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麦作支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麦作,决策支持系统,生产潜力分析,病虫草害管理
麦作支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菊[1](2009)在《数字麦作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农作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数字农业的技术载体和应用平台,对农业科技和作物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的突出标志和重要支柱。本研究以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近45年气象数据为基础,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插值方法比较,并计算了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的冬小麦生育期内总日照时数、有效积温和总降水量以及各生育阶段降水量,通过生产潜力模型模拟各冬麦区光合、光-温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利用GIS技术分析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气候要素和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以系统分析原理和动态建模技术为手段,通过分析和提炼小麦病虫草害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资料,在归纳大量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其与小麦生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结合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以及经济信息,构建了小麦病虫草害管理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日照时数采用半球模型的二阶平滑趋势的普通克里格插值最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采用高斯模型的二阶平滑趋势插值最好,降水量采用半球模型的一阶平滑趋势的普通克里格插值最好。生育期日照时数从60年代开始呈递减趋势,尤其是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幅最大,各冬麦区生育期有效积温随年代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尤其是90年代增幅最为明显,达到100~200℃,各冬麦区生育期降水量地区差异显着,无明显变化趋势;冬小麦主产区的光合生产潜力随年代递减,光-温、光-温-水生产潜力逐渐增加,生育期日照时数与光合生产潜力变化一致,呈逐渐递减的趋势;有效积温与光-温生产潜力变化一致,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日较差与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相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本研究所建立的小麦病虫草害管理模型系统可为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提高了防治效果,实现了病虫草害的整体预测预报。(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黄芬,刘小军,朱艳,汤亮,叶宏宝[2](2009)在《基于模型和WebGIS数字农作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系统用户需求及现有农作模型特点,研究GIS技术与农作模型集成的机制与方法,提出了"XML技术+自定义地图引擎"的技术思路,设计了合理的系统体系结构。运用软构件技术,基于B/S(Browser/Server)的分布式网络技术,以WebGIS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基于模型和WebGIS的数字农作支持系统(MGDFSS)。该系统实现了基本地图操作、农作空间信息管理、作物生态区划、种植制度设计、栽培方案设计、生长模拟预测、管理策略分析、生长监测与调控、精准农作处方、生产力分析、专家咨询以及系统维护等综合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可显着提升农作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表达与信息化管理,促进数字农作技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汤铭[3](2007)在《“幕后英雄”冲刺2008》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场成功的奥运会背后必将会有一个完备的信息系统作支持。它不仅肩负着2008奥运会赛事中为各国运动员、官员、注册媒体提供实时赛事赛况的信息服务的责任,它也担负着保卫奥运会安全进行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它更肩负着实现“科技奥运”理念、提升北京奥运会形象和声誉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世界》期刊2007-08-27)
蒋红军[4](2007)在《基于模型和3S的数字麦作支持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的核心和典范,作物系统模拟模型和作物管理专家系统及3S(GIS、RS、GPS)技术等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根据系统的设计目标及要求,综合应用农学、生态学、空间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广泛收集与分析农业基础数据(气象、土壤、品种、种植、经济及地图等数据)的特征,建立了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农业数据库;通过小麦生长模拟模型、管理知识模型和3S技术的有效耦合,构建了集叁者优势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麦作支持系统,为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平台。针对农业生产具有时空性、动态性,且易受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投入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特点,本研究在实验室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思想,以小麦生长模拟模型和管理知识模型为依托,耦合3s技术,构建了基于B/S模式的数字麦作系统。系统应用四层B/S模式,主要包括浏览层、Web服务层、应用逻辑层和数据库服务层。开发过程中采用了SuperMap IS.NET 5.2的WebGIS技术,结合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和模型组件技术,采用ASP.NET Web开发模型,实现了网络化的数字麦作系统。系统可为农业生产者、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等不同用户提供麦作区划、方案设计、模拟预测、实时调控、生产力分析等小麦生产管理服务。利用华东地区及江苏部分县市的资料,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检验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结构框架符合现代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要求,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在功能方面,本系统具有突出的动态性、预测性和决策性,系统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和要求动态设计栽培管理方案、模拟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过程;可以根据用户的栽培管理方案预测小麦的生长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可以为用户提供贯穿小麦整个生育期的信息化管理决策服务。在结构化方面,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层次性和独立性,系统将不同的权限授予不同的用户,从而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采用四层B/S结构的独特设计,数据的产生和表现完全分离,方便系统维护;系统内部的应用逻辑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相关模型组件,用户不需要下载任何插件或者ActiveX控件。此外,系统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用户仅需简单的键盘输入和鼠标点击即可完成系统的运行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麦作支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系统用户需求及现有农作模型特点,研究GIS技术与农作模型集成的机制与方法,提出了"XML技术+自定义地图引擎"的技术思路,设计了合理的系统体系结构。运用软构件技术,基于B/S(Browser/Server)的分布式网络技术,以WebGIS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基于模型和WebGIS的数字农作支持系统(MGDFSS)。该系统实现了基本地图操作、农作空间信息管理、作物生态区划、种植制度设计、栽培方案设计、生长模拟预测、管理策略分析、生长监测与调控、精准农作处方、生产力分析、专家咨询以及系统维护等综合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可显着提升农作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表达与信息化管理,促进数字农作技术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麦作支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凤菊.数字麦作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黄芬,刘小军,朱艳,汤亮,叶宏宝.基于模型和WebGIS数字农作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
[3].汤铭.“幕后英雄”冲刺2008[N].计算机世界.2007
[4].蒋红军.基于模型和3S的数字麦作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