeri)=-0.624)。因此,随着Extra-prey西花蓟马密度的升高,两种植绥螨因更多地转而捕食Extra-prey而对IG-prey捕食风险逐渐降低,有效缓解了两种植绥螨IGP的发生。(4)斯氏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在不同密度Extra-prey条件下的存活率均存在显着差异(ANOVA,A.swirskii:F_(2,87)=139.24,P<0.001;N.barkeri:F_(2,87)=275.62,P<0.001);斯氏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的产卵量与Extra-prey的密度均成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r_(A.swirskii)=0.654;r_(N.barkeri)=0.746)。斯氏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在不同密度IG-prey条件下的存活率均存在显着差异(ANOVA,A.swirskii:F_(2,87)=147.32,P<0.001;N.barkeri:F_(2,87)=155.64,P<0.001);斯氏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的产卵量与IG-prey的密度均成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r_(A.swirskii)=0.874;r_(N.barkeri)=0.836)。(5)雌雄性别对IGP影响:两种植绥螨雌成螨均不会对种内雌、雄成螨产生捕食;两种植绥螨雌成螨均不会对种间雌成螨产生捕食,但对异种雄成螨会发生捕食作用(Fisher’s Exact Test:χ~2=52.342,df=1,P<0.001)。(6)半自然条件下斯氏钝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联合释放评价:生防处理组的防控效果对比自然对照组在西花蓟马成虫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GLM成虫:F=58.764,df=3,P<0.001);利用Kaplan-meier对3个生防组西花蓟马成虫存活时间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出,斯氏钝绥螨的单独释放防控效果为最佳(Breslow tests:all P's<0.05);植绥螨联合释放后的捕食者存活率为最高水平(ANOVA:F_(2,17)=858.523,P<0.001)。(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成斌[2](2018)在《混合猎物系统对巴氏新小绥螨生物效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防治中使用捕食性、寄生性天敌防治有害生物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巴氏新小绥螨是已实现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的捕食螨种类之一,对二斑叶螨、棕榈蓟马和烟粉虱等小型吸汁性害虫害螨均有较高的防控作用。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围绕单一捕食者-单一猎物系统开展,但天敌防控作用往往会受到田间复杂的生态系统和多变的害虫种类影响,而导致其防控效果不稳定。例如烟粉虱和二斑叶螨同时在温室豇豆上为害,棕榈蓟马和烟粉虱同时在茄子植株上为害等。为了评价巴氏新小绥螨能否控制住蔬菜上同时发生的多种有害生物,本研究以叁种同时发生的害虫害螨(二斑叶螨、棕榈蓟马和烟粉虱)和捕食性天敌巴氏新小绥螨为研究对象,开展巴氏新小绥螨实验室条件下在混合猎物系统中对靶标猎物的取食以及活动和产卵场所选择性,并解析巴氏新小绥螨取食单一猎物与两两混合猎物条件下发育与生殖参数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巴氏新小绥螨在混合猎物系统中的取食选择性通过使用饲养小室研究巴氏新小绥螨在同一猎物不同虫态及不同猎物种类之间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在二斑叶螨的各螨态中,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二斑叶螨幼螨;在烟粉虱的各虫态中,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烟粉虱卵。当二斑叶螨与烟粉虱共同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二斑叶螨幼螨(β=0.72)。当烟粉虱与棕榈蓟马共同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烟粉虱卵(β=0.59)。当二斑叶螨与棕榈蓟马共同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二斑叶螨幼螨(β=0.73)。巴氏新小绥螨对叁种猎物的取食选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二斑叶螨幼螨>烟粉虱卵>棕榈蓟马一龄若虫。2巴氏新小绥螨在不同猎物系统间的取食和产卵场所选择性通过蜡桥实验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混合猎物的取食和产卵行为选择。结果表明,在两边叶碟猎物分别为空白、二斑叶螨或烟粉虱或棕榈蓟马时,巴氏新小绥螨能够显着地选择含二斑叶螨(选择场所比率:87%)或烟粉虱(66%)的猎物斑块,但却对含棕榈蓟马(55%)的猎物斑块无选择性。在猎物斑块为烟粉虱、烟粉虱和二斑叶螨(76%)或棕榈蓟马、棕榈蓟马和烟粉虱(65%)或棕榈蓟马、棕榈蓟马和二斑叶螨(81%)时,巴氏新小绥螨会优先在混合猎物斑块活动取食。在猎物斑块为二斑叶螨、二斑叶螨和烟粉虱(47%)或二斑叶螨、二斑叶螨和棕榈蓟马(46%)或烟粉虱、烟粉虱和棕榈蓟马(46%)时,巴氏新小绥螨在单一猎物和混合猎物之间没有选择性。在两边叶碟猎物分别为空白、二斑叶螨或烟粉虱或棕榈蓟马时,烟粉虱或棕榈蓟马并不能吸引捕食螨产卵。在猎物为烟粉虱、烟粉虱和二斑叶螨或棕榈蓟马、棕榈蓟马和二斑叶螨,巴氏新小绥螨都选择在混合猎物斑块产更多的卵。在猎物为二斑叶螨、二斑叶螨和棕榈蓟马或烟粉虱、烟粉虱和棕榈蓟马或棕榈蓟马、棕榈蓟马和烟粉虱时,在这些猎物组合中,巴氏新小绥螨并没有产卵斑块选择性。3巴氏新小绥螨在不同猎物系统中的发育、捕食和生殖差异比较巴氏新小绥螨通过取食这6种类型猎物均能成功发育为成螨。巴氏新小绥螨取食棕榈蓟马一龄若虫的未成熟期发育历期最长,约为7.8天,取食二斑叶螨幼螨的未成熟期发育历期最短,约为5.7天。取食混合猎物的巴氏新小绥螨各发育历期介于分别取食相应单一猎物的各发育历期之间。巴氏新小绥螨未成熟期的捕食量显着地受到猎物类型的影响。取食混合猎物与单一猎物相比,需要取食更多的混合猎物发育为成螨。巴氏新小绥螨取食不同的猎物对其产卵量有着显着的影响。除取食棕榈蓟马一龄若虫和烟粉虱卵的巴氏新小绥螨与仅取食棕榈蓟马一龄若虫的巴氏新小绥螨产卵量无显着差异外,其它取食混合猎物的巴氏新小绥螨产卵量均显着高于取食单一猎物的巴氏新小绥螨产卵量。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在混合猎物系统中可通过提高其繁殖率来增加其种群密度。(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25)

田川北[3](2018)在《紫外线UV-B对巴氏新小绥螨生长发育及抗氧化酶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Acari:Phytoseiidae)是我国目前已商业化生产的本土植绥螨种类,因其繁殖力高、扩散能力强等优点在农业害虫害螨绿色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田间的适应能力,目前本课题组已筛选出能在35°C中等高温环境中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高温品系,已有的研究已表明其对高温胁迫的承受能力显着增强。然而,生物并不是在单一环境因子的影响下生存的。近年来,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使到达地面的UV-B辐射显着增强,UV-B辐射能够直接影响昆虫的行为、生长发育和种群,同时高温环境通常也伴随着更高的紫外胁迫。为了探究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两种温度品系对UV-B辐射的适应性差异,本研究对UV-B胁迫下两种温度品系雌成螨存活情况、卵孵化率以及捕食能力进行了研究;测定了UV-B胁迫下SOD、POD和CAT叁种抗氧化酶活性;筛选克隆获得了5条抗氧化酶基因并解析了抗氧化酶基因的mRNA表达模式。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紫外线UV-B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实验室现有的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两种温度品系为研究对象,测定与比较了其高温品系与常温品系的紫外敏感性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在遭受UV-B胁迫后,两品系雌成螨死亡率显着增加,且品系间差异显着。同时高温品系雌成螨的死亡率显着高于常温品系,表明高温品系雌成螨对紫外UV-B的耐受能力较常温品系更弱。另一方面,UV-B胁迫能够显着降低雌成螨卵的孵化率,影响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后代存活。两品系间雌成螨卵的孵化率也存在显着差异,高温品系卵的孵化更容易受到UV-B胁迫的影响。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对二斑叶螨的捕食能力是否受UV-B胁迫的影响,对两种温度品系雌成螨对二斑叶螨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发现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两种温度品系雌成螨在遭受UV-B胁迫后对二斑叶螨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模型,但是UV-B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雌成螨的捕食能力产生负面影响。随UV-B照射强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强,雌成螨捕食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瞬时攻击率下降,对猎物的处理时间延长。在低强度UV-B照射强度下,两品系捕食能力受紫外辐射影响较小,并且高温品系雌成螨捕食量、捕食能力均高于常温品系;而在高强度UV-B照射强度下,高温品系雌成螨对紫外辐射的耐受能力明显不如常温品系雌成螨,捕食能力显着降低。2紫外线UV-B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了探究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两种温度品系产生紫外敏感性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测定了UV-B胁迫下叁种抗氧化酶活性。UV-B胁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诱导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常温品系雌成螨体内叁种抗氧化酶活性的显着上升,然而较长时间的胁迫则会产生过量的酶底物浓度或氧化损伤从而造成抗氧化酶系统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而高温品系经过长期高温驯化后,其雌成螨体内的叁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显着低于常温品系,在遭受UV-B胁迫后,其体内SOD和POD活性在较短时间内显着上升,而CAT活性并未被诱导,同时较长时间的胁迫也会抑制高温品系抗氧化酶的活性。因此长时间的UV-B胁迫可能会打破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体内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直接造成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个体死亡。3巴氏新小绥螨抗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根据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克隆获得了5条抗氧化酶基因cDNA全长,包括3条超氧化物歧化酶和2条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分别命名为NbSOD1,NbSOD2,NbSOD3,NbPHGPX1和NbPHGPX2。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NbSOD1和NbSOD2属于CuZnSOD,NbSOD3属于MnSOD,NbPHGPX1和NbPHGPX2属于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其他物种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发现5条抗氧化酶基因氨基酸序列均与西方盲走螨对应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一致性达70%以上。4巴氏新小绥螨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模式解析利用qPCR技术,对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5个抗氧化酶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mRNA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两种温度品系2条PHGPX基因中均在雄成螨期mRNA表达量最高,该类基因可能在雄成螨中发挥特殊作用;除高温品系SOD3 mRNA表达量在幼螨期最高外,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两种温度品系SOD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在雌成螨期最高,且基本呈现随生长发育而逐渐上调表达的趋势,SOD基因可能参与生长发育调控。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抗氧化酶基因的mRNA表达量普遍在成螨期表达量较高,表明成螨需要依赖这些抗氧化酶基因参与其存活与生殖等过程,另一方面成螨也具有更强的抵御外来胁迫的能力。对UV-B胁迫下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5条抗氧化酶基因和抗氧化酶Unigene均能被UV-B诱导表达,但是品系间的表达模式因胁迫时间及抗氧化酶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温品系抗氧化酶mRNA能够对UV-B胁迫响应迅速,处理1 h便可诱导大多数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mRNA表达量下调恢复至对照水平,这一变化趋势与常温品系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一致;高温品系在遭受UV-B胁迫后其体内大部分抗氧化酶基因mRNA不能被诱导表达,胁迫后的mRNA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这些基因并未参与到高温品系抵御UV-B氧化胁迫的抵御过程中。(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22)

胡黎华,熊伟,李戎,欧建龙[4](2017)在《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斑叶螨是为害草莓的重要害螨之一,利用捕食螨控制害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在草莓生产中应用较多。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初步测试了一种新型捕食螨——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草莓上二斑叶螨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该捕食螨对草莓二斑叶螨控制效果良好,投放15天和25天后,害螨矫正减退率分别为37%和76%,而对照害螨减退率分别为-2%和-7%,呈缓慢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科技·管理)》期刊2017年12期)

王成斌,李亚迎,刘磊,刘怀[5](2017)在《巴氏新小绥螨在混合猎物系统中的取食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烟粉虱(Bemisia tabaci)都是温室作物中主要的有害生物,且经常在同一作物上同时发生为害。朱砂叶螨通过直接取食、破坏植物细胞和织网为害,烟粉虱通过直接取食、分泌蜜露和传播病毒为害,这两种有害生物对温室作物都能造成重要的经济损失。由于这两种有害生物生活史短和繁殖率高,对农药极易产生抗药性,使用化学防治方法越来越难以防治。因此,生物防治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这两种有害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生物防治中释放天敌多用于防控单一靶标害虫,然而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存在多种有害生物混合发生,而此时天敌防控效率受到生防天敌混合猎物系统中取食选择性的直接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巴氏新小绥螨在朱砂叶螨和烟粉虱混合猎物系统中的取食选择性。试验首先测定巴氏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和烟粉虱各自不同虫态的取食选择性。其中,朱砂叶螨所选择的螨态为卵、幼螨和前若螨;烟粉虱所选择的虫态为卵(烟粉虱12h内产的卵)和活动态的一龄若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其对两种猎物选择性较高的虫(螨)态之间的取食选择性。所有处理均在饲养小室内进行,饲养小室置于温度(25±1)℃,光照16L:8D,空气相对湿度70%±5%人工气候箱中。每个饲养小室中接入猎物的各虫态10头(粒),再接入一头饥饿24h的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12h后记录各猎物的被取食数,每组处理重复26次。研究结果基于Manly'sβpreference index(β)来确定巴氏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和烟粉虱未成熟期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在朱砂叶螨的各螨态中,巴氏新小绥螨对幼螨的取食量最高,为4.61±0.50,β值为0.49;对卵和前若螨的取食量分别为2.18+0.46和3.61±0.57,β值分别为0.18和0.32。在烟粉虱的各虫态中,巴氏新小绥螨对烟粉虱卵的取食量更高,为4.52±0.50,β值为0.62;对烟粉虱一龄若虫的取食量为2.78+0.33,β值为0.38。当朱砂叶螨幼螨和烟粉虱卵组成混合系统猎物时,对朱砂叶螨幼螨和烟粉虱卵的取食量分别为8.85+0.25和5.04±0.44,并且巴氏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幼螨的取食选择性系数(β=0.72)显着高于对烟粉虱卵的取食选择性系数(β=0.28;t=10.48,df=52,P<0.001)。研究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在这两种有害生物共存系统中选择性捕食朱砂叶螨。通过巴氏新小绥螨捕食的烟粉虱卵和朱砂叶螨幼螨的数量显示出该捕食螨在温室条件下能够明显减少这两种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本研究的结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朱砂叶螨和烟粉虱同时发生时利用巴氏新小绥螨作为生物防治天敌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武星彤[6](2017)在《氨基酸添加对巴氏新小绥螨抗逆性的影响及其耐温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隶属于植绥螨科Phytoseiidae新小绥螨属Neoseiulus。巴氏新小绥螨是诸多吸汁性农业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农林作物生物防治应用方面,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和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前期研究证实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氨基酸对腐食酪螨(替代猎物)和巴氏新小绥螨发育进度、繁殖力、抗逆性、捕食功能等均有影响。鉴于此,本论文研究了亮氨酸、组氨酸2种氨基酸添加对巴氏新小绥螨的抗逆性及捕食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构建了巴氏新小绥螨的转录组测序文库,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未添加与添加亮氨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间显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巴氏新小绥螨体内3个热激蛋白基因(Heat shock proteins,Hsps)进行序列分析,并对其诱导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结果对巴氏新小绥螨规模化、高效人工繁殖及提高其田间适应性及防治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了解Hsps在巴氏新小绥螨抗高温逆境胁迫中的分子机制,为天敌的分子改造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氨基酸营养添加能延长巴氏新小绥螨的耐饥时间、提高巴氏新小绥螨的耐高温能力以及捕食能力。在25℃饲养环境中,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喂养腐食酪螨的条件下,其群体存活率为50%时,添加亮氨酸的饲养组耐饥时间最长,添加组氨酸的饲养组次之,未添加氨基酸的对照组耐饥时间最短,说明添加氨基酸能延长巴氏新小绥螨的耐饥时间;在40℃高温下处理10h,经亮氨酸和组氨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的存活率相比未添加氨基酸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6.00%和26.00%,说明添加氨基酸能够提高巴氏新小绥螨的耐高温能力;添加氨基酸饲养后的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和最大日捕食量都有一定的变化,其中相比于未经氨基酸添加饲养的对照组,亮氨酸、组氨酸添加饲养后的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有所提高,亮氨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能力相对提高了17.08%,组氨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相对提高了31.82%。添加氨基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腐食酪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为典型的无脊椎动物凸型曲线,即HollingⅡ型。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未添加氨基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与添加亮氨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Trinity软件,将测序结果reads进行无参测序数据拼接,拼接获得巴氏新小绥螨的转录组Unigene,并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和GO、KEGG等蛋白质功能分类和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未添加氨基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共获得52817486对raw data reads共7.92G的测序总量。Trinity拼接结果获得23893个基因,86422个转录本,将拼接获得23893个gene使用BLAST方法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后,其中有7260个注释到Swiss-Prot库,13386个注释到NR库,7567个注释到Pfam库,6078个注释到KEGG库,7420注释到KOG库,6604注释到GO库。添加亮氨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共获得64516490对raw data reads共9.68G的测序总量。Trinity拼接结果获得34480个基因,57021个转录本,将拼接获得34480个gene使用BLAST方法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后,其中有10509个注释到Swiss-Prot库,18556个注释到NR库,11230个注释到Pfam库,8499个注释到KEGG库,10735注释到KOG库,9664注释到GO库。未添加氨基酸饲养与添加亮氨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相比,显着性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1291个,其中上调显着性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76个,例如囊泡相关膜蛋白(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1)、泛素结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L3)、天冬氨酰-t RNA合成酶(asparaginyl-t RNA synthetase)等。大多数的差异表达的基因都是下调表达(915个),例如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以及小亚基核糖体蛋白(small subunit ribosomal protein S19e)等。本研究对巴氏新小绥螨进行转录组研究,获得大量的基因数据,为从基因分子水平更深层次研究环境条件对巴氏新小绥螨影响提供支持。3.在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出Hsps基因,共获得21个unigene,热激蛋白基因家族包括Hsp90、Hsp70、Hsp60、Hsp40及小Hsp家族。Hsp90家族有10条、Hsp70家族有7条、Hsp60家族有2条、Hsp40家族及小Hsp家族各有1条。NbHsp90的开放阅读框为2142bp,编码713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81.9k Da,等电点为5.08;NbHsp60的开放阅读框为1755bp,编码583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62.2k Da,等电点为5.55;NbHsp40的开放阅读框为1206bp,编码401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44.7 k Da,等电点为6.21。与其它物种中已知的Hsps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显示巴氏新小绥螨热激蛋白基因与西方盲走螨(Metaseiulus occidentalis)和其它昆虫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4.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分析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40℃及43℃处理下,未添加氨基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与添加亮氨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体内NbHsp90、NbHsp60、NbHsp40叁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5℃恒温条件下,未添加氨基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NbHsp90、NbHsp60、NbHsp40的表达量较低,高温(30℃、35℃、40℃、43℃)及低温(15℃、20℃)均可诱导NbHsp90、NbHsp60、NbHsp40表达量上升。添加亮氨酸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3个NbHsps基因均能被高温、低温胁迫所诱导;在30℃时,NbLeuHsp40、NbLeuHsp60、NbLeuHsp90表达量较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董婷婷[7](2017)在《巴氏新小绥螨滞育与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是众多农业吸汁性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因其捕食量高、繁殖速度快、发育历期短及防治效果好等优点在国内外捕食性天敌产品中应用面积较大,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生物防治产品之一。巴氏新小绥螨成功越冬和次年春天发生是建立一个成功防治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在农田中,巴氏新小绥螨主要在地表植被上越冬。自然条件下巴氏新小绥螨在冬季有很高的死亡率。许多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捕食螨产生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及相应的温度范围,以用于打破滞育或培育无滞育品系,适应冬天温室大棚的蔬菜生产或诱导滞育用于贮藏和运输,或为提供越冬场所,使其更好的越冬,减少死亡率提供参考。目前并没有关于巴氏新小绥螨滞育光照条件和温度的报道。鉴于此我们在实验室中评估了温度和光照对巴氏新小绥螨滞育诱导的影响。探究在不同温度和光照组合条件下,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发育历期、滞育率、存活率以及耐饥性等参数的影响,筛选使巴氏新小绥螨滞育最合适的温度和光照组合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转录组进行深度测序;再筛选获得滞育相关基因的基础上,对巴氏新小绥螨卵黄原蛋白(NbVg1和NbVg2)及卵黄原蛋白受体(NbVgR)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并利用qPCR方法对NbVg1、NbVg2和NbVgR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明确其变化规律,以期从分子水平上初步阐明它们在巴氏新小绥螨滞育中的功能。由于卵黄蛋白的产生和摄取在所有卵生生物的繁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理解调节Vg和VgR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掌控其繁殖规律,从而提高益螨的生物防治、控制害螨的发生。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温度和光照对巴氏新小绥螨发育历期的影响:设置不同温度(14℃,16℃,18℃,20℃和22℃)和光周期(L:D=0:24,8:16,16:8和24:0)组合,将巴氏新小绥螨从卵开始饲养至成螨。巴氏新小绥螨在14℃下,最久存活至若螨期,而在其它温度下,存在完整的发育历期。相同温度,随光照时长的增加,巴氏新小绥螨的发育历期先缩短,而后增加。相同光照,巴氏新小绥螨发育历期受温度影响较大,有显着差异,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16℃时长达33±0.35d,而在22℃缩短为9.3±0.35d。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巴氏新小绥螨发育历期的重要生态因子。2.温度和光照对巴氏新小绥螨滞育率和存活率的影响:本研究中滞育现象被定义为雌成螨生殖的中止。低温和短光照可使巴氏新小绥螨出现很高的滞育率。实验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滞育现象的临界光周期为:温度18℃、光照19h。在16℃下,无论光照时长为多少,其雌成螨都会进入滞育状态,但存活率低约为10-13%;在18℃下,随着光照时间的增长,巴氏新小绥螨的滞育率逐渐降低,存活率逐渐升高,在L:D=8:16时,巴氏新小绥螨存活率较高约为75%,此时滞育率为100%;在20℃以上时,雌成螨存活率均高于80%,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在20℃下,雌成螨的滞育率非常低,光照高于16h时无滞育现象发生;在22℃下,无论光照时长为多少,雌成螨不滞育。3.温度和光照对巴氏新小绥螨耐饥能力的影响:设置不同温度(14℃,16℃,18℃,20℃和22℃)和光周期(L:D=0:24,8:16,16:8和24:0)组合,雌成螨间耐饥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在18℃L:D=8:16情况下耐饥时间最长为21±0.29d。综合考虑滞育率、存活率和耐饥能力,在18℃L:D=8:16条件下,此时巴氏新小绥螨滞育率高、存活率高、耐饥时间最长,是使巴氏新小绥螨滞育的最适条件。4.滞育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分析:本文利用高通量分子测序平台分别对巴氏新小绥螨非滞育螨与滞育螨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Trinity软件,通过无参测序数据将测序结果reads进行拼接,拼接获得巴氏新小绥螨的转录组Unigene,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和GO、KEGG等蛋白质功能分类和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滞育组获得48429018对raw data reads共7.31G。Trinity拼接结果获得了55013个转录本,23144个基因(序列总达25478066bp),在拼接得到的基因中基因长度平均为1100bp,最长基因长度为15791bp,N50为2114bp。表明拼接的gene质量较好。将拼接获得23144个gene使用blast方法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后,其中有7863个注释到Swiss-Prot库,12625个注释到NR库,8480个注释到Pfam库,6225个注释到KEGG库,8004注释到KOG库,7192注释到GO库。注释到GO数据库中的7192个基因主要具有细胞分裂、转录、转录调控、翻译、信号转导、GTP结合、ATP结合等50多个功能。在KEGG数据库中获得注释的6225个基因,涉及新陈代谢、机体代谢、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加工等通路。本研究对巴氏新小绥螨滞育螨进行转录组研究,获得大量的基因数据,为从基因和蛋白两个水平上更深层次研究滞育现象奠定了基础。5.巴氏新小绥螨Vg1、Vg2和VgR序列分析:以近缘植绥螨Vg、VgR基因作为参考序列,通过本地blast从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2个巴氏新小绥螨卵黄原蛋白基因(NbVg1和NbVg2)和一个卵黄原蛋白受体基因(NbVgR)。巴氏新小绥螨NbVg1基因序列全长5623bp,开放阅读框长度5568bp,编码1856个aa,含有238个碱性aa,224个酸性aa,582个疏水aa,539个极性aa,13个糖基化位点(N-X-S或者N-X-T),1-16位aa为信号肽。预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12.52kDa,pI为8.57。结果分析发现,巴氏新小绥螨Vg1 aa序列包含叁个经典的保守区域Vitellogenin-N(31-730aa)、DUF1943(762-1040aa)和VWD(1482-1656aa),以及RXXR(RYAR)剪切位点、GL/ICG和DGXR基序。巴氏新小绥螨NbVg2基因序列全长5795bp,开放阅读框长度5532bp,编码1843个aa,含有235个碱性aa,209个酸性aa,556个疏水aa,550个极性aa,8个糖基化位点(N-X-S或者N-X-T),1-16位aa为信号肽。预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11.24kDa,pI为8.98。NbVg2 aa序列的保守结构域是Vitellogenin-N(32-714aa),DUF1943结构域(755-1035aa)、VWD(1512-1684aa)以及R/KXXR切割位点、GL/ICG和DGXR基序。巴氏新小绥螨NbVgR基因序列全长5335bp,开放阅读框长度5109bp,编码1702个aa,含有198个碱性aa,255个酸性aa,450个疏水aa,508个极性aa,8个糖基化位点(N-X-S或者N-X-T),1-19位aa为信号肽。预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91.14 kDa,pI为5.53。NbVgR的预测蛋白质序列揭示典型的LDLR家族受体特征。结果分析可知,巴氏新小绥螨VgR基因具有4个经典功能域:配体结合域、表皮生长因子前体同源域、跨膜结构域、胞质尾域。NbVgR有两个LBD,分别含有4个和8个class A重复域,表皮生长因子同源域有两个,都含有4个EGF-like重复域。6.巴氏新小绥螨NbVg1、NbVg2和NbVgR不同发育历期表达量分析:在不同发育历期(幼螨、若螨、产卵前期雌螨、产卵期雌螨、滞育雌螨和雄螨)中都能检测到NbVg1、NbVg2和NbVgR的转录表达水平。在整个巴氏新小绥螨的发育历期,幼螨期可检测到NbVg1、NbVg2较低转录水平,NbVg1、NbVg2和NbVgR的表达水平依次上升,发育为成螨期,转录水平迅速上升,对于这叁个基因,成螨期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它发育历期。其中滞育雌成螨NbVg1、NbVg2的表达水平最高,产卵期雌成螨的表达水平次之;NbVgR的表达水平在产卵前期表达水平最高,产卵期雌成螨的表达水平次之。另外,雄虫体内也检测到Vg和VgR的转录水平。分析表明,滞育雌成螨NbVg1、NbVg2的表达量高于其它时期,但NbVgR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产卵前期雌成螨和产卵期雌成螨。滞育雌成螨NbVgR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非滞育雌成螨,导致卵母细胞没有办法摄取足够的卵黄原蛋白,致使雌成螨滞育,不能产卵。(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鑫[8](2017)在《巴氏新小绥螨和黄瓜新小绥螨间的集团内捕食和同类相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和黄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均为多食性植绥螨,主要捕食叶螨和蓟马等。本实验室已有研究表明,两种植绥螨在无猎物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发生种间的集团内捕食(Intraguild Predation,简称IGP),且巴氏新小绥螨为集团内捕食者(Intraguild predator,IG-predator),黄瓜新小绥螨为集团内猎物(Intraguildprey,IG-prey)。本文选择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和西花蓟马(Franklinie occidentalis)为共享猎物即集团外猎物(Extraguild prey,EG-prey),进一步对两种植绥螨在不同集团外猎物存在情况下的IGP作用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集团外猎物密度对IGP作用的影响;并研究了集团内捕食者对集团内猎物与集团外猎物的捕食选择性,借助Cox回归模型评估了集团内捕食者对集团内猎物捕食的风险性;此外还对两种植绥螨的同类相残(Cannibalism)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两种植绥螨的合理管理及联合释放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密度(无、适量、充足)集团外猎物对1GP作用的研究表明,集团外猎物密度对IGP有显着影响。随着集团外猎物密度的逐渐增大,两种植绥螨种内的同类相残及种间的IGP次数减少,而对集团外猎物捕食次数增多,因此,猎物密度的增加对IGP和同类相残均产生了抑制作用。2.比较两种植绥螨在相同密度集团外猎物存在时的IGP作用,无论存在截形叶螨还是西花蓟马,巴氏新小绥螨对黄瓜新小绥螨幼螨的捕食量显着大于黄瓜新小绥螨对巴氏新小绥螨幼螨的捕食量,进一步证明了巴氏新小绥螨为IGP作用中的集团内捕食者。3.在非选择性实验中,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当巴氏新小绥螨为捕食者时,其对异种植绥螨黄瓜新小绥螨及2种不同集团外猎物的攻击偏好性依次为截形叶螨幼螨>黄瓜新小绥螨幼螨>西花蓟马1龄若虫(Breslow tests:x2=21.98;df=2;P<0.001);而当黄瓜新小绥螨为捕食者时,其对异种植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及2种不同集团外猎物的攻击偏好性依次为西花蓟马1龄若虫>截形叶螨幼螨>巴氏新小绥螨幼螨(Breslowtests:X2=66.40;df=2;P=0.001。4.在选择性实验中,Cox风险回归评估模型表明,当集团外猎物截形叶螨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捕食风险性较低(风险回归系数为-3.110),表明巴氏新小绥螨更倾向于捕食截形叶螨而不易发生1GP作用;当集团外猎物西花蓟马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对黄瓜新小绥螨的捕食风险性较高(风险回归系数为1.344),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倾向于捕食黄瓜新小绥螨而发生1GP作用。因此,两种植绥螨在联合释放防治西花蓟马时应考虑IGP作用的发生。5.两种植绥螨成螨对其各自种内成螨的捕食现象并未观察到,表明植绥螨的同类相残主要发生为成螨捕食幼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胡琴[9](2017)在《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巴氏新小绥螨不同温度品系实验种群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目(Parasitiformes)、植绥螨科(Phytoseiidae),可以捕食叶螨、蓟马等小型害虫,是生物防治非常重要的天敌之一。本文以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和耐高温品系为研究对象,在测定了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和耐高温品系毒力的基础上,开展了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捕食功能的影响、两种温度品系体内主要解毒代谢酶的影响(包括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以及10个解毒代谢基因对阿维菌素胁迫响应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离心管药膜法对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以及靶标猎物二斑叶螨的雌成螨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的LC10、LC20、LC30、LC50分别为1066.42mg/L、1739.56mg/L、2475.57mg/L、4435.98mg/L,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耐高温品系的LC10、LC20、LC30、LC50分别为565.10mg/L、910.08mg/L、1283.23mg/L、2264.59mg/L,阿维菌素对二斑叶螨的LC50为0.355 mg/L。2.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捕食功能的影响本实验主要研究了阿维菌素叁个亚致死剂量LC10、LC20、LC30处理后的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和耐高温品系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量均下降,且随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的增加,影响作用也越大;相同级别的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处理下,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的捕食量大于高耐温品系。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为HollingⅡ模型,两个品系分别与各自的对照相比,各亚致死剂量处理下的瞬时攻击系数(6减小,处理猎物的时间?延长,捕食能力(6/?降低,最大日捕食量1/?降低,从而降低了巴氏新小绥螨对猎物的控制作用。3.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处理,对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体内GSTs、MFOs和Car Es等解毒酶活性影响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GSTs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即剂量越大,相同浓度处理时间越长,抑制作用也越强,且对耐高温品系的抑制作用较常温品系更强。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MFOs和Car Es活性均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在阿维菌素浓度相对较低时,其对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MFOs和Car Es的诱导作用较强,活性升高,以抵御外界不良环境,而后随着浓度增大,诱导作用减弱;阿维菌素LC30处理时间越长,对耐高温品系MFOs和Car Es的诱导作用越强,但对常温品系MFOs和Car Es的诱导作用则会有所减弱。4.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阿维菌素胁迫下解毒代谢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本实验从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数据中找出获得注释的叁种解毒代谢基因,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后,利用内参基因(Beta-actin)作为参照,使用q PCR技术对解毒代谢基因进行验证,研究分析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和耐高温品系10个解毒代谢基因(4个GSTs基因、4个MFOs基因以及2个Car Es基因)对阿维菌素胁迫响应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明确了这10个解毒代谢基因在阿维菌素诱导后的m RNA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以期为培育抗药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GST1、GST2、CYP3和CYP4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浓度以及LC30处理不同时间后均下调,但下调幅度有所差别;GST3在阿维菌素剂量较小时其相对表达量有所下调,剂量较大时其相对表达量上调,其在LC30处理不同时间后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但上调的幅度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有所变化;GST4在阿维菌素各剂量处理后,其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但上调的幅度有所差别,其在阿维菌素LC30处理6h和24h后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在LC30处理12h后相对表达量下调;CYP1的相对表达量随着阿维菌素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其在LC30处理6h和12h后相对表达量均下调,但在处理24h后,相对表达量却表现上调;CYP2的相对表达量在LC10、LC30处理组有所下调,在LC50处理组却表现上调,其在LC30处理不同时间后相对表达量全部下调;Car E1和Car E2的相对表达量均在阿维菌素剂量较小时表现上调,随着剂量加大,其上调幅度减小或甚至下调,LC30胁迫初期(6h)有所上调,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其相对表达量下调,但随后又有所回升。表明GST1、GST2、CYP3和CYP4可能不参与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对阿维菌素的解毒代谢;而GST3、GST4、CYP1、CYP2、Car E1和Car E2可能都有参与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对阿维菌素的解毒代谢,因而它们也可能参与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形成。巴氏新小绥螨耐高温品系:GST1、GST2的相对表达量在阿维菌素剂量较小时表现上调,但幅度有所差别,剂量达到LC50时却表现下调,其在阿维菌素LC30处理不同时间后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但幅度有所差别,于12h处理组达到最大;GST3的相对表达量在阿维菌素剂量较小时表现上调,但幅度有所差别,剂量达到LC50时却下调了,其在阿维菌素LC30处理6h和12h后有所下调,处理24h后却上调了;GST4在阿维菌素各剂量处理后,其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且随着阿维菌素剂量的增大,其上调幅度也变大,其在阿维菌素LC30处理不同时间后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但幅度有所差别,于12h处理组达到最大;CYP1在阿维菌素各剂量处理后,其相对表达量均上调,随着剂量增大上调幅度有所下降,其在阿维菌素LC30处理不同时间后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但均无显着性差异;CYP2在阿维菌素LC10处理后,其相对表达量上调,随着剂量增大,相对表达量却下调了,其在阿维菌素LC30处理6h后上调至对照的7.27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相对表达量的上调幅度减小甚至下调;CYP3、CYP4、Car E1和Car E2的相对表达量均在阿维菌素剂量较小时表现上调,随着剂量加大,其上调幅度减小或甚至下调,其在阿维菌素LC30处理不同时间后均上调,但上调幅度先增大后减小,于6h处理组达到最大。表明GST1、GST2、GST3、GST4、CYP1、CYP2、CYP3、CYP4、Car E1和Car E2可能都有参与巴氏新小绥螨耐高温品系对阿维菌素的解毒代谢,因而它们也可能参与巴氏新小绥螨耐高温品系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形成。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为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和耐高温品系的田间释放提供一定的参考,还能判断解毒酶系以及某一解毒代谢基因在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温度品系体内所起的作用,为巴氏新小绥螨抗阿维菌素品系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27)

张国豪[10](2017)在《巴氏新小绥螨高温品系筛选及其适应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绥螨是一类具有捕食能力的螨类,利用植绥螨控制农业害虫害螨是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多数农业害螨,如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山楂叶螨T.viennensis等为高温活动型叶螨,适度高温环境会加重该类型叶螨的发生与危害,而植绥螨对高温环境相对敏感,且商业化植绥螨大多是在25°C恒温条件下饲养获得。我国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华南地区,夏季6-8月日均温高于30°C的高温天数可能持续十几天甚至数十天,商业化植绥螨释放到田间后,即使在猎物相当充足的状况下,植绥螨种群数量仍增长较慢而失去对害螨的控制作用。同时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也是制约植绥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持续控制害螨、发挥其生物防治效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商业化植绥螨天敌产品的耐热性,使其在高温环境下仍具有高效、持续控制害虫害螨潜能,已成为当前利用植绥螨进行生物防治时最需要迫切解决的科技问题。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Acari:Phytoseiidae)作为我国唯一已商业化生产的本土植绥螨种类,近年来在农业害虫害螨绿色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商业化品系由于长期饲养在最适温度环境中,释放到田间后因适应性差,使得控害效能严重缩水。因此,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商业化品系抗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本学位论文以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高温驯化(中等高温:35°C)与高温锻炼(45°C暴露2 h),筛选获得了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高温品系,并对其生物生态学、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适应机理进行了评价,为高温环境下高效利用该螨控制靶标害虫害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通过近4年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高温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生物生态学的影响1.1巴氏新小绥螨常温品系与高温品系的建立商业化植绥螨多系为最适温区饲养、繁殖与规模化生产。本学位论文将恒温25°C环境中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实验种群视为常温品系(conventional strain,CS),该品系亦可被视为商业化品系(commercial strain,CS)。为筛选获得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高温品系(high temperature adapted strain,HTAS),本学位论文设定了“高温锻炼—高温驯化—高温再锻炼—高温再驯化”的长期筛选模式。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长期高温驯化饲养温度为35°C;高温锻炼过程,即每驯化饲养15-20 d后于45°C暴露1次,每次暴露约2-4 h。截止到本学位论文开展试验测定生物生态学、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适应性评价时,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共获得高温锻炼次数至少为25次,高温驯化天数近450 d(约110代左右)。1.2巴氏新小绥螨高温敏感性测定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经过长期高温驯化和高温锻炼,对短时高温胁迫的承受能力显着增强。因卵壳的保护作用,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卵有较强的高温耐受能力,常温品系和高温品系卵在经历短时高温胁迫后,其孵化率差异不显着;两种品系雌成螨高温致死率均随胁迫强度的增加(温度和暴露时间)而显着升高,但高温品系在极端温度环境中的存活时间显着长于常温品系(如45°C时:HTAS LT50=15.2 h远远长于CS LT50=1.9 h)。户外高温热浪暴露8 h后,高温品系雌成螨死亡率亦低于常温品系雌成螨死亡率。1.3中等高温环境中(35°C vs 25°C)巴氏新小绥螨的生殖与存活策略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具有非常明显的温度可塑性和适应性。常温品系在35°C环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交配和繁殖,但其适合度相比室温25°C环境明显降低,主要表现为发育加快(1.63 d,占27.0%)、总产卵量降低(42.5粒/雌,占64.0%)和平均寿命缩短(29.7 d,占57.2%),且未成熟期死亡率增大(27.0%,占29.3%)。高温品系无论是在室温25°C还是在高温35°C环境中,其发育速率均变快;25°C时,总产卵量和平均寿命与常温品系无显着差异,暗示着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高温品系在室温环境中亦能发挥较大生殖潜能,但在高温35°C环境中,总产卵量显着低于常温品系,说明高温品系中存在明显的生殖与存活权衡机制。此外,长期高温饲养还可导致雌性比例降低(15.1%,占21.0%)。总体来讲,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在中等高温环境中主要是以降低繁殖水平来换取存活空间。1.4短时高温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繁殖的影响根据高温敏感性测定结果,在实验室内模拟了短时高温事件(分别在38°C和42°C处理了2 h和4 h,以室温25°C未经胁迫处理为对照),分批次对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雌成螨(羽化后1-2 d)进行了高温处理,并对其存活情况和生殖特性予以评价(允许雌成螨与同龄雄成螨(未经胁迫处理)进行多次交配以获得最大产卵量)。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常温品系雌成螨经过短时高温胁迫处理后,产卵前期显着延长、总产卵量显着下降、平均寿命显着缩短,且随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变得愈加明显;高温品系雌成螨产卵前期亦延长,总产卵量降低,但雌成螨平均寿命并未受到影响,且在42°C胁迫处理组中(2 h和4 h),高温品系雌成螨平均寿命显着长于常温品系平均寿命。考虑到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属两性生殖方式(或假产雄孤雌生殖方式),本论文以常温品系为研究对象,分别阐明了雌成螨、雄成螨分别遭遇高温胁迫以及同时遭遇高温胁迫后,雌雄成螨的交配行为(仅允许交配1次),各自平均寿命、总产卵量等是否受到高温胁迫效应的影响,以及子代卵孵化水平即是否受到亲代高温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雄性个体在种群增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短时高温胁迫亦能使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交配时间显着延长;雌雄成螨分别遭遇、特别是同时遭遇高温胁迫后,雌性个体产卵前期显着延长,总产卵量显着下降,但子代卵的孵化率并未受到亲代效应影响。综合分析认为,高温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繁殖特性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夏季高温时段导致其种群退化的重要因素。1.5高温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对二斑叶螨T.urticae潜在控制能力是否受高温胁迫效应的影响,试验共设置2个胁迫温度处理(38°C和42°C,以25°C为对照)和2个胁迫时间处理(2 h和4 h),分别对两种品系雌成螨事先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在室温(25°C)环境中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雌成螨对二斑叶螨T.urticae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无论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经历高温胁迫与否,两种品系雌成螨对二斑叶螨T.urticae若螨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 II型。高温胁迫后,常温品系雌成螨对二斑叶螨T.urticae若螨捕食量(24 h)与对照相比呈现下降趋势,瞬时攻击率(a)降低,处理时间(Th)延长,对猎物控制能力(a/Th)降低,但均未随胁迫强度而呈现规律性变化。高温品系雌成螨对二斑叶螨T.urticae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并不受高温胁迫的影响。高温胁迫可能对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食欲产生负面影响,短期内出现厌食反应,但随室温恢复时间的延长其捕食功能可能会逐渐得到恢复。2巴氏新小绥螨抗氧化反应研究温度胁迫能够打破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发生氧化胁迫。雌成螨在低温0°C和5°C、高温38°C和42°C环境中分别胁迫2 h和4 h,以25°C为对照,测定了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两种温度品系雌成螨的抗氧化反应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品系雌成螨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均显着低于常温品系,脂质过氧化水平亦低于后者,说明抗氧化酶系统可能参与了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高温驯化反应。当遭遇高温胁迫后,两种品系SOD、CAT、POD以及GSTs活性均显着增强,暗示着这些抗氧化酶可能以一种协同作用的方式共同参与细胞内抗氧化过程;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如42°C处理4 h后,雌成螨体内MDA含量升高且达到最大值,暗示了抗氧化酶系统清除活性氧ROS能力有限,导致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较高,甚至引起个体死亡。低温胁迫(0°C)能诱导SOD等4种抗氧化酶活性上调表达,以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但MDA含量仅在高温品系雌成螨体内累积,说明高温品系可能对低温胁迫较为敏感,脂质过氧化程度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在高温驯化过程中可能会尽量选择降低能量消耗,通过协同多种抗氧化酶以应对温度胁迫。3巴氏新小绥螨两种品系转录组数据比较与分析本章基于Illumina Hi Seq?2000平台对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常温品系和高温品系两个样本进行全螨态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42,917,214和43,537,230个clean reads,经过组装后获得52,776条Unigenes,分别在nr、Swiss-Prot、KEGG、COG和GO数据库中进行了比对注释,共有36,951条Unigenes在上述5个数据库得到注释,注释率为70%。通过对nr数据库中成功注释的Unigene同源性分析,发现有52.9%的基因与其近缘物种西方盲走螨Metaseialus occdentalis相似。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经过高温驯化,其基因表达量在转录水平上实现了新的重组,有多达10506条Unigenes表达量发生显着性变化,约占总数的1/5,其中有6,338条Unigenes上调,4,168条Unigenes下调,说明高温环境中基因表达发生了适应性改变,相当多的基因显着上调/下调表达。4巴氏新小绥螨热激蛋白HSPs mRNA表达模式解析从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转录组数据库中找到了5条与热激蛋白基因相关的HSPs Unigenes,分别是CL1558.Contig1_All、Unigene13225_All、CL4607.Contig1_All、Unigene8871_All、Unigene861_All,通过Blastn序列比对,最终确定目的基因序列分别为Hsp90、Hsp75、Hsp70、Hsp60和Hsp40。使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3(http://bioinfo.ut.ee/primer3/),设计以上5个HSPs基因的RT-qPCR引物,以Beta actin基因作为参考基因。采用RT-qPCR技术,首先明确了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 5种HSPs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m RNA表达模式。结果发现,常温品系与高温品系HSPs m RNA相对表达量均在各自不同发育阶段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Hsp90 m RNA在常温品系卵期和成螨阶段表达量较高,但在高温品系若螨和雌成螨体内表达量较高;Hsp75 m RNA分别在常温品系雌成螨和高温品系若螨体内表达量较高;Hsp60 m RNA在常温品系若螨及成螨体内表达量较低,而在高温品系卵和雄成螨体内表达量较低。热激蛋白HSPs(Hsp90 m RNA和Hsp60 m RNA)在高温品系中发生差异性表达(相较于常温品系),暗示了这些HSPs蛋白在高温品系驯化饲养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功能。Hsp70和Hsp40作为生物体内最为重要分子伴侣蛋白,其表达量在两种品系中均随发育阶段而呈现显着上调表达趋势。其次明确了高温胁迫温度(分别在38°C和42°C中处理1 h)对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两种品系5种HSPs m RNA表达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温胁迫能诱导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 Hsp90 m RNA、Hsp75 m RNA、Hsp70 m RNA、Hsp60 m RNA和Hsp40 m RNA在各发育阶段内的上调表达,其表达模式具有明显的温度效应,即在42°C中暴露1 h时上调表达倍数最为显着,例如常温品系Hsp70 m RNA在卵、幼螨、若螨、雄成螨和雌成螨中上调倍数分别达1258.6倍、2443.9倍、269.4倍、135.2倍和42.9倍,高温品系Hsp70 m RNA在卵、幼螨、若螨、雄成螨和雌成螨中上调倍数分别达1739.2倍、1478.9倍、215.5倍、159.9倍和45.9倍。最后明确了高温胁迫时间(42°C中处理1 h、2 h、3 h和4h)对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雌成螨5种HSPs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品系Hsp70 m RNA和Hsp40 m RNA在胁迫1 h后表达量显着上调表达,且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略高于正常水平;当胁迫时间大于等于3 h时,高温品系雌成螨Hsp70m RNA和Hsp40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常温品系,说明Hsp70和Hsp40蛋白在高温品系抵御高温中起到保护作用。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雌成螨Hsp90 m RNA和Hsp60 m RNA在高温胁迫模式中的表达也遵循时间效应。综合分析表明,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 HSPs在高温驯化反应和应激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学位论文紧密围绕植绥螨商业化品系“田间适应能力差、控害效能低”这一突出科技问题,以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为试验材料,在通过长期高温锻炼与高温驯化等方式筛选获得其高温品系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高温适应性机制的相关研究。在生物生态学方面,通过模拟高温胁迫事件,发现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高温品系对高温胁迫敏感程度显着降低;高温品系雌成螨个体存活、总产卵量、平均寿命以及取食量均受高温胁迫效应影响较常温品系小;高温胁迫还可导致雄成螨生殖力降低。在生理层面,温度胁迫能够打破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造成氧化胁迫;抗氧化酶系统参与了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高温驯化反应及其氧化应激过程,抵御短时高温胁迫。在分子层面,构建了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常温品系与高温品系转录组数据库,研究结果为后期进一步揭示其高温适应机制提供重要依据;热激蛋白HSPs在高温驯化和应激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从多个层面证实,高温驯化反应提高了巴氏新小绥螨N.barkeri常温品系高温耐受水平,其高温品系将为高温活动型农业害螨持续防控难题奠定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25)

巴氏新小绥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防治中使用捕食性、寄生性天敌防治有害生物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巴氏新小绥螨是已实现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的捕食螨种类之一,对二斑叶螨、棕榈蓟马和烟粉虱等小型吸汁性害虫害螨均有较高的防控作用。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围绕单一捕食者-单一猎物系统开展,但天敌防控作用往往会受到田间复杂的生态系统和多变的害虫种类影响,而导致其防控效果不稳定。例如烟粉虱和二斑叶螨同时在温室豇豆上为害,棕榈蓟马和烟粉虱同时在茄子植株上为害等。为了评价巴氏新小绥螨能否控制住蔬菜上同时发生的多种有害生物,本研究以叁种同时发生的害虫害螨(二斑叶螨、棕榈蓟马和烟粉虱)和捕食性天敌巴氏新小绥螨为研究对象,开展巴氏新小绥螨实验室条件下在混合猎物系统中对靶标猎物的取食以及活动和产卵场所选择性,并解析巴氏新小绥螨取食单一猎物与两两混合猎物条件下发育与生殖参数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巴氏新小绥螨在混合猎物系统中的取食选择性通过使用饲养小室研究巴氏新小绥螨在同一猎物不同虫态及不同猎物种类之间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在二斑叶螨的各螨态中,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二斑叶螨幼螨;在烟粉虱的各虫态中,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烟粉虱卵。当二斑叶螨与烟粉虱共同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二斑叶螨幼螨(β=0.72)。当烟粉虱与棕榈蓟马共同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烟粉虱卵(β=0.59)。当二斑叶螨与棕榈蓟马共同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选择性取食二斑叶螨幼螨(β=0.73)。巴氏新小绥螨对叁种猎物的取食选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二斑叶螨幼螨>烟粉虱卵>棕榈蓟马一龄若虫。2巴氏新小绥螨在不同猎物系统间的取食和产卵场所选择性通过蜡桥实验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混合猎物的取食和产卵行为选择。结果表明,在两边叶碟猎物分别为空白、二斑叶螨或烟粉虱或棕榈蓟马时,巴氏新小绥螨能够显着地选择含二斑叶螨(选择场所比率:87%)或烟粉虱(66%)的猎物斑块,但却对含棕榈蓟马(55%)的猎物斑块无选择性。在猎物斑块为烟粉虱、烟粉虱和二斑叶螨(76%)或棕榈蓟马、棕榈蓟马和烟粉虱(65%)或棕榈蓟马、棕榈蓟马和二斑叶螨(81%)时,巴氏新小绥螨会优先在混合猎物斑块活动取食。在猎物斑块为二斑叶螨、二斑叶螨和烟粉虱(47%)或二斑叶螨、二斑叶螨和棕榈蓟马(46%)或烟粉虱、烟粉虱和棕榈蓟马(46%)时,巴氏新小绥螨在单一猎物和混合猎物之间没有选择性。在两边叶碟猎物分别为空白、二斑叶螨或烟粉虱或棕榈蓟马时,烟粉虱或棕榈蓟马并不能吸引捕食螨产卵。在猎物为烟粉虱、烟粉虱和二斑叶螨或棕榈蓟马、棕榈蓟马和二斑叶螨,巴氏新小绥螨都选择在混合猎物斑块产更多的卵。在猎物为二斑叶螨、二斑叶螨和棕榈蓟马或烟粉虱、烟粉虱和棕榈蓟马或棕榈蓟马、棕榈蓟马和烟粉虱时,在这些猎物组合中,巴氏新小绥螨并没有产卵斑块选择性。3巴氏新小绥螨在不同猎物系统中的发育、捕食和生殖差异比较巴氏新小绥螨通过取食这6种类型猎物均能成功发育为成螨。巴氏新小绥螨取食棕榈蓟马一龄若虫的未成熟期发育历期最长,约为7.8天,取食二斑叶螨幼螨的未成熟期发育历期最短,约为5.7天。取食混合猎物的巴氏新小绥螨各发育历期介于分别取食相应单一猎物的各发育历期之间。巴氏新小绥螨未成熟期的捕食量显着地受到猎物类型的影响。取食混合猎物与单一猎物相比,需要取食更多的混合猎物发育为成螨。巴氏新小绥螨取食不同的猎物对其产卵量有着显着的影响。除取食棕榈蓟马一龄若虫和烟粉虱卵的巴氏新小绥螨与仅取食棕榈蓟马一龄若虫的巴氏新小绥螨产卵量无显着差异外,其它取食混合猎物的巴氏新小绥螨产卵量均显着高于取食单一猎物的巴氏新小绥螨产卵量。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在混合猎物系统中可通过提高其繁殖率来增加其种群密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氏新小绥螨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杨.斯氏顿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集团内捕食及联合释放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2].王成斌.混合猎物系统对巴氏新小绥螨生物效能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

[3].田川北.紫外线UV-B对巴氏新小绥螨生长发育及抗氧化酶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8

[4].胡黎华,熊伟,李戎,欧建龙.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

[5].王成斌,李亚迎,刘磊,刘怀.巴氏新小绥螨在混合猎物系统中的取食选择性研究[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武星彤.氨基酸添加对巴氏新小绥螨抗逆性的影响及其耐温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7].董婷婷.巴氏新小绥螨滞育与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的关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8].王鑫.巴氏新小绥螨和黄瓜新小绥螨间的集团内捕食和同类相残作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9].胡琴.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巴氏新小绥螨不同温度品系实验种群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7

[10].张国豪.巴氏新小绥螨高温品系筛选及其适应性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7

标签:;  ;  ;  ;  

巴氏新小绥螨论文-李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